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8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 被引量:491
1
作者 F.费迪耶 丁耘 《世界哲学》 2001年第3期52-59,共8页
本文取自美因河畔的V .克罗斯特曼出版社 (VittorioKlostermann ,FrankfurtamMain)于 1977年出版的《四个讨论班》 (VierSeminare ,1977)一书。该书辑录了海德格尔在 6 0年代和 70年代四个哲学讨论班的讨论。由于该书篇幅较大 ,我们摘译... 本文取自美因河畔的V .克罗斯特曼出版社 (VittorioKlostermann ,FrankfurtamMain)于 1977年出版的《四个讨论班》 (VierSeminare ,1977)一书。该书辑录了海德格尔在 6 0年代和 70年代四个哲学讨论班的讨论。由于该书篇幅较大 ,我们摘译了 196 9年 9月 7日、 1973年 9月 7日和1973年 9月 8日这三天的讨论 ,内容涉及语言、希腊哲学、胡塞尔哲学和技术问题等。其中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评论 ,虽然数量不多 ,但值得关注。196 9年讨论班的举办地是法国普罗旺斯的多尔 (leThor)。 1973年讨论班在德国弗莱堡的采林根区 (Zaehringen)海德格尔寓所举行。参与者主要是法国哲学家。原文记录是法文 ,记录者有《存在与时间》的法译者F 费迪耶 (FFedier)、瓦岑 (FVezin)、蒙日 (Mongis)、塔米尼奥(Taminiaux)等。全部记录都向海德格尔宣读过。最后由居尔·奥赫瓦特 (CurdOchwadt)将法文记录译为德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讨论班 胡塞尔 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 亚里士多德 黑格尔 语言 内在性
原文传递
西方文论关键词:共同体 被引量:140
2
作者 殷企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0-79,共10页
共同体观念的空前生发始于18世纪前后。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滕尼斯到威廉斯,把有机/内在属性看作共同体主要内涵的观点一直占据共同体思想史的主流地位。由于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声讨共同体的有机/内在属性突然成了一种时髦。共同体,还... 共同体观念的空前生发始于18世纪前后。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滕尼斯到威廉斯,把有机/内在属性看作共同体主要内涵的观点一直占据共同体思想史的主流地位。由于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声讨共同体的有机/内在属性突然成了一种时髦。共同体,还是独体?这居然成了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文学中的共同体想象就很难想象。也就是说,对共同体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梳理,实在是燃眉之急,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走出"独体"怪圈;要走出这一怪圈,则关键在于抓住本文所分析的"三大要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独体有机 内在性 南希之辩
原文传递
翻译研究的认知取向 被引量:47
3
作者 吴义诚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5-61,共7页
受语言学研究的启示本文将翻译研究分为外在性的翻译研究和内在性的翻译研究外在性的翻译研究即传统的翻译研究重点放在与翻译结果相关的方法标准及功能上内在性的翻译研究可称之为认知取向的翻译研究它主要从认知的角度对翻译过程进行... 受语言学研究的启示本文将翻译研究分为外在性的翻译研究和内在性的翻译研究外在性的翻译研究即传统的翻译研究重点放在与翻译结果相关的方法标准及功能上内在性的翻译研究可称之为认知取向的翻译研究它主要从认知的角度对翻译过程进行解释试图建立具有心理现实性的翻译模式并以此揭示翻译的心理机制和思维规律文章还对英国学者B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翻译过程 语言学研究 翻译模式 心理现实 认知 文章 内在性 揭示 国学
全文增补中
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存在 被引量:46
4
作者 陈世丹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32,共7页
