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3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失本三不易”的语言哲学阐释 被引量:5
1
作者 赵巍 李琳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19-21,35,共4页
重意轻言、重质轻文一直是先秦语言哲学的主流,对佛经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传达了"形式即内容意"的语言哲学,即通过追求语言形式忠实来追求意义内容忠实,实际上反映了佛经翻译对意义的终极追... 重意轻言、重质轻文一直是先秦语言哲学的主流,对佛经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传达了"形式即内容意"的语言哲学,即通过追求语言形式忠实来追求意义内容忠实,实际上反映了佛经翻译对意义的终极追求,和传统语言哲学一脉相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失本三不易” 道安 名与实 言与意
下载PDF
先秦名家在形容词语义中的哲学盘旋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利民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共5页
本文通过对"白狗黑"等先秦名家"诡辩"命题的研究,指出这些命题是先秦名家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命题。由于古汉语的非屈折性语言特征,先秦名家通过对形容词之为"名"的语义本体地位的反思,展开对存在、知识... 本文通过对"白狗黑"等先秦名家"诡辩"命题的研究,指出这些命题是先秦名家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命题。由于古汉语的非屈折性语言特征,先秦名家通过对形容词之为"名"的语义本体地位的反思,展开对存在、知识的本质等哲学核心问题的形而上学思辨,提出与现代认知语言学的哲学立场非常吻合的语言哲学思想。他们的"诡辩"命题反映的正是与西方哲学不同的、具有古汉语特色的理性主义哲学思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名家 形容词 语义 语言哲学
原文传递
从语言学理论角度看反训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金小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5-90,共6页
词的同一性是分析反训问题的关键。应该从理论上区分语言和言语,把词义理解为语言系统中客观的、概括的、稳定的意义,而不是在具体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临时性的意义;词是共时态的语言系统的基本单位,词义是共时态词义系统的产物... 词的同一性是分析反训问题的关键。应该从理论上区分语言和言语,把词义理解为语言系统中客观的、概括的、稳定的意义,而不是在具体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临时性的意义;词是共时态的语言系统的基本单位,词义是共时态词义系统的产物,词义的形成受词义彼此之间关系的制约,不能混淆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语言和文字是两个不同的符号系统,应该把作为书写符号的字与这个字所代表的词语区别开来,不能以字为单位来解释反训现象;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系统性,反训现象不能用不同的语言来类比;词义的发展变化也是有理据的,词义引申不可能产生反义。所以,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反训是不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反训 语言学理论 词义 词的同一性 索绪尔
下载PDF
从“赋体话语”窥“言意关系”——浅析宇文所安对《文赋》的赋体话语结构形式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安宁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39-45,共7页
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成熟标志,《文赋》集中地表达了"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个困扰历代文论家的言意关系命题。其"以赋言文"的独特话语结构形式,为言意关系的探究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入口,历来为中外研究者所关注,... 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成熟标志,《文赋》集中地表达了"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个困扰历代文论家的言意关系命题。其"以赋言文"的独特话语结构形式,为言意关系的探究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入口,历来为中外研究者所关注,甚至在20世纪末引发了"形式主义"之争。作为一个致力于文本细读与语境还原的中国文论研究者,宇文所安也注意到了《文赋》特殊的话语结构形式,独特的他者视角使其在解读文赋的时候,从对偶的骈体结构,铺陈、排比、互文、补充的赋体思维,以及中国诗赋的话语表达方式"隐喻"等方面,看到了话语形式与表达意图之间的悖论与张力。而在这当中,宇文所安力图还原出陆机对文学创作既自信又焦虑的态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言意关系命题展开一种比较方法学意义上的解读。这种解读不失为一种片面的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体话语 言意关系 宇文所安
下载PDF
从词义确立看语境在翻译中的功用以及翻译教学 被引量:1
5
