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间性: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 被引量:2
1
作者 邹建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94-101,共8页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对象 文学关系 文学间性 文学性 比较文学方法 比较文学学科
下载PDF
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与文学(专题讨论)--历史记忆与21世纪的东亚学 被引量:25
2
作者 杨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4-166,共3页
杨义从东亚学的角度阐发了战争的历史记忆,认为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历史记忆,就是从文学与战争的关系中,正视和剖析那场沉重的东亚地图的撕裂和反撕裂的战争,及其至今尚未得到平复的严重的后遗症,从中寻求人类的正义感、责任感民族... 杨义从东亚学的角度阐发了战争的历史记忆,认为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历史记忆,就是从文学与战争的关系中,正视和剖析那场沉重的东亚地图的撕裂和反撕裂的战争,及其至今尚未得到平复的严重的后遗症,从中寻求人类的正义感、责任感民族以及民族和国家之间正常、健康、和好、互惠发展的历史可能性。严家炎探讨了抗战时期启蒙与救亡的关系,认为在抗日战争这个“救亡”的高潮时期,文学中的”启蒙”仍与”抗日”结伴而行,并没有停止。“启蒙”任务后来被取消,真正的原因在革命队伍内部,是封建思想侵袭革命队伍的结果。王富仁一方面分析了战争记忆与战争文学之间的区别,认为战争文学应当是作家从战争记忆中做出的一种人性的反思;另一方面分析了中外战争文学的差异,认为理想的战争文学应当充盈可贵的人类意识和人性意识。黄修己对战争文学做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我们在政治层面上歌颂正义战争的同时,还应该从人性层面上批判战争。战争文学最主要的不是战争中的宣传鼓动作用,而是通过影响人的感情来提升人性。吴福辉提出了“大抗战文学”的概念,并深入分析了五种类型的“战争体验”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将战时特殊的体验延伸到对民族性的自省,凝结为战争文学的最好的结晶。刘增杰深入论述了抗战反思文学思潮,认为在这种反思文学中,一类偏重于对现实政治层面弊端进行揭露与鞭挞;另一类则站在人类的立场,从精神层面对民族惰性进行剖析。指出:反思文学是抗战文学结出的最成熟的果实,抗战反思文学中保留着永具活力民族记忆。秦弓将眼光投向了已经淡出人们历史记忆的反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认为表现正面战场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留下了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 启蒙与救亡 文学与战争的关系 抗战反思文学思潮 正面战场 人类意识 人性意识
下载PDF
文道关系的语文学科视界及其反思 被引量:8
3
作者 张铭凯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2-96,共5页
检视语文学科视界中的文道关系逻辑,既是文道关系探究基于语文学科视点深化的需要,也是语文学科基于文道关系内蕴发展的诉求。基于语文学科的视域,重证文道关系的逻辑在于理论探讨层面由二分到合和的思维转向、实践运作层面由区隔到贯... 检视语文学科视界中的文道关系逻辑,既是文道关系探究基于语文学科视点深化的需要,也是语文学科基于文道关系内蕴发展的诉求。基于语文学科的视域,重证文道关系的逻辑在于理论探讨层面由二分到合和的思维转向、实践运作层面由区隔到贯通的历史自觉和语文学科层面由遮蔽到敞明的品性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道关系 语文学科 立德树人
下载PDF
网络女频小说中的先秦女性传记书写——兼论网络文学中所见文史关系
4
作者 金方廷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6-109,F0002,共15页
相比于架空、穿越式的小说写作,对真实历史人物进行的传记书写,在整体网络历史小说中的体量不大。网络文学中的女频历史传记小说,其写作取径同当代的著作立场互为表里,以书写先秦时期女性传记的网络文学作品为例,比较和观察这类女性传... 相比于架空、穿越式的小说写作,对真实历史人物进行的传记书写,在整体网络历史小说中的体量不大。网络文学中的女频历史传记小说,其写作取径同当代的著作立场互为表里,以书写先秦时期女性传记的网络文学作品为例,比较和观察这类女性传记同正统历史记载、传统历史演义以及当代新历史小说之间的异同不难看出,当代网络女频历史小说本质是融合了历史解读、文学想象和当代女性意识的混合体。在小说书写的过程中,历史成为当代个体试图去“协商”的对象,也是文学想象所力图“征用”的材料,由此让历史题材的女性小说成为映照当代女性“自我”与“世界”关系的镜像文本,构建了一种当代与过去独特的对话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女频小说 当代传记文学 文学—历史关系 先秦妇女史