后现代主义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公式和原则以及普适的规律来说明和统治世界,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后现代主义元小说是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述本身的反思、解构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公式和原则以及普适的规律来说明和统治世界,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后现代主义元小说是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述本身的反思、解构和颠覆。在后现代主义小说这里,意义只产生于人造的语言符号的差异,虚构文本的写作仅仅是一种语言游戏,任何文本都是开放的、未完成的,它依存于别的文本,特别依赖于读者的解读,表现出一种通俗化倾向。后现代主义小说更为常用的表现形式是元小说、反体裁、语言游戏、通俗化倾向、戏仿、拼贴、蒙太奇、迷宫、黑色幽默,表现出语言主体、叙事零散、能指滑动、零度写作、不确定性和内在性等主要特征。后现代主义小说既揭示了现实与历史的虚构性与真实性,也以其不断创新的姿态证明了自己真实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 元小说 反体裁 语言游戏 不确定 内在性
原文传递
棉花不同叶位叶绿素荧光特性初探 被引量:35
5
作者 李志博 魏亦农 +1 位作者 张荣华 张小均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9-190,共2页
关键词 叶绿素荧光特 棉花 叶位 荧光分析技术 叶绿素荧光参数 植物光合作用 植物叶绿素 荧光分析仪 生理状况 机理研究 气体交换 环境关系 抗逆生理 育种栽培 植物生态 内在性 脉冲式 应用 作物
下载PDF
结构为何? 被引量:28
6
作者 柳亦春 《建筑师》 2015年第2期43-50,共8页
本文通过对一些与结构相关的历史案例的回顾,认为建筑师不能仅仅把结构作为一门技术的手段来看待,尤其在当代社会学科分离的状况下,建筑师在和结构师的合作中更应该就结构的意义保持深入而全面的思考,当代建筑仍然可以在兼顾社会环境等... 本文通过对一些与结构相关的历史案例的回顾,认为建筑师不能仅仅把结构作为一门技术的手段来看待,尤其在当代社会学科分离的状况下,建筑师在和结构师的合作中更应该就结构的意义保持深入而全面的思考,当代建筑仍然可以在兼顾社会环境等外在性内容的前提下,通过结构及其表现法展现自身的力量,沟通内部与外部、人与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内在性 表现法 架构
下载PDF
国家语言能力:性质、构成和任务 被引量:23
7
作者 苏金智 张强 杨亦鸣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9-459,共11页
国家语言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全球化发展的迫切需求。文章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认为前人之所以对国家语言能力的界定和构成等还存在层次界限不清、视角交杂的情况,是因为对其性质认识不够。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家语言能力具有内在性、非... 国家语言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全球化发展的迫切需求。文章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认为前人之所以对国家语言能力的界定和构成等还存在层次界限不清、视角交杂的情况,是因为对其性质认识不够。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家语言能力具有内在性、非匀质性和立体性、服务性特点,并以此作为观照,对国家语言能力概念和构成作了理论分析,以期对国家语言能力的范围和主体做出更为全面地认识,文章将国家语言能力分为包括个人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国家语言能力在内的由内而外三层立体包孕式架构,认为上层包含但不限于下层,上下层之间体现为“结构-功能”映射关系,下层结构有效地支撑并映射为上层的功能。文章还对我国当前国家语言能力建设面临的任务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能力 国家语言能力 内在性 行为主体 包孕式立体架构
下载PDF
反讽、主体与内在性——兼论马克思哲学中的反讽维度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森林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8-27,共10页
浪漫反讽与马克思的反讽虽然都共同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主体性,但马克思的反讽不是审美反讽,而是实践反讽。这种反讽虽然告别了意识的内在性,却仍然明显保留着另一种内在性——价值内在性。由此,应该防止日益兴盛的把马克思实证主义化和世... 浪漫反讽与马克思的反讽虽然都共同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主体性,但马克思的反讽不是审美反讽,而是实践反讽。这种反讽虽然告别了意识的内在性,却仍然明显保留着另一种内在性——价值内在性。由此,应该防止日益兴盛的把马克思实证主义化和世俗主义化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反讽 内在性 价值内在性
