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居庸关过街塔造像义蕴考——11至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图像配置的重构 被引量:16
1
作者 谢继胜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80,159,共32页
自1954年村田治郎出版汇集诸大家成果的《居庸关》,1964年宿白先生撰写《居庸关过街塔考稿》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几乎没有学者涉猎居庸关研究,也没有发表对以往研究进行认真审视的专论。然而,早期的研究将居庸关过街塔形制与造像定位于藏... 自1954年村田治郎出版汇集诸大家成果的《居庸关》,1964年宿白先生撰写《居庸关过街塔考稿》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几乎没有学者涉猎居庸关研究,也没有发表对以往研究进行认真审视的专论。然而,早期的研究将居庸关过街塔形制与造像定位于藏传佛教义理的展示,但由此进入不能解释过街塔造像内在的逻辑联系。本文从分析过街塔损毁的三塔与券洞图像配置入手,揭示三塔的来源及其多重义理,讨论券顶五佛的文本与图像来源,考察斜披四手印、十方三身的十方佛构成方式及法华释迦多宝式样至14世纪时的变异形态,并通过仔细观察以往无人关注的四大天王图像头顶化佛与胸前铠甲图像,从中复原设计者将西夏蒙元时期的多元信仰熔铸于过街塔建筑的绝妙构想。本文强调,居庸关是塞外草原连接华北京畿腹地之间官道上最重要的关隘,元顺帝时在此设计建造的过街塔是元代各民族友好相处的巍峨见证,是多民族国家一统的象征。现今各界只将元顺帝"报施于神明",元人自认"壮丽雄伟,为当代之冠"的过街塔看作是藏传佛教的佛塔,实际上没有领会设计建造者的雄心大略,无意中忽略了过街塔更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至14世纪 居庸关 过街塔 形制 图像配置 义蕴 重构
原文传递
“大同小康”溯源 被引量:4
2
作者 姜建设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60-64,共5页
“大同小康”溯源姜建设大同小康学说是古代中国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学说,对此前人已经作过不少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打通《礼运》全篇的思想义蕴,清查一下这一学说的思想归属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 “大同小康”溯源姜建设大同小康学说是古代中国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学说,对此前人已经作过不少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打通《礼运》全篇的思想义蕴,清查一下这一学说的思想归属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期对其发生问题作一历史的说明。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思想 古代中国 礼运 礼坏乐崩 言偃 义蕴 墨家学派 子游 尚贤 礼义
下载PDF
论王弼自然与名教之辨的基本义蕴及理路 被引量:3
3
作者 高晨阳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99-106,共8页
论王弼自然与名教之辨的基本义蕴及理路高晨阳魏晋玄学的主题是自然与名教之辨。王弼在其老学中所进行的其本工作,就是依据他所发明的崇本息末观念,沿着以无摄有的理路,通过创造性地诠释《老子》,打通自然和名教的关系,实现儒道两... 论王弼自然与名教之辨的基本义蕴及理路高晨阳魏晋玄学的主题是自然与名教之辨。王弼在其老学中所进行的其本工作,就是依据他所发明的崇本息末观念,沿着以无摄有的理路,通过创造性地诠释《老子》,打通自然和名教的关系,实现儒道两家思想的综合。具体地说,王弼的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与名教之辨 王弼 自然之道 《老子》 崇本息末 体用关系 顺应自然 顺任自然 《老子注》 义蕴
原文传递
陈寅恪“文化托命”说的用典及义蕴问题
4
作者 王刚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94,共9页
陈寅恪的“文化托命”说为“今典”之运用。典出于两方面,一是王国维的论述,二是《学衡》所载的白璧德译文。前者为“中典”,后者为“西典”。陈寅恪的“文化托命”说,乃是在这二者的基础上“接着讲”“借着讲”。在陈寅恪的用典中,语... 陈寅恪的“文化托命”说为“今典”之运用。典出于两方面,一是王国维的论述,二是《学衡》所载的白璧德译文。前者为“中典”,后者为“西典”。陈寅恪的“文化托命”说,乃是在这二者的基础上“接着讲”“借着讲”。在陈寅恪的用典中,语境范围宏阔且深邃,“中典”“西典”打成一片,直通“承续先哲将坠之业”及“关天意”之论,在中西沟通的旨趣下,表达出“斯文不坠”的义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文化托命 用典 义蕴