下载PDF
“文从道中流出”:朱熹对文道关系的新理解 被引量:4
5
作者 罗书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47-50,共4页
在文道关系上,朱熹针对此前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的主流观点,提出了"文从道中流出"的新文道观。两种命题字面差异不大,实质却大异其趣。"文从道中流出"更加坚定地站在道理的立场,更加强调... 在文道关系上,朱熹针对此前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的主流观点,提出了"文从道中流出"的新文道观。两种命题字面差异不大,实质却大异其趣。"文从道中流出"更加坚定地站在道理的立场,更加强调文道的一体性,说到底是"理一分殊"哲学思想在文学领域中的反映。它是理学的扩展,对文学有压抑,但从某个角度来说又对散文学有所提升。这种在理论上十分完满、周延而不免矛盾的文道范式的出现,是传统文道理论的一个重要绾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散文学 文道关系 文从道中流出 文以明道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多重表达
6
作者 江珊珊 严运桂 漆福刚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25-130,共6页
新时期小说是我国在新的政治与经济形势下的文化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新时期小说中的表达是多重性的,既有赞扬歌颂党的利国利民政策的正向表达,也有对党失误性政策的反思性、批判性表达,还有掩藏在历史和时代背景中与作家个... 新时期小说是我国在新的政治与经济形势下的文化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新时期小说中的表达是多重性的,既有赞扬歌颂党的利国利民政策的正向表达,也有对党失误性政策的反思性、批判性表达,还有掩藏在历史和时代背景中与作家个人化历史视角造成的隐晦表达。面对新时期小说出现的这种局面,未来的文学发展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主张,清醒认识文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党性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多重表达
下载PDF
文学的历史观与历史的文学观——《史通》文史关系析论 被引量:1
7
作者 马铁浩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1期190-192,136,共4页
刘知几处于文士以诗赋谄附帝室的武后、唐中宗时期,虽具史才,却不能不受时代文风影响。他认识到文史之间从合到分的演变过程,其追摹孔子、左丘明的复古心态,使他在《史通》中以文衡史,表现出文学的历史观;又以史律文,表现出历史的文学观。
关键词 《史通》 文史关系 以文衡史 以史律文
下载PDF
诗中有史不是史,史蕴诗心终非诗——事实与价值视域下文史关系的哲学辨正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7-614,共8页
史学因其"诗性"的当代凸显而面临"史即诗"的学科尴尬,循陈寅恪"诗史互证"理路而来的重材料考辨且迷恋"原意"或"本意"的诗学史学化走势,共同把文史关系逼入了困境。"诗中有史&qu... 史学因其"诗性"的当代凸显而面临"史即诗"的学科尴尬,循陈寅恪"诗史互证"理路而来的重材料考辨且迷恋"原意"或"本意"的诗学史学化走势,共同把文史关系逼入了困境。"诗中有史"根自古典诗学的诗可以观、物感说和兴寄传统,"史中有诗"看到了历史著述先天固有的主体性因素。文学创作的现实性与历史著述的主体性正是上述极端之论的逻辑根源。若从事实与价值的"二向度思维"看,历史之追求客观性和真实性与文学之祈向超越性和创造性,皆为价值理想,绝非文学实际上无法完全摆脱现实、史乘根本上必带主观这类"事实"因素所能取消和否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关系 诗史互证 史蕴诗心 事实与价值
下载PDF
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重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吴宏聪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5,共5页
