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宗法制度论 被引量:11
1
作者 钱宗范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78-83,共6页
宗法制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本文就中国宗法制度的存在形态、发展阶段和历史作用,社会经济形态和宗法形态的关系.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制度的关系,“世系群”和宗族、宗法的关系,宗法文化的改造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等作了阐述。
关键词 中国宗法制度 父权 族权 嫡长子继承制 世系群 宗统 君统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关于周代宗法制度中君统与宗统的关系问题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恩林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71-178,共8页
一、问题的提出在周代宗法制度的研究中,关于君统和宗统的关系问题,是争论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这场争论起源于汉代,是由毛亨和郑玄对于两首《诗》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诗·大雅·公刘》:“食之饮之,君之宗之。”毛传:“... 一、问题的提出在周代宗法制度的研究中,关于君统和宗统的关系问题,是争论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这场争论起源于汉代,是由毛亨和郑玄对于两首《诗》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诗·大雅·公刘》:“食之饮之,君之宗之。”毛传:“为之君,为之大宗。”郑笺:“宗,尊也。公刘虽去邰来迁,群臣从而君之尊之,犹在邰也。《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制度 君统 宗统 关系问题 周代 诸侯 左传 家族 宗法关系 继承系统
原文传递
论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拟宗法化——“宗统”与“君统”的分与合 被引量:11
3
作者 季乃礼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2期72-78,共7页
本文以汉代为例 ,论述了春秋战国以后“宗统”和“君统”的关系。文章认为 ,春秋战国以后 ,“宗统”和“君统”是一种分与合的关系。所谓“分”指“宗统”和“君统”已形成各自系统 ,独立发展。所谓“合”指分离后的“宗统”和“君统”... 本文以汉代为例 ,论述了春秋战国以后“宗统”和“君统”的关系。文章认为 ,春秋战国以后 ,“宗统”和“君统”是一种分与合的关系。所谓“分”指“宗统”和“君统”已形成各自系统 ,独立发展。所谓“合”指分离后的“宗统”和“君统”紧密相联。二者联系的方式可称之为拟宗法化。拟宗法化的主要内容是非血缘的等级关系天——君——臣——民被饰以父子关系。随着拟宗法化的确立 ,“宗统”和“君统”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它的建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社会关系 宗统 君统 拟宗法化
原文传递
关于周代宗法制度的两个问题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恩林 孙晓春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35-142,共8页
本文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新视角来阐明周代宗法制度的两个问题 :(1)中国早期国家不是纯粹的地域性结构 ,而具有家长制家族组织的某些特征。这是周代宗法制度存在的基础。但周代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是“自卑别于尊” ,“自尊别于卑... 本文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新视角来阐明周代宗法制度的两个问题 :(1)中国早期国家不是纯粹的地域性结构 ,而具有家长制家族组织的某些特征。这是周代宗法制度存在的基础。但周代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是“自卑别于尊” ,“自尊别于卑” ,强调的是君主与同姓家族其他成员的政治尊卑 ,而不是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是第二位的。 (2 )国家是地域性组织 ,君统是国家政权的承传系统 ,由它决定的君臣关系是政治关系 ;家族是血亲组织 ,宗统是家族组织的承传系统 ,由它决定的宗法关系是血缘关系。周代界定君统与宗统关系的原则 ,是“门内之治恩义 ,门外之治义断恩” ,即宗统不能上达于天子、诸侯 ,君统也不能下达于卿大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宗法制度 君统 宗统 家长制家族组织 血缘关系 君臣关系