原文传递
《孔子诗论》“《关雎》之改”义蕴考释——以《关雎》乃《诗三百》之首为考察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于淑华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共5页
上博简楚竹书《孔子诗论》,为什么用“改”字来概括《关雎》?这一点要结合《关雎》这首诗在儒家诗教中的特殊地位来考察。从产生的历史语境看,《关雎》是周公取之民间用以教化南民的乐歌,《关雎》为《诗经》之首,体现了周公以礼治国,想... 上博简楚竹书《孔子诗论》,为什么用“改”字来概括《关雎》?这一点要结合《关雎》这首诗在儒家诗教中的特殊地位来考察。从产生的历史语境看,《关雎》是周公取之民间用以教化南民的乐歌,《关雎》为《诗经》之首,体现了周公以礼治国,想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拨乱反正,以移风易俗的观念。孔子重视《关雎》,体现了孔子“以礼节情”的诗教观。而《孔子诗论》传承了孔子的诗学观念,因此,“《关雎》之改”的“改”字,从文本的主题义来看,就是改正、纠正,即从男女之事转到婚姻之礼。而从文本的主旨义来看,则具有移风易俗,以礼节情的丰富义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关雎》 诗教 义蕴
下载PDF
朱彝尊和《曝书亭词》 被引量:1
6
作者 吴肃森 《人文杂志》 1984年第5期122-125,共4页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又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师,家居秀水(今浙江嘉兴)梅会里,朱家是当地有名的书香望族,祖与父辈均尚诗书,家中藏书丰富,他自幼在书卷纷披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朱彝尊是词家又是诗人,他的词集附于《曝书亭集》内,原本共七...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又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师,家居秀水(今浙江嘉兴)梅会里,朱家是当地有名的书香望族,祖与父辈均尚诗书,家中藏书丰富,他自幼在书卷纷披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朱彝尊是词家又是诗人,他的词集附于《曝书亭集》内,原本共七卷,自定为《江湖载酒集》三卷、《静志居琴趣》一卷、《茶烟阁体物集》二卷、《蕃锦集》一卷。共有词一百九十七调,五百一十六首。加上《曝书亭词拾遗》和《曝书亭删余词》所补辑的词,以及《叶儿乐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彝尊 “清空” 书亭 醇雅 义蕴 浙西词派 姜夔 明词 张炎 宗法
下载PDF
自我同一性和创作教学问题——我院八五届毕业生创作展观感 被引量:1
7
作者 洪再新 《新美术》 1985年第4期14-16,共3页
我我你我你他一个世界相同的世界与不同的世界我们存在的世界我们共同享有世界八五届毕业创作展的请柬上印了这首宝塔诗,初读之后颇使人纳闷。看完全部作品,再来回味它的义蕴,便想到这次创作反映出的很多问题。象诗里陈述的一个事实就... 我我你我你他一个世界相同的世界与不同的世界我们存在的世界我们共同享有世界八五届毕业创作展的请柬上印了这首宝塔诗,初读之后颇使人纳闷。看完全部作品,再来回味它的义蕴,便想到这次创作反映出的很多问题。象诗里陈述的一个事实就特别重要,即通过创作教学,同学们的自我同一性得到了实现。塔顶的“我”,以心理学的分析来看,就是“作为核心的自我”,而他的确立和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 创作教学 宝塔诗 毕业创作 你我 刘大鸿 义蕴 历史感 个人愿望 自由驰骋
原文传递
朱子的诚说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柱才 《朱子学刊》 2003年第1期30-40,共11页
朱子哲学以体系严密,辨析入微见称,于诸如理气、心性、格物诸问题既统合北宋以来诸家之说,又无不一一是正而别开生面,形成其集大成之特色的理学体系。朱子理学由众多义蕴丰富的概念范畴组织而成,从其系统观之,每一重要范畴不仅有其自身... 朱子哲学以体系严密,辨析入微见称,于诸如理气、心性、格物诸问题既统合北宋以来诸家之说,又无不一一是正而别开生面,形成其集大成之特色的理学体系。朱子理学由众多义蕴丰富的概念范畴组织而成,从其系统观之,每一重要范畴不仅有其自身之固有含义,又皆与全系统密不可分。这是历来朱子学者所共同认可的。学者于理、气、心、性、格致等范畴多有论述,这对于深入了解朱子理学,推进朱子学的发展,颇多贡献。本文所注意者,不在这些固然重要而学者论述亦富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献 理学 心性 义蕴 体系 格物 学者
