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1世纪外国文学研究新视野:约翰·厄普代克小说《恐怖分子》中的他者叙述与主体建构 被引量:27
1
作者 杨金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38,共7页
厄普代克在其作品《恐怖分子》中采取了“他者”视角的叙述方式,在这种叙述中,信奉伊斯兰教的艾哈迈德既是恐怖分子的“他们”,即行凶者,又是受害者,即“我们”.因此,这种叙述方式模糊了行凶者与受害者之间的界限,似乎消解了“他们”与... 厄普代克在其作品《恐怖分子》中采取了“他者”视角的叙述方式,在这种叙述中,信奉伊斯兰教的艾哈迈德既是恐怖分子的“他们”,即行凶者,又是受害者,即“我们”.因此,这种叙述方式模糊了行凶者与受害者之间的界限,似乎消解了“他们”与“我们”之间的二元对立.但在这看似消解的过程中,杰克的主体性身份也得到了构建.因此一个更大意义范围上“自我”与“他者”的对立被构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普代克 《恐怖分子》 他者叙述 主体建构
下载PDF
主体性的重建与心灵问题——论当代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重建 被引量:26
2
作者 黄玉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8-124,共7页
哲学形而上学的核心是主体性问题。对于科学与伦理的奠基来说,哲学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避的,但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主体性已被解构。因此,当代中国哲学的任务是重建形而上学,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主体性。当代主体性问题与我们时代的心灵问... 哲学形而上学的核心是主体性问题。对于科学与伦理的奠基来说,哲学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避的,但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主体性已被解构。因此,当代中国哲学的任务是重建形而上学,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主体性。当代主体性问题与我们时代的心灵问题或时代精神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中国哲学的重建,需要研究我们时代的心灵问题。为此,首先需要回到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哲学 形而上学重建 主体性重建 心灵 回归生活
下载PDF
中国电影“叙事伦理批评”的电影观及研究方法 被引量:22
3
作者 曲春景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83,共7页
中国电影叙事伦理批评既不同于模仿论电影观,又不同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电影观,它认为电影是用影像叙事并引导观众“意会”的艺术。其批评方法是在该电影观之下形成的,其主要目的是对影像叙事活动进行伦理识别,并辨析其引导观众主体认同... 中国电影叙事伦理批评既不同于模仿论电影观,又不同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电影观,它认为电影是用影像叙事并引导观众“意会”的艺术。其批评方法是在该电影观之下形成的,其主要目的是对影像叙事活动进行伦理识别,并辨析其引导观众主体认同的手段技巧。叙事伦理批评研究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从叙事技巧入手对影片叙事机制做主体性识别;第二步,分析导演、影像、观众三种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叙事伦理对观众主体的建构及其社会文化影响。中国电影叙事伦理批评方法是一种新的批评范式,“以文化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并与“主体间性”理论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叙事伦理批评转型的动力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伦理批评 电影观 批评方法 影像 主体建构
下载PDF
基于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向度的体育课程创新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富学 程传银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7-123,共7页
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是在体育课程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新型师生合作关系,强调由教师判断体育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由学生判断体育课程学习结果和水平,目的在于重新认识体育课程创新对促进教师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追求理解与... 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是在体育课程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新型师生合作关系,强调由教师判断体育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由学生判断体育课程学习结果和水平,目的在于重新认识体育课程创新对促进教师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追求理解与倾听共生的体育课程效能,形成信任与尊重并存的体育课程体验,创设自由与平等并重的体育课程环境,可为体育课程创新过程中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的形成创造条件。采用建立课程创新组织、选择课程创新主题、评价与改进创新成果、开展课程创新活动等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基于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向度的体育课程创新程序设计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调适、创设、反思、建构和参与体育课程创新过程,发挥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在体育课程创新中的作用与功能,有利于体育课程创新多元化路径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建构 师生关系 体育课程创新 体育课程环境 体育课程文化
下载PDF
认同危机中的挑战——论当代美国校园小说对少年主体性的建构 被引量:8
5
作者 谈凤霞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7-117,共11页