下载PDF
主体间关系论纲 被引量:14
9
作者 杨国荣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3-8,共6页
本文针对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因商品化、物化、大众文化膨胀、制度化操纵而引起的主体的失落于外以及封闭于内这样两种事实,以论纲的形式考察了主体间关系。主体间交往不仅存在于生活世界,而且展开了制度世界、通过语言中介传递意义世界... 本文针对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因商品化、物化、大众文化膨胀、制度化操纵而引起的主体的失落于外以及封闭于内这样两种事实,以论纲的形式考察了主体间关系。主体间交往不仅存在于生活世界,而且展开了制度世界、通过语言中介传递意义世界的对话,通过劳动以自觉的实践形式确认主体。主体间不仅表现为一种不能被悬置的内在关系(作者由此批评了存在主义),也是一种外在关系,因而不能完全被关系同化成为“我”的工具化(作者由此评论了布拉德雷、维特根斯坦、哈贝马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性意味着应当超越封闭的我、从主体走向主体间;而主体间关系的外在性要求避免因关系而消解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 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 维特根斯坦 主体 关系论 存在主义 内在性 内在世界 私人语言
原文传递
试论地方课程开发的价值及定位 被引量:15
10
作者 岳定权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7年第6期44-45,共2页
对地方课程的理解主要受制于对课程的理解和对地方的理解。课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常取决于个体对知识和经验、工具性和内在性、学科和活动的认识和选取,不同的认识产生的课程理解也就不一样。我国传统的课程观多... 对地方课程的理解主要受制于对课程的理解和对地方的理解。课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常取决于个体对知识和经验、工具性和内在性、学科和活动的认识和选取,不同的认识产生的课程理解也就不一样。我国传统的课程观多认为课程就是学科,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就认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课程开发 中国大百科全书 价值 课程理解 教师指导 内在性 工具 学科
下载PDF
超越与虚无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汝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51,共17页
"超越"是最为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其意义之根本性决定了它的不可或缺性。超越有内在与外在之分,但外在超越才合"超越"一词的本义。超越首先意味着他者的绝对性和自我的有限性。这也是哲学得以可能的前提。可是,近... "超越"是最为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其意义之根本性决定了它的不可或缺性。超越有内在与外在之分,但外在超越才合"超越"一词的本义。超越首先意味着他者的绝对性和自我的有限性。这也是哲学得以可能的前提。可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逐渐以内在超越代替外在超越,尤其是自从康德把形而上学重新规定为反思经验知识的可能性之条件后,传统的与内在相对的超越概念就不再有立身之地了。超越现在成了理性内在的属性,而非超越理性本身的东西。现在,如果说还有超越的话,那么只能是在人的经验意识内的超越,也就是"内在超越"。胡塞尔的现象学继续了这条内在超越的路线并将它彻底化。从此,超越变得只能是内在超越了。海德格尔极为重视超越问题,对超越作了全新的论述。超越是指此在超越自己的日常实存状态而进入存在层面。存在及其历史对于人来说具有绝对的超越性。列维纳斯是当代西方哲学家中少数几个断然肯定超越和超越者的哲学家之一。在他看来,西方哲学的传统最终导致超越名存实亡,必须重申超越的绝对意义。所以他不是通过恢复西方形而上学和存在论的传统,而是通过批判和颠覆这个传统来主张一个新的超越者——大写的他者及其相异性(无限),即上帝。这个超越者不仅超越了意识,甚至也超越了存在,与存在有别(otherwise than being)。通过分析超越概念近代以来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外在超越的否定最终导致虚无主义。而要克服虚无主义,必须重新审视超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 内在性 海德格尔 列维纳斯 虚无主义
原文传递
法谚与法理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奇才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61,共18页