原文传递
再论“见在良知” 被引量:1
9
作者 林月惠 《人文论丛》 2006年第1期554-572,共19页
一、前言:“良知是个真实的呈现”之古典表述——见在良知熟悉当代新儒家思想义蕴与发展的学者,大都会注意到熊十力(1885~1968年)与冯友兰先生(1895~1990年)有关“良知”讨论的一则轶事。作为“在场者”的牟宗三先生(1909~1995年)对此... 一、前言:“良知是个真实的呈现”之古典表述——见在良知熟悉当代新儒家思想义蕴与发展的学者,大都会注意到熊十力(1885~1968年)与冯友兰先生(1895~1990年)有关“良知”讨论的一则轶事。作为“在场者”的牟宗三先生(1909~1995年)对此作了生动的叙述:有一次,冯友兰往访熊先生于二道桥。那时冯氏《中国哲学史》已出版。熊先生和他谈这谈那……最后又提到“你说良知是个假定。这怎么可以说是假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轶事 在场者 先生 义蕴 良知 儒家思想
下载PDF
竹在《楚辞》中的多重义蕴
10
作者 方宜 《惠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45-49,共5页
竹在《楚辞》中或用于占卜及作为占卜的用具,反映楚人"信巫鬼,重淫祀"之风尚;或作为"比兴"之意象,引类譬喻,为带有自身形象特征的物象,传情达意;或调制成各种演奏乐器娱神乐人,又有制成博戏的器具。竹在《楚辞》中... 竹在《楚辞》中或用于占卜及作为占卜的用具,反映楚人"信巫鬼,重淫祀"之风尚;或作为"比兴"之意象,引类譬喻,为带有自身形象特征的物象,传情达意;或调制成各种演奏乐器娱神乐人,又有制成博戏的器具。竹在《楚辞》中的多重义蕴,反映楚地迷离浪漫,楚物神异繁富,同时透露出《楚辞》独特的艺术特性及浓郁的地域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义蕴
下载PDF
古代汉语字词义蕴探谛
11
作者 王海根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34-38,共5页
从“軥录”释义谈起《荀子·荣辱》:“孝弟原悫,軥录疾小,以敦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刘其中的“軥录”一词之义蕴,历代的注家及辞书编纂者所说是有分歧的。唐杨倞注云:“軥与拘同。拘录谓自检束也。”《中华大字典》据以立义项,... 从“軥录”释义谈起《荀子·荣辱》:“孝弟原悫,軥录疾小,以敦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刘其中的“軥录”一词之义蕴,历代的注家及辞书编纂者所说是有分歧的。唐杨倞注云:“軥与拘同。拘录谓自检束也。”《中华大字典》据以立义项,旧《辞源》承袭之,这本不足为奇。然令人吃惊的是,新《辞海》竟亦步其后尘,几乎原封不动地照搬这一错误训释,必将贻误学子,故不得不在此费点笔墨将它辨析一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拘录 编纂者 杨倞 义蕴 注家 古代汉语 孝弟 步其后尘 主术训 泰族训
下载PDF
《御制日知荟说》的两种抄本
12
作者 肖领弟 《紫禁城》 1993年第6期44-44,6+25,共3页
《御製日知荟说》,四卷乾隆皇帝弘曆(1711—1799)年)撰。弘曆从十四岁时,就开始研读五经四书,求其义蕴精微;遍览诸史通览,考定得失。乾隆元年(1735年)他二十五岁做了皇帝时,将他十多年的日课学业取其精华,整理出歷代帝王有阴治理圃家的... 《御製日知荟说》,四卷乾隆皇帝弘曆(1711—1799)年)撰。弘曆从十四岁时,就开始研读五经四书,求其义蕴精微;遍览诸史通览,考定得失。乾隆元年(1735年)他二十五岁做了皇帝时,将他十多年的日课学业取其精华,整理出歷代帝王有阴治理圃家的言二百六十烽,成四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知 乾隆皇帝 义蕴 行格 百家 板框 心圃 二字 卷尾 巾箱
下载PDF
侦破通讯的主题与受众的期待
13
作者 李华文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50-52,共3页
