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发展中族群文化的“再地方化”与“去地方化”——以丽江纳西族义尚社区为例 被引量:29
1
作者 孙九霞 马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67,共8页
采用人类学"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概念作为理论工具,选择丽江市古城区内的义尚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族群文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表征,发现旅游平缓发展为义尚社区族群文化带来&q... 采用人类学"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概念作为理论工具,选择丽江市古城区内的义尚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族群文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表征,发现旅游平缓发展为义尚社区族群文化带来"再地方化"与"去地方化"交织的局面;旅游发展与社区内各利益主体的集体选择是社区族群文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探讨了族群文化"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在不同社区的表征差异,并认为旅游的发展并不会完全破坏社区族群文化,也不会抹杀地方的地方性。学术界关于旅游是引起"无地方性"与"非地方"的论断是值得商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尚社区 族群文化 地方化 地方化
原文传递
沟通媒介与社会发展:时空分离的双向纬度——以互联网的再地方化效应为例 被引量:19
2
作者 郑中玉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1期136-139,共4页
电子媒介促进了作为现代性过程的动力之一的时空分离。时空分离具有双向时空重组效应:全球化层面的时空伸延和地方化层面的重构。而时空分离及其媒介的再地方化效应通常容易被忽视。时空分离的双向度具有抽离化与再嵌入、全球化与本土... 电子媒介促进了作为现代性过程的动力之一的时空分离。时空分离具有双向时空重组效应:全球化层面的时空伸延和地方化层面的重构。而时空分离及其媒介的再地方化效应通常容易被忽视。时空分离的双向度具有抽离化与再嵌入、全球化与本土化、网络社区与本地社区等三个纬度,我们应该从实践逻辑而非技术的单向度逻辑出发来理解电子媒介时空分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离 脱域 嵌入 地方化 互联网
下载PDF
旅游驱动的再地方化:地方视角下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创新路径 被引量:16
3
作者 范晓君 徐红罡 《旅游论坛》 2020年第2期17-27,共11页
工业遗产是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面临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需要探索一条符合本土情境的创新途径。文章从地方的视角审视工业遗产,通过旅游驱动的再地方... 工业遗产是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面临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需要探索一条符合本土情境的创新途径。文章从地方的视角审视工业遗产,通过旅游驱动的再地方化过程,深入探讨其地方意义及可持续发展要求。研究发现:遗产与地方的互动关系,是遗产意义生产和共创的实现基础,如何找到新的社会经济功能与地方认同,重新获得发展活力,实现"再地方化"(re-localization)是工业遗产地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工业遗产的传承需要放入具体的时空情境中,借由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认同以及与日常生活的互动加以实现。旅游是遗产与地方之间的重要互动形式,在旅游发展中可以达成地方情境下遗产意义的生产和重构,使遗产被接受与被理解,从而实现其价值和意义的传承。旅游驱动的再地方化在工业遗产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化 旅游驱动 工业遗产
下载PDF
世界遗产保护的地方视角——以武夷山的城村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龚坚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19,共5页
从现实来看,遗产与旅游关系密切。其一,遗产的潜在价值将是最直接的旅游资源,这可从蜂拥而至的大众旅游看出;其二,遗产旅游的独特性可能会使规划者依据需要选择遗产地的一些文化特质,一方面适应于全球化的模式需要,另一方面则凸显其地... 从现实来看,遗产与旅游关系密切。其一,遗产的潜在价值将是最直接的旅游资源,这可从蜂拥而至的大众旅游看出;其二,遗产旅游的独特性可能会使规划者依据需要选择遗产地的一些文化特质,一方面适应于全球化的模式需要,另一方面则凸显其地方文化特色。这一观点呈现出遗产地村落面临遗产旅游而可能发生的两种现象:"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本文将以武夷山城村古村落为个案,在重新审视世界遗产保护模式的基础上,考察村落共同体在遗产保护中的文化变迁与调适,以期说明"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现象是地方(村落、民众等)应对当下遗产运动所做出的"表述",由此强调遗产的地方性主体的"文化自觉"对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保护 地方化 地方化
原文传递
“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乡村旅游传播对村庄社区文化的影响——基于桂东南L村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1
5
作者 冯广圣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7-21,共5页
乡村旅游传播的影响是乡村旅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乡村性"为显著特征的乡村旅游传播对村庄社区文化的影响尤值得关注。笔者在对桂东南L村进行长期田野调查中的发现,"乡村性"在乡村旅游社区文化中主要表... 乡村旅游传播的影响是乡村旅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乡村性"为显著特征的乡村旅游传播对村庄社区文化的影响尤值得关注。笔者在对桂东南L村进行长期田野调查中的发现,"乡村性"在乡村旅游社区文化中主要表现为"地方化",但"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更迭或交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传播 地方 “去地方化 地方化
原文传递
