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50年来川渝地区夏季高温及严重干燥事件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胡豪然 李跃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32-838,共7页
利用川渝地区1961~2006年145个台站夏季的逐日降水和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高温和严重干燥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夏季高温日数与严重干燥事件的空间分布比较相似,除重庆东南部以外,基本呈自西向东阶梯状递增趋... 利用川渝地区1961~2006年145个台站夏季的逐日降水和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高温和严重干燥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夏季高温日数与严重干燥事件的空间分布比较相似,除重庆东南部以外,基本呈自西向东阶梯状递增趋势,高值中心集中在重庆中部、西南部以及四川省东南部;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川渝地区大部夏季高温日数与严重干燥事件的发生频次以增长趋势为主,呈减少趋势的若干站点分布较零散,且减少趋势不显著;除小片区域以外,川渝地区大部夏季高温日数和严重干燥事件发生频次经历了"1960s→增1970s→减1980s→增1990 s→增2000~2006"的年代际变化过程;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川渝地区大部无论是夏季高温还是严重干燥事件都进入了近50年来最显著的高发期,气温和降水特征变化所造成的干旱压力大增,必然导致夏季旱灾发生几率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地区 夏季 高温日数 严重干燥事件
原文传递
2017年盛夏7—8月浙江省高温热浪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马浩 刘昌杰 +3 位作者 钱奇峰 葛敬文 强玉华 殷悦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5-99,共15页
2017年盛夏7—8月浙江省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极端高温热浪事件,省内大部地区高温日数达到30 d以上,多数区域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9℃以上、39站达40℃以上,多站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破历史纪录,高温累计日数和有效积温仅次于2... 2017年盛夏7—8月浙江省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极端高温热浪事件,省内大部地区高温日数达到30 d以上,多数区域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9℃以上、39站达40℃以上,多站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破历史纪录,高温累计日数和有效积温仅次于2003年和2013年。要素特征和高温强度分析表明该年是有观测以来盛夏高温热浪最突出的年份之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偏强偏西是造成此次极端事件的直接原因;对流层低层中国东南部—西北太平洋区域形成了强大的反气旋式风场异常,下沉增温与辐射增温共同推动浙江气温不断升高;全球变暖是极端高温热浪形成的重要气候背景;出梅偏早和影响台风偏少也有潜在贡献。西太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变化与热带、副热带和中高纬度环流系统密切相关。热带海洋性大陆和南海—中南半岛区域潜热释放增强有利于通过经向环流加强副高;副热带30°N附近的北太平洋对流旺盛、与西太副高之间形成纬向热力梯度,激发出异常纬向垂直环流从而增强副高;中高纬度200 hPa西风急流轴略偏北、极涡明显偏向西半球削弱了中高纬地区对副热带系统的影响,有利于副高的稳定维持。最后提出了未来值得开展的极端高温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热浪 高温日数 极端最高气温 高温热浪强度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大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 大气遥相关
下载PDF
肇庆市年高温日数的特征及预测方法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文辉 张艺腾 翁佳烽 《广东气象》 2016年第5期1-5,共5页
利用1985—2014年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肇庆地区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肇庆市未来出现的高温强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肇庆市高温日数在2005年后主要呈现准5年的周期振荡,且在2010年后高温日数有显著增加趋势;(2)高温强年... 利用1985—2014年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肇庆地区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肇庆市未来出现的高温强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肇庆市高温日数在2005年后主要呈现准5年的周期振荡,且在2010年后高温日数有显著增加趋势;(2)高温强年时,同期(7—8月)的副高强度偏强、位置偏南、南海夏季风异常偏弱;(3)基于10年高温强年建立的GM(1,1)模型预测肇庆将可能在2018—2019、2021—2022、2024—2025年期间出现高温强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高温日数 小波分析 Mann—Kendall方法 GM(1 1)模型 肇庆市
下载PDF
基于Morlet小波的四会气温周期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林汝城 沈碧辉 +1 位作者 严敏聪 裴苏华 《广东气象》 2019年第2期28-30,共3页
根据1961—2018年四会国家气象站逐年平均气温和逐年高温日(日最高气温≥35℃)数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四会市近60年的平均气温和高温日数时间序列变化特征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8、13、21和46年左右的... 根据1961—2018年四会国家气象站逐年平均气温和逐年高温日(日最高气温≥35℃)数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四会市近60年的平均气温和高温日数时间序列变化特征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8、13、21和46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年高温日数存在9、12和47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并且两者的周期振荡存在较好的同步性。(2)从对气温的小波变换判断,由于8、13、21和46年左右特征时间尺度的周期皆未闭合,所以未来几年四会市仍将处于增暖期,但从长期时间变化尺度上则是开始进入变冷期。(3)从Morlet小波变换方差可知,在50年时间里,年平均气温13年左右为第1主周期,9和20年左右为第2主周期;年高温日数则是9年左右为第1主周期,12年左右为第2主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高温日数 年平均气温 小波分析 四会市
