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7篇文章
< 1 2 1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言乎?白话乎?——马君武译诗语言的考察 被引量:3
1
作者 万兵 《外国语文研究》 2016年第5期98-105,共8页
文章选取晚清著名诗人、学者马君武的诗歌汉译本作为例证,考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译者在译诗中的语言选用问题,揭示译诗者与译诗的若干历史关联,旨在再现一部真实的文学翻译史,为晚清诗歌汉译史研究提供径路。
关键词 马君武 汉译诗 语言 文言 白话
下载PDF
贾平凹作品英译建言:基于对《浮躁》英译本的批评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彭恺 党争胜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9-93,共5页
本文在对贾平凹作品英文出版状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以贾平凹提出的文学翻译的两类难点,即文字味道翻译和文化元素翻译为观察点,对《浮躁》英文版中存在的误读和误译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批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贾平凹作品应该注意的三... 本文在对贾平凹作品英文出版状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以贾平凹提出的文学翻译的两类难点,即文字味道翻译和文化元素翻译为观察点,对《浮躁》英文版中存在的误读和误译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批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贾平凹作品应该注意的三个方面,即:必须准确理解贾平凹作品中方言词和方言俗语的含义;必须设法呈现贾平凹作品中文字的味道;必须尽力保留贾平凹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作品 《浮躁》英译本 乡土语言 翻译批评
原文传递
研精究微,始成体系——《〈诗经〉翻译探微》评介
3
作者 郭放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4期131-135,共5页
李玉良教授所著的《〈诗经〉翻译探微》(2017)一书从中西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了《诗经》名物、修辞、韵律、题旨和意象诸方面的翻译原则、方法和审美效果,分析了《诗经》翻译的文学性及其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以及《诗经》文化的对外传播... 李玉良教授所著的《〈诗经〉翻译探微》(2017)一书从中西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了《诗经》名物、修辞、韵律、题旨和意象诸方面的翻译原则、方法和审美效果,分析了《诗经》翻译的文学性及其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以及《诗经》文化的对外传播等问题。该书系统地提出了一套《诗经》微观元素的翻译方法,实现了《诗经》翻译研究从零散到系统的过渡,建构了古典汉语诗歌的翻译方法论体系,为未来的《诗经》翻译和其它古典汉诗的翻译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翻译 名物 修辞 韵律 题旨 意象
下载PDF
扬州传统吟诗调研究
4
作者 尤云轩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92-99,104,共9页
扬州传统吟诵根植于扬州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是扬州两千余载文脉传承的历史缩影,是扬州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基于历时3年田野调查采录的扬州传统吟诵录音资料,分析扬州传统吟诗调的语音特征、形式构成及声情关系... 扬州传统吟诵根植于扬州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是扬州两千余载文脉传承的历史缩影,是扬州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基于历时3年田野调查采录的扬州传统吟诵录音资料,分析扬州传统吟诗调的语音特征、形式构成及声情关系:语音方面,主要采用扬州地区的方音文读;形式构成方面,符合"语步诵行"原则;声情关系方面,体现为"一调吟千诗"和"一诗一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传统吟诵 方音文读 语步诵行 行腔句格
原文传递
普通人的“国家”理论 被引量:151
5
作者 项飚 《开放时代》 CSSCI 2010年第10期117-132,共16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和政府提倡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分化,视"社会"的发育为改善民生的结构性条件。但在普通人看来,"国家"依然是最受认同的范畴,而"社会上的"人和事则意味着不正规和不可靠。同时,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和政府提倡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分化,视"社会"的发育为改善民生的结构性条件。但在普通人看来,"国家"依然是最受认同的范畴,而"社会上的"人和事则意味着不正规和不可靠。同时,在普通人眼里,国家总体上的正当性不可置疑,具有高度的道德性,但是地方国家机构则不可信任,与它们的交往倾向于利益化、无规则。这一"普通人的国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中国社会"总体稳定"和"具体失范"并存的现象。本文由此认为,追求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分化在现阶段缺乏基础,更重要的是重构彼此之间在多个层面上的有机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国家 动员型国家 框架性国家 政治白话 白话政治
