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指归与当代底层写作 被引量:9
1
作者 赵学勇 王元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62,共8页
"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诉求有两种基本的价值向度:一是知识分子的自我精神救赎,一是知识分子对于民众的救赎,在具体的文学实践过程中,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始终成为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书写对象,它构成了"五四"... "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诉求有两种基本的价值向度:一是知识分子的自我精神救赎,一是知识分子对于民众的救赎,在具体的文学实践过程中,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始终成为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书写对象,它构成了"五四"新文化(新文学)与传统文化(文学)的本质区别,也显示着文化(文学)的现代性与非现代性的"质"的内涵。"五四"新文学启扬的这种精神文化指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传统,它不断延伸、发展、深化,对于整体的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底层"写作,是对"五四"新文学启蒙指向的当下回应或循环,它构成了两个不同世纪交合点上中国文学最为显眼也最富有意味的文学现象,但同时,也显在地呈示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家创作的精神落差与审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文学启蒙 底层写作
下载PDF
论五四新文学与出版业的互动效应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继凯 陈黎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0-77,共8页
五四期间 ,新文学与出版业之间建构起了密切的互动关系 ,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一方面 ,出版业凭借其拥有的物质力量和多样的传播手段 ,促进了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多元发展 ,成为新文学创造实践以及新文学家思想与文学自由表达的场所 ;... 五四期间 ,新文学与出版业之间建构起了密切的互动关系 ,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一方面 ,出版业凭借其拥有的物质力量和多样的传播手段 ,促进了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多元发展 ,成为新文学创造实践以及新文学家思想与文学自由表达的场所 ;另一方面 ,新文学观念的扩散以及新型作者群与读者群的培养和递增 ,也为出版业开拓了文学市场并给予其丰厚的利润回报。在出版业的积极参与和影响下 ,五四新文学从外在存在形态到内在审美特质均呈现出新的文化风貌 ,并体现为具有现代性质的文化创造。鉴于事物的复杂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出版业 文化创造
下载PDF
纵深与超越——评刘中树先生《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史论》 被引量:3
3
作者 邹菡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4期95-96,F003,共3页
评价《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史论》一书 ,认为该书史料翔实 ,多角度、多层次地论析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史及五四新文学一些重、大难问题 ,全面梳理五四历史 。
关键词 刘中树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史》 “五四”新文学 书评 文学史
下载PDF
“民族形式”:1939~1942中国文学“现代性”方案的新想象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186-192,共7页
1939年-1942年,延安文艺界发起了“民族形式”论争。与此相应,国统区的“新启蒙运动”“战国策派”等也对“五四”新文艺进行了再评价。讨论中,向林冰的“民间形式中心论”、胡风的彻底否定“旧形式”均受到批评;周扬则提出在“五... 1939年-1942年,延安文艺界发起了“民族形式”论争。与此相应,国统区的“新启蒙运动”“战国策派”等也对“五四”新文艺进行了再评价。讨论中,向林冰的“民间形式中心论”、胡风的彻底否定“旧形式”均受到批评;周扬则提出在“五四”新文艺基础上,整合旧形式、创制更有包容性的“民族形式”的折中方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民族形式”论争的总结和回答,是以“抗战建国”为核心提出的一整套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学现代性方案。“民族形式”的论予实际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包括赵树理崛起的初始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形式 “五四”新文艺 旧形式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学现代性方案 赵树理
下载PDF
回到语言:重新审视“五四”的一种方式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勇 张悦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6,共6页
随着白话文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五四"语言变革的划时代意义也越来越被漠视和磨损。特别是在网络媒介异常发达的今天,图像和影像的精彩纷呈更是挤压了文字语言的生存空间。然而当我们回首"五四"以来的一百年... 随着白话文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五四"语言变革的划时代意义也越来越被漠视和磨损。特别是在网络媒介异常发达的今天,图像和影像的精彩纷呈更是挤压了文字语言的生存空间。然而当我们回首"五四"以来的一百年历程,会发现语言的变革和思想文化变革始终处于一种相伴相生的复杂关系,即便是在读图越来越成为主流趋势的当下,文字语言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语言变革 视觉时代 阅读方式