地理空间的翻译重构--以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贺爱军 孙今怡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86,共6页
地理空间的跨文化转换与翻译涉及诸多复杂因素,需要译者采用多种翻译方法灵活应对。本文以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为例,提炼他在重构“高密东北乡”这一典型地理空间的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他运用混合、淡化、释义的翻译方法转换源... 地理空间的跨文化转换与翻译涉及诸多复杂因素,需要译者采用多种翻译方法灵活应对。本文以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为例,提炼他在重构“高密东北乡”这一典型地理空间的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他运用混合、淡化、释义的翻译方法转换源文的地理景观,使用简化和字面翻译方法重塑源文读者的地理感知,借助浓缩和释义的翻译方法再造源文作者的“恋地情结”。借助以上几种翻译方法,源文地理景观、源文读者的地理感知、源文作者的“恋地情结”均实现了“再地方化”,共同在译语文化系统中构建出一个新的“高密东北乡”地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高粱家族》 地理空间 地方化 翻译方法
原文传递
翻译地理学的话语内涵与体系构建 被引量:6
7
作者 贺爱军 于璐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02-107,共6页
翻译地理学以翻译学为研究对象,以地理学为研究方法,探究原文地理现象或地理空间的跨语言、跨文化再现与重构,抑或探究翻译现象的形成、分布与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翻译地理学在借鉴地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经过国内外学者的阐发与... 翻译地理学以翻译学为研究对象,以地理学为研究方法,探究原文地理现象或地理空间的跨语言、跨文化再现与重构,抑或探究翻译现象的形成、分布与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翻译地理学在借鉴地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经过国内外学者的阐发与构建,生发出系列核心概念与学术话语,构建了科学合理、自成一体的学术体系,从而丰富了跨学科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地理学 翻译区 地方化 恋地情结 选择性疏忽 淘汰性压抑
下载PDF
山野图典:苗族“再地方化”过程中的多物种共生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邓启耀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36,共13页
千年来苗族一直在迁徙,走过的地方自然生态差异很大,遭遇的民族群体文化差异也不小。为了生存,苗族顽强坚守族群血脉和文脉的传承,同时动态地适应所经地、所在地的自然和文化生态,不断地“在地化”和“再地方化”。通过神话、服饰纹样... 千年来苗族一直在迁徙,走过的地方自然生态差异很大,遭遇的民族群体文化差异也不小。为了生存,苗族顽强坚守族群血脉和文脉的传承,同时动态地适应所经地、所在地的自然和文化生态,不断地“在地化”和“再地方化”。通过神话、服饰纹样等非文字方式,苗族想象和表达跨物种的物—我同源关系,实践多物种的物—我共生关系,再造情境化的物—我共情关系,从而在多物种共生的社会实践和精神建构中,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实现自我文化认同,建构多物种生命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神话 服饰纹样 地方化 多物种共生
原文传递
“再地方化”与“诗性资本”——论消费时代的特产 被引量:3
9
作者 蒋磊 《文化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48-58,共11页
在大众消费时代,随着全球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全面渗透和旅游产业技术的进步,旅行活动日趋标准化。因此,旅行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购买特产,也被纳入“去地方化”的潮流中,使得特产逐渐成为“无地方性”的普通商品。然而,由于旅游... 在大众消费时代,随着全球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全面渗透和旅游产业技术的进步,旅行活动日趋标准化。因此,旅行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购买特产,也被纳入“去地方化”的潮流中,使得特产逐渐成为“无地方性”的普通商品。然而,由于旅游产业在提供共性的同时,又必须努力生产出差异性,这决定了那些被“去地方化”的特产,又需要被“再地方化”。特产的“再地方化”,是通过地方性的再生产、地方传统的发明和“新特产”的生产等形式实现的。通过“再地方化”,特产获得了诗意的重建,使作为消费品的特产呈现“反消费”的特征,从而延续着消费主义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产 地方化 地方化 消费主义
下载PDF
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地理空间的再地方化
10
作者 王烟朦 裴颖 《译苑新谭》 2024年第2期222-230,共9页
萧红《呼兰河传》既是地方性中国文学,又体现出中国文学的地域性。本文从翻译地理学视角探讨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对《呼兰河传》文化地理空间的跨语际再现。葛浩文采取直译、淡化、释义法移植呼兰小城的地理景观,运用直译、简化法重塑原... 萧红《呼兰河传》既是地方性中国文学,又体现出中国文学的地域性。本文从翻译地理学视角探讨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对《呼兰河传》文化地理空间的跨语际再现。葛浩文采取直译、淡化、释义法移植呼兰小城的地理景观,运用直译、简化法重塑原文地理感知,使用浓缩、直译法传达萧红的恋地情节,从而实现了呼兰小城地理空间的再地方化。本文亦思考了当下中国文学外译过程中地理空间元素乃至民族身份的传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呼兰河传》 翻译地理学 地方化
原文传递
翻译地理学视域下的民族文学作品英译研究——以徐译《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11
