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孟子性善说的三个维度
1
作者 丁成际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22-23,共2页
孟子“性善”之“性”,是人天赋之中可以有自我作主的成分,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是使心(以体言)在待人接物时产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的根据。孟子的性善说是一个通过性命之辨、人禽之辨、心性之辨而逐步展开的理论。
关键词 孟子 性善 性命 心性
下载PDF
人禽流感研究现状 被引量:39
2
作者 郭元吉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4-296,共3页
关键词 流感 甲型流感病毒 流感 流行性感冒 首次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亚型 鸡瘟 毒株 病原
原文传递
人禽流行性感冒(人禽流感)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焱 胡世雄 刘文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5年第1期208-213,共6页
关键词 流行性感冒 流感 传染病 甲型流感病毒 呼吸系统感染 亚型 病死率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下载PDF
浙江首例人禽流感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恩富 谢淑云 +4 位作者 韦余东 杨仕贵 王玮 严菊英 卢亦愚 《浙江预防医学》 2007年第11期16-17,共2页
关键词 流感 确诊病例 流行病学调查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甲型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毒 浙江
下载PDF
《人禽流感中医药诊治指导方案(天津)》中医中药治疗部分 被引量:13
5
作者 天津市人禽流感中医药防治专家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27-328,共2页
人禽流行性感冒(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考虑到人类对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人类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后的高病死率以及可能出现的病毒变异等,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该疾病可能... 人禽流行性感冒(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考虑到人类对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人类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后的高病死率以及可能出现的病毒变异等,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该疾病可能是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2005年11月23日,国家卫生部发布了《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对人禽流感的流行病学接触史、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影像学检查、诊断标准(包括医学观察、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鉴别诊断)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及界定。天津市卫生局成立了天津市人禽流感中医药防治专家组,根据天津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因素制订了《人禽流感中医药诊治指导方案(天津)》。现就方案中的中医中药治疗部分节选刊登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药防治 流感 指导方案 天津市 诊治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诊断病例 甲型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
下载PDF
人禽流行性感冒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3
6
作者 赵殿江 马大庆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9-321,共3页
关键词 流行性感冒 影像学表现 高致病性流感病毒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肺炎 感染 流感病毒株 神经氨酸酶 流感 亚型
原文传递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 被引量:7
7
作者 李云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2-95,共4页
华夏中心意识使夏夷文野之分成为夏夷之辨的主流观念。夏夷文野之分又因民族矛盾和中外文化冲突而出现两种极端保守的表述形式———夏夷人禽之别和以地之中外划分夏夷的主张。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而言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具... 华夏中心意识使夏夷文野之分成为夏夷之辨的主流观念。夏夷文野之分又因民族矛盾和中外文化冲突而出现两种极端保守的表述形式———夏夷人禽之别和以地之中外划分夏夷的主张。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而言 ,夏夷文野之分与华夏中心意识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负面影响日益凸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夷之辨 文野之分 之别 华夏中心意识
下载PDF
中国轴心期之突破:“身”何以成为“修”的对象?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立胜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14,共14页
人与道、天道的内在联系在根本上是对人的特殊存在地位的觉醒,人之为人的“类意识”的觉醒,人之为人的尊严意识的觉醒,这也是中国哲学突破的一个标志。尽管殷周之际,“修德”已俨然成为“精神内向运动”的主题,周人“敬德”观念背后的... 人与道、天道的内在联系在根本上是对人的特殊存在地位的觉醒,人之为人的“类意识”的觉醒,人之为人的尊严意识的觉醒,这也是中国哲学突破的一个标志。尽管殷周之际,“修德”已俨然成为“精神内向运动”的主题,周人“敬德”观念背后的“忧患意识”亦确具有“道德的性格”,只是这个“德”仅限于在位者而仍未及一般人,更为重要的是以“敬”为本的“礼”,其原初动机亦不外天子、诸侯之祈福心理。孔子为己之学坚持有教无类,其“学”牢固地锚定于学者自身的修养、完整人格的培养。自此德性世界的普遍性、纯粹性与自足性得以证成。实际上,“自我—转化”与“超越的突破”均是轴心期的特点,惟有中国文明其“自我—转化”“超越的突破”始终在“世间”与“超世间”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轴心文明中普遍的“自我—转化”现象在儒家这里始终是在人间化、人伦化、在地化乃至肉身化之中展开的。儒家对修身之“身”的理解,本身就决定了中国文明之轴心突破的这种以人为中心而贯通“天文”与“地文”的人文主义底色。“身”何以成为“修”的对象?儒家为何用“身”来指示西方宗教与哲学之中的自我转化的对象?“身”之“修”跟一般的器具、器物之“修”之间存在着本体论的差异(Ontological difference)。由于对“身”的这一独特理解,使得中国轴心期突破始终是在人间化、人伦化、在地化乃至肉身化之中展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心期 修身 之辨