一 侦破通讯是公安新闻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是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对公安机关侦破犯罪案件事实的较为具体、详尽的报道的新闻文体。和侦破消息不一样,侦破通讯报道的侦破事实必须具有典型性。当作者觉得某... 一 侦破通讯是公安新闻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是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对公安机关侦破犯罪案件事实的较为具体、详尽的报道的新闻文体。和侦破消息不一样,侦破通讯报道的侦破事实必须具有典型性。当作者觉得某一“侦破消息”值得扩展和深入,即事件具有振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众期待 侦破过程 侦查员 通讯 公安新闻 犯罪案件 新闻报道 义蕴 报道主题 公安机关
下载PDF
《易·系辞》作者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
14
作者 陈以鉴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80-83,共4页
古文学家列为六经之首的《易》,由经和传两大部分构成。其中,《易传》的“《系辞》上下两篇乃《易经》的通论”。作者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易经》的义蕴与功用,并将阴阳范畴引进《易经》中来,赋予它更大的哲理意义,从多方面启迪人们去认... 古文学家列为六经之首的《易》,由经和传两大部分构成。其中,《易传》的“《系辞》上下两篇乃《易经》的通论”。作者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易经》的义蕴与功用,并将阴阳范畴引进《易经》中来,赋予它更大的哲理意义,从多方面启迪人们去认识宇宙万物的各种矛盾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对此作一番探讨和总结,于我们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思想史及史学史的研究,是很有裨益的。本文试仅就《系辞》作者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这一问题,略抒己贝,以就正于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辞》 《易传》 宇宙万物 义蕴 化生万物 易·系辞 古代社会 周易大传今注 两仪生四象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下载PDF
对整体语言的认识
15
作者 蔡德全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55-59,共5页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学习语言真难!外语专业的学生都经过这样的过程。从初中开始学外语,经过中学六年的学习,然后升入大学,再学习四年。十年苦读,学生个人的甘苦自不待言,教师以及有关领导和部门所作的努力更是一言难...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学习语言真难!外语专业的学生都经过这样的过程。从初中开始学外语,经过中学六年的学习,然后升入大学,再学习四年。十年苦读,学生个人的甘苦自不待言,教师以及有关领导和部门所作的努力更是一言难尽,而其结果呢,却是并非每一个毕业生都可以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他已真正掌握了自己多年来刻苦学习的语言。学习掌握一门外语可真不容易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语言 语言学 儿童 社会规约 社会功能 符号系统 文化环境 外语言 教学计划 义蕴
下载PDF
《太平经》“德”范畴之义蕴探析
16
作者 于欣 《前沿》 CSSCI 2008年第7期180-181,共2页
《太平经》作为早期道教经典,杂揉了天命论、天人感应、神仙方术等神秘主义内容,但其关于"德"的思想"以至道要德力教化愚人",特别凸显了臣民之德在德治实施中的重要性和对臣民进行道德教化的必要性,表现出了同儒家... 《太平经》作为早期道教经典,杂揉了天命论、天人感应、神仙方术等神秘主义内容,但其关于"德"的思想"以至道要德力教化愚人",特别凸显了臣民之德在德治实施中的重要性和对臣民进行道德教化的必要性,表现出了同儒家德论传统之间的深厚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经 义蕴
原文传递
老舍笔底的“矛盾”
17
作者 张文柏 《小学教学研究》 1989年第1期17-18,共2页
