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的未病先防
1
作者 宋华隆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4年第7期44-45,共2页
一、脑卒中概述脑卒中病,最早见于《灵枢·刺节真邪》,其临床多表现为猝然昏倒,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是指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脑卒中患者可达700万人,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一、脑卒中概述脑卒中病,最早见于《灵枢·刺节真邪》,其临床多表现为猝然昏倒,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是指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脑卒中患者可达700万人,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低治愈率的特点,因此,临床工作中针对脑卒中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病 未病先防 高复发率 脑卒中患者 口眼歪斜 现代医学
下载PDF
《内经》“虚”“实”析义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钢 《现代中医药》 CAS 1989年第5期36-37,共2页
《内经》162篇,论及“虚”“实”者有95篇,其中“虚”约552字,“实”约247字。整理分析《内经》关于“虚”“实”的一般认识,对学习《内经》以及正确认识“虚”“实”的含义和运用都有重要意义。一、《内经》“虚”“实”的一般含义《... 《内经》162篇,论及“虚”“实”者有95篇,其中“虚”约552字,“实”约247字。整理分析《内经》关于“虚”“实”的一般认识,对学习《内经》以及正确认识“虚”“实”的含义和运用都有重要意义。一、《内经》“虚”“实”的一般含义《内经》中“虚”、“实”的含义较多,概而言之: 虚:1.天空,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中的“七曜纬虚”。2.空也,如《灵枢·痈疽》中的“血枯空虚”。3.不足,弱,少,衰也,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日西而阳气已虚”。4.星宿,如《灵枢·卫气行》中的“虚张为经”。5.夸张,如《灵枢·通天》中的“无能而虚说”。6.盲目、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义 生气通天论 灵枢·通天 五运行大论 卫气 灵枢·痈疽 正气虚 九针十二原
下载PDF
论《内经》刺热法
3
作者 彭荣琛 《上海针灸杂志》 1984年第2期46-48,共3页
针灸治疗热病,在《内经》一书中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有《热论》、《评热病论》、《刺热病论》、《热病》、《水热穴论》等专门论述外,还在《气穴论》等十四篇文献中有较多记载,至于零星记载的篇章,约占全部著作的一半。这些内容,目前还没... 针灸治疗热病,在《内经》一书中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有《热论》、《评热病论》、《刺热病论》、《热病》、《水热穴论》等专门论述外,还在《气穴论》等十四篇文献中有较多记载,至于零星记载的篇章,约占全部著作的一半。这些内容,目前还没有很好整理和继承,本文拟予讨论,并期指正。一、治疗法则1.泄热法:如《灵枢·刺节真邪》载:“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就是通过摇针孔、开经络,使热邪外泄的治疗方法。具体施针时,除了用泻法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素问 《黄帝内经》 热病 经穴 穴位 疟论 《灵枢·官针》 锋针 三棱针 放血法 泻热 九针 背俞 背腰骶部穴位 气穴 应力效应 员利针 目窗 灵枢
下载PDF
按摩在针灸中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昕耀 《按摩与康复医学》 1989年第3期24-26,共3页
按摩和针灸一样,其具有疏通经脉,调和气血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在针灸中,正确运用按摩,可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提高疗效,试浅探之。一、按摩助针灸疏通经脉按摩穴位、经络以运行气血,疏通经脉,解散郁结,加强针灸之效。《针灸大成·... 按摩和针灸一样,其具有疏通经脉,调和气血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在针灸中,正确运用按摩,可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提高疗效,试浅探之。一、按摩助针灸疏通经脉按摩穴位、经络以运行气血,疏通经脉,解散郁结,加强针灸之效。《针灸大成·四明高氏补泻》云:“若关节阻涩,气不通者,以龙虎大段之法,而通气经接气,驱而运之,仍以循摄切摩,无不应矣。又按扪摩屈伸,导引之法而行”。循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血阴阳 协同作用 龙虎升腾 阴阳二十五人 听宫穴 迎而夺之 气血运行 出针 气至
原文传递
大杼舒肺强腰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国庆 《中医健康养生》 2019年第12期68-69,共2页
大杼(zhù),别名骨会。大者,多也。杼,本义是指织布的梭子。《气穴论》中记载:"督脉别经、手足太阳三脉之会,故为经脉之大机杼也"。《难经》中记载:"骨会大杼。"大杼穴的气血物质为人体五脏六腑外输之气的汇合... 大杼(zhù),别名骨会。大者,多也。杼,本义是指织布的梭子。《气穴论》中记载:"督脉别经、手足太阳三脉之会,故为经脉之大机杼也"。《难经》中记载:"骨会大杼。"大杼穴的气血物质为人体五脏六腑外输之气的汇合之处,变化为水湿之气,表现出"水曰润下"的特性。大杼穴怎么找?大杼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灵枢·海论》和《灵枢·背俞》等篇中,为手、足太阳经之交会穴,督脉之别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太阳膀胱经 《难经》 大杼 足太阳经 大者 背俞 五脏六腑
下载PDF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学术思想探源 被引量:4
6
作者 刘雨儿 葛君芸 +2 位作者 谢慎 胡薇 常小荣 《湖南中医杂志》 2013年第4期1-4,共4页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论述了刺五节的适应证和针刺方法、刺五邪手法、解结法的适应证及操作、推引法的应用,并重申真气、正气、邪气概念。本文从刺有五节、随证而异,病有五邪、刺有五章,人参天地、故可为解,推引三法、寒热辨...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论述了刺五节的适应证和针刺方法、刺五邪手法、解结法的适应证及操作、推引法的应用,并重申真气、正气、邪气概念。本文从刺有五节、随证而异,病有五邪、刺有五章,人参天地、故可为解,推引三法、寒热辨之,真正邪气、明辨性质5个方面论述了该篇的主要学术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枢· 学术思想 针灸理论
原文传递
《灵枢经·刺节真邪》的学术意义与应用探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钟敏莹 张熹煜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5-126,共2页
《灵枢经》主要是论述经络、针灸和运气的,《灵枢经。刺节真邪》主要阐述了“五节”针刺法、“五邪”针刺法、“解节推引”法及真邪气与疾病等内容。二千多年来,其理论和治法一直有效地运用于针灸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 《灵枢经》主要是论述经络、针灸和运气的,《灵枢经。刺节真邪》主要阐述了“五节”针刺法、“五邪”针刺法、“解节推引”法及真邪气与疾病等内容。二千多年来,其理论和治法一直有效地运用于针灸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仅就该篇刺法的相关理论与临床应用作初步探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枢经· 理论研究