作者 陆秀英 张玉琪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10-515,共6页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作家迟子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生活在中国东北边陲的鄂温克族人近百年的游牧生活和历史变迁,作品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受到众多海外读者的喜爱。以汉学家徐穆实(Bruce Humes)翻译的《额...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作家迟子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生活在中国东北边陲的鄂温克族人近百年的游牧生活和历史变迁,作品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受到众多海外读者的喜爱。以汉学家徐穆实(Bruce Humes)翻译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在翻译地理学视域下分析民族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情怀、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探究如何更加传神地再现原文的内涵和精髓,并考虑读者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以期使海外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文学和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古纳河右岸》 民族文学 翻译地理学 地方化
下载PDF
想象的地方:少数民族“再地方化”与文化边界重塑——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覃若琰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共14页
本文借用人类学"再地方化"的概念,观察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土家族摆手舞如何重回地方。新中国成立之初,土家族摆手舞通过少数民族国家化实现"再地方化"的回归。改革开放后,"再文化化"的生产策略作用于少... 本文借用人类学"再地方化"的概念,观察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土家族摆手舞如何重回地方。新中国成立之初,土家族摆手舞通过少数民族国家化实现"再地方化"的回归。改革开放后,"再文化化"的生产策略作用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再地方化",在流动的文化表演和日常生活实践中,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想象连接,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在地方的文化展演与意义再阐释。与此同时,土家族主体也主动寻求文化修补,促进土家族"典范性"文化的形成,重塑文化边界,族群标签也更为凸显。少数民族文化"再地方化"的过程,正是多重主体将少数民族群体的过去与现在、地方与外界、国家话语与全球化语境相连接和再建构的过程,在多重语境和流动的互动中,地方特殊性重新被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化 地方化 土家摆手舞 地方想象
原文传递
“民族风格”与建筑表现——以闽南一个民族乡的形象塑造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范可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50-57,共8页
本文以一个闽南回族社区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以突出所谓民族风格的建筑为例,论证潜隐在这些表现之后的政治经济学动因。文章认为,这些与当地整体文化景观完全不同的建筑表现的出现,反映了当地政府寻求地方发展的意志,但也使人感受到了政府... 本文以一个闽南回族社区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以突出所谓民族风格的建筑为例,论证潜隐在这些表现之后的政治经济学动因。文章认为,这些与当地整体文化景观完全不同的建筑表现的出现,反映了当地政府寻求地方发展的意志,但也使人感受到了政府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张。这种紧张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即: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 回族 伊斯兰 建筑表现 地方化 认同
下载PDF
地理媒介与历史街区的“再地方化”——基于上海市思南路历史街区的考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娇丽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74-76,79,共4页
近年来,历史街区作为物质及文化双重意义上的“城市遗产”广受关注。在历史街区的保留与更新实践中,媒介特别是互联网媒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媒介与地点相分离”的情况已经发生转变,本文以上海市思南路历史街区为... 近年来,历史街区作为物质及文化双重意义上的“城市遗产”广受关注。在历史街区的保留与更新实践中,媒介特别是互联网媒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媒介与地点相分离”的情况已经发生转变,本文以上海市思南路历史街区为案例,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历史街区“再地方化”的可能。研究发现,地理媒介促进符号空间与地理空间相互贯通,历史街区的媒介叙事与本地生活亦走向融合,公众通过线上线下互嵌的多样化传播实践,激活地点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将历史街区从景观化的“文化目的地”形塑为日常化的“文化枢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媒介 历史街区 文化目的地 地方化
下载PDF
论西方艺术史纪录片的叙事探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龙念 康思齐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6-112,共7页
近年来,西方艺术史纪录片从再媒介化、再语境化和再地方化三个方向进行了叙事手法的深入探索:通过对新兴媒介技术与视听语言的运用,丰富了作品表现力;通过对历史时空与人物命运的重新审视,深化了艺术认知;通过对地方性的挖掘,凸显了文... 近年来,西方艺术史纪录片从再媒介化、再语境化和再地方化三个方向进行了叙事手法的深入探索:通过对新兴媒介技术与视听语言的运用,丰富了作品表现力;通过对历史时空与人物命运的重新审视,深化了艺术认知;通过对地方性的挖掘,凸显了文化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纪录片 媒介化 语境化 地方化
原文传递
旅游情境下工业文化的地方化与再地方化
16
作者 龙凌 《财务与金融》 2020年第4期70-74,共5页
