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飞天图像与丝路审美文化的再生产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大桥 陈晓彤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80-88,共9页
飞天图像是丝路沿线人民在文化互通或交流过程中熔铸共生的审美符号,其图像文本的具体生成过程和类型特征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差异性。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图像、影像、声像等诸种类型的飞天形象及其审美变形机制。文化创意时代,审... 飞天图像是丝路沿线人民在文化互通或交流过程中熔铸共生的审美符号,其图像文本的具体生成过程和类型特征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差异性。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图像、影像、声像等诸种类型的飞天形象及其审美变形机制。文化创意时代,审美消费成为文化经济社会的重要驱动力,审美消费不同于物质消费的地方在于其主要指向情感和意义系统,"飞天"图像也逐渐成为构建审美共通感的典型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天图像 丝路审美文化 再生产机制 审美变形 审美交流
下载PDF
当代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 被引量:4
2
作者 黎东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60-65,共6页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主要体现在 :艺术话语、审美意象和艺术意象呈现出一种多重叠合与共振的特征 ;注重在数量众多的传统民间书法遗迹中寻觅某种可能的“现在性”,把其中的蓬勃生命力的艺术话语和自然真率的审美意象 ...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主要体现在 :艺术话语、审美意象和艺术意象呈现出一种多重叠合与共振的特征 ;注重在数量众多的传统民间书法遗迹中寻觅某种可能的“现在性”,把其中的蓬勃生命力的艺术话语和自然真率的审美意象 ,转换成为作品的现代性因素 ;通过把自己的对象加以审美变形 ,来寻找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方式和途径。中国书法的现代性生产关系既规定审美意义的价值取向和尺度 ,又是体现为把主体的内在要求和来自现实生活的要求 (新的价值指向 )等因素统一起来的框架。对新时期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的理论分析和探讨 ,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书法艺术在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话语表达 现代转换 审美变形
下载PDF
论电视历史剧的艺术真实性系统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4-88,共5页
在历史研究中,“历史真实”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层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历史现象层面的“真实”(准确性、可信性)和历史本质、规律、意蕴的真实。它们之间是偶然与必然、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历史真实性到艺术真实性,要... 在历史研究中,“历史真实”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层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历史现象层面的“真实”(准确性、可信性)和历史本质、规律、意蕴的真实。它们之间是偶然与必然、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历史真实性到艺术真实性,要经过审美变形。电视历史剧的“艺术真实”,实际是审美化、艺术化了的历史真实,它在艺术形象和艺术假定性情境的相互作用中显露出自己的深层意蕴。电视历史剧的艺术真实性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各个时代形态各异的文本在互文性的基础上,构成了一种审美效果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真实 历史真实 审美变形 真实性系统 上升的螺旋
下载PDF
审美创造中的审美变形
4
作者 江业国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40-47,共8页
通常认为,审美创造的过程,是一个使审美对象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和情趣,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变形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又被概括成为审美意象的主观构建和客观物化两个阶段。
关键词 审美变形 审美创造 审美意象 审美理想 审美对象 审美 审美创造主体 心理结构 接受主体 物质材料
下载PDF
文艺审美的变形与完形
5
作者 吴功正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75-80,共6页
一个重要的理论、实践现象 审美的目标是最终形成知觉表象的完形化,即形成知觉完形、结构完形。 审美知觉有别于一般的感官知觉,当代符号学大师卡西尔说:“我们的审美知觉比起我们的普通的感官知觉来更为多样化,并且属于一个更为复杂的... 一个重要的理论、实践现象 审美的目标是最终形成知觉表象的完形化,即形成知觉完形、结构完形。 审美知觉有别于一般的感官知觉,当代符号学大师卡西尔说:“我们的审美知觉比起我们的普通的感官知觉来更为多样化,并且属于一个更为复杂的层次。在感官知觉中,我们总是满足于认识我们周围事物中的一些共同不变的特征。审美经验则是无可比拟地丰富:它孕育着在普通感觉经验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无限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变形 完形 文艺审美 审美接受 知觉表象 审美知觉 以丑为美 感官知觉 事象 变形
下载PDF
审美变形:现实关系的审美转换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杰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3-30,共8页