原文传递
春秋战国时期“宗统”与“君统”的斗争——兼论我国古代忠孝关系的三个阶段 被引量:8
5
作者 杨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91-97,103,共8页
我国古代的忠孝观念.经历了从忠于宗族到忠于国家政治,再发展到忠于君主个人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宗族依附为基础的忠孝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末期,至少可以追溯到考古所见的齐家文化中,经夏商二代至西周时期臻于完备.在此阶段的忠孝观念中... 我国古代的忠孝观念.经历了从忠于宗族到忠于国家政治,再发展到忠于君主个人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宗族依附为基础的忠孝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末期,至少可以追溯到考古所见的齐家文化中,经夏商二代至西周时期臻于完备.在此阶段的忠孝观念中.尊尊与亲亲合为一体,“宗统与“君统”合为一体.也就是说.忠与孝合为一体.童书业先生概括为:“在‘原始宗法制’时代.后世之所谓‘忠’(忠君之忠)实包括于‘孝’之内……臣对君亦称‘孝’,君对臣亦称‘慈’,以在原始宗法制时代.一国以至所谓‘天下’可合为一家,所谓‘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也.故‘忠’可包于‘孝’之内.无需专提‘忠’之道德.然至春秋时,臣与君未必属于一族或一‘家’异国异族之君臣关系逐渐代替同国同族之君臣关系,于是所谓‘忠’遂不得不与‘孝’分离”.笔者以为.‘忠’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完全演化成为绝对效忠于君主个人的观念,主要还是指忠于新出现的国家官僚政治.包括忠于公事、忠于民、忠于职守等内涵.为行文方便计,仍称之为“君统”.从宗族依附之忠发展到国家政治之忠,是忠与孝的分离过程.也是君统与宗统之间斗争冲突进而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要从春秋时代算起.经过战国、秦代.直至汉代前期方告完成.换言之.三代以来忠统于孝的忠孝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古代 《韩非子》 君统 宗统 忠孝 《廿二史札记》 《商君书》 《庄子》 左传
原文传递
铭文所见太子被废而自成宗统的现象
6
作者 贾海生 杨羚 《殷都学刊》 2024年第1期20-23,共4页
家伯束■簋是春秋时代早期时器,铭文记载了器主人为诸侯及其夫人作器,用于祭祀其皇祖太子及夫人、皇考武公及皇母武姜。以传世礼书的记载通于铭文,可以推断其皇祖是因故被废的太子。被废之后,其身份等同于公子,而所领之宗是器主人所在... 家伯束■簋是春秋时代早期时器,铭文记载了器主人为诸侯及其夫人作器,用于祭祀其皇祖太子及夫人、皇考武公及皇母武姜。以传世礼书的记载通于铭文,可以推断其皇祖是因故被废的太子。被废之后,其身份等同于公子,而所领之宗是器主人所在的大宗之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 宗统 庙制
下载PDF
宗祧继承浅说 被引量:5
7
作者 丁凌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8-9,63,共3页
所谓宗祧继承,“宗”指近世祖先之庙,“祧”指远世祖先之庙,宗祧继承就是以祭祀祖先为目的男系宗统的继承。 古代的中国人,相信人死后灵魂还在,需要人间的子孙定时地杀牲取血,通过祭祀方式来供养,这就叫“血食”。这种血食还必须要与死... 所谓宗祧继承,“宗”指近世祖先之庙,“祧”指远世祖先之庙,宗祧继承就是以祭祀祖先为目的男系宗统的继承。 古代的中国人,相信人死后灵魂还在,需要人间的子孙定时地杀牲取血,通过祭祀方式来供养,这就叫“血食”。这种血食还必须要与死者有血统关系的男系子孙来提供,否则祖先是不享用的,古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先 宗祧 财产继承 继承人 血统关系 秦汉 立嗣 宗统 《名公书判清明集》 丧服制度
下载PDF
传重之制与尊尊之义:从宗统与君统看传统中国政治权力的伦理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柳财 《社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83,共29页
中国传统支配类型之所以呈现出人伦化而非即事化的特点,是由传统支配的内在结构和伦理逻辑造成的。权力来源于“尊”,支配的达成本质上是一种“尊尊”。由“尊尊”之义而有宗法制度内的族权和宗法制度外的政权。权力的继替过程即是尊尊... 中国传统支配类型之所以呈现出人伦化而非即事化的特点,是由传统支配的内在结构和伦理逻辑造成的。权力来源于“尊”,支配的达成本质上是一种“尊尊”。由“尊尊”之义而有宗法制度内的族权和宗法制度外的政权。权力的继替过程即是尊尊之统的确立过程,具体又分为君统与宗统两个部分。“传重”是权力继替的关键环节,目的就是确立尊尊之统的秩序。宗统继替坚持伦序不紊原则,君统继替体现伦理比附原则。宗统与君统的继替过程,充分体现了权力的伦理化特点。总体而言,由传重之制可见尊尊之义,政治根植于父子伦理,传统中国呈现出政治伦理化特点,是一个“家—政治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重 宗统 君统 父子 政治伦理化
