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史视野:对晚清时局的一种新解读 被引量:9
1
作者 仲伟民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0-147,160,2,共10页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是对晚清几十年承上启下巨大社会变迁的准确概括。但如何评价晚清,在学术界却有极大争议。目前学术界对晚清的研究和评价,主要有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两个维度或视角,但这两个维度或视角都有其局限性。如果...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是对晚清几十年承上启下巨大社会变迁的准确概括。但如何评价晚清,在学术界却有极大争议。目前学术界对晚清的研究和评价,主要有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两个维度或视角,但这两个维度或视角都有其局限性。如果从全球史的视角重新研究和评价晚清,会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晚清时期与此前最大的不同是,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人传统的"夷夏观"被彻底颠覆,正是在此意义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才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真正转折点。太平天国之后清政府之所以能有所谓"同治中兴",是因为得到了列强的支持;列强也得益于清政府对外立场的转变,可以在华谋取更多利益。因此,晚清时期中外合作是主流,是清政权能够延续近半个世纪统治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时局 夷夏观 全球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外合作
原文传递
孟斗班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新公布的档案文献揭露英军焚毁圆明园之真相 被引量:5
2
作者 耿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4-100,共7页
1860年,英法联军寻找种种借口,派大军侵华,一直打到北京,焚掠圆明园,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英法联军中的法军司令是孟斗班。他回国后被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公爵”。孟斗班在法筹建侵华远征军之后远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侵略... 1860年,英法联军寻找种种借口,派大军侵华,一直打到北京,焚掠圆明园,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英法联军中的法军司令是孟斗班。他回国后被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公爵”。孟斗班在法筹建侵华远征军之后远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活动。从最近新公布的档案文献看,圆明园被劫掠是英法侵略军联手,而圆明园被焚毁则是英军单独所为,法军没有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 盂斗班 圆明园
原文传递
论叶名琛的对外交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双燕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3-109,共7页
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英法两国和清朝政府都把战争的责任归咎于叶名琛办事不力。但在事实上,叶名琛忠实地执行了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受到清政府的褒扬。清廷之所以将广州失陷的责任归咎于叶名琛,一是在中国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英法两国和清朝政府都把战争的责任归咎于叶名琛办事不力。但在事实上,叶名琛忠实地执行了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受到清政府的褒扬。清廷之所以将广州失陷的责任归咎于叶名琛,一是在中国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只有没用的臣子,没有昏庸的君主;二是清廷想设法以此转圜。而英法两国对叶名琛的责难则是想以此为武装侵略中国的借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名琛 宗藩关系体制 英法联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下载PDF
论晚清全权大臣的形成
4
作者 郭黎鹏 《史学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0-51,共12页
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派遣全权大臣的犹豫不决向来被视为顽固保守的表现,实际上忽视了英法外交官利用全权代表议约制度实现侵华权益最大化与合法化的行为。面对外来的各种要求,清政府灵活应对。道光帝在鸦片战争期间派遣钦差大臣进... 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派遣全权大臣的犹豫不决向来被视为顽固保守的表现,实际上忽视了英法外交官利用全权代表议约制度实现侵华权益最大化与合法化的行为。面对外来的各种要求,清政府灵活应对。道光帝在鸦片战争期间派遣钦差大臣进行议约交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咸丰帝维持议约秩序不受干扰,最终任命的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奕䜣也没有自主行事。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顺应与多国交往的新形势,在维护权益的基础上主动任命全权大臣,颁发全权敕谕,以对外议订通商条约。从晚清全权大臣的形成过程来看,清廷一方面通过调适本国制度实现了与西方议约制度的接轨,另一方面也坚决抵制外国的侵权举措,反映出近代中国在运用西方议约制度时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全权大臣 奕䜣
原文传递
英法联军第一次火烧圆明园诸问题再考 被引量:5
5
作者 裴广强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98,共7页
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两遭焚掠,但关于第一次火烧圆明园事件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在将《圆明园劫难记忆丛书》中收录的英法联军一些主要人员的回忆录、书信集及公函、照会,与中方奏折档案、私人日记等比较研究后,可以发现:联军最初... 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两遭焚掠,但关于第一次火烧圆明园事件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在将《圆明园劫难记忆丛书》中收录的英法联军一些主要人员的回忆录、书信集及公函、照会,与中方奏折档案、私人日记等比较研究后,可以发现:联军最初抵达圆明园是军事行动的自然结果;圆明园第一次遭到焚烧始于10月7日;英法联军及中国土匪共同参与了火烧行动;英法联军是劫掠圆明园的主要实施者,但中国土匪和部分百姓也参与了对圆明园物件的劫掠、捡拾和藏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鸦片战争 圆明园 火烧 英法联军 劫掠
下载PDF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说考谬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73,共11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国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将英法被俘者在圆明园内虐待致死为口实,悍然命令英军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等中国皇家园林。英法被俘者究竟有没有在圆明园内受虐致死?这是关系到如何判定英法联军罪责的重要问...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国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将英法被俘者在圆明园内虐待致死为口实,悍然命令英军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等中国皇家园林。英法被俘者究竟有没有在圆明园内受虐致死?这是关系到如何判定英法联军罪责的重要问题。可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结果,这一错误说法流行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清算。近查清廷编纂的《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刑部尚书赵光的《自订年谱》、刘毓楠的《清咸丰十年洋兵入京之日记》,特别是英国被俘者巴夏礼的回忆文章等,可知,事实上,巴夏礼等被俘人员先被关押于刑部监狱,后转移至高庙;其他被俘者则分别羁押于昌平、密云、房山等州县监狱。所有英法被俘人员并无在圆明园内受虐且致死等情节。额尔金的说法是别有用心的捏造,目的是为焚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寻找借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被俘者 圆明园 额尔金 巴夏礼