审美变形问题是现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问世以来,审美问题被理论地限定在形式问题的范围内。在康德的理论框架内,审美变形问题被看作为形式问题,它的根源和实质只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说明。即便从语言学的... 审美变形问题是现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问世以来,审美问题被理论地限定在形式问题的范围内。在康德的理论框架内,审美变形问题被看作为形式问题,它的根源和实质只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说明。即便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和思考审美变形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变形 现实关系 《判断力批判》 现代美学 语言学 理论框架 审美问题 审美转换 心理学 康德
下载PDF
艺术中的变形问题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向丽 《艺术探索》 2016年第1期51-59,共9页
在美和艺术的形构中,变形是一种令人瞩目的表现手法。变形所蕴藉的情感与力量及其折射的世界往往是令人费解而又异常真实的。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艺术是社会生活关系的微妙刻写,它给予人们重新"看"世界的诸种可能性... 在美和艺术的形构中,变形是一种令人瞩目的表现手法。变形所蕴藉的情感与力量及其折射的世界往往是令人费解而又异常真实的。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艺术是社会生活关系的微妙刻写,它给予人们重新"看"世界的诸种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艺术作品中形象的变形乃是意识形态变形的产物。因此,研究艺术中的变形问题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描述艺术在形式方面呈现的面貌和特征,而在于尝试探究变形艺术的内在精神,探寻被遮蔽的现实生活关系如何在变形中得到显现和表征。在美学和艺术学研究中,艺术何为艺术以及艺术的功能和意义始终是不可逾越的问题,而艺术中的变形问题将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成为这些问题的某种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变形 意识形态 审美变形 审美人类学
下载PDF
论艺术的审美变形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士林 《泰山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审美变形是指人类运用其以想象力为核心的主体审美创造能力,通过激活和塑造人类精神活动所获得的意识形态材料,使它们摆脱认识属性与伦理属性的功利性束缚,从而使人类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得以表达出来。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是由于审美... 审美变形是指人类运用其以想象力为核心的主体审美创造能力,通过激活和塑造人类精神活动所获得的意识形态材料,使它们摆脱认识属性与伦理属性的功利性束缚,从而使人类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得以表达出来。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是由于审美变形活动生产出来的,审美变形是艺术美实现最根本的基础,也是实现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必要手段。尽管不同艺术家的审美变形手段具有无法描述的多样性,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具体说来,审美变形机制主要包括这样两方面内容,即艺术主体的"陌生化"原理,艺术对象的"审美外观"创造,它们本质上都是对于日常感觉模式与日常形式结构的审美突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变形 陌生化 审美外观
下载PDF
《文艺研究》一九九二年总目录 被引量:1
9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57-159,共3页
关键词 毛泽东文艺思想 意识形态论 《讲话》 美学原则 审美转换 审美变形 审美理论 古典主义 方法论 文艺研究
下载PDF
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变形”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向丽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07年第1期199-210,共12页
"变形"不是简单的身体和形式的转换问题,而是特定文化语法中各种意识形态之间共谋与分裂的产物。在审美人类学视野中,"变形"主要从两个方面凸显其与"美"的相关性:一、在以包含和排斥为潜在逻辑的制度性... "变形"不是简单的身体和形式的转换问题,而是特定文化语法中各种意识形态之间共谋与分裂的产物。在审美人类学视野中,"变形"主要从两个方面凸显其与"美"的相关性:一、在以包含和排斥为潜在逻辑的制度性神圣化原则中,"美"被历史地生产与再生产出来;二、艺术通过审美变形使人们"看到"被遮蔽的现实生活关系,从而打破现代神话的种种幻觉。两种变形机制共同指向关于"美"如何作为一种被建构与能建构的存在的追问,并以此显现美学的现代性之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人类学 变形 意识形态 神圣化原则 审美变形
原文传递
意象造型与“审美变形”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也青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1-103,共3页