工业文化可以分为现代工业文化与遗存工业文化。工业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着工业文化资源特色不彰,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从人文地理视角,阐述了旅游情境下现代工业文化地方化与遗存工业文化再地方化的内在逻辑,认为现代企业的经济行为、... 工业文化可以分为现代工业文化与遗存工业文化。工业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着工业文化资源特色不彰,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从人文地理视角,阐述了旅游情境下现代工业文化地方化与遗存工业文化再地方化的内在逻辑,认为现代企业的经济行为、工业文化资源的旅游利用、工业城镇的特色建设、工业遗产的原真性保护都离不开地方化与再地方化。在全球视野下,地方应视作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有丰富内部差异与社会关系的实体,地方化、再地方化、去地方化在现代工业旅游情境下交织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情境 工业文化 地方化 地方化 地方化
下载PDF
旅游开发:民族地区再地方化的实践——以黎平侗族地扪村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余达忠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60-65,共6页
全球化时代,文化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非地方化,一是再地方化。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是根据旅游发展的需要,强化和放大文化的符号意义和特征。这个进程其实就是文化的再地方化进程。当再地方化成为发展的动力资源时,地方的成就感、尊严感、... 全球化时代,文化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非地方化,一是再地方化。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是根据旅游发展的需要,强化和放大文化的符号意义和特征。这个进程其实就是文化的再地方化进程。当再地方化成为发展的动力资源时,地方的成就感、尊严感、荣誉感就增强,会形成文化自觉,自觉维护地方的地方性。旅游开发既是民族地区致富的途径,也是重建地方,推动文化自觉,实现文化多样性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开发 民族地区 地方化 地扪村
下载PDF
西双版纳城市化进程中的“再地方化”实践与族群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欣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6期51-58,共8页
在城市化与旅游开发初期,傣族的干栏式民居逐渐被改造成融合外来建筑材料的汉式平顶楼房,傣族的文化传承意识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逐渐淡漠。地方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再地方化”的改造运动,将外来的建筑材料、汉族的建筑文化和内部格局... 在城市化与旅游开发初期,傣族的干栏式民居逐渐被改造成融合外来建筑材料的汉式平顶楼房,傣族的文化传承意识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逐渐淡漠。地方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再地方化”的改造运动,将外来的建筑材料、汉族的建筑文化和内部格局转化成民族建筑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表征,外来的建筑工人也成为再地方化的重要参与者。在具体的实践中,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用自己的行动逻辑来创造出一种既保存地方特色又保证经济利益的模式,同时生产出一种新的边疆建筑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化 建筑 移民 傣族 西双版纳
下载PDF
建成遗产驱动地域文化演进的路径分析——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蒋英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年第1期78-84,共7页
文章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对建成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及其在区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从人类学研究中的"再地方化"视角,考察苏州博物馆的馆舍扩建、展览策划及文创产品,总结其在建成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指出... 文章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对建成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及其在区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从人类学研究中的"再地方化"视角,考察苏州博物馆的馆舍扩建、展览策划及文创产品,总结其在建成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指出在当代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诉求下,"再地方化"不仅是兼顾保护与再利用建成遗产的有效路径,也是当今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中亟须关注的重大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博物馆 建成遗产 遗产保护 地方化 文化演进
下载PDF
浙商回归的动力机制及对地区转型发展的影响:企业再地方化视角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华友 何钰凝 李涵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共8页
浙商回归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对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对浙商回归现象进行了较多探讨,但是缺少理论支撑,因而对浙商回归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不足。文章首先构建了企业再地方化理论,认为浙商回归是浙商的... 浙商回归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对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对浙商回归现象进行了较多探讨,但是缺少理论支撑,因而对浙商回归的经济学理论解释不足。文章首先构建了企业再地方化理论,认为浙商回归是浙商的再地方化过程;然后从企业再地方化视角提出浙商回归的动力机制,包括政府诱导、企业认同和环境反馈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浙商回归对浙江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及尚需克服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商回归 动力机制 地区转型发展 地方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