下载PDF
河源市城区高温炎热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魏璐 周晓湘 郑菲菲 《广东气象》 2020年第2期17-21,共5页
利用东源县和紫金县国家气象站1978-2018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河源城区高温和炎热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河源城区总高温日数、一般高温日数和重高温日数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无严重高温日。总高温日数存在4~5、8~9和准15年时间尺度的周期... 利用东源县和紫金县国家气象站1978-2018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河源城区高温和炎热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河源城区总高温日数、一般高温日数和重高温日数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无严重高温日。总高温日数存在4~5、8~9和准15年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常年首次在5、6月出现高温日;高温炎热日出现次数最多在7、8月份;极端年最高气温介于36.2~39℃。炎热日数以0.26 d/年速率明显增加,同一个炎热临界值,相对湿度增大,对应的最高气温会降低。炎热日数与热岛效应强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关系。高温炎热过程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和El Niňo事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高温日数 炎热日数 河源市
下载PDF
1960—2013年洞庭湖区夏季高温的变化特征
6
作者 覃鸿 闫雍 +1 位作者 黄菊梅 王辉 《广东气象》 2014年第5期24-28,共5页
根据洞庭湖区24个气象站1960—2013年夏季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及滑动平均等方法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4年夏季高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夏季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分别以0.142 d/年、0.006℃/年的变化速率递增,... 根据洞庭湖区24个气象站1960—2013年夏季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及滑动平均等方法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4年夏季高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夏季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分别以0.142 d/年、0.006℃/年的变化速率递增,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变化都明显加快。洞庭湖区夏季高温日数多年平均为18 d,2013年最多为47d,1987年最少为8 d。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多年平均为36.1℃,2013年最高,为37.0℃,1965年最低,为35.5℃。洞庭湖区各单站的夏季平均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并不一致,有9个站夏季平均高温日呈显著增加趋势,有12个站夏季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增强趋势,其余站点增加趋势并不显著。单站夏季平均高温日变化速率最大的是华容,以0.425 d/年的变化速率递增。单站夏季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变化速率最大的是安乡,以0.020℃/年的变化速率递增。洞庭湖区夏季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均呈现出由北部的湖区向环洞庭湖山区呈辐射状递增的分布趋势。高温日数安化最多,为28 d,荆州、公安、石首、岳阳最少,均为12 d。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安化最高,为36.6℃,石首最低,为35.6℃。洞庭湖区夏季年最多高温日数出现在安乡和益阳,为55 d。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益阳,为4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高温日数 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 时空变化 洞庭湖区
下载PDF
北京市近40年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宋艳玲 张尚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26-129,共4页
利用北京市近 40年气候资料研究分析北京市市区与郊区平均气温日、季、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发现 ,40年中 1995年 11月 2 4日市区与郊区日平均气温温差最大 ,达 4.6℃ ;季变化市区与郊区温差冬季最大 ,为 1.11℃ ,春季最小 ,仅为 0 .2 6... 利用北京市近 40年气候资料研究分析北京市市区与郊区平均气温日、季、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发现 ,40年中 1995年 11月 2 4日市区与郊区日平均气温温差最大 ,达 4.6℃ ;季变化市区与郊区温差冬季最大 ,为 1.11℃ ,春季最小 ,仅为 0 .2 6℃ ;年际变化 1961~ 1977年市区与郊区温差较小 ,而 1978~ 2 0 0 0年市区与郊区温差达0 .62℃ ,热岛效应明显增强 ;年代变化市区与郊区温差 60年代最小 ,仅为 0 .13℃ ,90年代最大 ,为 0 .78℃。近年虽高温 (≥ 3 5℃ )日数明显增多 ,但年最高气温变化较小 ,仅有 1997年、1999年和 2 0 0 0年年最高气温 >3 8℃。近 40年市区与郊区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 ,市区气温平均 10年升高 0 .43℃ ,郊区气温平均 10年升高 0 .2 1℃ ,北京市市区年平均气温序列中存在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城市 热岛效应 高温日数 年际变化 气温变化
下载PDF
北京市城、郊气候要素对比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宋艳玲 董文杰 +3 位作者 张尚印 张德宽 王守荣 胡宝昆 《干旱气象》 2003年第3期63-68,共6页