在中国造型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形”的变化对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造型艺术里的“形”,可以是人物、动物、植物,甚至是宇宙的一切自然现象,有具象可视的,也有抽象... 在中国造型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形”的变化对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造型艺术里的“形”,可以是人物、动物、植物,甚至是宇宙的一切自然现象,有具象可视的,也有抽象思维的,总之,造型艺术是通过对“形”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将作者的审美理想溶入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造型 审美变形 艺术发展 造型艺术 “形” 认识能力 自然现象 抽象思维
原文传递
偶然性和随机过程:大众欲望的审美满足
12
作者 王杰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93年第1期65-67,共3页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争已经持续了近一个地纪,它的文化背景和现实语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不到这一点,必然导致理论上的失误。大众审美文化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主流形式,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是我们讨论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理论基...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争已经持续了近一个地纪,它的文化背景和现实语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不到这一点,必然导致理论上的失误。大众审美文化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主流形式,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是我们讨论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理论基点。关于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我以为,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角度对它作批判性穿透仍然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在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仍然存在着许多理论空白点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大众审美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大众欲望的基本状况和投射的要求相联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审美文化 欲望 基本状况 现实生活 审美文化建设 大众文化 审美交流 随机过程 审美变形 偶然性
下载PDF
美学理论:“进入现实的入口处”——读王杰《审美幻象研究》
13
作者 周来祥 仪平策 《南方文坛》 1998年第4期31-33,共3页
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美学有着以往时代迥然不同的两大历史境遇,一方面是受到了汹涌而至的市场化、商品化大潮的猛烈冲击;美学似乎不再是“中心话语”了,不再那么喧哗热闹了,美学阵营里改道的、易帜的、浮躁的、彷徨的不乏其人,而那... 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美学有着以往时代迥然不同的两大历史境遇,一方面是受到了汹涌而至的市场化、商品化大潮的猛烈冲击;美学似乎不再是“中心话语”了,不再那么喧哗热闹了,美学阵营里改道的、易帜的、浮躁的、彷徨的不乏其人,而那些真正的“留守者”也大都处于“同是天涯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了仿佛猝然而来的所谓“后现代”文化的巨大挑战。那些曾一度受到热烈追捧的美学“启蒙性话语”,如人文精神、主体理性、自我意识、审美价值、主题深度、形式意味以及自由、崇高、批判、个性等等,无不在影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幻象 审美变形 马克思主义美学 审美需要 美学理论 审美交流 意识形态理论 “后现代” 中国当代美学 日常生活
原文传递
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士林 《泰山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97-100,共4页
从艺术生产角度看,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在于: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着审美变形活动发生。通俗艺术只与人的生理感觉发生联系,它是作为人的各种本能欲望的表现媒介而存在的。审美变形超越了直接的感官冲动,从中可体验到一种对于生命... 从艺术生产角度看,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在于: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着审美变形活动发生。通俗艺术只与人的生理感觉发生联系,它是作为人的各种本能欲望的表现媒介而存在的。审美变形超越了直接的感官冲动,从中可体验到一种对于生命本身的爱与欣赏。从艺术消费的角度看,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在于,后者本质上更近似于一种生活消费品。真正的艺术的消费对象是审美幻象本身,对于审美幻象消费得越多,人的审美本质力量也就获得更高程度的满足,是丰富与提高人性的重要精神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审美变形 审美幻象
下载PDF
云南高峰彝族火把节面具的审美变形研究
15
作者 董倩婷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2年第15期126-128,共3页
