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我东方主义?丽江旅游形象的想象与建构 被引量:20
1
作者 蔡晓梅 寸露 朱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6-37,共12页
研究援引"东方主义"与地理想象的相关理论,以云南丽江为案例地,运用国内外主流媒体与旅游宣传片《丽江欢迎你》等文本,深入剖析西方与中国内部等"他者"如何建构丽江的旅游形象以及"我者"丽江如何回应这... 研究援引"东方主义"与地理想象的相关理论,以云南丽江为案例地,运用国内外主流媒体与旅游宣传片《丽江欢迎你》等文本,深入剖析西方与中国内部等"他者"如何建构丽江的旅游形象以及"我者"丽江如何回应这种旅游想象。研究结论有:(1)西方社会对丽江的旅游想象基于东方主义话语;中国内部对丽江的地方建构基于国家政治符号与自我东方主义的视角。(2)"我者"丽江通过《丽江欢迎你》的宣传片,在响应与抵制的矛盾中尝试揭开丽江神秘化、女性化、现代化的面纱,建构中西融合、独具民族特色的"自我"形象。研究在理论上补充了自我东方主义中"自我"与"东方主义"的边界及其动态演化过程,也为丽江旅游形象的宣传与重构提供了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 旅游形象 地理想象 丽江
下载PDF
怀想中国的方式——试析严歌苓旅美后小说创作 被引量:9
2
作者 滕威 《华文文学》 2002年第4期63-69,共7页
本文以严歌苓旅美后的汉语作品为对象 ,试图通过分析她作品中“纵横交错的目光”下 ,种族、阶级、性别等多重权力话语构造出的种种镜像 ;指出她对东方、中国、女人的指认与误认 ,既是来自西方的、男人的 ,又是一种自我阐释。其中蕴含的... 本文以严歌苓旅美后的汉语作品为对象 ,试图通过分析她作品中“纵横交错的目光”下 ,种族、阶级、性别等多重权力话语构造出的种种镜像 ;指出她对东方、中国、女人的指认与误认 ,既是来自西方的、男人的 ,又是一种自我阐释。其中蕴含的虽然有犹疑但是已然内在化的对东方主义及父权制度的认同与妥协值得警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边缘 自我东方主义 身份批评
下载PDF
林语堂文化立场观照下的韵文翻译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少娣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8-122,共5页
林语堂的创作与翻译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游走于中西两种文化间,而当时东西方话语权的失衡从根本上决定林语堂文化立场中自我东方主义与东方文化情结之间既对立又融和的存在形式。在广义的互文性理论下,译者的文化立场与其翻译作品必然会... 林语堂的创作与翻译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游走于中西两种文化间,而当时东西方话语权的失衡从根本上决定林语堂文化立场中自我东方主义与东方文化情结之间既对立又融和的存在形式。在广义的互文性理论下,译者的文化立场与其翻译作品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映射,因此,作为一种特殊文体的翻译,韵文翻译同样受到译者文化立场的影响,而翻译文本则折射译者的文化立场。通过对林氏文化立场与其韵文翻译的互文关系的分析,可以以点射面,为林语堂翻译研究乃至于林语堂研究提供一条可行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韵文翻译 自我东方主义 东方文化情结
原文传递
金山想象与世界文学版图中的汉语族裔写作——以严歌苓的《扶桑》和张翎的《金山》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孔书玉 《华文文学》 2012年第5期5-16,共12页
族裔写作指相对于主流社会和文化的少数民族边缘另类写作,或指专注于某个少数民族生存文化习俗的作品和写作实践。此论文以严歌苓的《扶桑》和张翎的《金山》为主要案例,讨论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中海外汉语族裔写作问题,及其对当代世界文... 族裔写作指相对于主流社会和文化的少数民族边缘另类写作,或指专注于某个少数民族生存文化习俗的作品和写作实践。此论文以严歌苓的《扶桑》和张翎的《金山》为主要案例,讨论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中海外汉语族裔写作问题,及其对当代世界文学的意义和影响。文章以文本叙事分析为主要方法,辅之以文学史和作者研究的方法。《扶桑》虽然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空白,但对种族"奇观"的营造展现了一种自我东方主义。《金山》则借重两种文学传统,把金山经验放到百年中国人现代化过程的中心,达到了文化转译和沟通的效果。两部小说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汉语族裔写作的政治和文化意义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山 华美文学 族裔写作 自我东方主义 文化转译
下载PDF
林语堂的双重文化取向探析——自我东方主义与东方文化情结的二元并立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少娣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6-72,191,共7页
林语堂植根于东方,对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学与历史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他自小开始接触西方宗教与语言文化,成年后更有三十余年在西方国家生活的经历。这种文化背景造就了林氏双重的文化身份与复杂的文化观:一方面,他为满足西方对东方文... 林语堂植根于东方,对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学与历史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他自小开始接触西方宗教与语言文化,成年后更有三十余年在西方国家生活的经历。这种文化背景造就了林氏双重的文化身份与复杂的文化观:一方面,他为满足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期待而对其本族文化作了相应的修饰甚至曲解;另一方面,他又始终无法割舍对东方的深厚情感。因此,自我东方主义与东方文化情结的二元并立构成了林语堂文化观的重要特征。深入研究其根源与表现形式有助于更客观更全面地研究林语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文化取向 自我东方主义 东方文化情结