作者 于玮娜 张玉平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09-111,共3页
语境是语用学中两个基本概念之一,是语用学重点研究的对象。语境同翻译是密不可分的。翻译是对意义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的等值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语境是翻译者能否准确把握原语的意义实质,并将其转移到译语当中的关键。本文从译... 语境是语用学中两个基本概念之一,是语用学重点研究的对象。语境同翻译是密不可分的。翻译是对意义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的等值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语境是翻译者能否准确把握原语的意义实质,并将其转移到译语当中的关键。本文从译语词义的确立这一角度论述了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 语境 翻译 翻译教学
下载PDF
谈“未亡人”词义的扩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傅惠钧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69-75,共7页
语言材料证明,在现代汉语中"未亡人"一词已产生了多种新的用法。这些新用法是语言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合乎词义发展的一般规律。词典编撰者应积极稳妥地反映这一语言事实。
关键词 未亡人 词义 扩展
下载PDF
宋诗语词拾诂三例
7
作者 李家树 黄灵庚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29-32,共4页
本文以排比文例之法,对出现于《全宋诗》中“鼎鼎”、“堂堂”、“力贫”等语词加以考释,旨在说明阅读宋诗,有必要了解一下宋代语言变化。
关键词 全宋诗 词义 排比 归纳
下载PDF
先秦散文学的本体探索
8
作者 罗书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8-231,共4页
尽管先秦时期还没有明晰的散文意识,与此相应,也没有明确的散文本体探索,然而,先秦诸子对于文质、言意与道的思索都具有本体的意味。文质概念的提出,质与文的对立、相通、表里关系的感知,都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已经从一元走向了二元,... 尽管先秦时期还没有明晰的散文意识,与此相应,也没有明确的散文本体探索,然而,先秦诸子对于文质、言意与道的思索都具有本体的意味。文质概念的提出,质与文的对立、相通、表里关系的感知,都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已经从一元走向了二元,标志着人们对事物本体探索的开始,散文学、文学的本体探索自然也是从此发展而来。言意论将这种思索聚集到言辞身上,与散文的本体探索更为逼近。言中有意,言为意表,言由意发,是对言辞本体的基本认识,也为散文学的本体探索打开了关键的大门。道的思索则为散文学的本体思考预设了方向,准备了空间。散文学一旦开始本体思考,它就不能不被"道"的巨大能量所吸引,不能不向"道"靠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散文学 本体 文质 言意
下载PDF
从《文心雕龙》的比兴之义看言意问题
9
作者 周世民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6-67,共2页
"言意之辨"由来已久,突出关注的是言能否尽意,即语言能否充分而精确地传达人类对于外部世界及自身的认识,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重新为比兴下了定义,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言意问题的看法,他认为言可以通过含... "言意之辨"由来已久,突出关注的是言能否尽意,即语言能否充分而精确地传达人类对于外部世界及自身的认识,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重新为比兴下了定义,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言意问题的看法,他认为言可以通过含蓄曲折的方法表达意,进而表明言可以尽意的观点,对作家的创作和诗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比兴 言意
下载PDF
《文心雕龙》言意关系内涵探赜
10
作者 岳爱华 《琼台学刊》 2010年第1期42-45,共4页
《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是《文心雕龙》研究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是理解刘勰文学理论思想及其美学思想的关键入口。刘勰对言意内涵的考察着眼于文学创造的特殊规律,立足于文学活动的特殊语境。应将《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置入文学... 《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是《文心雕龙》研究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是理解刘勰文学理论思想及其美学思想的关键入口。刘勰对言意内涵的考察着眼于文学创造的特殊规律,立足于文学活动的特殊语境。应将《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置入文学创作活动四个环节:艺术准备、艺术构思、艺术传达及艺术鉴赏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言意关系 文学创作
原文传递
认知、语境与词语内涵意义 被引量:23
11
作者 林榕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55-57,共3页
