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新感觉”到心理分析——重审“新感觉派”的都市性爱叙事
被引量:
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国30年代的所谓“新感觉派”小说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对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借鉴或移植。以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创作实际上是现代中国文学转型时期的特定产物,他们各自展开的都市性爱叙事在其本质上也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作者
贺昌盛
机构地区
厦门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73,共6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
中国
现代文学
30年代
转型时期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23
同被引文献
90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13
1
永井荷风.《欢乐》,时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学史》,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1月,第438页.
被引量:1
2
施蛰存.《最后一个老朋友-冯雪峰》[J].新文学史料,1983,(2).
被引量:12
3
《游戏》,《都市风景线》,水沫书店,1930年4月;上海书店,1988年12月影印.
被引量:1
4
叶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学史 现代卷[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721.
5
吉田精一.《现代日本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27页.
被引量:5
6
中村新太郎.《日本近代文学史话》,卞立强,俊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2月,第409页.
被引量:2
7
施蛰存.《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A]..《创作的经验》[C].(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版..
被引量:9
8
《中国现代主义的曙光—答台湾作家郑明蜊、林耀基问》[J].联合文学,1990,.
被引量:1
9
《中国现代主义的曙光-答台湾作家郑明蜊、林耀基问》,施蛰存.《沙上的脚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第166、172页.
被引量:1
10
《为中国文坛擦亮“现代”的火花—答新加坡作家刘慧娟问》,新加坡1992年8月20日《联合早报》.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23
1
杨迎平.
施蛰存传略[J]
.新文学史料,2000(4):148-162.
被引量:16
2
李明.
鲁迅的自我小说与日本近代文学——论鲁迅的“自我小说”之二[J]
.鲁迅研究月刊,2001(8):23-26.
被引量:2
3
李明.
《呐喊》《彷徨》中的“自我小说”[J]
.鲁迅研究月刊,2000(8):10-14.
被引量:2
4
黄云霞,贺昌盛.
“新感觉派”命名质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2):210-212.
被引量:1
5
林虹.
个性的发现与失落——再论现代派与左翼文学的疏离与融合[J]
.中州学刊,2005(4):220-223.
6
黄德志.
关于施蛰存第一部小说集《江干集》及其他早期小说创作[J]
.新文学史料,2005(3):34-40.
被引量:3
7
林伟民.
左翼电影的现代性审美特征[J]
.当代电影,2006(5):145-147.
被引量:2
8
卢洪涛.
佛教题材的世俗改写与历史文本的人性解读——论施蛰存佛教题材小说创作[J]
.文艺理论研究,2006(6):114-118.
被引量:2
9
石中晨.
戴望舒诗歌创作转向论[J]
.学术探索,2007(2):113-118.
被引量:1
10
徐美燕.
“日本体验”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思潮[J]
.浙江社会科学,2007(3):179-184.
同被引文献
90
1
关咏梅.
双重角色:“狮子”和“绵羊”——穆时英和白先勇小说中洋场尤物形象分析[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6):172-175.
被引量:1
2
薛传芝,杜显志.
“鬼才”和“仙才”的末路──穆时英张爱玲并论[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3):23-30.
被引量:1
3
周礼红.
市民社会形成前期的都市人——试论新都市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J]
.小说评论,2012(S1):6-11.
被引量:1
4
李华.
穆时英小说的复叠用法[J]
.当代修辞学,1998(4):26-27.
被引量:1
5
吴义勤.
穆时英:划出两条轨迹的流星[J]
.贵州社会科学,1993(5):69-74.
被引量:7
6
姚明强.
病态的都市人生——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论[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9(2):110-115.
被引量:3
7
张鸿声.
论穆时英[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2(6):57-63.
被引量:3
8
朱彤.
穆时英新感觉小说叙述模式的创新[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3(5):71-76.
被引量:3
9
吴福辉.
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J]
.文学评论,1994(1):5-17.
被引量:48
10
沈建中.
“能手”刘呐鸥与“圣手”穆时英[J]
.小说界,2004,0(3):174-180.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9
1
杨新刚.
2006年中国都市小说研究述评[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8(1):4-7.
2
白杰.
穆时英研究述评[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5(5):49-55.
被引量:2
3
方鹤臻.
《都市风景线》的表现手法简析[J]
.北方文学(中),2012(2):16-16.
4
鞠楠.
“梁山泊”“跳舞场”“后花园”——论穆时英文学世界的跳跃[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2(5):19-22.
5
陈海英.
穆时英研究现状分析及反思[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6):77-83.
6
孙云霏.
论“新感觉派”都市小说的“场景叙事”[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7(10):63-65.
被引量:2
7
惠欣.
穆时英小说中的城市书写[J]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20,7(4):54-57.
8
杨娅雯.
意识流的东方编码:20世纪汉语文学与跨文化审美[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4(2):60-63.
9
方鹤臻.
试论“误读者”的审美心理[J]
.青年文学家,2012,0(5X):187-187.
二级引证文献
4
1
关咏梅.
双重角色:“狮子”和“绵羊”——穆时英和白先勇小说中洋场尤物形象分析[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6):172-175.
被引量:1
2
程娟娟.
试论新感觉派小说的叙事模式[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1(5):49-53.
3
朱思弈.
从场景到结构:《我的叔叔于勒》的阅读视野[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0(7):73-78.
4
王明建,王海燕.
《孔乙己》“场景”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J]
.中学语文,2021(14):7-10.
1
龙婷.
2010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博士论文索引及摘要[J]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3(1):222-322.
2
王琦珍.
文学转型时期的矛盾与惶惑——林纾试论[J]
.闽江学院学报,2003,24(4):1-6.
被引量:1
3
王飞.
清末民初翻译小说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2):116-118.
4
杨振执.
论鲁迅《狂人日记》的文学创新[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2(4):20-23.
5
方建荣,陈晓晔.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声春雷[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1(4):16-19.
6
吉海涛.
浅析张恨水小说《啼笑姻缘》的创作特色[J]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4):360-361.
7
郭真义.
谢灵运佛诗透视——兼论谢灵运的美学观[J]
.嘉应大学学报,1999,17(1):59-62.
被引量:1
8
刘春明.
略论南社的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渊源[J]
.史学集刊,2012(3):46-50.
被引量:3
9
孙盛涛.
“主义”之争与问题之辩——193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争的理论反思[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22(2):39-44.
10
马衍明.
郑振铎的人生论文学思想[J]
.理论观察,2013(12):88-90.
文学评论
2006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