该文围绕鲁迅提出的“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着重探讨鲁迅如何抓住时代特点,沟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阐明时代潮流与文学的价值取向,从而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其意义不仅指出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出现一大转... 该文围绕鲁迅提出的“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着重探讨鲁迅如何抓住时代特点,沟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阐明时代潮流与文学的价值取向,从而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其意义不仅指出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出现一大转折的历史现象,而且由此拓宽了魏晋文学的研究层面,为中古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曹丕 人的觉醒 文学的自觉时代
下载PDF
诗学视野下的朱陆思想分歧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见楠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76,共9页
朱陆异同是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议题。朱陆诗学思想体现了哲学分歧在文学审美领域的延伸。从文道观来看,朱熹认为文道既为一体又各有分际,而陆九渊则强调文道在本质上的圆融一体性,这实际上反映了理本体与心本体对本末关系的认知差异;从... 朱陆异同是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议题。朱陆诗学思想体现了哲学分歧在文学审美领域的延伸。从文道观来看,朱熹认为文道既为一体又各有分际,而陆九渊则强调文道在本质上的圆融一体性,这实际上反映了理本体与心本体对本末关系的认知差异;从诗学观来看,朱熹融诗教于诗情,笃实守正,而陆九渊倡扬诗学个性,宽容新变,这与心性论的二元、一元划分不无关联;在以诗论道的层面,朱陆论学诗的内容则直接反映了读书穷理与务立本心的工夫论鸿沟。此外,朱陆诗歌美学对于儒家理想典范人格的推崇重点不同,也显示出朱陆德性践履思想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陆异同 文道观 诗学观 论学诗 理想人格观
下载PDF
清传奇历史剧的选材与创作特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伏涤修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58-70,共13页
清传奇历史剧在题材选择和文史关系处理上具有如下特点:清传奇不少历史剧题材重大;清传奇历史剧中的明朝故事剧为数众多;清传奇历史剧中以曲述史补史、实录性强的剧作不少;清传奇中有些历史故事剧或历史情境剧寄寓了作者浓厚的曲史用心... 清传奇历史剧在题材选择和文史关系处理上具有如下特点:清传奇不少历史剧题材重大;清传奇历史剧中的明朝故事剧为数众多;清传奇历史剧中以曲述史补史、实录性强的剧作不少;清传奇中有些历史故事剧或历史情境剧寄寓了作者浓厚的曲史用心;清传奇许多历史剧采取颂忠斥奸的政治化书写历史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传奇历史剧 史源史事选择 文史关系处理 创作特点
下载PDF
关于“《红楼梦》与宗教”研究的几点感想——序李根亮《〈红楼梦〉与宗教》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文新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07-109,共3页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内涵丰富,值得花精力加以清理探讨。宗教文学和受宗教影响的文学,都是"宗教与古代文学"这一专题的研究对象。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虽不一致,但都面对同样的问题,即,在宗教与古代文学发生关系时,我们的研究是...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内涵丰富,值得花精力加以清理探讨。宗教文学和受宗教影响的文学,都是"宗教与古代文学"这一专题的研究对象。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虽不一致,但都面对同样的问题,即,在宗教与古代文学发生关系时,我们的研究是聚焦于与文学有关的"宗教"还是聚焦于文学中的"宗教"。从"《红楼梦》与宗教"的角度切入《红楼梦》研究,不难发现,在《红楼梦》与宗教的衔接处,最富魅力的是想象力的世界,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关于"《红楼梦》与宗教",根亮的思考是达到了相当深度的。根亮指出,曹雪芹所说的"色"不仅仅是指男女之间的情色之好,应该是就整个现实人生而言,既包括物质世界又包括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与宗教》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 文学与宗教
下载PDF
明代台阁文人文集序中古文统序与文道关系论
13
作者 李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0-179,共10页