本文以高峰火把节面具为研究对象,在对高峰彝族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运用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和艺术分析法,对有关火把节面具的神话故事、面具的制作过程展开分析,重点研究面具艺术手法变形的原因、变形与日常生活间的联系以及变形背... 本文以高峰火把节面具为研究对象,在对高峰彝族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运用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和艺术分析法,对有关火把节面具的神话故事、面具的制作过程展开分析,重点研究面具艺术手法变形的原因、变形与日常生活间的联系以及变形背后隐藏的地方性审美经验。研究指出,火把节面具审美变形的原因是其渴望表达自己的欲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祷,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同时,又具有差异性,是地方性审美经验的一种表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变形 地方性审美经验 彝族 面具
下载PDF
审美视阈下的钦州坭兴陶 被引量:1
16
作者 倪文豪 容家宁 《钦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5-18,共4页
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它的审美价值在于体现了时代的追求、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及创造者的审美情趣。其构成的完整形态所唤起的审美主体的美感,超越了艺术认识价值和艺术伦理价值之上的艺术价值形态。从审美变... 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它的审美价值在于体现了时代的追求、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及创造者的审美情趣。其构成的完整形态所唤起的审美主体的美感,超越了艺术认识价值和艺术伦理价值之上的艺术价值形态。从审美变形机制下阐述坭兴陶的创作及其在审美还原下的意义,可使坭兴陶器的创作者和欣赏者能够把握到审美理想,体验到诗意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 坭兴陶 审美变形 审美还原
下载PDF
以审美意象论审美变形
17
作者 闵海燕 《大庆社会科学》 2013年第2期145-147,共3页
审美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审美客体而是两者的交融、契合的过程。审美主体通过感受、选择、抽象和创造使现实客体成为审美的,而形成了与客观世界不同的感悟——审美变形。审美变形... 审美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审美客体而是两者的交融、契合的过程。审美主体通过感受、选择、抽象和创造使现实客体成为审美的,而形成了与客观世界不同的感悟——审美变形。审美变形是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审美意象的一种美感经验方式,以自身审美经验,形成一个主客体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象 审美过程 审美变形
下载PDF
造型艺术和抒情诗歌的一致性——两种古典审美变形机制的比较研究
18
作者 王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2-28,共7页
关于审美“图像”的二重性,古希腊哲人在理论上早就作出了概括和说明。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指出,有两个维纳斯,一个是“天上的”,另一个是“世俗的”。柏拉图赋予纯精神性的维纳斯以绝对的至上性和真理性。在这里,人类的欲望和欲望的... 关于审美“图像”的二重性,古希腊哲人在理论上早就作出了概括和说明。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指出,有两个维纳斯,一个是“天上的”,另一个是“世俗的”。柏拉图赋予纯精神性的维纳斯以绝对的至上性和真理性。在这里,人类的欲望和欲望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变为分裂和对立,在人类的欲望和欲望的对象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可弥合的逗弄人的距离。事实上,艺术正是人类意识到自身的需要和欲求却又无力满足这种需要的历史性悲剧的文化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研究 一致性 审美变形 维纳斯 欲望 审美关系 日常生活 审美交流 内在世界 现实生活
下载PDF
审美幻象与审美意识形态——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范式
19
作者 段吉方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09年第1期133-144,共12页
审美幻象与审美意识形态构成了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整体把握当代文化经验与审美表达机制问题的独特的理论范式与问题领域,展现了在理论探索与文化反思中整体把握现实文化问题的理论意义。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审美幻象与... 审美幻象与审美意识形态构成了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整体把握当代文化经验与审美表达机制问题的独特的理论范式与问题领域,展现了在理论探索与文化反思中整体把握现实文化问题的理论意义。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审美幻象与审美意识形态不仅是一种理论观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理论范式,这种理论范式重视当代文化生产的现实语境与审美体验的现实特征,积极面对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各种挑战,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与现实交汇中审美幻象的表征机制,因此不但对当代美学格局的拓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与当代文化发展的对话能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当代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幻象 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变形 马克思主义美学
原文传递
书林掇英
20
《民族艺术》 1997年第3期195-197,共3页
关键词 政治神话 求子习俗 灵感思维 审美幻象 祭祀仪礼 审美变形 审美需要 西周文化 古代宗教 早期儒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