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 被引量:49
1
作者 张晋藩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9-107,共19页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论断,本文从中国法制历史的实际出发,结合儒、法两家关于德治与法治的学说,介绍了以德化民的历史功用;同时,阐述了管仲"以法治国"的提出和法家...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论断,本文从中国法制历史的实际出发,结合儒、法两家关于德治与法治的学说,介绍了以德化民的历史功用;同时,阐述了管仲"以法治国"的提出和法家法治学说的发展历程,指出法治工具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局限性。本文还着重介绍德法互补、共治的发展进程,以周初"明德慎罚"为德法共治的发端,以两汉"德主刑辅"为德法共治的发展阶段,以唐代"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德法共治的定型阶段,借以说明德法共治的阶段性和一贯性,进而论证德法互补、共治是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规律,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强国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 法治 以德化民 以法治国 德法共治
原文传递
德法共治:基层社会善治的实践创新 被引量:12
2
作者 范和生 刘凯强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6,共8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历经诸多变迁,新时代对当前各项事业的稳定发展提出新要求,社会治理作为持续深化改革的辅助手段同样面临着转型创优。基层作为治理体系的基础载体,利益格局变化更加深刻复杂,传统德治与现代法治的碰撞尤为激烈...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历经诸多变迁,新时代对当前各项事业的稳定发展提出新要求,社会治理作为持续深化改革的辅助手段同样面临着转型创优。基层作为治理体系的基础载体,利益格局变化更加深刻复杂,传统德治与现代法治的碰撞尤为激烈。善治是基层治理领域内的新型预设,逻辑起点是德法共治的二重互构、形式强调主体多元合作、内涵突出空间包容平等、成果价值注重普惠共享。基层社会善治局面的开拓须在德法互嵌协同相撑、各级政府"赋-放-维"权三位一体、建立矛盾紧急处置机制、推选贤能治理和开发社会组织个性化服务产品等五个方面开展实践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法共治 基层社会 善治 实践创新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礼法合治”及其现代转换——兼论新时代“德法共治”思想的历史性超越 被引量:8
3
作者 贾英健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59,共8页
在中华优秀传统政德文化中,"礼法合治"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不仅大大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能,而且对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和社会秩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审视,传统"礼法合治"思想既... 在中华优秀传统政德文化中,"礼法合治"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不仅大大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能,而且对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和社会秩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审视,传统"礼法合治"思想既具有历史合理性,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还表现出当代的价值恒久性。这不仅为新时代的"德法共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而且也推动从"礼法合治"向"德法共治"的现代性转换,进而实现新时代"德法共治"思想的历史性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政德文化 礼法合治 德法共治 治理现代化
原文传递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中德法共治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8
4
作者 梅萍 宋增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7-102,共6页
德法共治不是道德与法律简单地累加适用,而是既体现二者区别,又体现二者结合。德法共治要求发挥德治与法治的各自治理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参与国家治理,以实现国家治理绩效的最大化。德法共治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治理手段与... 德法共治不是道德与法律简单地累加适用,而是既体现二者区别,又体现二者结合。德法共治要求发挥德治与法治的各自治理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参与国家治理,以实现国家治理绩效的最大化。德法共治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治理手段与治理目标的统一,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本质特征,因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中德治与法治关系的贴切表达。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中德法共治的内在逻辑表现为: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标志;实现善治的理想状态要以现代道德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德治和法治建设;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统一是推进德法共治的重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现代化 德法共治 善治
下载PDF
中华法系的连续性特征及其主要经验 被引量:3
5
作者 魏治勋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8,F0002,共12页
中华法系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法系之一,中华法系的连续性是一种总体的、复合的连续性,是时间上的延续性、内容上的延续性和思想上的延续性的统合。中华法系的发展和持久延续是多种历史与现实因素叠加累积、互相推动的... 中华法系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法系之一,中华法系的连续性是一种总体的、复合的连续性,是时间上的延续性、内容上的延续性和思想上的延续性的统合。中华法系的发展和持久延续是多种历史与现实因素叠加累积、互相推动的结果,蕴含着必然性发展逻辑和能动性力量。中国历史上历代法制成就的叠加与推进,法典传统的逐步定型和精湛系统的法典编纂技术的形成,礼法融合、德法共治的互构与互相支撑,都是中华法系繁荣发展的宝贵经验。中华法系为当今法治建设留下了众多优质要素和资源,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当今法治建设者传承和弘扬。推动中华法系的伟大复兴,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法治资源,通过将中华法系嵌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续写中华法系连续性的全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法系 连续性 法典编纂 礼法融合 德法共治 要素化存在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论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举措 被引量:6