原文传递
元明口语中的“判断句+‘(的)便是’”结构 被引量:13
6
作者 黄斌 舟人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4-76,共3页
本文分析了《元曲选》和《水浒传》中的154个例句。从来源看,该句型是“N1是N2”与“N2是N1”两个句子的糅杂。从结果看,该句型已是当时常用语,且表达特殊的逻辑意义:主谓项是同一关系。句末的“的便是”已经虚化,相当于助词。
关键词 判断句 助词 例句 虚化 句型 口语 句子 来源
下载PDF
《诗经》名物翻译偏离及其诗学功能演变——以《关雎》英译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玉良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96,共6页
由于受到历史、文化、地域上的限制,《诗经》名物翻译须在方法和策略上做出多种选择。从翻译学、诗学、伦理学来看,把《诗经》主要作为文学文本而非历史、文化、政治文本翻译时,其名物翻译当以译诗艺术性为基本原则,必要情况下应允许名... 由于受到历史、文化、地域上的限制,《诗经》名物翻译须在方法和策略上做出多种选择。从翻译学、诗学、伦理学来看,把《诗经》主要作为文学文本而非历史、文化、政治文本翻译时,其名物翻译当以译诗艺术性为基本原则,必要情况下应允许名物翻译有所偏离,文化器物和地域性强的名物尤其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物翻译 偏离 译诗文化身份 诗学演变 艺术整体性
下载PDF
霍克思《九歌》英译中楚地名物的翻译方法研究
8
作者 李可儿 田传茂 《译苑新谭》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作为《楚辞》最重要的诗篇之一,《九歌》中巫祭仪式的描写展现了先秦时代楚国的各种名物,如动植物、饮食、神祗、乐器、器皿、建筑等,反映了璀璨夺目的楚文化。但是,这些楚地名物给《九歌》乃至《楚辞》的翻译带来很大困难。牛津大学著... 作为《楚辞》最重要的诗篇之一,《九歌》中巫祭仪式的描写展现了先秦时代楚国的各种名物,如动植物、饮食、神祗、乐器、器皿、建筑等,反映了璀璨夺目的楚文化。但是,这些楚地名物给《九歌》乃至《楚辞》的翻译带来很大困难。牛津大学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的《九歌》英译本运用再创造、泛化、意译等翻译方法较好地将这些楚地名物的含义传达出来,为其他中国典籍中名物的翻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歌》 大卫·霍克思 楚地名物 翻译方法
原文传递
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畅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60-63,共4页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类长篇小说,《歧路灯》反映了18世纪中原地域中下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作者运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谚语熟语等对民间风情、闾巷习俗等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小说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关键词 方言土语 俗谚熟语 歇后语 地域文化
下载PDF
湘南土话古端母的读音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伶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8-336,共9页
文章考察湘南土话古端母不同音值的演变过程及性质。湘南土话的古端母有[t]、[n]、[l]、[■d]、[t■]等不同读音,这些音值的读音条件不同,性质也不同。其中,[t]是存古音,[■d]是自然音变的结果,[t■]属于后来发生的创新音变,[n]、[l]则... 文章考察湘南土话古端母不同音值的演变过程及性质。湘南土话的古端母有[t]、[n]、[l]、[■d]、[t■]等不同读音,这些音值的读音条件不同,性质也不同。其中,[t]是存古音,[■d]是自然音变的结果,[t■]属于后来发生的创新音变,[n]、[l]则是有条件分化产生的,它们分化的条件是是否古阳声韵或鼻尾韵。结合湘南土话古端母的演变过程,文章还讨论了帮端母读音合流、端组读音塞擦化、汉语方言古端母的演变轨迹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南土话 古端母 音值 语音条件 性质
下载PDF
《闽中新乐府》词汇特点研究
11
作者 林一鸣 王进安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第2期86-90,共5页
《闽中新乐府》是清末民初福建闽县著名古文家、翻译家林纾所作仿古的乐府诗集,诗集共有32篇。诗集由于澳门《知新报》的转载和新加坡爱国华侨邱炜萲的翻印传播,影响很大。诗集的成功,除其内容外,还与其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密不可分。就... 《闽中新乐府》是清末民初福建闽县著名古文家、翻译家林纾所作仿古的乐府诗集,诗集共有32篇。诗集由于澳门《知新报》的转载和新加坡爱国华侨邱炜萲的翻印传播,影响很大。诗集的成功,除其内容外,还与其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密不可分。就其词汇而言就有许多特点,文章分析了:文白共存的词汇体系、使用较多的俚词鄙谚、使用大量成语或类成语词汇和使用较多福州方言词汇等四个方面的特点,以供评判,其他特点有待后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闽中新乐府》 词汇特点 文白共存