下载PDF
论奕訢的外交思想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廷湘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4-101,共8页
奕对近代外交做过一些开创性的实绩 ,但他的意识却未能突破古代“夷夏大防” ,以及在“战抚”之间、“臣夷”与“羁縻”之间选择的思想体系。他的行为与思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是中国近代外交的不自觉的开创者。
关键词 奕Xin 中国近代外交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下载PDF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制夷方略浅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崔国才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72-76,共5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在抵制列强侵略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制夷"方略:抚剿兼施、用民剿夷和以夷制夷。由于阶级局限,加之国势衰颓,"制夷"方略终难奏效。
关键词 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帝 反侵略 方略
下载PDF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对大连的侵略与骚扰 被引量:2
9
作者 郭铁桩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17-119,123,共4页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曾对大连进行侵略与骚扰。侵略与骚扰的目的是解决英军给养、集结、休整等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清政府对英军入侵、骚扰大连的态度基本上还是所谓妥协羁縻政策。
关键词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大连 侵略 骚扰
下载PDF
从分化瓦解到借助俄美调停——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期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浅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双燕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8-95,共8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相继率兵船北上 ,联合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对此 ,清政府的策略有一个从分化瓦解到借助俄美进行调停的转变过程。然而 ,无论是分化瓦解还是借助俄美调停 ,都是清政府从...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相继率兵船北上 ,联合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对此 ,清政府的策略有一个从分化瓦解到借助俄美进行调停的转变过程。然而 ,无论是分化瓦解还是借助俄美调停 ,都是清政府从传统的外交体制出发以应对西方列强侵略的具体措施。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清政府对西方殖民者侵略本质的无知 ,而且显示出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交涉时的无能 ,清政府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期 清政府 清朝 英国 法国 俄国 美国 对外政策 外交调停策略
下载PDF
孤立于世界的悲剧与灾难——由“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看19世纪真实的中国 被引量:3
11
作者 仲伟民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现行教科书及各种读物中关于19世纪中国的介绍,大约集中于所谓的"三大高潮""八大事件"模式,或强调19世纪中国的苦难,进行爱国主义的励志教育。这些内容固然重要,但某种程度上却遮蔽了19世纪真实的历史状况。而传统... 现行教科书及各种读物中关于19世纪中国的介绍,大约集中于所谓的"三大高潮""八大事件"模式,或强调19世纪中国的苦难,进行爱国主义的励志教育。这些内容固然重要,但某种程度上却遮蔽了19世纪真实的历史状况。而传统史料出于政治、情感等方面因素,同样回避了很多重要内容。在此情况下,借助他者的眼睛,即异域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教科书以及传统中文史料中所看不到的内容。"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看清自己的"他者的眼睛"。通过这套丛书,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中国在知识上的欠缺、观念上的陈旧、国家能力的衰弱、社会经济的落后等方方面面。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理解为什么中华民族会遭受那么多的劫难,中国与国际接轨、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是多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 国际法 华夷之辨 英法联军 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下载PDF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招工出洋合法化探析
12
作者 徐玲玲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56-59,共4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招工出洋合法化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已呈现出必然趋势。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将招工出洋合法化权利从广州一口扩展到了中国各通商口岸,由此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第二次鸦片战争 华工出洋 招工出洋合法化
下载PDF
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沽战役失败的原因 被引量:1
13
作者 万勇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93-96,共4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役,1860年的大沽战役是这次战争胜负的关键。影响这次战役成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清政府在政治上对西方列强采取避战求和的“羁縻”政策,影响了前线的军事部署;第二,大沽统帅僧格林...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役,1860年的大沽战役是这次战争胜负的关键。影响这次战役成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清政府在政治上对西方列强采取避战求和的“羁縻”政策,影响了前线的军事部署;第二,大沽统帅僧格林沁在战术上犯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如:弃守北塘,认为夷兵不善陆战等。这两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成丰皇帝 大沽战役 僧格林沁
下载PDF
试论中国近代法制转型的起点与特点
14
作者 叶玉琴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5年第1期87-90,共4页
本文就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起点提出新的见解,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法律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律制度转型。中国法律近代化的道路开始起步。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的立宪修律形成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新阶段。伴随半殖... 本文就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起点提出新的见解,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法律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律制度转型。中国法律近代化的道路开始起步。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的立宪修律形成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新阶段。伴随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律制度的形成。中国的近代法制却始终没有走上完全资本主义化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法制 第二次鸦片战争 转型起点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下载PDF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外国公使驻京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典浩 《宜宾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84-87,共4页