原文传递
《灵枢·刺节真邪篇》五首七言诗的考证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窦豆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1期1675-1676,共2页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刺五邪”部分的断句及解释历来存在争议。笔者试对该段经文的几个不同版本进行考证,结合当代各家论述,将“刺五邪”部分整理为五首七言诗,并分析了其中两处重要经文的临床意义,力争使这五首七言诗恢复原貌...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刺五邪”部分的断句及解释历来存在争议。笔者试对该段经文的几个不同版本进行考证,结合当代各家论述,将“刺五邪”部分整理为五首七言诗,并分析了其中两处重要经文的临床意义,力争使这五首七言诗恢复原貌和原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枢 七言诗 句读 考证 临床意义
下载PDF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五首七言诗的文学价值初探
9
作者 窦豆 钟相根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14期73-76,共4页
《灵枢经》是成书于秦汉时期的著名中医典籍,其中的"刺节真邪篇"中有一段关于针刺治疗"五邪"的论述,经考证其在文体上是明显的七言结构。这五首七言诗不仅韵律规整,而且具有文学作品的特征和诗歌的美感。更为难得的... 《灵枢经》是成书于秦汉时期的著名中医典籍,其中的"刺节真邪篇"中有一段关于针刺治疗"五邪"的论述,经考证其在文体上是明显的七言结构。这五首七言诗不仅韵律规整,而且具有文学作品的特征和诗歌的美感。更为难得的是,其在写作上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阐述医理生动形象。从《灵枢经》的成书年代、句读整理、全诗的文学特点及其在文学史的地位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发现这组七言诗体现了秦汉时期的早期七言诗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应当属于较为早期的七言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言之祖 文学价值
下载PDF
偏枯之古医籍解 被引量:1
10
作者 祝之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第13期132-132,共1页
偏枯一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卷十三·大奇论篇第四十八:“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一·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 偏枯一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卷十三·大奇论篇第四十八:“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一·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鬲偏枯 黄帝内经灵枢 王洪图 胃脉 古医籍 人民卫生出版社 子发 脉小
下载PDF
中医瘙痒症理论源流小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伍冠一 姜振君 王高祥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第2期69-69,共1页
先秦时期,痒症理论初现雏形,最初认为痒与"火"、"虚"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明确提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后世直至当代,都有医家依据这个理论辨证论治瘙痒症。《灵枢·刺节真邪论》曰:"虚邪搏于皮... 先秦时期,痒症理论初现雏形,最初认为痒与"火"、"虚"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明确提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后世直至当代,都有医家依据这个理论辨证论治瘙痒症。《灵枢·刺节真邪论》曰:"虚邪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难经》也提到:"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因此,"虚"最初被认为是造成痒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秦汉晋时期,痒症理论得到长足发展,医家对痒症理论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形成了痒症辨证论治体系的雏形。张仲景首先上承前人"痒者,属心为虚"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瘙痒症 病机十九条 要大论 汉晋时期 《难经》 诸痛痒疮 治疗方药 《太平圣惠方》
下载PDF
痛痒论治浅谈
12
作者 杨文龙 刘方铭 刘慕清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12-612,共1页
《内经》中对痒的论述较少,往往与痛相关,《灵枢·刺节真邪》云:“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所生也……邪气者……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 《内经》中对痒的论述较少,往往与痛相关,《灵枢·刺节真邪》云:“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所生也……邪气者……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大论 任脉之别 腹皮痛 《灵枢·经脉》 变化无穷 岐伯 病者 内经知要 针灸医学
原文传递
廉泉归经之我见
13
作者 赵银龙 《青海医药杂志》 1991年第3期39-39,共1页
廉泉穴首见于《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其咳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廉泉……取廉泉者,血变而止。”《素问·刺症》说:“刺舌下两脉出血……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内经》记载廉泉位于“舌下两脉”中。《黄帝明堂经》... 廉泉穴首见于《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其咳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廉泉……取廉泉者,血变而止。”《素问·刺症》说:“刺舌下两脉出血……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内经》记载廉泉位于“舌下两脉”中。《黄帝明堂经》、《甲乙经》皆曰:“廉泉,一名本池。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阴维、任脉之会。”可见《黄帝明堂经》、《甲乙经》所说的廉泉穴,指任脉廉泉,位于喉结正上方,舌骨上缘。至明代、刘纯撰《医经小学》,将“舌下两脉”廉泉归属奇穴,更名金津(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廉泉 《甲乙经》 医经小学 奇穴 金津 阴维 任脉 血变 足少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