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指归与当代底层写作 |
赵学勇
王元忠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2
|
论五四新文学与出版业的互动效应 |
李继凯
陈黎明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4
|
|
3
|
纵深与超越——评刘中树先生《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史论》 |
邹菡
|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 |
3
|
|
4
|
“民族形式”:1939~1942中国文学“现代性”方案的新想象 |
张黎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3
|
|
5
|
回到语言:重新审视“五四”的一种方式 |
刘勇
张悦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6
|
“五四”新文学关于女性解放的一个悖论性主题 |
聂国心
|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9 |
2
|
|
7
|
中国现代文体学视野中的“型类的混杂” |
周海波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8
|
论“五四”新文学的历史理性 |
范钦林
|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
1
|
|
9
|
论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话语权意识——从刘禾的《跨语际实践》说起 |
蔡银强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1
|
|
10
|
体验·尚武·“为人生”——论五四新文学理论建构中的日本中介因素 |
张冀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1
|
略论陈独秀新文学观念的演变 |
徐改平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2
|
1904年—1935年的语文教育变革与五四新文学的互动 |
韩卫娟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3
|
革命时代的另一种声音——论梁实秋对同时代文学的反思 |
王敏
李骏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4
|
文化学视域中的五四新文学观 |
王丽
|
《中文论坛》
|
2017 |
0 |
|
15
|
“五四”文学研究的三个纬度——从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部分导言说开去 |
王光东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6
|
论严肃、通俗、民间的关系——兼现代文学个案偶举 |
唐桦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7
|
五四新文学人物命“名”策略与家族精神血脉的中断——五四新文学人物姓名的文化解析 |
刘成勇
|
《百色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8
|
孙犁对“五四”新文学的接受 |
刘佳慧
|
《石家庄学院学报》
|
2018 |
0 |
|
19
|
茅盾对“五四”新文学的历史贡献——纪念茅盾逝世30周年的思考 |
丁尔纲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11 |
0 |
|
20
|
论五四文学道德意识的现代转型 |
朱献贞
|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
200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