下载PDF
“五四”新文学关于女性解放的一个悖论性主题 被引量:2
6
作者 聂国心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54-57,共4页
否定与冲出家庭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重要母题。它既有着明显的历史进步意义,又隐含着许多不利于女性解放的消极影响。它昭示我们:中国女性解放的核心在于促进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于承认女性由其生理特点带来的一系列思... 否定与冲出家庭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重要母题。它既有着明显的历史进步意义,又隐含着许多不利于女性解放的消极影响。它昭示我们:中国女性解放的核心在于促进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于承认女性由其生理特点带来的一系列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特点的独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女性解放 悖论性主题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体学视野中的“型类的混杂”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海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24,共11页
"型类的混杂"是梁实秋对"五四"新文学创作的批评。梁实秋认为新文学文体特征及其功能紊乱,散文写诗、小说抒情、诗可以叙事,这是文体功能的混杂,是浪漫主义过了头。但是,"型类的混杂"是现代文学的文体杂... "型类的混杂"是梁实秋对"五四"新文学创作的批评。梁实秋认为新文学文体特征及其功能紊乱,散文写诗、小说抒情、诗可以叙事,这是文体功能的混杂,是浪漫主义过了头。但是,"型类的混杂"是现代文学的文体杂糅的表现,是新文学在继承中国古代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进行文体创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又是新文学文体变异的艺术追求。新文学文体建设表明,文体发展即是文体的不断成熟与丰满,也是文体的变化与创新。文体的守正与出奇是坚持文学的古典形态与美学原则,还是寻求新的文学形态,这是文体美学原则的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文体形态 文体意识 古典主义 梁实秋
下载PDF
论“五四”新文学的历史理性 被引量:1
8
作者 范钦林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27-32,共6页
“五四”新文学的历史理性贯穿于历史与文学选择的运作之中 ,主要体现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确立之上。而“五四”新文学的基本形态“自剖文学”、“他剖文学”与“民族自剖文学”则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指向文化自救与民族自救的历史理性... “五四”新文学的历史理性贯穿于历史与文学选择的运作之中 ,主要体现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确立之上。而“五四”新文学的基本形态“自剖文学”、“他剖文学”与“民族自剖文学”则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指向文化自救与民族自救的历史理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自剖 他剖 民族自剖 理性
下载PDF
论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话语权意识——从刘禾的《跨语际实践》说起 被引量:1
9
作者 蔡银强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4-19,共6页
由"五四"开创的新文学,内在地规定了研究这一新文学所必须涵盖的几个论域,即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民族生存与个人价值之间。既然中国现代性是在民族危机的逼迫下开始的,那么,"五四"提倡新文学和新文化的最终... 由"五四"开创的新文学,内在地规定了研究这一新文学所必须涵盖的几个论域,即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民族生存与个人价值之间。既然中国现代性是在民族危机的逼迫下开始的,那么,"五四"提倡新文学和新文化的最终目的自然也是以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为骛的,民族文化的话语权也是"复兴中华"这一大目标所要达到的结果之一。但是当我们将意义的终点止于民族、国家的时候,却忽视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尊严和价值。笔者试图通过探索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话语权意识,探讨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并阐释现代性的真意即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话语权意识 民族主义
下载PDF
体验·尚武·“为人生”——论五四新文学理论建构中的日本中介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冀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4-140,共7页
"为人生"作为中国现代精英知识分子对于五四新文学理论建构的主观性认知,与日本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联系。在日本体验的激活下,他们选择了弃"医"从"文";在尚武精神的引领下,他们践行了轻"文"尚&... "为人生"作为中国现代精英知识分子对于五四新文学理论建构的主观性认知,与日本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联系。在日本体验的激活下,他们选择了弃"医"从"文";在尚武精神的引领下,他们践行了轻"文"尚"武";由此出现了从"诗人"到"战士"的作家身份转变和从"艺术"到"人生"的创作思想变迁。随着启蒙主义的激进介入,"为人生"严重背离了效法西方现代文学的原始初衷,却同时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多源、多元(中国、日本、西方、俄苏)的母体形态。如果忽略了"为人生"内涵的丰富性,我们就会失去对中国现代文学基本性质的科学描述与整体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日本体验 尚武精神 “为人生” 启蒙主义 鲁迅