下载PDF
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 被引量:8
9
作者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2005年第11期801-803,共3页
关键词 流感 H5N1型流感病毒 诊疗方案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甲型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 香港特别行政区 感染 世界范围内 H7N7
下载PDF
人禽流感研究进展及其应对策略 被引量:9
10
作者 韦小琼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860-862,共3页
关键词 流感病毒A型 流行性感冒 传染病 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PDF
论朱子“人禽之辨”的内涵及其逻辑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闻文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5期42-54,共13页
“人禽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其所关注的是“人何以为人”的问题。在先秦汉唐时期,儒者主要是从德性的视角来分析这一问题。朱子在这一问题上,不同于他们的做法,而是转向从理气的视角来讨论。首先,他以理气为基点,分别从“... “人禽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其所关注的是“人何以为人”的问题。在先秦汉唐时期,儒者主要是从德性的视角来分析这一问题。朱子在这一问题上,不同于他们的做法,而是转向从理气的视角来讨论。首先,他以理气为基点,分别从“理同气异“”气同理异“”气异理异”等维度讨论了人与动物的关系,指出人与禽兽的同异所在;接着,又在理气的基础上,阐明了人性与物性的区别,旨在说明,人虽具有物性,但更为人性;最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他又从人的反思和觉解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推”的思想,以“能不能推”作为人和动物不同的关键,并以此确立人的主体性,这是朱子对人禽之辨问题的创新和贡献。注意到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朱子的哲学体系乃至宋明理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之辨 觉解 物性
下载PDF
人禽之辨、人机之辨以及后人类文明的挑战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向晨 《船山学刊》 2019年第2期5-10,共6页
传统的"人禽之辨"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帮助我们来面对未来的"人机之辨"。但技术的发展将大大超越这种直观的"人机之别",会出现更多的智能存在样态;"智能网络"就会突破传统的"人机之别"... 传统的"人禽之辨"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帮助我们来面对未来的"人机之辨"。但技术的发展将大大超越这种直观的"人机之别",会出现更多的智能存在样态;"智能网络"就会突破传统的"人机之别"而整体性地笼罩人类的生活,这将使"人机之辨"失去意义;更具挑战性的是基于"基因编辑"和"人机嵌合"的技术对人类自身的改造,这更是对人类既有的文明的根本性颠覆,从而发展出某种"后人类文明"。但是,人类的未来并不是今天技术直线发展的产物,中国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知止"智慧,懂得人类的发展须"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是应对未来文明挑战的大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辨 机之辨 智慧网络 机嵌合 类文明 "知止"的智慧
下载PDF
新“人禽之辨”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泽波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39,共5页
"人禽之辨"是儒家的重要话题。儒家讨论这个问题,旨在强调人有道德,禽兽没有。以我多年来坚持的三分法对这个问题进行新的思考,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不是人必须讲道德,否则便与禽兽无异,而是人如果不讲道德,连禽兽都不如。
关键词 之辨 伦理心境 生长倾向
下载PDF
“推”的伦理意蕴及道德自觉性——朱子论“人禽之辨”的新视角
14
作者 王闻文 《甘肃理论学刊》 2024年第1期73-81,共9页
朱子在“人禽之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严格遵守先秦儒者以仁义道德区分二者的路数,而是转向从“理气”的视角展开讨论。在理气的视域下,朱子又提出“推”这一概念。认为人因气清且正,所以能“推”;禽兽因气浊且偏则不能“推”,即以“能... 朱子在“人禽之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严格遵守先秦儒者以仁义道德区分二者的路数,而是转向从“理气”的视角展开讨论。在理气的视域下,朱子又提出“推”这一概念。认为人因气清且正,所以能“推”;禽兽因气浊且偏则不能“推”,即以“能不能推”作为人和禽兽不同的关键,并以此确立人的主体性。更为重要的是,朱子言“推”不但具有“扩充”义,而且更具反思和觉解的涵义,即认为人是循着天理而为,能够将己之物事推将到他者的场域;另一方面,还表示人对事物及己之实践具有反思性,此是道德创造性之活动。而禽兽的活动则只是按照生理本能的顺性活动,并不能知晓其何以如此。这是朱子在人禽之辨问题的创新和贡献。注意到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朱子的哲学体系,乃至宋明理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之辨 “推” 伦理意蕴 反思 道德自觉性
下载PDF
先秦儒家的“人禽之辨”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科华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55,共7页
“人禽之辨”是先秦儒家为传统礼乐文明存续作合法性辩护时提出的重要命题,它集中体现了儒家在“人的价值发现”问题上的思想成果。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揭示了人类理性即“辨”是人禽之别的内在根据;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发现了人类具有超... “人禽之辨”是先秦儒家为传统礼乐文明存续作合法性辩护时提出的重要命题,它集中体现了儒家在“人的价值发现”问题上的思想成果。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揭示了人类理性即“辨”是人禽之别的内在根据;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发现了人类具有超出动物“类性之仁”局限性的独特价值,确立了一种由“辨”而“合”的人禽关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辨 晏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下载PDF