6
作者 陆莹 《桂海论丛》 2018年第3期108-112,共5页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社会现实。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才能实现突破。首先,要打造共建共治...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社会现实。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才能实现突破。首先,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科学配置社会治理治权,整合社会各方利益诉求,推动社会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运作机制。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德法共治,运用法律和制度规定理清各社会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职责范围,要加强和巩固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再次,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实现社会治理手段的与时俱进。最后,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全方位构建社会管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社会矛盾 共建共治共享 德法共治
下载PDF
论法治的价值观基础:社会治理中德法并举的本土资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德嘉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101,共8页
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法治建设之中是实现良法善治的应有之义,但是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的实践操作容易遇到立法如何推进道德进步、道德如何影响司法实践和价值观在法律中如何体现等三个方面的难题。回顾中国古代社会"... 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法治建设之中是实现良法善治的应有之义,但是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的实践操作容易遇到立法如何推进道德进步、道德如何影响司法实践和价值观在法律中如何体现等三个方面的难题。回顾中国古代社会"德本刑用"的社会治理模式,发现古人将德治作为社会治理之本,而以刑治作为社会治理之用的实践,有效地实现了道德/价值观与法治之间的良性互动。其中,古代社会的德法互动关系具有建立法治共识、形成自治秩序和为法治提供价值观基础等三个方面的意义,恰可以为当下社会实现德法共治提供本土资源和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法治 德法共治 德本刑用
原文传递
新时代学生管理的德法共治模型探论 被引量:5
8
作者 刘长海 原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95,共9页
传统学校的学生管理普遍遵循德治理念,要求学生严格服从以儒家道德礼法体系为蓝本的学生行为规范。当代中国法治精神觉醒,学生管理法治化探索正在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层面迅速展开,教育惩戒受到重视。德治主导的学生管理忽视学生理性发展... 传统学校的学生管理普遍遵循德治理念,要求学生严格服从以儒家道德礼法体系为蓝本的学生行为规范。当代中国法治精神觉醒,学生管理法治化探索正在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层面迅速展开,教育惩戒受到重视。德治主导的学生管理忽视学生理性发展,法治取向的学生管理在目标设定、效果保障、正当性确证等方面存在局限,新时代德法共治思维可以整合德治和法治的优点,为构建兼具正当性和有效性的学生管理操作模型提供指引。遵循德法共治思维,新时代学生管理应该以法治为基准,构建符合民主、法治标准的学生管理规章,确立学生管理的法治基础;以德治为标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施正面引导,彰显通过学生管理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积极立场;以培养自律为宗旨,温和而坚定地实施教育惩戒,依托引导与惩戒的有机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管理的育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管理 转型 德法共治 德治 法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史鉴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晋藩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46,共6页
中华法文化是世界法文化苑中的一株奇葩。它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且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保留了珍贵的文化资源和治国理政的经验。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史鉴价值主要表... 中华法文化是世界法文化苑中的一株奇葩。它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且绵延数千年而未中断,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保留了珍贵的文化资源和治国理政的经验。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史鉴价值主要表现在,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影响,坚定树立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善法与良法相结合,才能发挥"奉法者强则国强"的作用;严格执法不仅使司法具有权威,而且会增强百姓对法律的信任感;监察法的制定有助于监察制度的建设和监察官作用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文化 德法共治 中华法系
原文传递
德法共治的理论意蕴及时代价值——当前学界关于德法共治的观点述评 被引量:5
10
作者 田勤耘 段敏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7-33,共7页
德法共治是古今中外共同认可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德治与法治既相互差别,又相互补足、相辅相成。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下的德法共治,以保障人民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目的,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德法共治是古今中外共同认可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德治与法治既相互差别,又相互补足、相辅相成。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下的德法共治,以保障人民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目的,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蕴和时代价值。德法共治必须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本遵循,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重点,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南。德法共治必须从德治和法治两方面着手,关键在从严治党,需要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法共治 内涵 基本遵循 实践推进
下载PDF
“德法共治”思想的理论借鉴与当代价值
