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忠杰翻译原则研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正栓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5-48,共4页
徐忠杰自己从未专门撰文阐述自己的翻译思想或原则.这给研究他的思想带来困难.在汉诗英译这个学术圈子里,他做了一些工作,但研究他的人并不多.通过对他的翻译进行研读,不难发现,徐忠杰遵循了以下原则:以诗译诗原则、音韵美原则、膨胀性... 徐忠杰自己从未专门撰文阐述自己的翻译思想或原则.这给研究他的思想带来困难.在汉诗英译这个学术圈子里,他做了一些工作,但研究他的人并不多.通过对他的翻译进行研读,不难发现,徐忠杰遵循了以下原则:以诗译诗原则、音韵美原则、膨胀性原则、解释性原则、跨文化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诗 音韵美 膨胀性 解释性 跨文化性
下载PDF
圣经诗歌翻译的文学化 被引量:5
2
作者 任东升 《山东外语教学》 2005年第3期84-88,共5页
在我国,圣经诗歌翻译经历了翻译主体从传教士汉学家到教内翻译家再到文学翻译家的更替,先后采用过文言、浅文言、白话和现代中文四种语体,呈现出从直译的散文体到意译的新诗体再到"以诗译诗"的文学化的演进.中国翻译传统和诗... 在我国,圣经诗歌翻译经历了翻译主体从传教士汉学家到教内翻译家再到文学翻译家的更替,先后采用过文言、浅文言、白话和现代中文四种语体,呈现出从直译的散文体到意译的新诗体再到"以诗译诗"的文学化的演进.中国翻译传统和诗学传统对圣经诗歌的翻译具有强大的操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以诗 文学化 操纵
下载PDF
以诗译诗:聋校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3
作者 郑璇 朱潇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第11期12-18,共7页
古诗词教学是聋校语文教学中的传统难题。以《中华手语大系(视听版)》一书中经典唐诗的手语译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手语诗中手势与诗歌韵律、隐喻等的关系,阐述“以诗译诗”的理念及其作为教学策略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如何用手... 古诗词教学是聋校语文教学中的传统难题。以《中华手语大系(视听版)》一书中经典唐诗的手语译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手语诗中手势与诗歌韵律、隐喻等的关系,阐述“以诗译诗”的理念及其作为教学策略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如何用手语的韵律、节奏之美诠释中华传统诗歌的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聋校 语文教学 手语 以诗
下载PDF
从《浮士德》译本看郭沫若诗歌翻译思想
4
作者 叶心蕊 《现代语言学》 2023年第4期1677-1682,共6页
郭沫若作为翻译家,在诗歌翻译领域发表过其独到的诗歌翻译思想,例如“风韵译”、“以诗译诗”、“翻译创造论”等。本文将从郭沫若的这三种思想出发,结合郭沫若著名译作《浮士德》,分析这三种诗歌翻译思想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实际翻译过程... 郭沫若作为翻译家,在诗歌翻译领域发表过其独到的诗歌翻译思想,例如“风韵译”、“以诗译诗”、“翻译创造论”等。本文将从郭沫若的这三种思想出发,结合郭沫若著名译作《浮士德》,分析这三种诗歌翻译思想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运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翻 《浮士德》 风韵 以诗 创造论
下载PDF
郭沫若翻译理论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孔令翠 《译苑新谭》 2009年第1期12-27,共16页
翻译家郭沫若作译并举,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了富有个人色彩、创造与实践相结合的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的有创作论、风韵译、媒婆说、共鸣说与生活体验论、以诗译诗等。他对非文学翻译的研究起步早,成就大。他还对"信"... 翻译家郭沫若作译并举,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了富有个人色彩、创造与实践相结合的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的有创作论、风韵译、媒婆说、共鸣说与生活体验论、以诗译诗等。他对非文学翻译的研究起步早,成就大。他还对"信"与"美"、翻译地位、翻译批评、翻译与研究、翻译方法与策略、翻译伦理、方言翻译、翻译与阐释等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见解,虽然不够系统和深入,但涉及面广,而且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逻辑性。综合起来考察,用"翻译理论"概括他对翻译事业的贡献并不为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论 风韵 媒婆说 以诗
原文传递
“以诗译诗”:一种必须坚持的诗歌翻译观念 被引量:2
6
作者 邹建军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1-5,共5页
中外学者之所以共认译诗之所以难,主要在于诗歌独立的文体特征;如果对于诗歌没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到位的译诗是不可能出现的。"以诗译诗"作为一种新的译诗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一个"诗"是指对本我民族里诗之共识... 中外学者之所以共认译诗之所以难,主要在于诗歌独立的文体特征;如果对于诗歌没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到位的译诗是不可能出现的。"以诗译诗"作为一种新的译诗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一个"诗"是指对本我民族里诗之共识;后一个"诗",是指所译对象的美质与美形。只有当两个"诗"相生相融的时候,绝佳的译诗也就产生了。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界,如果有一批译者能够长期践行"以诗译诗",则是中国诗坛之幸,世界诗坛之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 学理论 以诗 体特征
下载PDF
简论卞之琳的文学翻译思想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淞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12-114,共3页