下载PDF
“继所自出”:“宗统”与“君统”之间的连接 被引量:5
9
作者 陈赟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9-50,共12页
考察为中国千年政制传统奠定制度根基的西周王制,无法回避最为核心的宗统与君统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有"君宗合一"说与"君宗隔断"说两种完全不同的回答。在严格的意义上,君统的主体是诸侯,而宗统的主体是大夫士,... 考察为中国千年政制传统奠定制度根基的西周王制,无法回避最为核心的宗统与君统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有"君宗合一"说与"君宗隔断"说两种完全不同的回答。在严格的意义上,君统的主体是诸侯,而宗统的主体是大夫士,君统与宗统分别针对"国"(政治)与"家"(宗法)的构造。君宗合一说极大地混淆了宗法与政治的分别,不可避免地走向以宗法取代政治的后果。但君统与宗统之间的隔断,只是说二者各有其原则,各有其领域,而不是说二者之间彼此没有关系。"继所自出"是宗法中极为重要但在20世纪的宗法研究中却始终被忽视的概念,正是这一概念建立了宗统与君统的关联:无论一个宗法上的系统如何"本支百世",但通过"祭所自出"而追溯其来源,最终根植于君统:卿大夫大宗起源于公子之"别子为祖",而别子其所自出则为先君;同样,诸侯始封君作为"大宗"之祖,其所自出则为君统中的先王。宗统得以作为君统的扩展与延续,得以作为君统的分支而被建构。君、王所在系统之尊,与宗法所在系统之卑,始终是一体两面。由此,尊君或尊王,必然是内在于宗法体系的隐秘指向。如此,"继所自出"所彰显的正是宗法深处隐藏着的政治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统 君统 继所自出
原文传递
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 被引量:3
10
作者 梁颖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72-76,共5页
西周春秋时代存在着严密的分封制度,这种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分封制以宗法的“亲亲”关系为基础和原则,从而使“分封”与“分宗”相一致;二是分封的土地既是建国、立家的经济基础,也是宗子“立宗”的经济条... 西周春秋时代存在着严密的分封制度,这种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分封制以宗法的“亲亲”关系为基础和原则,从而使“分封”与“分宗”相一致;二是分封的土地既是建国、立家的经济基础,也是宗子“立宗”的经济条件,这是西周春秋时代宗统与君统相结合的最深刻的经济原因;三是不仅宗族组织与统治组织、宗法等级与政治等级是相一致的,而且其管理方法也是相一致的,这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在组织系统和管理上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封制 宗法制 宗统 君统
下载PDF
周代宗法社会的君统与宗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再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安文研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2-189,共8页
《殷周制度论》作为新史学研究周代制度的开山之作,以制度比较的视野对近百年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王国维从社会制度来理解政治制度的视角,却造成了对周代政治制度的误解,并导致了此后关于君统、宗统关系的持续争论。本文... 《殷周制度论》作为新史学研究周代制度的开山之作,以制度比较的视野对近百年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王国维从社会制度来理解政治制度的视角,却造成了对周代政治制度的误解,并导致了此后关于君统、宗统关系的持续争论。本文以概念分析法对王国维提出的概念与命题进行重新梳理,尝试为这一公案提出新的解决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周代宗法制是封建制的统治基础,而封建制则具有超越于宗法制之外的政治统合功能。王国维对周代制度的主动误解,恰恰反映了他在民国政治乱局中所持守的道德与文化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周制度论》 君统 宗统 宗法制 封建制
下载PDF
从郑玄、虞翻《易》注之“宗统”观念看汉《易》之体
12
作者 陈磊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6-23,共8页
现行研究一般认为汉代是一宇宙论时代,本体论的突破则待王弼之注《易》《老》。但汉儒尤其是郑玄与虞翻在注《易》时实有一种“宗统”观念:重视卦爻与卦爻间之关系,更由对其关系之研究,而组织成种种卦爻集群,从而以种种象数系统去解释... 现行研究一般认为汉代是一宇宙论时代,本体论的突破则待王弼之注《易》《老》。但汉儒尤其是郑玄与虞翻在注《易》时实有一种“宗统”观念:重视卦爻与卦爻间之关系,更由对其关系之研究,而组织成种种卦爻集群,从而以种种象数系统去解释《易》之经文。如此,在解释卦爻时乃极尽其拓展与繁衍之能,而其中即同时蕴涵着收敛与凝聚。拓展与繁衍是宇宙论的解析,而收敛与凝聚即是由宇宙论的解析逐渐会归本体。其具体的表现分为两阶段:诸卦会归到乾坤;乾坤推极到乾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易》 宗统 本体 乾元 郑玄 虞翻