法谚是法律思想和法律智慧的重要载体。法谚研究涉及对规则之根据、法律之根基、生活之意义的思想追问和理论回答,体现了当下法理研究的理论旨趣。法谚具有概括性、传播性、多样性和文化性的特点。经由法谚,可以发现法理、传播法理、阐... 法谚是法律思想和法律智慧的重要载体。法谚研究涉及对规则之根据、法律之根基、生活之意义的思想追问和理论回答,体现了当下法理研究的理论旨趣。法谚具有概括性、传播性、多样性和文化性的特点。经由法谚,可以发现法理、传播法理、阐释法理和证成法理。法理型法谚可分为不同类型,即评说型、学说型和典范型。法谚的比喻修辞方式,是经由法谚而证成法理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法理内在于法律而又超越法律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谚 法理 法律 比喻 内在性
原文传递
一个后现代主义文本的解读——评王小波《万寿寺》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伯存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3-25,共3页
王小波《万寿寺》是他写定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更是他追求极限写作,探求小说的无限可能性的一部小说。他曾说过:写《寻找无双》时,还是中规中式的,写《红拂夜奔》时,对叙事本身就有点着迷,不再全神贯注于写故... 王小波《万寿寺》是他写定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更是他追求极限写作,探求小说的无限可能性的一部小说。他曾说过:写《寻找无双》时,还是中规中式的,写《红拂夜奔》时,对叙事本身就有点着迷,不再全神贯注于写故事。《万寿寺》则全然不关注故事,叙事本身成了件抒情的事。因此,《万寿寺》是解读王小波叙事艺术最好的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小说 王小波 叙述人 文本 卡尔维诺 后现代主义作家 《青铜时代》 叙述结构 内在性 叙事艺术
下载PDF
论本体诠释学的四个核心范畴及其超融性 被引量:12
14
作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1,共7页
本体诠释学应阐释为对本体发生的一种诠释,以区别于实体化的本体论。古希腊和中国从不同的进路来讨论存在,此差异表现为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和作为发生与创造的存在(being as generative or creative)。通过界定本体诠释学... 本体诠释学应阐释为对本体发生的一种诠释,以区别于实体化的本体论。古希腊和中国从不同的进路来讨论存在,此差异表现为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和作为发生与创造的存在(being as generative or creative)。通过界定本体诠释学的本体和追溯中西哲学的Logos与道,能够进一步展现出本体诠释学的四个核心范畴、五个命题。在此基础上可以探求如何实现超融、如何从诠释的方法看待本体诠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的本体论 本体发生诠释学 外在 内在性 超融
下载PDF
Chomsky的心智主义语言观 被引量:12
15
作者 徐烈炯 《当代语言学》 CSSCI 1993年第1期8-13,共6页
Chomsky把语言看作人脑中的心理客体,这种语言观属心智主义(mentalism),也称概念主义(conceptualism)或心理主义(Psychologism)。早在60年代,他在Chomsky(1968)等一些著作中已经阐明了自己的语言观,近十年来在某些方面又补充了一些新见... Chomsky把语言看作人脑中的心理客体,这种语言观属心智主义(mentalism),也称概念主义(conceptualism)或心理主义(Psychologism)。早在60年代,他在Chomsky(1968)等一些著作中已经阐明了自己的语言观,近十年来在某些方面又补充了一些新见解。在语言学界,其影响十分深远。生成语法学家大都接受他的心理主义语言观,对语言哲学和心理学不太感兴趣的语法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性 语言观 语言学研究 心智主义 语法学家 英语语法 认知系统 心理学 心理主义 管约论
原文传递
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和超越性问题 被引量:10
16