原文传递
非洲文学国族想象的话语困境与批评重构 被引量:1
6
作者 胡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7-93,共7页
长期以来,相比于处于主流与中心位置的西方文学,非洲文学无论创作还是批评都处于边缘的位置,其边缘身份源自西方他者的操控及非洲文学主体性的迷失,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现代非洲社会文化转型进程中,非洲作家在自塑非洲形象时,一直试图将... 长期以来,相比于处于主流与中心位置的西方文学,非洲文学无论创作还是批评都处于边缘的位置,其边缘身份源自西方他者的操控及非洲文学主体性的迷失,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现代非洲社会文化转型进程中,非洲作家在自塑非洲形象时,一直试图将民族国家文化的本土化嵌入现代性的结构中,以获取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视域;从他塑到自塑,体现出非洲文学超越西方话语制导的理论自觉。在廓清非洲文学“殖民内置”与“自我东方主义”的基础上,非洲文学批评应植入“对位批评”的话语形态,为重构非洲文学现代传统及自主批评体系夯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文学批评 非洲文学 殖民内置 自我东方主义 对位批评
下载PDF
新宾萨满神堂乐舞表演的自我东方主义文化建构
7
作者 张林 《北方音乐》 2023年第3期87-98,共12页
祭堂子是清朝皇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音乐文化的兴起,由一对汉族父子装扮成祖传的家族萨满在新宾赫图阿拉城萨满神堂进行乐舞表演。既为装扮,在装扮过程中如何自我萨满化?其表演形象反映了何种文化建构观念?经分析认为,装扮... 祭堂子是清朝皇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音乐文化的兴起,由一对汉族父子装扮成祖传的家族萨满在新宾赫图阿拉城萨满神堂进行乐舞表演。既为装扮,在装扮过程中如何自我萨满化?其表演形象反映了何种文化建构观念?经分析认为,装扮者通过学唱萨满神调、强化显性标识、神化萨满能力逐步自我萨满化。因其表演更趋向民间跳大神,反映了乐舞建构与表演中的自我东方主义。新宾地区满族家族性祭祀与汉族民间跳大神被长期混同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这反映了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也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生根于民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宾萨满神堂 乐舞表演 自我萨满化 自我东方主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逆写汉语与人文主义——以童庆生《汉语的意义:语文学、世界文学和西方汉语观》为中心
8
作者 张可心 《中国图书评论》 2023年第10期123-126,共4页
《汉语的意义:语文学、世界文学和西方汉语观》一书从全球知识生产和跨文化观念互动的角度考察“西方汉语观”。作者童庆生以自我东方主义和人文主义作为切入口,富于启发性地将中国本土的语言文字改革与汉语的世界性经验联系起来。这为... 《汉语的意义:语文学、世界文学和西方汉语观》一书从全球知识生产和跨文化观念互动的角度考察“西方汉语观”。作者童庆生以自我东方主义和人文主义作为切入口,富于启发性地将中国本土的语言文字改革与汉语的世界性经验联系起来。这为我们重审民族语言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或带来一维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汉语观 自我东方主义 人文主义 世界文学
下载PDF
英雄叙事中的“自我东方主义”:“林书豪神话”的媒介塑造与话语运作——以台湾《中国时报》报道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冯强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3年第4期79-86,共8页
按照传播仪式观,民族主义是传媒叙事的重要脚本。在体育英雄叙事中,媒体往往刻意强调英雄的民族身份,同时在"反抗书写"中塑造东方的英雄,这种叙事隐藏着"自我东方主义"的权力话语。本文通过对台湾《中国时报》中的... 按照传播仪式观,民族主义是传媒叙事的重要脚本。在体育英雄叙事中,媒体往往刻意强调英雄的民族身份,同时在"反抗书写"中塑造东方的英雄,这种叙事隐藏着"自我东方主义"的权力话语。本文通过对台湾《中国时报》中的286篇有关"林书豪"的报道分析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林书豪的新闻报道逐渐位移于头版,新闻价值发酵,林书豪的符号弥散于报纸各类新闻里;他以各种能指出现于媒体标题和行文中,并被媒体通过不同报道视角来进行追捧和赞美;在媒介塑造中,林书豪的台裔、亚裔等"民族/种族"身份与他的英雄故事混杂在一起,"林书豪神话"的媒介叙事被民族主义、身份认同等权力话语所裹挟,成为整合台湾社会、凝聚民意的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书豪 媒介神话 自我东方主义 民族主义 英雄叙事
下载PDF
老舍欧洲乌托邦的幻灭与中国文化身份的追求——从《猫城记》到《断魂枪》 被引量:3
10
作者 梅启波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1-104,共4页
欧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对留学英国的老舍在认知结构等方面形成了某种制约。更明确的说,就是欧洲关于东方的知识使老舍认识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形成了某种定式,让老舍形成某种"自我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老舍在小说创作中受这... 欧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对留学英国的老舍在认知结构等方面形成了某种制约。更明确的说,就是欧洲关于东方的知识使老舍认识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形成了某种定式,让老舍形成某种"自我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老舍在小说创作中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而不自觉。20世纪30年代老舍回国后,试图摆脱这种影响,在这方面开始了痛苦的文化探寻:突破自我东方主义的影响,探寻中国文化身份。他的小说《猫城记》和《断魂枪》记录了这一转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乌托邦 自我东方主义 文化身份