当代美国少年小说独树一帜,其成就与作家较为激进的少年观和具有深度的创作方法紧密相关。本文以当代美国校园小说为例,分析其塑造少年形象的方略:生物性和社会性向度上的原点回归,及儿童向成人精神转变的拐点求索,其核心是对处于自我... 当代美国少年小说独树一帜,其成就与作家较为激进的少年观和具有深度的创作方法紧密相关。本文以当代美国校园小说为例,分析其塑造少年形象的方略:生物性和社会性向度上的原点回归,及儿童向成人精神转变的拐点求索,其核心是对处于自我认同危机中的少年主体身份的多向度建构,指出小说多采用互文对话的叙事策略和多元交织的话语模式来显现少年在认同危机中主体身份建构的混杂性及艰难性,着意于塑造少年思想者/挑战者形象,同时又暗含了对隐含少年读者主体性的积极建构,体现了不退避的现实主义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小说 认同危机 主体性 挑战
原文传递
族裔经验的“潜叙述”——华裔美国文学梦境叙事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许双如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35,共9页
梦境叙事是华裔美国文学常见的叙事手法。本文以《女勇士》、《唐老亚》、《家园》三部代表性小说进行分析,讨论梦境叙事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艺术形式和内涵特征,揭示梦境叙事的审美价值。本文认为,这三部作品以梦境这一超现实叙事形式,... 梦境叙事是华裔美国文学常见的叙事手法。本文以《女勇士》、《唐老亚》、《家园》三部代表性小说进行分析,讨论梦境叙事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艺术形式和内涵特征,揭示梦境叙事的审美价值。本文认为,这三部作品以梦境这一超现实叙事形式,以潜叙述的方式意指美国华裔的族裔经验,以虚拟的符号文本与现有生活文本和历史话语展开对话,揭示生活现实,钩沉族裔历史,帮助主人公实现文化身份意识的觉醒和族裔主体性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梦境叙事 族裔经验 族裔历史 主体性建构
原文传递
社会工作如何践行需求为本?——以农村留守者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王英 王小波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97,共7页
需求为本虽是社会工作者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守则,但在实践中却常常遭遇挑战:服务对象的需求可能与其他主体的期待相左而被替代决策;以自由为基础的"需求为本"和"社会正义"的专业价值存在可能的冲突。文章以农... 需求为本虽是社会工作者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守则,但在实践中却常常遭遇挑战:服务对象的需求可能与其他主体的期待相左而被替代决策;以自由为基础的"需求为本"和"社会正义"的专业价值存在可能的冲突。文章以农村留守者为例,分析服务方案由谁决定、服务对象不能决策的原因以及社会工作如何践行需求为本的服务。发现: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监护人、照顾者、家庭成员、学校、机构和项目资助方等均可能是服务方案的裁决者;服务不能需求为本的原因在于:服务对象的"弱者"标签化,相关服务制度构建的不对等的权力结构,不完全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工作者的价值选择。建议:社会工作践行需求为本应以最小分配正义为原则,策略地确定服务方案,建构服务对象的主体性,重视服务对象环境系统中的资源整合,并将反思性贯穿服务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求为本 最小分配正义 主体建构 社会工作服务
下载PDF
老化中的主体“性”——对老年女性之身体与性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周柯含 黄盈盈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103,共13页
文章从主体建构的角度出发,基于对11位城市老年女性(55-74岁)的访谈,选择其中两个个案为分析文本,从三个面向展现老年之性的丰富图景及其生成脉络:第一,在身体社会学与身体人类学的视角下,"老"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生理现象,而是... 文章从主体建构的角度出发,基于对11位城市老年女性(55-74岁)的访谈,选择其中两个个案为分析文本,从三个面向展现老年之性的丰富图景及其生成脉络:第一,在身体社会学与身体人类学的视角下,"老"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生理现象,而是在身体、心理与社会的交织中被不断填充的多面体。第二,在性社会学的视框下,"性"的丰富内涵得以在身体、年龄、阶层等轴线的交错中逐渐铺展,那些"另类"背后的情理也随之浮现。第三,回归到亲密关系的脉络中,老年女性作为主体的"人"在不同情境下所演绎的行为逻辑,彰显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在论述了"老"何以丰富、"性"何以另类、"人"何以立体之后,文章进而从身体感、"交文性"理论以及主体建构强调的互为主体三个层面,对本研究的结果以及可进一步探索的突破口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女性 身体 主体建构
原文传递
生产组织形式变迁过程中的劳动者主体性建构——基于“珠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比较 被引量:7
9
作者 张书琬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57,共10页
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大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条件下生产组织方式正发生着激烈的变革,外包、授权、分包、中间商等形式变现出生产结构的多样转型。其中,信息科技的发展是一大推动力。互联网经济下劳动者的生产场所和劳动关系都发生深刻... 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大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条件下生产组织方式正发生着激烈的变革,外包、授权、分包、中间商等形式变现出生产结构的多样转型。其中,信息科技的发展是一大推动力。互联网经济下劳动者的生产场所和劳动关系都发生深刻的变化。生产中各主体界限的模糊和功能的分化使得劳动者的主体性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组织生产形式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劳动者的主体性如何得以建构成为组织研究和劳动关系研究的核心关注。以珠江模式和苏南模式为例,梳理生产组织形式的演进逻辑,尝试厘清劳动者主体性建构的脉络,并反思劳动者的主体性发展对生产组织形式演变的影响。通过对新兴平台经济的观察发现平台经济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对劳动者主体性建构产生的影响非常复杂,所以新形势新业态中的劳动者主体性需要实践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组织形式 主体性建构 劳动者 珠江模式 苏南模式
下载PDF
“妇女主义”和主体性建构——沃克文学写作对女性主义话语的突破 被引量:6
10
作者 蒙柱环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25,共5页