明代前期台阁文人所撰文集序在文体选择、文体功能与文体内容方面独具特色。在文集序中,台阁文人所列举的古文统序从上古至唐宋都有涉及,倡导“言必濂洛、文必欧曾”的师法论,隐含其政治诉求,寄托政治寓意,呈现出“立言不朽”与“文以... 明代前期台阁文人所撰文集序在文体选择、文体功能与文体内容方面独具特色。在文集序中,台阁文人所列举的古文统序从上古至唐宋都有涉及,倡导“言必濂洛、文必欧曾”的师法论,隐含其政治诉求,寄托政治寓意,呈现出“立言不朽”与“文以载道”的文论观,并与翰林院庶吉士制度有着直接关系。文集序写作被台阁文人视为政务之外的“余事”,这种“关乎世教”的作用使台阁“余事”之文成为明前期“文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阁文人 文集序 古文统序 文道关系
下载PDF
独孤及、梁肃、权德舆三家文学本体论试述——围绕言志、缘情之说及文道观的发展
14
作者 刘青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2-173,共12页
中唐时代,随着近体诗的继续发展,尤其是齐梁体的流行,缘情之说有了重新流行的趋势。独孤及标举以王道教化为本的言志论,梁肃提倡“先道德而后文学”,都属于古文家一派的文学本体论;但他们在发展传统言志、比兴之说的同时,也使用六朝以... 中唐时代,随着近体诗的继续发展,尤其是齐梁体的流行,缘情之说有了重新流行的趋势。独孤及标举以王道教化为本的言志论,梁肃提倡“先道德而后文学”,都属于古文家一派的文学本体论;但他们在发展传统言志、比兴之说的同时,也使用六朝以来流行的缘情说。权德舆对独孤及的言志论有较多的继承,但他倡言“缘情放言”,肯定“丽藻”“清词”,甚至有“焕然丽藻,丕变时风”的表述,结合其创作来看,其本体论总体上是偏重于缘情说的。在这种复杂、多重的表述语境中,不但传统上被视为正宗的言志说获得新义,更重要的是被视为六朝绮靡诗风之根源的缘情说也被赋予了新内容。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中唐诗文创作的实践中,言志、缘情两说得到了新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体论 言志 缘情 文道观 独孤及 权德舆
下载PDF
文图关系理论视角下的刘勰审美倾向新探
15
作者 张坤 颜克成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162-167,共6页
刘勰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还具有高超的视觉艺术鉴赏水准,他常以绘画、锦绣、衣服图案等物来比拟文字作品,而绘画、锦绣、衣服图案等物可以用"图像"一词来统称。顺着这些图像语汇,逐渐走进刘勰的精神世界,我们发现:他对文... 刘勰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还具有高超的视觉艺术鉴赏水准,他常以绘画、锦绣、衣服图案等物来比拟文字作品,而绘画、锦绣、衣服图案等物可以用"图像"一词来统称。顺着这些图像语汇,逐渐走进刘勰的精神世界,我们发现:他对文学与图像的异质性有着明晰的认识,深知文学重在表情达意,图像则重在存形留影;他持有文学高伟、图像卑下的审美观点,崇尚汉字组成的篇章,贬抑色彩、图案、纹样等构成的图像;他"丹青初炳而后渝,文章岁久而弥光"的论断从载体角度看绘画、从意义角度看文章,这种视角的不对等亦是其重视文学、轻视图像审美倾向的显现。本文将《文心雕龙》看作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的重要学术资源,在"图像"视角之下,从文学和图像关系理论的维度,对《文心雕龙》进行了重新研读和细致分解,力图对刘勰的审美倾向作出新的解释,进而开掘《文心雕龙》的思想资源,阐发其当下价值与现实意义,呈现给读者一个"新"的刘勰,以期为当前的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审美倾向 文图关系 图文异质 崇文抑图
下载PDF
目观与心识的审美融通——《文心雕龙》潜存的文图关系理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坤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81,共6页
目观和心识是《文心雕龙》中一对紧密联系、相互融通的审美范畴,可从三个维度做细致阐发:就文章的源发而言,可见的物象经过作家的创造变成了可读的语象;就文章的创构而言,作家只有深入开掘内心,才能使其篇章展现麟凤龙虬般的文采;就文... 目观和心识是《文心雕龙》中一对紧密联系、相互融通的审美范畴,可从三个维度做细致阐发:就文章的源发而言,可见的物象经过作家的创造变成了可读的语象;就文章的创构而言,作家只有深入开掘内心,才能使其篇章展现麟凤龙虬般的文采;就文章的欣赏而言,古来作者的肉身早已不可见,但读者却可以即文求理,入其情想见其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象 语象 目观 心识 文图关系
下载PDF
论柳宗元以道为本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草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56-60,共5页