下载PDF
“自我东方主义”之辨:一段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历史回望 被引量:2
11
作者 潘雯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50,共9页
本文追溯了作为文化批评关键词的"自我东方主义",在美国亚裔——生活在西方社会的东方人——的文化身份建构里,曾经引发过怎样的发现、行动、理论与思辨。论文按照历史的时序,认为"自我东方主义"首先让亚裔发现了&q... 本文追溯了作为文化批评关键词的"自我东方主义",在美国亚裔——生活在西方社会的东方人——的文化身份建构里,曾经引发过怎样的发现、行动、理论与思辨。论文按照历史的时序,认为"自我东方主义"首先让亚裔发现了"种族主义的爱"的现象并大力批判,接着美国社会既定的话语秩序令亚裔的反抗话语不得不走向女性主义批评,最后"差异"、"杂糅"与"协商"等后现代身份政治策略提供了暂时的话语出路,同时也隐含了种种"去中心化"的理论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东方主义 美国亚裔文学批评 种族主义的爱 女性主义
下载PDF
“自我东方主义”视野中的文化翻译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兰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20-124,共5页
探讨"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的原因,分析"自我东方主义"者们对翻译文本和策略的选择,揭示"自我东方主义"造成了他们在文化翻译中方向的迷失,从而患上言说东方文化的"失语症"。
关键词 自我东方主义 华裔学者 文化翻译 话语霸权 “失语症”
下载PDF
张爱玲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与其自译的翻译策略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会琴 《海外英语》 2019年第8期13-15,共3页
该文揭示出张爱玲通过翻译策略的选择彰显了其文化身份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我们必须警惕这些虚假的"刻板印象",通过翻译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还原一个真实而丰富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 文化身份 自我东方主义 翻译策略选择
下载PDF
想象中国--严歌苓《赴宴者》中的“自我东方主义”
14
作者 倪文燕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23-28,共6页
严歌苓的《赴宴者》体现了文学领域内的“自我东方主义”写作策略。严歌苓通过“拼接”事实、忽略时代背景等写作手段,使事物具有了猎奇性和色情化的意味,成为展现中国“巨大”贫富差距的工具,同时,她通过夸张性的描述打造了一个权力运... 严歌苓的《赴宴者》体现了文学领域内的“自我东方主义”写作策略。严歌苓通过“拼接”事实、忽略时代背景等写作手段,使事物具有了猎奇性和色情化的意味,成为展现中国“巨大”贫富差距的工具,同时,她通过夸张性的描述打造了一个权力运作神秘、官员执法混乱的“中国”。而如此书写的原因与她“回望故国”时写作身份转变、缺乏中国生活体验以及作品面向西方读者群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赴宴者》 自我东方主义
下载PDF
走出自我东方主义困境重塑译者文化身份
15
作者 周淑媛 《海外英语》 2013年第9X期175-178,181,共5页
自我东方主义指的是东方世界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言说自身。翻译,作为东方世界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作为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不可避免的受到自我东方主义现象的影响,成为巩固殖民主义话语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英译本中的典型例... 自我东方主义指的是东方世界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言说自身。翻译,作为东方世界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作为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不可避免的受到自我东方主义现象的影响,成为巩固殖民主义话语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英译本中的典型例证,文章旨在揭示中国译者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探索张爱玲翻译中自我东方主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并就中国译者如何重塑自身文化身份提出三条可行性建议,以期帮助有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的中国译者走出困境,找到自己真正的文化根基,在推动中国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东方主义 自我东方主义 译者 文化身份
下载PDF
海派文学的隔空比照——郭敬明《小时代》的症候分析
16
作者 吴玉杰 李昊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06-113,共8页