下载PDF
略论陈独秀新文学观念的演变
11
作者 徐改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37,共7页
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主编,确有革新文坛面貌的打算,但直到结识胡适才算找到了文学革命的路径。在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共同事业中,陈独秀对于"文以载道"说的彻底决裂在《新青年》同人中尤显独特。后来作为共产党领袖的... 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主编,确有革新文坛面貌的打算,但直到结识胡适才算找到了文学革命的路径。在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共同事业中,陈独秀对于"文以载道"说的彻底决裂在《新青年》同人中尤显独特。后来作为共产党领袖的陈独秀开始片面强调文学的功利性,晚年陈独秀的文学观又回归到《新青年》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新文学观念 五四新文学
下载PDF
1904年—1935年的语文教育变革与五四新文学的互动
12
作者 韩卫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75,共6页
1904年到1935年的语文教育变革与五四新文学关系密切。二者的互动体现于三个层面,一是现代语文教育变革之初即以"能自由发表思想"为目标,与五四"人的文学"理念相辅相成;二是语文教科书内容由文言向白话倾斜,新文学... 1904年到1935年的语文教育变革与五四新文学关系密切。二者的互动体现于三个层面,一是现代语文教育变革之初即以"能自由发表思想"为目标,与五四"人的文学"理念相辅相成;二是语文教科书内容由文言向白话倾斜,新文学作品大量入选,加快了新文学的普及进度,教科书可以视为新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最重要的选本;三是教学方法上尊重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儿童的视角,此为五四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落实。这一时期的经验规划、思路观点,对于现在的语文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变革 五四新文学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人的文学
原文传递
革命时代的另一种声音——论梁实秋对同时代文学的反思
13
作者 王敏 李骏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9-21,共3页
梁实秋总是以"不合时宜"的姿态对同时代文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然而他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和坚守己见的品格,处处显示了与"五四"精神的投合。他坚持整体性的文学观,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新文学彻底反传统倾向的制衡和反驳;他... 梁实秋总是以"不合时宜"的姿态对同时代文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然而他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和坚守己见的品格,处处显示了与"五四"精神的投合。他坚持整体性的文学观,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新文学彻底反传统倾向的制衡和反驳;他批判文学的阶级论和工具论,倡导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立性,这些对同期文学乃至当代文学的发展都是有所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 阶级论 审美
下载PDF
文化学视域中的五四新文学观
14
作者 王丽 《中文论坛》 2017年第2期164-173,共10页
五四新文学观中的文学的文化学理论构成的基础,是新文学先驱们关于文化的思想意识,新文学先驱们在建构文学的文化学理论的过程中,没有在形而上学的意义层面展开对人与文学及文学与其他客观、主观因素的关系的探讨,而是从文学与国民性及... 五四新文学观中的文学的文化学理论构成的基础,是新文学先驱们关于文化的思想意识,新文学先驱们在建构文学的文化学理论的过程中,没有在形而上学的意义层面展开对人与文学及文学与其他客观、主观因素的关系的探讨,而是从文学与国民性及文学与环境两组具体的关系入手,阐释文学的文化学特征,并由此形成了自己关于文学的文化学理论。在这种理论中,文学的民族化理论,又是内容最为丰富、特色最为鲜明、意义也最为重要的理论,当然也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关于文学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观 文学的文化学 民族性
下载PDF
“五四”文学研究的三个纬度——从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部分导言说开去
15
作者 王光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7-172,共6页
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十卷的导言写作者,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参与者。胡适、周作人的导言对"五四"文学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有着深入的说明;郑伯奇的导言提出了"五四"文学接受... 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十卷的导言写作者,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参与者。胡适、周作人的导言对"五四"文学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有着深入的说明;郑伯奇的导言提出了"五四"文学接受异域文学影响时的"混合性"特点;茅盾则以表现"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作为评价作品的基本原则。重读这些导言,对于我们进一步的理解"五四"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文化传统 异域影响 批评纬度