11
作者 罗艳 《文教资料》 2024年第9期35-39,共5页
德治与法治结合的社会治理方式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普遍使用且重要的手段,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在中西方传统国家治理中已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基础和实践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文明的基础上积极吸纳西方社会治理... 德治与法治结合的社会治理方式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普遍使用且重要的手段,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在中西方传统国家治理中已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基础和实践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文明的基础上积极吸纳西方社会治理文明的有益之处,提出了“德法共治”,要求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并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创新发展,突破了西方社会“法律从属道德”的抽象迷思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礼法合治”思想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为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激发德治和法治的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法律 德法共治 社会治理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探究
12
作者 陈蒙 雷家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4,共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练和现实表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关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彰显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自觉,是推进中华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练和现实表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关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彰显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自觉,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选择,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方向指引;通过树牢法律信仰、型构法律原则和融入法律规则,弘扬国家与民族的整体价值导向、概括指引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并具体设定微观的行为模式和制度指示,实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法治实施的指引和推进。新时代新征程,要关注宪法核心价值观条款完善、民族工作基本法律的核心价值观融入等问题,在规律、技术与价值相互交融的视域下促进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路径优化。着力增强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精准性,推进入法理念的升华和入法技术的完善,在对各族人民现实生活场景的科学指引与能动改造中推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认同 入法入规 中华民族共同体 德法共治
下载PDF
德治基础上的法治: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 被引量:4
13
作者 肖新平 《决策与信息》 2022年第5期48-56,共9页
德治的本质在于激发人的善意与潜能,使人们做出符合美德的行为与结果,更好实现自身的价值与理想及组织的目标与愿景,最终实现社会的文明、秩序、友善、诚信、安定、和谐及人民安居乐业与国家长治久安等“善治”。基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日... 德治的本质在于激发人的善意与潜能,使人们做出符合美德的行为与结果,更好实现自身的价值与理想及组织的目标与愿景,最终实现社会的文明、秩序、友善、诚信、安定、和谐及人民安居乐业与国家长治久安等“善治”。基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日益提升及知识型工作者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的主导、中国以德治国的治理传统与民族文化心理、当代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更适合走德治基础上的法治之路。该治理方法的具体实践路径是:自觉自律、积极主动地推动法治国家建设,及时推动法律制度与法治体系与时俱进的立改废,并有效宣传、普法;要充分发挥文教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与功能,通过道德引领与舆论监管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利用典型事件推进治理实践的改进与完善;要在特定领域实现以道德治理为主与法治托底协同发展;提升党规党纪对于党员干部的激励效能,激发其自尊、荣誉、责任、价值意识与公共服务动机等,强化初心与使命意识;在比较与借鉴中提升治理效用,在弘扬传统的基础上适度借鉴古今中外有益经验,通过比较与借鉴更好提升德治基础上法治建设的治理效用,使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德治国 法治国家 德法共治 国家治理现代化 依法治国 法律 道德
下载PDF
德法共治的实践限度及其疏解可能——兼论中国式现代化方案
14
作者 舒高磊 付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7,共10页
道德和法律协同治理国家的“德法共治”模式,在人类政治文明的现代化演进中显露出实践症结:道德主观倾向容易超越集体规范的理性限度,而绝对法则理念则容易造成道德意义的退守或隐逸,如制度感觉主义、道德律法主义就是显著表现。中华民... 道德和法律协同治理国家的“德法共治”模式,在人类政治文明的现代化演进中显露出实践症结:道德主观倾向容易超越集体规范的理性限度,而绝对法则理念则容易造成道德意义的退守或隐逸,如制度感觉主义、道德律法主义就是显著表现。中华民族德主刑辅的政治传统、西方政治世界的自然法精神都为疏解这种现代性矛盾提供了历史经验,并在功能互补、价值互动等方面展现出德治与法治相联结的理论空间。德法共治的中国式现代化方案,蕴含着疏解其实践限度的逻辑理路:社会主义法治彰显无产阶级道德理念,使法律制度的纲领意义既能为国家秩序提供底线保障,还能充盈着兼具道义价值的人文关怀;共产主义道德滋养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使道德规范的教化作用既能为国家治理提供文化支撑,也能转化为公序良俗的制度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法共治 实践限度 疏解可能 中国式现代化方案
下载PDF
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的困境与路径探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付枭雄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12期81-83,共3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德轻法的倾向;法治教育定位不清、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育者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探析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德轻法的倾向;法治教育定位不清、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育者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探析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理念的路径,必须坚持德治和法治两手抓;优化教学环境,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等手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德法共治精神的实效性,实现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法共治 内涵意义 具体途径
