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海派文学的传统 |
陈思和
|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53
|
|
2
|
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 |
吴福辉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48
|
|
3
|
我见到的穆时英 |
黑婴
|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37
|
|
4
|
都市的线条: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派笔下的上海 |
张英进
冯洁音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31
|
|
5
|
我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大师 |
王一川
|
《文学自由谈》
CSSCI
|
1994 |
21
|
|
6
|
从“硬性电影”和“软性电影”之争看新感觉派的文艺观 |
李今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20
|
|
7
|
作为文学(商品)生产的海派期刊 |
吴福辉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4
|
|
8
|
浮光掠影嚣孤魂——析三十年代作家穆时英 |
周毅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10
|
|
9
|
春蚕到死丝方尽──论《雪国》中驹子形象兼及《雪国》主题 |
孟庆枢
|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2
|
|
10
|
《雪国》与川端康成的"回归传统"情结——兼谈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取向 |
李强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9
|
|
11
|
从“新感觉”到心理分析——重审“新感觉派”的都市性爱叙事 |
贺昌盛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9
|
|
12
|
“怪诞”与“着魅”:重探施蛰存的小说世界 |
李欧梵
樊诗颖
陈建华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15 |
12
|
|
13
|
《伊豆的舞女》探析 |
何乃英
|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
1996 |
10
|
|
14
|
论三十年代现代派小说 |
方长安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8
|
|
15
|
多棱镜下有关现代上海的想象——都市文学笔记 |
吴福辉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6
|
|
16
|
施蛰存对“新感觉派”身份的有限认同 |
吴福辉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10 |
9
|
|
17
|
关于新感觉派 |
宿久高
|
《日本学论坛》
|
2001 |
10
|
|
18
|
城市隔膜与心理探寻——从女性构型看施蛰存在新感觉派中的另类性 |
姚玳玫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6
|
|
19
|
“京派”“海派”文学比较研究论纲 |
李俊国
|
《学术月刊》
|
1988 |
5
|
|
20
|
试论新感觉派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 |
汪星明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