沃克的小说描绘了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自身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的觉醒,是族群意识和女性意识的双重表达,其写作的主题和动力主要来自这二者。胡克斯站在黑人女性主体性建构的立场上,批评了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女性主义话语... 沃克的小说描绘了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自身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的觉醒,是族群意识和女性意识的双重表达,其写作的主题和动力主要来自这二者。胡克斯站在黑人女性主体性建构的立场上,批评了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女性主义话语在把女性作为一个同质范畴的时候,其理论话语通过把不同女性团体的经验同质化和系统化,从而抹杀了那些边缘的和抵抗的经验模式。沃克着眼于人的解放来理解黑人女性自身的解放以及黑人的性别和谐,其小说虽然受到了主体性理论思想的批判,却是对于女性主义话语的真正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克 族群意识 性别意识 “妇女主义” 主体性建构
下载PDF
论体育课程的创新路径——基于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视角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富学 程传银 王俊莉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7-92,共6页
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是在体育课程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新型师生合作关系,它要求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程实施中共同审视自己的特殊地位,强调不仅由教师判断体育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还由学生判断体育课程学习结果和水平,最后的课程学习成果由体... 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是在体育课程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新型师生合作关系,它要求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程实施中共同审视自己的特殊地位,强调不仅由教师判断体育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还由学生判断体育课程学习结果和水平,最后的课程学习成果由体育教师和学生一起认定,目的在于重新认识体育课程创新对促进教师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主体性建构师生关系内在结构的系统分析与研究,发掘体育课程环境、体验和效能等条件性因素在体育课程创新中的作用与功能,促进体育课程创新多元化路径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课程创新 主体性建构 师生关系
下载PDF
半殖民体验与晚清民族国家文学的主体性建构
12
作者 魏巍 黄英豪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54-62,共9页
现代文学研究的民族国家文学命题需要在半殖民体验中重审。晚清文本在殖民西方认知中,试图移植西欧范式的民族国家文学,实现反殖文本的建构。但在帝国内陆文化传统隐脉的影响下,晚清文本中的民族国家成为再次通往世界大同的途径,实则表... 现代文学研究的民族国家文学命题需要在半殖民体验中重审。晚清文本在殖民西方认知中,试图移植西欧范式的民族国家文学,实现反殖文本的建构。但在帝国内陆文化传统隐脉的影响下,晚清文本中的民族国家成为再次通往世界大同的途径,实则表明了西欧范式在中国本土的不适用性;因晚清文本生成于沿海都市社会,在缺少对内陆农村的主体认知前提下,晚清文人未完成“殖民西方”认知中民族国家文学的主体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殖民体验 民族国家文学 主体性建构
下载PDF
叙述行为·心理认同·精神建构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大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1-180,共10页
文学叙述的主要对象不是"故事",而是"人之行为"。在文学发展历史中,就存在着叙述重点从"故事"向"行为"迁移的过程,它标志着文学真正转向"人学"。人的行为体现着真善美,人的精神建构... 文学叙述的主要对象不是"故事",而是"人之行为"。在文学发展历史中,就存在着叙述重点从"故事"向"行为"迁移的过程,它标志着文学真正转向"人学"。人的行为体现着真善美,人的精神建构实质上就是为行为建立规范性的问题,文学叙述则因其独特性很好地参与了这一过程。在当前现状下,文学如何叙述暴力,如何应时网络时代的去主体化,是文学拳与人的精神重构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行为 行为 规范性 心理认同 精神建构
下载PDF
存在主义哲学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晓光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38-41,共4页
存在主义哲学高度强调个人、注重个体的独特性,有着强烈的主观性和非理性主义倾向,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存在主义哲学关照下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仍然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主张教育要以人为本、建立师生民主平等对话交往关系... 存在主义哲学高度强调个人、注重个体的独特性,有着强烈的主观性和非理性主义倾向,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存在主义哲学关照下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仍然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主张教育要以人为本、建立师生民主平等对话交往关系、重视学生的自主建构、追求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哲学 教育改革 以人为本 自主建构
下载PDF
“冷山”上的异化与回归——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冷山》中女性主体身份批判性建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弘毅 付小兰 高楷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0-13,共4页