从18世纪末起,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扩展本国的商业利益,不断向中国提出公使驻京的要求。在和平交涉失败后,继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中以军事侵略恫吓和利诱的"双重策略"迫使清廷屈服。公使驻京要求不是清廷自愿接受的,是双方... 从18世纪末起,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扩展本国的商业利益,不断向中国提出公使驻京的要求。在和平交涉失败后,继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中以军事侵略恫吓和利诱的"双重策略"迫使清廷屈服。公使驻京要求不是清廷自愿接受的,是双方在战争中经过多轮"博弈"之后才实现的。清廷在对待此要求时,思想上墨守陈规,不能正确取舍传统思想文化,以致不断误国;战争中清廷国力积弱,落后挨打,被迫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可谓弱国无外交,值得引以为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外国公使驻京 清廷的抵制
下载PDF
近代历史教科书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逸炜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81,共11页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人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通过近百部历史教科书作文本分析,可从战争爆发原因、关键人物与事件、历史影响等三个层面审视"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教科书以事实描述为...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人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通过近百部历史教科书作文本分析,可从战争爆发原因、关键人物与事件、历史影响等三个层面审视"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教科书以事实描述为主,很少对原因和影响进行讨论;之后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在确立战争叙事框架上意义甚大,此后出版的教科书大抵未能脱其窠臼。1929年以后,作为近代史起点的鸦片战争成为教科书讨论的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意义则在帝国主义侵略的叙述中隐而不见。教科书中有关叶名琛和"火烧圆明园"的表述,反映了近代知识体系构建的复杂性,两次鸦片战争历史定位的此消彼长也显示出重审这段历史叙事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 历史书写
原文传递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例
17
作者 符晓林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00-105,共6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之一。为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爱国主义教学目标,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斟酌与选择,并且积极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话题,以期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之一。为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爱国主义教学目标,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斟酌与选择,并且积极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话题,以期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尝试以教学大纲内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以解决大学生日常切实问题。通过深化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学大纲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 爱国主义 立德树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下载PDF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的地方军事化——以广东和京津地区为例
18
作者 王明前 《莆田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54-63,共10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团练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筹码,成为清政府战争决策和外交谈判的博弈手段。广东战场团练兴办于省城广州陷落之后,由流亡城外的主政官员以在籍绅士的身份加以组织,因此官府主导、在籍官员督办的特点十分显著。清政府希...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团练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筹码,成为清政府战争决策和外交谈判的博弈手段。广东战场团练兴办于省城广州陷落之后,由流亡城外的主政官员以在籍绅士的身份加以组织,因此官府主导、在籍官员督办的特点十分显著。清政府希望京津团练能够辅助正规军队作战,但是由于没有成例可以借鉴,官方不得不更多利用地方绅士的主动性。广东战场团练的财政以官方名义“劝借”为主,京津战场团练的财政依靠官府财政支持与绅士自助捐献。团练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不佳,相反,团练在地方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鸦片战争 地方军事化 团练 广东战场 京津战场
下载PDF
浅论奕诉的自强思想
19
作者 王艳芝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88-91,共4页
作为洋务派中少有的开明人士,奕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提出了自强的思想。他认为自强之术首先在于练兵,而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制器又必须以天文算学为源本。这种自强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无疑对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 作为洋务派中少有的开明人士,奕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提出了自强的思想。他认为自强之术首先在于练兵,而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制器又必须以天文算学为源本。这种自强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无疑对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鸦片战争 奕诉 自强思想
下载PDF
试论清代封闭意识的危害及其逐步打破
20
作者 刘利民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38-42,共5页
清代前中期极力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但清政府对外方面依然固守天朝外交原则,统治集团依然执行封闭的外交政策。这种状况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慢慢改变。中国外交逐步走出了中世纪的封闭... 清代前中期极力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但清政府对外方面依然固守天朝外交原则,统治集团依然执行封闭的外交政策。这种状况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慢慢改变。中国外交逐步走出了中世纪的封闭,开始具有近代外交的气息。但这种打破并不意味着中国封闭心态的结束,在这以后,统治集团内部时不时还会冒出自我封闭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政府 封闭意识 危害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