下载PDF
“昭穆制”的历史意义与功能——婚制、宗法与家族政治摭谈(一) 被引量:3
13
作者 彭卫民 《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第19期24-34,共11页
昭穆制(the right side position in ancestral temple)是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昭穆制应当缘于两姓氏族相互通婚且母系氏族分宗,班位在两系中轮流变动这一根本原则,其本质在于昭穆之间互通父子,且昭与昭、穆与穆之间属于同族,而... 昭穆制(the right side position in ancestral temple)是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昭穆制应当缘于两姓氏族相互通婚且母系氏族分宗,班位在两系中轮流变动这一根本原则,其本质在于昭穆之间互通父子,且昭与昭、穆与穆之间属于同族,而昭穆之间分属异族,及至后代,昭穆开始异变,成为合宗收族的一种礼法,开始表现为大宗宗子在宗族日常事务中据核心地位并有别于君统之外的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 昭穆 婚级制 君统 宗统 家族政治
下载PDF
周代助祭制度与《诗经》中的助祭乐歌 被引量:3
14
作者 许继起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37,共12页
两周时期建立了较完善的助祭制度,在君统及宗统祭祀体系中,君王、诸王、宗子承担主祭者的角色,其他与祭人员由助祭者和执事者组成。本文主要分析了君统祭祀体系中,对助祭人员的选拔、服饰、贡职及行礼位次等礼仪规定,初步探讨了乡射礼... 两周时期建立了较完善的助祭制度,在君统及宗统祭祀体系中,君王、诸王、宗子承担主祭者的角色,其他与祭人员由助祭者和执事者组成。本文主要分析了君统祭祀体系中,对助祭人员的选拔、服饰、贡职及行礼位次等礼仪规定,初步探讨了乡射礼前所行乡饮酒礼、大射前所行燕礼以及大射择士助祭礼仪用乐中的《诗经》作品。重点考察了《诗经》中的助祭乐歌,以及此类乐歌所表现的助祭内容,认为两周时期的助祭制度不仅推动了周代射礼礼仪文化的发展,完善了择士选官的政治体制,同时丰富了上古乐歌的题材形式和创作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助祭 君统 宗统
原文传递
春秋公族政治述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卫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5-119,共5页
春秋时期,公族是指列国出于历代国君的贵族成员,其家族形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时君的家族、公子之宗和别子之宗。按照宗法制规定,时君的家族构成君统,"公子之宗"和"别子之宗"构成宗统,君统以宗统为藩屏,宗统却不可... 春秋时期,公族是指列国出于历代国君的贵族成员,其家族形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时君的家族、公子之宗和别子之宗。按照宗法制规定,时君的家族构成君统,"公子之宗"和"别子之宗"构成宗统,君统以宗统为藩屏,宗统却不可觊觎君位。然而,春秋时期,列国君统内部、君统与宗统之间,无不围绕着权力和财富展开激烈的斗争,并最终使建立在宗法制度之上的贵族政治秩序陷入了全面的危机之中。以新的政治形态取代垂死的宗法贵族政治,成为春秋晚期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公族 君统 宗统
下载PDF
福清嵩山少林寺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余长通 陈华光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1996年第3期7-12,共6页
本文通过列举可靠文献记载,结合近年搜集和发掘的文物资料,论证福清历史上确有一处嵩山少林寺。该山寺的名称、景观及传承宗派等与登封少林寺有明显渊源关系,从而证实所传福建南少林寺,其址在今福清市境内。
关键词 福清嵩山 少林寺 考证 福建 地理位置 遗址 宗统 河南
下载PDF
有关宋代差役的几段史料问题
17
作者 罗家祥 《中州学刊》 1984年第3期106-109,共4页
