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旅游发展中族群文化的“再地方化”与“去地方化”——以丽江纳西族义尚社区为例 |
孙九霞
马涛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9
|
|
2
|
沟通媒介与社会发展:时空分离的双向纬度——以互联网的再地方化效应为例 |
郑中玉
|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
2008 |
19
|
|
3
|
旅游驱动的再地方化:地方视角下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创新路径 |
范晓君
徐红罡
|
《旅游论坛》
|
2020 |
16
|
|
4
|
世界遗产保护的地方视角——以武夷山的城村为例 |
龚坚
|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3
|
|
5
|
“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乡村旅游传播对村庄社区文化的影响——基于桂东南L村的田野调查 |
冯广圣
|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1
|
|
6
|
地理空间的翻译重构--以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为例 |
贺爱军
孙今怡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9
|
|
7
|
翻译地理学的话语内涵与体系构建 |
贺爱军
于璐璐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2 |
6
|
|
8
|
山野图典:苗族“再地方化”过程中的多物种共生关系 |
邓启耀
|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9
|
“再地方化”与“诗性资本”——论消费时代的特产 |
蒋磊
|
《文化研究》
CSSCI
|
2016 |
3
|
|
10
|
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地理空间的再地方化 |
王烟朦
裴颖
|
《译苑新谭》
|
2024 |
0 |
|
11
|
翻译地理学视域下的民族文学作品英译研究——以徐译《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
陆秀英
张玉琪
|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12
|
想象的地方:少数民族“再地方化”与文化边界重塑——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 |
覃若琰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CSSCI
|
2017 |
2
|
|
13
|
“民族风格”与建筑表现——以闽南一个民族乡的形象塑造为例 |
范可
|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6 |
1
|
|
14
|
地理媒介与历史街区的“再地方化”——基于上海市思南路历史街区的考察 |
曾娇丽
|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15
|
论西方艺术史纪录片的叙事探索 |
龙念
康思齐
|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6
|
旅游情境下工业文化的地方化与再地方化 |
龙凌
|
《财务与金融》
|
2020 |
0 |
|
17
|
旅游开发:民族地区再地方化的实践——以黎平侗族地扪村为例 |
余达忠
|
《铜仁学院学报》
|
2016 |
2
|
|
18
|
西双版纳城市化进程中的“再地方化”实践与族群关系 |
王欣
|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
2019 |
2
|
|
19
|
建成遗产驱动地域文化演进的路径分析——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
蒋英
|
《遗产与保护研究》
|
2018 |
2
|
|
20
|
浙商回归的动力机制及对地区转型发展的影响:企业再地方化视角 |
朱华友
何钰凝
李涵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7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