作者 汤一介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4期111-117,共7页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分为若干宗派:天台、唯识、律、净土、华严、禅等等。至唐以后,其他宗派均先后衰落,而禅宗的影响越来越大,终至独秀,究其原因或有许多方面,但就禅宗更能体现中国哲学以“内在超越”为特征这点说,似应为研究者所注意...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分为若干宗派:天台、唯识、律、净土、华严、禅等等。至唐以后,其他宗派均先后衰落,而禅宗的影响越来越大,终至独秀,究其原因或有许多方面,但就禅宗更能体现中国哲学以“内在超越”为特征这点说,似应为研究者所注意。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宣扬教义的经典、一套固定的仪式、需要遵守的戒律和礼拜的对象等等,但自慧能以后的中国禅宗把上述一切都抛弃了,既不要念经,也不要持戒,没有什么仪式需要遵守,更不要去礼拜什么偶像,甚至连出家也没有必要了,成佛达到涅槃境界只靠自己一心的觉悟,即所谓“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这就是说,人成佛达到超越的境界完全在其内在本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思想 内在超越 内在性 超越 问题 成佛 景德传灯录 印度佛教
下载PDF
游苔莎——女性内在性的超越和自我身份的寻求——对哈代《还乡》女主角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9
17
作者 籍晓红 廖昌胤 《长治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26-29,共4页
文章认为哈代作品《还乡》的女主人公游苔莎充满了朦胧的现代意识,她的行动背离了男权社会对传统女性的期待和道德规范,张扬了女性确立自我,肯定自我的精神,体现了女性超越自身内在性,寻求自我身份的主体性追寻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哈代... 文章认为哈代作品《还乡》的女主人公游苔莎充满了朦胧的现代意识,她的行动背离了男权社会对传统女性的期待和道德规范,张扬了女性确立自我,肯定自我的精神,体现了女性超越自身内在性,寻求自我身份的主体性追寻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哈代女性角色中最为坚定的反叛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性 超越 自我身份
下载PDF
理性之美,女性之美——诠释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女性生存论思想 被引量:4
18
作者 蒋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6-131,共6页
波伏瓦以哲学理性反思和批判女性的生存状态,探求女性解放的道路。她认为,不存在“永恒的女性气质”,女性的“内在性”是历史的产物,也能够历史性地加以克服。实现经济独立、摆脱爱情依附是女性克服内在性的重要条件,实现自由是女性解... 波伏瓦以哲学理性反思和批判女性的生存状态,探求女性解放的道路。她认为,不存在“永恒的女性气质”,女性的“内在性”是历史的产物,也能够历史性地加以克服。实现经济独立、摆脱爱情依附是女性克服内在性的重要条件,实现自由是女性解放的目标。解放了的女性应当在平等中求差别,与男性建立情同手足的兄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论 自由 主体 内在性 超越
下载PDF
当此时代,批评何为?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静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9-83,共5页
现在,似乎很难找到比文学批评更衰落的职业——如果它真的成了职业的话。这是全球化、数字化、大众化、商业化、网络虚拟化、科技万能化的时代,是人类精神客体化的时代,是渴求“物”及关于“物”的一切知识的时代,是一切拥有“客观... 现在,似乎很难找到比文学批评更衰落的职业——如果它真的成了职业的话。这是全球化、数字化、大众化、商业化、网络虚拟化、科技万能化的时代,是人类精神客体化的时代,是渴求“物”及关于“物”的一切知识的时代,是一切拥有“客观”研究范畴的学科时代,唯独不是文学批评的时代。文学批评,这种致力于理解人类精神内在性的工作,随着“精神内在性”的枯竭而面临着空前的荒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人类精神 “物” 内在性 全球化 数字化 大众化 商业化
下载PDF
内在性之瓦解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境域——一个批判性的对话 被引量:6
20
作者 吴晓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4-90,共7页
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的阐明当由存在论的根基处入手。海德格尔晚期对马克思的评论虽然极大地误解了马克思,但却把问题引向了“内在性”之瓦解这个核心。本文由此展开的讨论试图表明:马克思在存在论基础上所发动的哲学革命,亦即其哲学... 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的阐明当由存在论的根基处入手。海德格尔晚期对马克思的评论虽然极大地误解了马克思,但却把问题引向了“内在性”之瓦解这个核心。本文由此展开的讨论试图表明:马克思在存在论基础上所发动的哲学革命,亦即其哲学的根本性质和当代意义皆在本质上发端于“内在性之被贯穿”一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性 存在论 马克思哲学 当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