目前史学界关于宋代差役性质的讨论十分热烈,或认为是劳役,或认为是职役,各执其说,看法迥异。前者认为差役给执役人户带来了莫大的灾难,成为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只能是劳役;后者认为不管是上三等户也好,贫下... 目前史学界关于宋代差役性质的讨论十分热烈,或认为是劳役,或认为是职役,各执其说,看法迥异。前者认为差役给执役人户带来了莫大的灾难,成为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只能是劳役;后者认为不管是上三等户也好,贫下户也好,服差役都是“役国事,”应役之民的职责是与封建国家的职能相吻合的,故只能是职役的性质。 有趣的是:几则史料常常为这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所引用,但却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了这几则史料本身。本文拟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 (1)“下户半曾差作役。”这一材料来自《李觏集》卷三十七《七言四韵·往山舍道中作》,全诗为:“截竹成舆不用轮,东行尽日稳宜身。前看叠嶂如无路,每到平田始见人。下户半曾差作役,朽株多已祀为神。生涯一撮诚何有?且免庸儿共拜尘。”作者李觏,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3年)生,卒于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9年),两次应试不中,晚年由范仲淹等人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其生活的年代,正处在北宋王朝日趋腐朽的转折阶段;其生活的环境,既非皇都福地,亦非工商重镇,而乃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的穷乡僻壤。他的一生虽未经宦海沉浮,却熟读经史子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役 下户 李觏 史料价值 司马光 避役 文集 客观历史 执役 宗统
下载PDF
从泛家族主义到泛道德主义——简论传统伦理的若干特点
18
作者 严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41-44,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伦理型文化。本文试就传统伦理的若干特点谈谈浅见。 一 所谓中国传统伦理,是指中国历史上以农业经济为主干的经济结构为基础,以血缘宗法制度——家族本位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礼治秩序为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伦理型文化。本文试就传统伦理的若干特点谈谈浅见。 一 所谓中国传统伦理,是指中国历史上以农业经济为主干的经济结构为基础,以血缘宗法制度——家族本位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礼治秩序为核心的道德文化系统。它不仅绵延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而且活生生地体现在传统与现实的道德生活中,成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内脉。 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决定了传统伦理是以土地为基础的人生方式。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传统伦理以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为基础。在个体农业经济的土壤中孕育成长。为了在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伦理 泛家族主义 泛道德主义 若干特点 礼治秩序 家族本位 血缘宗法制度 族系 重义轻利 宗统
下载PDF
关于西周春秋时代宗统与君统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颖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8,共8页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对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度中的宗统与君统是否结合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前辈和同仁。
关键词 诸侯 西周春秋 宗统 君统 宗法关系 宗法制度 《左传》 卿大夫 先王 大宗
下载PDF
略论两晋兄弟相承应否为后议题 被引量:1
20
作者 邹远志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21-223,共3页
两晋帝位多兄终弟及。礼家在对宗统与君统做出自觉区分的基础上形成了兄弟相承不相为后的理念从而解决了兄弟同代而成父子的伦理困境。这体现了两晋礼家对周代宗法制度的内在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把握。这一制度的确立对后世帝位传承制度... 两晋帝位多兄终弟及。礼家在对宗统与君统做出自觉区分的基础上形成了兄弟相承不相为后的理念从而解决了兄弟同代而成父子的伦理困境。这体现了两晋礼家对周代宗法制度的内在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把握。这一制度的确立对后世帝位传承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 兄终弟及 不相为后 君统 宗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