通过对我国著名翻译家卞之琳文学翻译思想的梳理和归纳,探讨其翻译思想的形成和特点,揭示其对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工作和中国译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卞之琳 文学翻 信似 以诗 以顿代步
下载PDF
简述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琴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130-131,共2页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认为译...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认为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他还认为翻译求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许渊冲主张以诗译诗,在他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其所翻译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押韵的。基于此,简述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许教授的诗歌翻译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诗歌翻译不能为了押韵而押韵,避免出现"因韵害义"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渊冲 三美论 以诗
下载PDF
近代中国几种诗歌翻译思想综述 被引量:1
9
作者 回纲 《职大学报》 2010年第3期104-106,共3页
诗歌是文学中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也是最有魅力的部分之一。本文力图探讨近代中国的几位诗歌翻译大师的翻译思想:从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的品质观、创作论到王佐良的选材观和社会关联说再到许渊冲的"三美"说、"三化"论、... 诗歌是文学中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也是最有魅力的部分之一。本文力图探讨近代中国的几位诗歌翻译大师的翻译思想:从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的品质观、创作论到王佐良的选材观和社会关联说再到许渊冲的"三美"说、"三化"论、"三之"论,这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我国的诗歌翻译,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正在健康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诗 继承 发展
下载PDF
杨宪益诗歌翻译的中庸之道 被引量:1
10
作者 辛红娟 谢贶颖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2-148,共7页
杨宪益的诗歌翻译思虑严谨,注重语言的美感,具有自己的特色,"诗体译诗"还是"散体译诗"并不偏执于一端,而是一种彰显了中国传统中庸哲学的调适性选择。杨宪益的翻译实践对20世纪80年代成长的诗人在诗歌语言方面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杨宪益的诗歌翻译思虑严谨,注重语言的美感,具有自己的特色,"诗体译诗"还是"散体译诗"并不偏执于一端,而是一种彰显了中国传统中庸哲学的调适性选择。杨宪益的翻译实践对20世纪80年代成长的诗人在诗歌语言方面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杨宪益诗歌翻译思想的中庸之道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翻译理念追求真、美、善的统一;翻译原则遵循允中的信达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宪益 歌翻 以诗 散体
原文传递
英国汉学家包腊的《红楼梦》韵文翻译研究
11
作者 王燕 王璐瑾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64-279,共16页
1868年,英国汉学家包腊将《红楼梦》前八回译为英文,连载于英文期刊《中国杂志》。在翻译《红楼梦》中的匾额对联、诗词歌赋等韵文时,包腊继承了德庇时、梅辉立等人“以诗译诗”的翻译策略,以淹雅弘通的汉学功底和卓绝精妙的翻译技巧,... 1868年,英国汉学家包腊将《红楼梦》前八回译为英文,连载于英文期刊《中国杂志》。在翻译《红楼梦》中的匾额对联、诗词歌赋等韵文时,包腊继承了德庇时、梅辉立等人“以诗译诗”的翻译策略,以淹雅弘通的汉学功底和卓绝精妙的翻译技巧,再现了《红楼梦》诗化文本的艺术风貌,同时,为了揭示韵文的隐喻手法添加了丰富的注释,由此使译文兼具诗人的气韵和学者的审慎。自从包腊译作问世以来,《红楼梦》翻译从马礼逊、罗伯聃等早期译者重视开发其语言学习功能,转向了关注其文学性、艺术性与审美性,包腊译作由此成为《红楼梦》英译史上的一大转捩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腊 《红楼梦》 以诗
原文传递
《大中华文库·楚辞》“形式”的诗化翻译技巧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杭丽 《科教文汇》 2014年第10期130-131,共2页
通过对卓振英译《大中华文库·楚辞》"形式"的研究,发现卓振英通过还原法、调序法、延伸法、实现译文押韵;通过调序法、换字法、标点法再现原文节奏;并通过音节缩略、以短代长、信息转移实现样式的形似。通过对其"诗... 通过对卓振英译《大中华文库·楚辞》"形式"的研究,发现卓振英通过还原法、调序法、延伸法、实现译文押韵;通过调序法、换字法、标点法再现原文节奏;并通过音节缩略、以短代长、信息转移实现样式的形似。通过对其"诗化"翻译技巧的探讨,以期给中国典籍英译"以诗译诗"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英 技巧 以诗 卓振英
下载PDF
论郭沫若译诗的修改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建华 邢莉君 《郭沫若学刊》 2011年第2期53-59,共7页
译诗的好坏,超出了原诗及原语文化的价值,因为译诗只生存在译入文化中,并从译入文化获得其生命的意义。郭沫若信仰以诗译诗,他的译诗总是个性化的,大多重现了原诗的精神、气韵和情绪,这些译诗是当时最深入、最广泛的、最诗情化的,也是... 译诗的好坏,超出了原诗及原语文化的价值,因为译诗只生存在译入文化中,并从译入文化获得其生命的意义。郭沫若信仰以诗译诗,他的译诗总是个性化的,大多重现了原诗的精神、气韵和情绪,这些译诗是当时最深入、最广泛的、最诗情化的,也是自觉而成熟的。从几首译诗的修改揭示郭沫若译诗的目标性和主体性,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新 风韵 以诗 个性 目的性
下载PDF
论郭沫若译诗的修改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建华 邢莉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01-108,共8页