探讨了词语内涵意义的性质及其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试图从人类认知和语境的角度寻求对词语内涵意义正确理解的方法.基于内涵意义的隐含性、情感性以及间接的表达方式等特征,要获得对词语内涵的正确理解,就必须利用人类共有的认知系... 探讨了词语内涵意义的性质及其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试图从人类认知和语境的角度寻求对词语内涵意义正确理解的方法.基于内涵意义的隐含性、情感性以及间接的表达方式等特征,要获得对词语内涵的正确理解,就必须利用人类共有的认知系统,充分结合语境,从而使外语教学或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更有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语内涵意义 理解
下载PDF
二语水平和词汇语义关系类型效应研究——一项基于英汉翻译词汇表征通达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柳琪 苏海丽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56,共5页
本研究旨在调查和发现二语水平和双语词汇语义关系类型对中国外语学习者翻译词汇表征通达的认知影响。为此,研究者就不同二语水平者的"对译"和"联想"两种语义关系类型之翻译通达效应设计了两项实验任务。根据反应... 本研究旨在调查和发现二语水平和双语词汇语义关系类型对中国外语学习者翻译词汇表征通达的认知影响。为此,研究者就不同二语水平者的"对译"和"联想"两种语义关系类型之翻译通达效应设计了两项实验任务。根据反应时和准确率的数据结果,研究者归纳出两点发现和推断:1)翻译通达加工速度存在"非对称性"和语义关系类型的"非同一性"特征;2)两种词汇语义关系类型表征的通达质量呈现"非对称性"和"趋同性"。最后,研究者根据上述发现和推断构建了二语词汇语义通达的分布式非对称"趋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二语水平 语义关系类型 词汇翻译效应
原文传递
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探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桂仙 《陇东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24-127,共4页
医学英语是一门英语语言应用与医学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以鲜明的语言、特定的词汇结构为特色。词汇是学习医学英语的首要内容,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前提,对提高医学英语教学效果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通过对医学英... 医学英语是一门英语语言应用与医学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以鲜明的语言、特定的词汇结构为特色。词汇是学习医学英语的首要内容,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前提,对提高医学英语教学效果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通过对医学英语词汇的特征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五个方面的教学策略,即增加词源文化教学、加强构词法学习、熟知词义演变、牢记缩略词和创设语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与记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医学英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英语 词汇 策略 构词法 词义演变
下载PDF
“言不尽意”与“立象以尽意”——《周易》的言意观探微 被引量:5
14
作者 孟庆丽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3-18,共6页
《周易》言意观的核心是"立象以尽意"。其实质是"实象"与"虚象"相结合,用"附意于象外"的"义象"来尽吉凶之意。同时,因为卦象和艺术形象有诸多相通之处,这也成为中国古代"象外之... 《周易》言意观的核心是"立象以尽意"。其实质是"实象"与"虚象"相结合,用"附意于象外"的"义象"来尽吉凶之意。同时,因为卦象和艺术形象有诸多相通之处,这也成为中国古代"象外之象"等超象显现理论的滥觞。而且,其价值还不止于义理层面,在语言艺术的操作层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立象以尽意” “义象” “象外之象” 言意观 卦象 艺术形象 “言不尽意”
下载PDF
“言意之辨”从哲学和玄学向诗学的转换——论刘勰的言意观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茂民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03-107,共5页
刘勰的言意观是《文心雕龙》诗学体系中的核心论题,但是龙学界对这一问题却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把哲学和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等同于诗学中言意关系。刘勰言意观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他对这一论题进行了诗学转换... 刘勰的言意观是《文心雕龙》诗学体系中的核心论题,但是龙学界对这一问题却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把哲学和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等同于诗学中言意关系。刘勰言意观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他对这一论题进行了诗学转换,强调了文学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对作家的创作和诗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诗学转换 文心雕龙