下载PDF
论严肃、通俗、民间的关系——兼现代文学个案偶举
16
作者 唐桦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8-12,共5页
晚清通俗小说与"五四"新文学实际是一种文学运动的两个阶段,一个在前一个在后。通俗小说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不入流的表现,也有吐故纳新的追求。另一方面,新文学内部也开始由雅向俗的悄然实践,表现出多种走向。雅俗文学就在这... 晚清通俗小说与"五四"新文学实际是一种文学运动的两个阶段,一个在前一个在后。通俗小说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不入流的表现,也有吐故纳新的追求。另一方面,新文学内部也开始由雅向俗的悄然实践,表现出多种走向。雅俗文学就在这种互相交融、互相对立中成为一个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小说 “五四”新文学 雅俗互动 民间 启蒙
下载PDF
五四新文学人物命“名”策略与家族精神血脉的中断——五四新文学人物姓名的文化解析
17
作者 刘成勇 《百色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53-57,共5页
在五四新文学作品中,家族解体除了表现在"父权制"的衰落和家族伦理的崩溃之外,还表现在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名"策略方面。文章通过对五四新文学作品中人物姓名的解析,分析这一命名策略背后蕴含的家族必然解体的... 在五四新文学作品中,家族解体除了表现在"父权制"的衰落和家族伦理的崩溃之外,还表现在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名"策略方面。文章通过对五四新文学作品中人物姓名的解析,分析这一命名策略背后蕴含的家族必然解体的文化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命“名”策略 家族 精神血脉 家族解体
下载PDF
孙犁对“五四”新文学的接受
18
作者 刘佳慧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57-62,共6页
在保定读书时期和流浪北平时期,孙犁受"五四"新文学影响登上文坛,在"五四"文学面前自称是中学生,是汲取"五四"学养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文研会"为人生"的创作主张、鲁迅的影响和... 在保定读书时期和流浪北平时期,孙犁受"五四"新文学影响登上文坛,在"五四"文学面前自称是中学生,是汲取"五四"学养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文研会"为人生"的创作主张、鲁迅的影响和左翼文学思潮兼容并存。孙犁对新文学的接受,决定了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以现实主义为基本方向的创作理念和强调个性与朝气的创作底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犁 “五四”新文学 叶圣陶 鲁迅 茅盾
下载PDF
茅盾对“五四”新文学的历史贡献——纪念茅盾逝世30周年的思考
19
作者 丁尔纲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59-66,共8页
针对文坛的"重写"与"重评"茅盾之论,以史为据,历陈茅盾在"五四"新文学革命与新文学建设方面的开拓之功:如组织队伍,开拓阵地与清除"垃圾",翻译评介,理论倡导与建树,文学批评等,他筚路蓝缕,发... 针对文坛的"重写"与"重评"茅盾之论,以史为据,历陈茅盾在"五四"新文学革命与新文学建设方面的开拓之功:如组织队伍,开拓阵地与清除"垃圾",翻译评介,理论倡导与建树,文学批评等,他筚路蓝缕,发挥了引领文学主潮,把握先进方向的历史作用,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中流砥柱。特别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方面开风气之先,具有特别的意义;已初步形成具中国特色与茅盾文学个性特征的理论体系。这一切说明茅盾的文学史地位是以其客观存在的赫赫业绩为支撑的。无视与否定这些,决非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五四”新文学 历史贡献
下载PDF
论五四文学道德意识的现代转型
20
作者 朱献贞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3-96,共4页
新旧道德转化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课题,也是新文学表现的一个核心。五四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敏锐地发现,是吃人的“忠、孝、节”儒教三纲支配了“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他们一方面激烈地批判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三纲五常,意欲... 新旧道德转化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课题,也是新文学表现的一个核心。五四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敏锐地发现,是吃人的“忠、孝、节”儒教三纲支配了“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他们一方面激烈地批判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三纲五常,意欲彻底铲除家族道德伦理的根基;一方面积极地吸纳西方现代意识,重新构建“以个人为本位”的新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以“平等、自由、独立”为“大原”,以“幼者、女性和人”为本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道德意识 现代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