译诗的好坏,超出了原诗及原语文化的价值,因为译诗只生存在译入文化中,并从译入文化获得其生命的意义。郭沫若信奉以诗译诗,他的译诗总是个性化的,大多重现了原诗的精神、气韵和情绪,这些译诗是当时最深入、最广泛的、最诗情化的,也是... 译诗的好坏,超出了原诗及原语文化的价值,因为译诗只生存在译入文化中,并从译入文化获得其生命的意义。郭沫若信奉以诗译诗,他的译诗总是个性化的,大多重现了原诗的精神、气韵和情绪,这些译诗是当时最深入、最广泛的、最诗情化的,也是自觉而成熟的。从几首译诗的修改揭示郭沫若译诗的目标性和主体性,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新 风韵 以诗 个性 目的性
下载PDF
壮族民族典籍英译策略研究之以诗译诗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丽 《百色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68-71,共4页
文章分析了壮族民族典籍的诗歌性特点及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保持原诗文的特点,即以诗译诗。采用以诗译诗的翻译策略能最大程度地再现原作的诗歌性特点,更好地将民族典籍更好地推介到世界。
关键词 以诗 民族典籍 策略研究
下载PDF
形意兼备 创而有度——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天净沙·秋思》的复译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明 卢红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18-22,89,共6页
基于前人就元代马致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所翻译的几种译文所作的对比研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些译文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对原作者和原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世界及认知世界进行重新解读,最终依据对原作品新的解读和认知语言学翻... 基于前人就元代马致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所翻译的几种译文所作的对比研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些译文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对原作者和原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世界及认知世界进行重新解读,最终依据对原作品新的解读和认知语言学翻译观、遵循"形意兼备,创而有度"的翻译原则对这一作品进行了复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诗 现实世界 认知世界 形意兼备 创而有度
下载PDF
以诗译诗与借形传神——以卓振英《大中华文库·楚辞》英译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严晓江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年第1期63-66,108,共5页
以诗译诗与借形传神是卓振英《楚辞》英译文的特色。译者进行总体审度和合理调适,借用传统英语诗歌的四行诗体、双行偶韵诗体、三行诗体、五行诗体、十行诗体以及半格律半自由诗体等形式,努力再现《楚辞》的意境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 以诗译诗与借形传神是卓振英《楚辞》英译文的特色。译者进行总体审度和合理调适,借用传统英语诗歌的四行诗体、双行偶韵诗体、三行诗体、五行诗体、十行诗体以及半格律半自由诗体等形式,努力再现《楚辞》的意境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译入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理念,这在深层次上是因为这种形式借鉴对英语世界读者更具亲和力,它是沟通译入语文化与源语文化的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以诗 借形传神
下载PDF
《格丹格言》的英译原则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闫曼茹 王密卿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15-121,共7页
格言诗是藏族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班钦·索南扎巴创作的《格丹格言》是继萨班·贡嘎坚赞的《萨迦格言》之后又一部著名的格言诗作品,同时也是藏族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历经四百多年却历久弥新。索南扎巴创作的... 格言诗是藏族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班钦·索南扎巴创作的《格丹格言》是继萨班·贡嘎坚赞的《萨迦格言》之后又一部著名的格言诗作品,同时也是藏族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历经四百多年却历久弥新。索南扎巴创作的《格丹格言》目前在国内外仅有李正栓一个英译本。通过对《格丹格言》英译本进行研读和分析发现,该书以诗译诗,追求形式对等;韵律上追求音美,但不因韵损意;内容以达意为上,忠实原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丹格言》 以诗 韵律美 忠实对等
下载PDF
翻译家卞之琳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晋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84-87,共4页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歌翻译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用诗歌体裁翻译的莎剧,也成为了格律体莎剧译文的代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以诗 理论 实践
下载PDF
《春晓》五种英译本分析——“以诗译诗”还是“以散文体译诗”
20
作者 陶梦 《克拉玛依学刊》 2010年第6期312-313,共2页
中国古诗由于其独特的音律和句式特点,历来是译界的难题。关于古诗翻译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诗译诗”,即保留原诗的风格,特别是韵脚;另一种是“以散文体译诗”,即放弃原诗的形式,只传达原诗的意。本文通过对《春晓》五个英译版... 中国古诗由于其独特的音律和句式特点,历来是译界的难题。关于古诗翻译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诗译诗”,即保留原诗的风格,特别是韵脚;另一种是“以散文体译诗”,即放弃原诗的形式,只传达原诗的意。本文通过对《春晓》五个英译版本的对比,发现“以诗译诗”更能表现中国古诗的关,因此更适合古诗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诗 以散文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