原文传递
论“礼法合治”与“德法共治”
16
作者 李丹丹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6期27-33,共7页
“礼法合治”与“德法共治”从字面意义上都是主张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国家治理方略,但在“德”“法”的社会基础、思想内涵、社会效果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别。“礼法合治”是基于中国古代宗法血缘关系而产生的国家治理方略,而“德法共治”... “礼法合治”与“德法共治”从字面意义上都是主张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国家治理方略,但在“德”“法”的社会基础、思想内涵、社会效果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别。“礼法合治”是基于中国古代宗法血缘关系而产生的国家治理方略,而“德法共治”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方略,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时间差。尽管如此,“礼法合治”仍包含我们今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所应该汲取的丰富本土思想资源。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审视,“礼法合治”既具有历史合理性,也存在历史局限性。只有结合时代要求对其进行批判性甄别,才能推动新时代的“德法共治”对“礼法合治”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法共治 “礼法合治” 国家治理
下载PDF
德法共治助推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与重构路径
17
作者 蔡欣欣 陈鹏帆 《河北法律职业教育》 2024年第3期82-88,共7页
社会治理,要合理磨合与协调互补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提升治理精度。从做实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做好社会治理的民众关切,做优社会治理的资源整合等方面重构德法共治社会治理的路径,以增强向心力,激活内驱力,提升服务力... 社会治理,要合理磨合与协调互补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提升治理精度。从做实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做好社会治理的民众关切,做优社会治理的资源整合等方面重构德法共治社会治理的路径,以增强向心力,激活内驱力,提升服务力,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 法治 德法共治 社会治理
下载PDF
儒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光 《教育文化论坛》 2015年第4期1-10,共10页
回顾了2500年来儒学兴衰的历史,系统论述了儒学的性质定位、根本精神、基本特征、基本主张、核心价值观、社会功能、历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本文认为,儒学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三盛三衰"六个阶段,现在进入了儒学复兴新阶段。儒学... 回顾了2500年来儒学兴衰的历史,系统论述了儒学的性质定位、根本精神、基本特征、基本主张、核心价值观、社会功能、历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本文认为,儒学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三盛三衰"六个阶段,现在进入了儒学复兴新阶段。儒学是"以德为体,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而集道德、伦理、政治三位为一体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其根本精神就是道德人文精神。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时有异同、代有损益的,既有历久弥新的核心价值,又有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它在历史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在当代则扮演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角色,对于建立"德法共治、民主仁政"的治理模式、强化道德教育、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及其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盛三衰 道德人文 一道五德 德法共治 民主仁政
下载PDF
冲突与融构:道德困境影响下警察执法能力提升研究
19
作者 陈永峰 常佳慧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5-34,共10页
警察执法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执法实践中,警察很容易基于个人道德观念及职业价值观,陷入具体道德选择上进退两难的困境。警察执法道德困境主要来自于警务实践,包括公众期待与现实可能的困境、能力有限与职责... 警察执法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执法实践中,警察很容易基于个人道德观念及职业价值观,陷入具体道德选择上进退两难的困境。警察执法道德困境主要来自于警务实践,包括公众期待与现实可能的困境、能力有限与职责泛化的困境、对诉求合理行为非法的管控困境以及自由价值优先或秩序价值优先的选择困境。分析警察执法道德困境的类型和产生原因,从利益、德法共治、执法规范、警察队伍建设、警媒协作、公众从众心理等多层面多角度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破解警察执法道德困境,可以有效提升警察执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察执法 道德困境 德法共治
下载PDF
构建德法共治的家庭教育新生态
20
作者 谈际尊 《中国德育》 2024年第12期9-12,18,共5页
社会文明的急剧转型冲击了传统上的家国一体结构,使得家国关系规范化发展遭遇困顿。《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施行,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解决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意识弱化的严峻问题,通过重新激活家庭教育的... 社会文明的急剧转型冲击了传统上的家国一体结构,使得家国关系规范化发展遭遇困顿。《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施行,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解决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意识弱化的严峻问题,通过重新激活家庭教育的公共性及其伦理教化功能,以德法并举方式促进新时代家庭教育新生态的生成,从而积极推动家国关系规范化发展。构筑德法共治的家庭教育新生态,要德法并举推进家庭教育人文转向,构建本源性的伦理共同体,以德法并举形式明确家庭教育的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促进法》 家庭教育新生态 德法共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