利用北京市市区4个站点和郊区3个站点40a的气候资料,分析了北京市城、郊平均气温、降水、日照、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40a来北京市城、郊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城区气温平均升温幅度为0.43℃/10a,郊区气温平均升温幅度为0... 利用北京市市区4个站点和郊区3个站点40a的气候资料,分析了北京市城、郊平均气温、降水、日照、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40a来北京市城、郊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城区气温平均升温幅度为0.43℃/10a,郊区气温平均升温幅度为0.21℃/10a。北京市热岛效应明显增强,城、郊气温年代变化特征中,城、郊温差20世纪60年代最小,90年代最大;在城、郊气温年际变化特征中,1961~1977年城、郊温差较小,1978~2000年城、郊温差较大。在城、郊气温季变化特征中,冬季城、郊季平均气温温差最大,春季城、郊季平均气温温差最小。近几年虽然高温(≥35℃)日数明显增多,但是年最高气温变化不大,只有1997年、1999年和2000年年最高气温超过38℃。北京市年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城区40a来日照时数下降幅度为78.9h/10a,城、郊日照时数差异随季节有不同的变化,并且秋季最大,1961~2000年秋季郊区日照时数比城区平均多0.34h。40a来北京市年降水量略有减少,且年降水量变化幅度很大,城区40a来降水量减少幅度为45.2mm/10a,由于城市化影响,下垫面性质改变,城区<10mm的降雨日数远远小于郊区,40a间城区<10mm的降雨日数比郊区少603d。1981~2000年间北京市城区水平能见度2月份、5月份、9月份和10月份较好,北京市城、郊低值能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平均气温 降水 日照 能见度 相对湿度 热岛效应 高温日数 年代际变化特征
下载PDF
1961-2010年贵州省高温气候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波 谷晓平 易俊莲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6期210-213,共4页
为贵州防灾减灾以及高温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61-2010年贵州省81个气象站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贵州省近50年高温时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贵州省年高温日数为7.3d,7-8月出现频... 为贵州防灾减灾以及高温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61-2010年贵州省81个气象站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贵州省近50年高温时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贵州省年高温日数为7.3d,7-8月出现频率最大,占全年的75.6%;高温日数以0.25d/10a的速率呈较弱的增加趋势,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温度分别以0.12℃/10a、0.41℃/10a的速率显著增加。多年平均高温日数以铜仁市、黔东南州、黔南州及遵义市北部分布较多,最高值为29.9d。高温日数,黔西南州、黔南州、黔东南州及黔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呈较小的上升趋势,镇远、铜仁、剑河、兴义、天柱和赤水等较少站点呈下降趋势;极端最高气温有2个极值中心,分别位于黔南的都匀(47.3℃)和黔北的赤水(4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气候 高温日数 极端天气 时空分布 贵州
下载PDF
合肥市近50年最高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何彬方 冯妍 +1 位作者 戴娟 张爱民 《气象科技》 2008年第6期764-767,共4页
利用合肥市1953-2005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滑动t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合肥市平均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和高温出现初终日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合肥市近50年来平均最高气温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并且平均最高气温在1968和198... 利用合肥市1953-2005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滑动t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合肥市平均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和高温出现初终日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合肥市近50年来平均最高气温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并且平均最高气温在1968和1988年附近发生了突变。合肥市高温日数也呈“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但年累计高温日数没有很明显的突变;高温日5~9月都有出现,其中7月出现的次数最多,占总日数的49.7%,8月次之,占40.5%。合肥市高温持续的时间经历了由长变短再变长的过程,20世纪80年初期最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市 最高气温 高温日数 高温初终日
下载PDF
1961—2018年广东高温的气候变率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2
11
作者 伍红雨 郭尧 吴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5-463,共9页
利用1961—2018年广东8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NCEP/NCAR月尺度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海表温度资料(ERSST V5),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指数资料,采用相关、合成、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东高温的气候变率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 利用1961—2018年广东8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NCEP/NCAR月尺度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海表温度资料(ERSST V5),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指数资料,采用相关、合成、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东高温的气候变率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8年来广东平均高温日数以3.0 d/(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并在1998年发生增加的突变。广东高温日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且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异常特征基本相同,但年际差异比年代际差异更加明显。在6—9月,对流层中高层位势高度正异常是广东高温日数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影响华南的偏北气流偏强,大陆高压加强也对应高温日数偏多。在5—8月,热带印度洋、热带西太平洋、南海海温偏高有利于广东高温日数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日数 气候变率 大气环流 海温 广东