说话撰文都不能自相矛盾,不然就违背了矛盾律。但有时因表达之需,竟故意将互相对立和互相排斥的描写、判断、推理巧妙地熔于一炉。这不但能从语言的简洁中见义蕴,平淡中见强烈,普通中见哲理,而且能准确而形象地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 说话撰文都不能自相矛盾,不然就违背了矛盾律。但有时因表达之需,竟故意将互相对立和互相排斥的描写、判断、推理巧妙地熔于一炉。这不但能从语言的简洁中见义蕴,平淡中见强烈,普通中见哲理,而且能准确而形象地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小语教材中,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的作品里就有不少这样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于一炉 辩证关系 语言大师 《草原》 义蕴 辩证统一 一碧千里 化静为动 性格特征 小丘
下载PDF
英译汉中一词多义现象与“上下文决定的意义”——兼谈理解与表达的关系
18
作者 邱禾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45-50,共6页
本文在简述翻译过程中理解与表达的关系基础上,指出一词多义现象是理解和表达中的“拦路虎”之一,并进而理论结合实践地探讨如何在英译汉中分析和把握“上下文决定的意义”,以便突破理解与表达中的一些疑难点,从而获致更为贴近原文义蕴... 本文在简述翻译过程中理解与表达的关系基础上,指出一词多义现象是理解和表达中的“拦路虎”之一,并进而理论结合实践地探讨如何在英译汉中分析和把握“上下文决定的意义”,以便突破理解与表达中的一些疑难点,从而获致更为贴近原文义蕴和风格,同时也更通达明快的译文。全文的着重点是阐明“上下文决定的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与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词多义 理论结合实践 疑难点 汉语习惯 义蕴 语言情景 卡特福德 惯用法 翻译表达 翻译理论
下载PDF
中国哲学中道德范畴型式的逻辑转型
19
作者 丁大同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1期45-49,共5页
人们生活其中的时代和社会已经通过道德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家庭的诸种渠道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势:每一个人都要使自己的生活体现某种意义,并按这种意义展开自身的生命活动。当生活出现麻烦或困难时,决定采取何种方式去解决它们不是... 人们生活其中的时代和社会已经通过道德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家庭的诸种渠道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势:每一个人都要使自己的生活体现某种意义,并按这种意义展开自身的生命活动。当生活出现麻烦或困难时,决定采取何种方式去解决它们不是根据你的自在自为的生命需求,而是你所必须认同的实践理性。在这种情况下,某种实践理性就成为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终其一生以及为什么这样终其一生的依据。这就把人们带入一个困境,一方面,人通过认知实践理性(“道”)而认识到自身生命内蕴有一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范畴 逻辑型式 道德概念 中国哲学 转型 义蕴 伦理生活 摹状词 伦理规范 实践生
原文传递
浅议邓析的“两可”思想
20
作者 林颖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27-28,共2页
邓析是一位理论严密的逻辑学者,是先秦逻辑史的第一人,以“两可”之辞著称。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指责邓析操“两可之说”,“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吕览·离谓篇》)直至今日仍有不少逻辑工作者认为邓析的思想属相对主义诡... 邓析是一位理论严密的逻辑学者,是先秦逻辑史的第一人,以“两可”之辞著称。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指责邓析操“两可之说”,“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吕览·离谓篇》)直至今日仍有不少逻辑工作者认为邓析的思想属相对主义诡辩论。那么邓析何以落得操“两可之说”之名呢?从《吕览·离谓篇》中所记载的一则故事来分析,我们不难窥探到邓析这一逻辑思想的基本义蕴。 故事说:“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尸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者。’得尸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析 先秦逻辑史 逻辑思想 逻辑规律 溺者 吕览 义蕴 卖者 矛盾性质 辩证思维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