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谈三线建设的评价问题 被引量:13
1
作者 马泉山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3-70,127,共8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的三线建设,虽已过去几十年了,但对它的评价依然存在颇多争议。对三线建设作出分析评价,确非易事,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特殊性。有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三线建设二重性这一命题,即它既是旨在应对战争危险的特殊政治行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的三线建设,虽已过去几十年了,但对它的评价依然存在颇多争议。对三线建设作出分析评价,确非易事,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特殊性。有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三线建设二重性这一命题,即它既是旨在应对战争危险的特殊政治行为,又是谋求改善生产力布局的一般经济行为。由于战争没有绝对确实性,只有相对确实性,因此政府的经济行为并不总是取决于经济学原则,还要考虑社会政治的要求。与此同时,评价三线建设得失时,还要面对其经济分析的特殊因素和难以避免的模糊性。总之,三线建设得失相比,得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是国家战略利益所系;失是得的必要代价,从根本上说是外部敌对势力强加给中国人的,也是暂时的,终归会得到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评价
原文传递
试论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东疆地区封禁政策的危机——兼谈"移民实边"思想的产生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洪锡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08-110,共3页
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东疆地区封禁政策的危机,主要表现在沙俄的军事侵略威胁、朝鲜流民问题的冲击、东北边疆防御力量的空前削弱三个方面。清廷为了摆脱这一危机而苦苦摸索,移民实边思想便是这一摸索的产物。
关键词 19世纪 60年代-70年代 东疆地区 封禁政策 移民实边
下载PDF
1950~1970年几个不同年代女性同期群婚姻及家庭生活管窥——基于人口学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鹿立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49-54,共6页
从中国传统婚姻模式——普婚的视角切入,跟踪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几个不同年代初婚同期群女性的初婚持续时间及婚姻现况,得出的结论是:其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不仅一直沿袭普婚的传统婚姻模式,且初婚... 从中国传统婚姻模式——普婚的视角切入,跟踪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几个不同年代初婚同期群女性的初婚持续时间及婚姻现况,得出的结论是:其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不仅一直沿袭普婚的传统婚姻模式,且初婚持续时间及婚姻关系保持不变的时间一般至终老,如果没有死亡这个不可抗力因素,60%左右的中国女性守望初婚并有偶者能够长达50年之久,且几个年代女性同期群均基本如此。其二,守望婚姻其实更本质的是守望家庭,对现阶段的老年女性而言,婚姻和家庭是唯一能够维持她们老年生活的基本保障。微薄的或几乎为零的养老金对她们而言,不如守望婚姻、守望家庭更可靠。养老是中国女性沿袭并不断维护传统婚姻模式的最重要的因素。即使在21世纪的头一二十年,这个基本事实仍然存在,这个基本判断仍然没有过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同期群 初婚持续时间 人口学视角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下载PDF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黄浦江水系污染问题研究(1963—1976) 被引量:2
4
作者 金大陆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8-182,共15页
上海襟江带海,"以水兴市"。1963年,黄浦江首次暴发"黑臭",并一直延续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标志着上海城市水系遭遇灾害性污染,其根由在于经年累月积聚的工业排放,可谓"百年之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 上海襟江带海,"以水兴市"。1963年,黄浦江首次暴发"黑臭",并一直延续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标志着上海城市水系遭遇灾害性污染,其根由在于经年累月积聚的工业排放,可谓"百年之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治理黄浦江污染并未停歇,1968年还发动了群众性的"向黄浦江、苏州河污水宣战"的活动,虽然处于"边治理边排放"的状态中,但还是有所收效。20世纪70年代工业持续增长,企业强调"三废难治""污染难免",且上海老工业基地的设施陈旧,跑冒滴漏现象普遍,导致三废治理出现倒退。同时,城区工厂有毒、有害产品向郊区社队企业转移,"合围性"地侵扰了黄浦江水系。计划经济的生产任务落实于生产单位,"单位为重"的生产任务与环境治理的配比不能平衡,以邻为壑地向单位以外的天地排放工业污染的现象便屡屡发生,成为那个时期黄浦江治理未能取得成效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黄浦江水系污染 应对性治理 作坊式治理
原文传递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两次调整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华 《泰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48-51,共4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美苏关系、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的变化,中国两次调整了外交政策,即由“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进而发展为“一条线”、“一大片”。两次调整的外交理念明显不同,前者的主要依据是意识形态;后者是以民族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美苏关系、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的变化,中国两次调整了外交政策,即由“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进而发展为“一条线”、“一大片”。两次调整的外交理念明显不同,前者的主要依据是意识形态;后者是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主要标准。因此,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在战略重点和策略风格上也就存在着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外交政策 外交理念 策略风格