下载PDF
乡土与园林--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中的运用 被引量:98
12
作者 孙新旺 王浩 李娴 《中国园林》 2008年第8期37-40,共4页
乡土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体现。乡土景观元素来源于乡村生活、来源于自然,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并蕴含一定的文化意义和地方精神。依据不同的表现形态,将乡土景观元素归纳为:乡土的"物"、乡土的"事"和乡土的"... 乡土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体现。乡土景观元素来源于乡村生活、来源于自然,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并蕴含一定的文化意义和地方精神。依据不同的表现形态,将乡土景观元素归纳为:乡土的"物"、乡土的"事"和乡土的"意"3类,并探讨了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创作中的运用,分别提炼出不同类型乡土景观元素的表达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元素 乡土 运用 表达
下载PDF
论乡土景观--《Discovering Vernacular Landscape》与乡土景观概念 被引量:48
13
作者 黄昕珮 《中国园林》 2008年第7期87-91,共5页
当前的乡土景观概念日益泛化与模糊。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J.B.Jackson,1909—1996)是对美国的文化景观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景观地理学家。首先从对立、视角、类型3个方面,梳理与解析Jackson代表著作《DiscoveringV... 当前的乡土景观概念日益泛化与模糊。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J.B.Jackson,1909—1996)是对美国的文化景观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景观地理学家。首先从对立、视角、类型3个方面,梳理与解析Jackson代表著作《DiscoveringVernacularLandscape》中关于文化景观的独特思考。在此基础上,从概念意义与概念范畴2方面出发,由里及表地重新诠释"乡土景观",继而进一步探讨乡土景观概念对于景观理论以及景观实践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土景观 政治景观 J.B.Jackson 《Discovering vernacular Landscape》
下载PDF
现代建筑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 被引量:33
14
作者 何镜堂 《南方建筑》 2008年第1期6-11,共6页
本文针对当前建筑领域的实际,结合作者多年的创作实践,提出"二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创作理念,综述建筑师应具备的创作思维和素养。
关键词 建筑整体观 可持续发展观 地域性文化 性时代性 创作思维 建筑师素养
下载PDF
乡土景观元素的表达手法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刘新燕 樊俊喜 邹志荣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9-52,共4页
在尊重乡土自然环境、强调乡土文化、重视景观地域特色的指导思想下,通过实地考察、群众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陕西省关中地区近年来新建的6处乡土景观作品从设计指导思想、乡土景观元素应用情况、乡土景观元素表达手法和景观营建效果... 在尊重乡土自然环境、强调乡土文化、重视景观地域特色的指导思想下,通过实地考察、群众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陕西省关中地区近年来新建的6处乡土景观作品从设计指导思想、乡土景观元素应用情况、乡土景观元素表达手法和景观营建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价;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归纳提炼,总结出陈列、集聚、夸张、引借、凝练、变异、融合、材质创新8种乡土景观的表达手法,结合乡土景观营建实例对这8种景观表达手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概括出每种手法的景观应用表达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土 景观 景观元素 乡土符号 表达手法
下载PDF
中国新乡土建筑的当代策略 被引量:21
16