人何以不同于禽兽——先秦“人禽之辨”思想探析
16
作者 王闻文 《学理论》 2024年第4期27-31,共5页
“人禽之辨”是中国哲学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学者注意到这一问题。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者主要从“德性”有无来区分人和禽兽的不同;而墨子则注重从“力”的视角来划分二者。虽然其判断的标准不同,但最终目的却是一样的,... “人禽之辨”是中国哲学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学者注意到这一问题。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者主要从“德性”有无来区分人和禽兽的不同;而墨子则注重从“力”的视角来划分二者。虽然其判断的标准不同,但最终目的却是一样的,即要说明人不同于禽兽且贵于禽兽,从而高扬人的主体性。此外,他们对人禽划分所设定的标准都存在一定不足。尽管如此,先秦时期的学者们对人禽之辨的讨论对后来的儒者还是有诸多启迪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辨 先秦 不足
下载PDF
孟荀“人禽之辨”之异——兼论孟荀崇舜、尊禹之别
17
作者 宋立林 杨清扬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6-62,共7页
人禽之辨自孔子起便已经成为先秦儒家的重要课题,而孟子、荀子对此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孟子以德性的内在于人,对人进行标识,对人与禽兽进行区分;荀子则认为人能通过礼义之“分”在三个层面的实践最终实现“义”,完成人与禽兽的区分。... 人禽之辨自孔子起便已经成为先秦儒家的重要课题,而孟子、荀子对此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孟子以德性的内在于人,对人进行标识,对人与禽兽进行区分;荀子则认为人能通过礼义之“分”在三个层面的实践最终实现“义”,完成人与禽兽的区分。而由此异切入,亦可明晰二者何以在推重圣王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侧重,二者崇舜、尊禹之异,实反映二者人性论之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之辨 圣王
下载PDF
儒家工夫论的伦理关切——以先秦、宋代诸子为中心
18
作者 王闻文 《人文天下》 2024年第1期27-37,共11页
工夫论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先秦到宋代,诸多儒者都曾对之进行讨论。对儒家工夫论的探讨,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儒家工夫的起源和名实问题,二是其指向问题。就前者而言,工夫论在不同时期的名实情况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在... 工夫论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先秦到宋代,诸多儒者都曾对之进行讨论。对儒家工夫论的探讨,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儒家工夫的起源和名实问题,二是其指向问题。就前者而言,工夫论在不同时期的名实情况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在先秦时期,工夫论只存其实,并无其名;在两宋理学时期,工夫论不但有工夫之实,同时还有工夫之名。就后者而言,儒家对工夫的探讨并不仅仅囿于修身的维度,他们更重视的是人何以为人和人之本质的问题,即如何通过工夫凸显和保证人就是人的问题,这关系到工夫论的伦理意蕴。通过梳理和探究从先秦到两宋时期工夫论的演变,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儒家工夫论的内涵。同时,也可以此来窥探两宋儒者对先秦儒者的继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论 先秦 两宋 修身 之辨
下载PDF
浅析孟子性善理路
19
作者 薛津旭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期82-84,共3页
孟子在生之谓性的基础上以心言性,从人禽之别和君庶之别入手谈性善,明确了人有向善之倾向,皆有成就道德的先天禀赋。通过具体情境下的“思”达到明心见性,使心之善端得到显现。最后凭借“扩”“推”等工夫把显现之善端具体到当下的场景... 孟子在生之谓性的基础上以心言性,从人禽之别和君庶之别入手谈性善,明确了人有向善之倾向,皆有成就道德的先天禀赋。通过具体情境下的“思”达到明心见性,使心之善端得到显现。最后凭借“扩”“推”等工夫把显现之善端具体到当下的场景,从而达到理想人格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 之别 君庶之别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野下的“人禽之别”——兼论人类道德本能的起源及其作用(中)
20
作者 方绪银 姚大斌 葛翠茹 《南方论刊》 2024年第9期43-46,共4页
动物的本能是在其各自不同的生命活动方式中形成的,人这种动物在其两百多万年的以“劳动”为标识的独特生命活动方式中,必然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动物本能的独特本能。人的道德也具有本能性特征,这就意味着,人的道德本能也是在其无数代的社... 动物的本能是在其各自不同的生命活动方式中形成的,人这种动物在其两百多万年的以“劳动”为标识的独特生命活动方式中,必然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动物本能的独特本能。人的道德也具有本能性特征,这就意味着,人的道德本能也是在其无数代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时间长短是影响这种本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的道德本能无疑主要是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共产制共同体”时代产生和形成的,这正是儒家的“人性本善”和“人禽之别”等理念的实存性依据,也是人类具有“大同情结”的根源所在。社会现实中的道德,主要是由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三个要素构成的。道德情感亦即孟子所说的“善端”,是人皆有之的道德本能的呈现方式,道德观念则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虽然具有时代性、阶级性、继承性,但也总是与本能性的道德情感密不可分的,换言之,道德观念只有与人们的是非感、好恶心等道德情感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在“日用而不觉”中主导人们的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术界关于道德信仰问题的诸多争论,就在于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人的道德禀赋具有植根于道德本能之中的这三个要素,更没有以此为逻辑起点来研究道德的结构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别 道德本能 道德三要素 唯物史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