从道为本体,道与审美,道与文的三个层面论述了柳宗元以道为本的美学思想及其相互间的关联,阐释了道在柳宗元的美学思想中处于本体性地位,为建构其美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强调了柳宗元以道为本的美学思想在中唐文学发展史中的独特性和重... 从道为本体,道与审美,道与文的三个层面论述了柳宗元以道为本的美学思想及其相互间的关联,阐释了道在柳宗元的美学思想中处于本体性地位,为建构其美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强调了柳宗元以道为本的美学思想在中唐文学发展史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本体 审美 文道关系
下载PDF
时代困局中的不弃言说——解读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玲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0-12,共3页
石一枫的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自发表之日起就备受关注,小说因其"底层叙事"与"全球化"视野等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在这篇小说中石一枫倾注了极大的心力,通过塑造陈金芳这个底层青年形象,讨论了一个底层青年... 石一枫的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自发表之日起就备受关注,小说因其"底层叙事"与"全球化"视野等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在这篇小说中石一枫倾注了极大的心力,通过塑造陈金芳这个底层青年形象,讨论了一个底层青年在都市里的悲剧命运及其成因。同时,陈金芳也是一个时代女性形象,通过这个形象作者继续讨论了自"五四"时期开始的"女性解放"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金芳 底层青年 女性解放 文学与现实关系
下载PDF
文艺与经济关系的问题化与再问题化——论新时期文论转型与经济转型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方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80,共6页
文论转型与经济转型密切相关。新中国建立以来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问题化,与向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相关;新时期以来围绕文艺商品化、提高通俗文艺地位及金庸小说经典化、人文精神、大众文化等话题的学术论争,昭示着文艺与经济关系逐渐问题... 文论转型与经济转型密切相关。新中国建立以来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问题化,与向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相关;新时期以来围绕文艺商品化、提高通俗文艺地位及金庸小说经典化、人文精神、大众文化等话题的学术论争,昭示着文艺与经济关系逐渐问题化的进程,而这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有关。在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的今天,为了社会的和谐、均衡发展,有必要将文艺与经济关系再问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论转型 经济转型 文艺与经济关系 问题化 再问题化
原文传递
试论北宋思想文化演进对欧阳修文论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国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1-107,共7页
宋初的文化积累造就了庆历思想、政治、学术的新变,因陋守旧的士风一变而趋于激昂高扬。这种士风有时表现为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有时则转化为沉潜的道德坚持。欧阳修文论中对主体精神的高度关注,正是当时思想文化演进在文学中的体现。... 宋初的文化积累造就了庆历思想、政治、学术的新变,因陋守旧的士风一变而趋于激昂高扬。这种士风有时表现为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有时则转化为沉潜的道德坚持。欧阳修文论中对主体精神的高度关注,正是当时思想文化演进在文学中的体现。欧阳修和他的后学们在强调道德完成的同时,怀着对中国文学性文化传统的依恋,深入地体味并表现丰富多彩的现世生活与人生感受,这对于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是意义深远的,其坚守文艺的意义是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欧阳修 文道关系 主体意识 乐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