作者 支文军 朱金良 《新建筑》 2006年第6期82-86,共5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乡土建筑这一课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一批国内建筑师。从本民族的建筑出发,在对中国本土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批极富乡土韵昧。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虽然目前中国新乡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乡土建筑这一课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一批国内建筑师。从本民族的建筑出发,在对中国本土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批极富乡土韵昧。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虽然目前中国新乡土建筑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他们的创新精神。值得许多建筑师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土建筑 中国 当代 乡土性 现代性
下载PDF
乡土性建筑与乡土环境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玉坚 陈纲伦 《新建筑》 1998年第2期15-18,共4页
试图在当代世界建筑思潮的各种走向中,从相关的内容和特点出发,探讨乡土性建筑的发展背景,阐述乡土性建筑与乡土环境的关联,例举当代建筑师的典型作品,说明当代乡土性建筑设计的多样性。
关键词 环境 乡土建筑 建筑科学 乡土环境
下载PDF
口语与文学语言:新诗的一个关键问题——兼与郑敏教授商榷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太胜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0-14,共5页
新诗的发展的一个历史传统,就是将胡适所提倡的白话如何由一种散文化的口语发展为文学语言。这方面的成就应该说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新诗不仅是有自己的文学语言,而且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文学语言。杰出的诗人创造自己的语言。白话已经... 新诗的发展的一个历史传统,就是将胡适所提倡的白话如何由一种散文化的口语发展为文学语言。这方面的成就应该说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新诗不仅是有自己的文学语言,而且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文学语言。杰出的诗人创造自己的语言。白话已经提供了新诗写作基本的一种需求,一个诗人不应该去怀疑一种语言是否已经可以达到表达的需要,而应该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用写作来创造出满足这种表达需要的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口语 文学语言 白话 郑敏
下载PDF
社会变动、“生世界”与民俗 被引量:9
19
作者 岛村恭则 王京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82,159,共7页
民俗学源自17世纪意大利的维柯,在18、19世纪反启蒙主义、反霸权主义的社会脉络中,由德国的赫尔德、格林兄弟等大力推进的文献学,与莫泽尔的乡土社会研究合流而形成并扩散到世界各地,在各地形成了独自发展的学术领域。民俗学这门学问是... 民俗学源自17世纪意大利的维柯,在18、19世纪反启蒙主义、反霸权主义的社会脉络中,由德国的赫尔德、格林兄弟等大力推进的文献学,与莫泽尔的乡土社会研究合流而形成并扩散到世界各地,在各地形成了独自发展的学术领域。民俗学这门学问是关注在与霸权、普遍、中心、主流等不同的社会层面展开的人之‘生’,通过对包含二者关系在内的内在理解,产生新的见识,将以前者为标准形成的知识体系相对化并超越。如此定义之下的民俗学如何才能接近现代人之"生",这一问题十分有必要从其理论框架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动 生世界 民俗 vernacular 柳田国男
原文传递
风习的在地化——方俗的历史研究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11
20
作者 萧放 席辉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5-102,160,共9页
"方俗"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指特定区域内民众相对稳定的地方性生活模式与惯习。从民俗学语境出发,方俗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辨析"方俗"与意涵相似的"风俗"一词之异同,方俗侧重地方性、静态性,风俗侧重流... "方俗"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指特定区域内民众相对稳定的地方性生活模式与惯习。从民俗学语境出发,方俗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辨析"方俗"与意涵相似的"风俗"一词之异同,方俗侧重地方性、静态性,风俗侧重流行性、扩布性与社会整体性,风俗与方俗犹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风俗是方俗的"社会化",方俗是风俗的在地化。其次,方俗作为地方社会的文化表征,在塑造区域地方性、构建民众地方感的过程中有重要功用。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正确审视方俗能够反窥和理解地方社会,合理利用方俗有益于地方社会治理,有助于实现因俗而治、因地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俗 地方性 地方感 因俗而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