《小时代》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上海,上海在海派作家和郭敬明的笔下,展现了从殖民地转型到开放性世界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形象。由于所处的历史语境不同,对上海的解读当然也构成了差异性。试图从海派文学的一贯传统来探寻郭敬明作品《小时... 《小时代》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上海,上海在海派作家和郭敬明的笔下,展现了从殖民地转型到开放性世界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形象。由于所处的历史语境不同,对上海的解读当然也构成了差异性。试图从海派文学的一贯传统来探寻郭敬明作品《小时代》里海派文学的基因。虽然作为通俗流量作家的郭敬明,在文学史上无论从地位还是体量上都无法与海派作家相比,但是任何一种文学形式、文化现象都不是凭空而来,《小时代》也应该有它自己的历史参照系。海派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鲜明的症候群似的特征,这种特征在时间的打磨中成为某种坚固的历史惯性,这种历史惯性到了郭敬明这里尽管已经变异模糊,但从《小时代》身上仍能找出海派文学历史惯性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文学 《小时代》 通俗言情 都市传统 自我东方主义
下载PDF
新闻编译中自我东方主义的媒介话语生产——以财新网旁观中国栏目为例
17
作者 李欣蔚 徐志伟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第13期215 299-,299,共2页
全球化浪潮下当下中国对外国媒体如何报道自身的关注与日俱增,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人对获取世界认同的焦虑与渴望。然而在极力摆脱他者化东方形象的过程中,中国媒体却时常对东方化的中国进行无意识地积极表征,即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 全球化浪潮下当下中国对外国媒体如何报道自身的关注与日俱增,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人对获取世界认同的焦虑与渴望。然而在极力摆脱他者化东方形象的过程中,中国媒体却时常对东方化的中国进行无意识地积极表征,即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本文通过对旁观中国中编译新闻的文本分析印证了自我东方主义倾向在中国媒介话语中的存在,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寻找一种超越自我东方主义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观中国 自我东方主义 新闻话语 新闻编译
下载PDF
论林语堂作品中的自我东方主义
18
作者 胡春晓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43-46,共4页
国学大师林语堂创作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行走在东西文化之间,他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一直被西方人视为阐述中国文化的权威著作。然而,双重文化身份和东西方话语权的不平衡使他的作品中存在着挥之不去的自我东方主义,从迎合西方读者的... 国学大师林语堂创作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行走在东西文化之间,他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一直被西方人视为阐述中国文化的权威著作。然而,双重文化身份和东西方话语权的不平衡使他的作品中存在着挥之不去的自我东方主义,从迎合西方读者的期待出发来展现的中国文化注定不再是地道的中国文化,而是按照西方的想象所进行的对于中国文化的再造性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自我东方主义 双重文化身份 话语霸权
下载PDF
跨国资本时代的中产想象和文学新空间
19
作者 王文林 《南腔北调》 2021年第10期84-91,共8页
随着跨国资本的逐渐渗透,我们所处时代的人文地域、生活方式,甚至精神信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上海”作为具有深厚历史遗迹的城市,一直是文学叙事中不断被书写与更新的创作空间。全球资本化愈演愈烈,“中产阶层”随之浮出历史地表,其... 随着跨国资本的逐渐渗透,我们所处时代的人文地域、生活方式,甚至精神信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上海”作为具有深厚历史遗迹的城市,一直是文学叙事中不断被书写与更新的创作空间。全球资本化愈演愈烈,“中产阶层”随之浮出历史地表,其搭乘着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快车,以活色生香的姿态展现出既丰富又单一的“中产特性”,作为崇尚、痴迷西方文化的小说主人公,也最终打破了“自我东方主义”的幻象,不得不直面作为第三世界公民的文化与精神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新空间 跨国资本 中产想象 自我东方主义
下载PDF
华裔作家哈金作品中华人形象的转型分析
20
作者 胡慧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10期189-191,共3页
通过分析哈金的两部作品《等待》和《自由生活》的主要华人形象,由处于中国文革时期边缘化的停滞落后形象转型为容身于美国社会的华裔移民新形象,对比分析了两种华人形象具体的异同点,揭露了哈金作品中华人形象转型背后的意义,即哈金作... 通过分析哈金的两部作品《等待》和《自由生活》的主要华人形象,由处于中国文革时期边缘化的停滞落后形象转型为容身于美国社会的华裔移民新形象,对比分析了两种华人形象具体的异同点,揭露了哈金作品中华人形象转型背后的意义,即哈金作为作家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的消解和作为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建构的变化,并指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移民的文化身份是一种在异质文化中不断从冲突走向融合,并摒弃了二元对立的更为开放性的、包容性的杂糅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金 华人形象转型 作家自我东方主义倾向 移民杂糅文化身份 全球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