下载PDF
中级汉语学习者猜词过程和阅读模式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干红梅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2年第2期30-38,共9页
通过读后访谈的方式,我们对20名中级汉语学习者阅读时猜测78个词语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从猜词步骤和猜词依据使用率两个方面,总结了汉语为二语时猜词过程的一般步骤。我们认为,汉语阅读者的猜词过程体现其阅读模式:既有自下而上的加工,也... 通过读后访谈的方式,我们对20名中级汉语学习者阅读时猜测78个词语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从猜词步骤和猜词依据使用率两个方面,总结了汉语为二语时猜词过程的一般步骤。我们认为,汉语阅读者的猜词过程体现其阅读模式:既有自下而上的加工,也有自上而下的加工,少数水平较高的学习者还会利用多种语料"交互式"地加工。学习者的具体猜词过程没有固定顺序,存在一些个体差异。总的来说,先利用语素自下而上地猜词,再借助语境自上而下地猜词的比例较高,这说明中级学习者正处于汉语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中。最后本文将英、汉为二语的猜词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两者的异同及其词汇特征方面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阅读 猜词过程 阅读模式
下载PDF
论玄学“言意之辩”的宗致及其对古代文论的全方位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梁道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8,共14页
在中国文论史上,以突出文学形式锤造为特色的魏晋南北朝文论,实现了一次有重大意义的理论突破。促成这次理论突破的,除“文学自觉”的经验基础之外,“言意之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言不尽意”、“言尽意”虽宗致顿殊,但不是针锋... 在中国文论史上,以突出文学形式锤造为特色的魏晋南北朝文论,实现了一次有重大意义的理论突破。促成这次理论突破的,除“文学自觉”的经验基础之外,“言意之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言不尽意”、“言尽意”虽宗致顿殊,但不是针锋相对的两派,而是在互不相干领域里进行的平行探讨。“言意之辩”对古代文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言不尽意”论唤起了文学对语言局限性的警觉,“言尽意”论坚定了文学“立言不朽”的信念,“立象尽意,得意忘言”论提升了文学运用语言的境界。“言意之辩”对古代文论的全方位影响,在陆机、刘勰那里得到了最突出的表现。陆机为古代文论的理论建构找到了一条“意、物、文”的贯穿线索,刘勰始终把“文学语言运用经济学”置于文学理论的中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言意之辩 王弼易学 《文赋》 《文心雕龙》
下载PDF
汉语新兴颜色词的词法模式及二语测试与教学
18
作者 陈梦玲 孟凯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2024年第1期30-39,共10页
新兴颜色词丰富多样的词法模式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词义识解,如没有颜色属性的抽象概念“原力”,其颜色义的识解对汉语母语者和二语者都较难。本文分析了服装、化妆品、电子产品三个领域860个新兴颜色词的三级10种词法模式,据此对新兴颜... 新兴颜色词丰富多样的词法模式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词义识解,如没有颜色属性的抽象概念“原力”,其颜色义的识解对汉语母语者和二语者都较难。本文分析了服装、化妆品、电子产品三个领域860个新兴颜色词的三级10种词法模式,据此对新兴颜色词的二语词义识解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汉语二语者和母语者一、二级词法模式的识解序列相同,10种具体词法模式的识解序列则有同有异,同大于异。最后,本文对包括新兴颜色词在内的新词的词义识解和教学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颜色词 词法模式 词义识解 汉语二语教学
下载PDF
试论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望驾 曹秀华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6-89,共4页
在六朝所有义疏体著作中,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一部,在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上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本文揭示了它在断代词汇史研究中的参考价值,分析了新词新义、佛语词等重要词汇现象。
关键词 《论语集解义疏》 义疏体 皇侃 中古汉语 语料价值 断代词汇 佛语词 习用语
下载PDF
《广雅疏证》中的“依文释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盛林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55-58,共4页
文章通过对《广雅疏证》具体例证的分析,认为王念孙已能区分语言义和言语义,但在释义中王念孙仍然依照传统“依文释义”,更重视言语意义。文章分析了《广雅疏证》中“依文释义”的几种常见方式。
关键词 《广雅疏证》 “依文释义” 语言义 言语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