下载PDF
安徽省近45年最高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冯妍 何彬方 周后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1期15316-15319,共4页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站1961~2005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安徽省平均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和高温出现初终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平均最高气温空间上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分布,时间上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平均最高气温在1...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站1961~2005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安徽省平均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和高温出现初终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平均最高气温空间上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分布,时间上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平均最高气温在1968年和1993年发生突变;高温日数空间上呈南高北低分布,其中低值中心出现在大别山区,时间上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高温日集中在4~10月份,其中7月份出现的次数最多(48.1%);高温初日与终日的分布均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高温持续的时间经历了长-短-长的过程,最低点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最高气温 高温日数 高温初终日
下载PDF
昆山50a最高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汪婷 吴珂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37-141,共5页
利用1961—2010年昆山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昆山市50a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以及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昆山年平均最高气温整体呈振荡上升趋势,1980s后期开始上升趋势显著。50a的... 利用1961—2010年昆山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昆山市50a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以及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昆山年平均最高气温整体呈振荡上升趋势,1980s后期开始上升趋势显著。50a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存在着24 a、15 a、10 a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以及4 a的年际变化周期。高温总日数从1990s起明显增多,21世纪以来高温总日数进一步增加。高温初日呈现逐渐偏早的趋势,终日呈现"晚—早—晚"的趋势,高温时间逐渐延长。高温过程发生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各级高温过程数都以7月最多,8月次之,21世纪前10年高温过程数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最高气温 高温日数 高温初终日
下载PDF
2013年夏季湖南省持续高温干旱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张剑明 段丽洁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年第4期45-51,共7页
利用湖南省97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结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3年夏季湖南省持续高温干旱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湖南省平均高温日数为44 d,主要高温时段为6月15—25日、6月29日至8月18日、8月21—30... 利用湖南省97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结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3年夏季湖南省持续高温干旱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湖南省平均高温日数为44 d,主要高温时段为6月15—25日、6月29日至8月18日、8月21—30日,97个气象站中有32个气象站高温日数刷新历史同期最高记录。2013年夏季湖南全省大范围的气象干旱自6月15日前后开始,7月28日至8月20日重度以上干旱范围超过50%以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持续异常偏强、偏西,控制中国江南地区,是2013年夏季湖南省高温干旱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在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持续偏强、偏东且偏北,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和偏西的维持,从而导致江南地区持续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对流活动明显受到抑制,江南西部和华南北部地区为水汽通量的辐散中心,不利于水汽的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日数 干旱范围 副热带高压 环流异常 水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