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家学渊源看陈子昂的人格精神和诗歌创作 |
杜晓勤
|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1
|
|
2
|
陈子昂与“感遇诗” |
黄会英
韩翔
|
《考试与招生》
|
2023 |
0 |
|
3
|
从陈子昂《感遇诗》中的意象看其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与革新 |
董素贞
|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4 |
2
|
|
4
|
说李白的古风 |
黄瑞云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0 |
3
|
|
5
|
论初唐边塞诗的郁愤特色 |
葛培岭
|
《中州学刊》
|
1984 |
1
|
|
6
|
再谈陈独秀的两组“佚诗”与隐居——答《亦谈陈独秀的“佚”诗与“隐居”》 |
张湘炳
|
《安徽史学》
|
1986 |
2
|
|
7
|
风骨兴寄的实践成果及其渊源影响──陈子昂诗论 |
许总
|
《中国韵文学刊》
|
1994 |
2
|
|
8
|
陈子昂《感遇》诗与《庄子》的哲学关联 |
鲍鹏山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9
|
论张九龄感遇诗中的比兴手法 |
杭勇
|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
2008 |
3
|
|
10
|
陈子昂《感遇诗》审美情趣初探 |
羊玉祥
|
《天府新论》
|
1988 |
2
|
|
11
|
高蹈者的时代最强音——陈子昂《感遇诗》浅论 |
羊玉祥
|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
1990 |
2
|
|
12
|
殊途而同归——四论陈子昂的《感遇诗》 |
唐逢尧
|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
1985 |
2
|
|
13
|
从瑶乡山寨走来 在诗艺险峰攀登——论唐德亮的诗歌创作 |
徐润润
|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4
|
表心志 述胸怀——初论陈子昂的《感遇诗》 |
唐逢尧
|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
1984 |
2
|
|
15
|
从感遇诗看陈子昂对武周王朝的态度 |
徐菡
|
《柳州师专学报》
|
2000 |
1
|
|
16
|
论陈子昂的历史贡献 |
王运熙
吴承学
|
《许昌学院学报》
CAS
|
1989 |
2
|
|
17
|
儒家诗教观视域下的陈子昂感遇诗 |
周倩
|
《科教导刊》
|
2018 |
1
|
|
18
|
从《感遇》诗看陈子昂的忧患意识 |
杨静
郭子辉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9
|
朝鲜诗人申钦《次陈子昂〈感遇〉三十六首》研究——兼与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比较 |
杨会敏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20
|
陈独秀早期的两组“佚”诗考析 |
张湘炳
|
《安徽史学》
|
198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