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所著《冷山》以逃兵英曼的返乡经历为明线,描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兵寇封锁杀伐下艰难的归乡之路。同时,艾达与鲁比的姐妹情谊互助以及生态女性成长作为潜行于文的暗线,更为深刻地阐述了人与土地之间的复杂情... 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所著《冷山》以逃兵英曼的返乡经历为明线,描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兵寇封锁杀伐下艰难的归乡之路。同时,艾达与鲁比的姐妹情谊互助以及生态女性成长作为潜行于文的暗线,更为深刻地阐述了人与土地之间的复杂情感与关系。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对小说中两名女性成长过程中的主体身份批判性建构进行解读,探索困囿于顺从和驱离状态的女性如何在与自然以及他人的主体间性互动中实现自身的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山》 南北战争 生态女性主义 主体身份批判性建构
下载PDF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教师的主体性建构
16
作者 阙祥才 李称心 阙婧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0-83,共4页
高校教师肩负着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多重使命,是“三全育人”的首要主体,其主体性的建构是“三全育人”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厘清“三全育人”理念内涵与阐释高校教师“三全育人”主体地位与主体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影... 高校教师肩负着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多重使命,是“三全育人”的首要主体,其主体性的建构是“三全育人”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厘清“三全育人”理念内涵与阐释高校教师“三全育人”主体地位与主体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高校教师“三全育人”主体性建构的多种因素,提出了高校教师“三全育人”主体性建构的若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高校教师 主体性建构
下载PDF
探析《岁月之梯》中Delia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云霞 王杰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3年第6期5-7,共3页
女性主体建构这一主题,伴随着20世纪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权运动的发展见之于文学作品中。本文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岁月之梯》中女主人公Delia出逃家庭后,在身体和精神世界完成自我发现,最终实现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过程。
关键词 《岁月之梯》 Delia 主体性建构
下载PDF
在“凝视”中成长:从“小不点儿”到生活主角
18
作者 王可欣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3年第1期56-62,91,92,共9页
西方文论关键词“凝视”为研究经典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涅托奇卡·涅兹万诺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小女孩涅托奇卡逐渐成长为极具主体意识的女性的过程。从“无名氏”到掌握自身命运的女主人公,涅托奇卡... 西方文论关键词“凝视”为研究经典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涅托奇卡·涅兹万诺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小女孩涅托奇卡逐渐成长为极具主体意识的女性的过程。从“无名氏”到掌握自身命运的女主人公,涅托奇卡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复杂的“凝视”的影响。通过考察文本中女主人公三个重要成长阶段的“凝视”,可以发现“凝视”是女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标志性节点,“他者凝视”使涅托奇卡失去自我,而“反凝视”是涅托奇卡最终获得主体性的关键,“凝视”因此构成小说的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视” 主体建构 《涅托奇卡·涅兹万诺娃》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下载PDF
从新世纪女性影视作品看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建构——以《我的前半生》和《七月与安生》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贾琼 于桂敏 +1 位作者 马虹 韩松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603-606,615,共5页
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语境下"他者"思想和拉康的镜像理论,以时下关注度颇高的两部女性影视作品——《我的前半生》和《七月与安生》为例,深入解读了女主人公的命运,明确阐释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和"他者"理论,探讨... 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语境下"他者"思想和拉康的镜像理论,以时下关注度颇高的两部女性影视作品——《我的前半生》和《七月与安生》为例,深入解读了女主人公的命运,明确阐释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和"他者"理论,探讨了新世纪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建构进程,并提出了理想的女性自我构建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镜像 “他者” 主体建构
下载PDF
论美国华裔女作家何舜廉小说《玛德琳在沉睡》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全凤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3-139,共7页
美国华裔女作家何舜廉的长篇小说《玛德琳在沉睡》中,错综复杂的后现代实验小说技巧和深刻的文化反思体现出作者对"主体建构"这一主题的全新阐释。通过对西方经典童话《睡美人》和《玛德琳》大胆地戏仿式重写,作者创作出一个... 美国华裔女作家何舜廉的长篇小说《玛德琳在沉睡》中,错综复杂的后现代实验小说技巧和深刻的文化反思体现出作者对"主体建构"这一主题的全新阐释。通过对西方经典童话《睡美人》和《玛德琳》大胆地戏仿式重写,作者创作出一个具有颠覆意义的"前文本型元小说",其目的在于颠覆传统叙述中的线性逻辑,反叛压制个体的文化规则,并以寓言的方式为边缘主体建构提供超越的空间。《玛德琳在沉睡》的策略式书写,昭示了华裔群体对自我存在进行的深刻反思,他们也由此走出了族群的身份限定,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政治思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舜廉 《玛德琳在沉睡》 主体的诗性建构 小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