下载PDF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金大陆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69,共24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城市因工业毒害气体外逸和烟尘飘浮降落,己遭受较严重的大气污染。主管和职能部门并未置之不理,大致有代表“国家管理‘在位’”的政治“响应型”和自下而上的现场“倒逼型”两种类型和动力。1972年中国代表团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城市因工业毒害气体外逸和烟尘飘浮降落,己遭受较严重的大气污染。主管和职能部门并未置之不理,大致有代表“国家管理‘在位’”的政治“响应型”和自下而上的现场“倒逼型”两种类型和动力。1972年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便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海方面搞普查,抓落实,努力推进治理工作。但工矿企业强调“三废”难治、难免,甚至敷衍搪塞,加上市区工厂将毒害产品移向郊区的社队企业,造成泛滥性的污染,上海城市的大气污染始终严重超标。起根发由,此十年,上海的工业生产伴随着能源耗费成增长态势,强势的工业排放呑噬了弱势的治理;由产权界定的单位所有制,决定了工矿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指向,“单位为重”的管理“重生产-轻治理”成为痼疾;土法上马的“作坊式”治理违逆了现代环境治理的科学技术和规律。正是这三重因素的叠加,最终造成“有治理,难作为”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上海城市 工业排放 大气污染 “有治理 难作为”
下载PDF
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对美外交政策的演变 被引量:1
7
作者 栗广 栗智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7-23,共7页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进入"既反美又反苏"的革命化外交时代,将输出革命作为对外交往中的主要任务。这极大地恶化了中国的国际环境,面临着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不利局面。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对地缘政治进行分...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进入"既反美又反苏"的革命化外交时代,将输出革命作为对外交往中的主要任务。这极大地恶化了中国的国际环境,面临着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不利局面。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对地缘政治进行分析,开始采取措施纠正对美国的激进外交政策,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中国的务实外交政策取得了成效,不仅摆脱了两面受敌的困境,而且一跃成为70年代"战略大三角"的一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七十年代 中美关系 革命外交 务实外交
下载PDF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的主要组织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河江 张宏萍 +1 位作者 任平 刘亚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第4期89-91,共3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女权主义组织对女权运动的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女权运动的影响与成就大部分是女权主义组织的活动带来的。一般认为以下妇女组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权运动中产生了相对重要的作用,全国妇女组织、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女权主义组织对女权运动的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女权运动的影响与成就大部分是女权主义组织的活动带来的。一般认为以下妇女组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权运动中产生了相对重要的作用,全国妇女组织、妇女争取平等行动联盟、妇女解放运动、妇女健康运动等组织。他们集会、发行书籍,表明自己的主张;组织妇女活动,显示女权组织自身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 女权运动 主要组织
下载PDF
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小说与青年的平等观 被引量:1
9
作者 董小燕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57-62,共6页
针对由来已久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集中爆发了各种各样以青年为主体的争取平等权利的激进运动,而六七十年代的小说则从思想上颠覆了盛行于美国青年中的主流价值观。从家庭角色、性别角色与同性恋权利的性别平... 针对由来已久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集中爆发了各种各样以青年为主体的争取平等权利的激进运动,而六七十年代的小说则从思想上颠覆了盛行于美国青年中的主流价值观。从家庭角色、性别角色与同性恋权利的性别平等,黑人、印第安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同美国白人之间的种族平等以及青少年小说与成人小说之间的文化平等角度探讨了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小说对青年平等观的解构与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小说 性别平等 种族平等 文化平等 青年价值观
下载PDF
成就与不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北省机井建设研究
10
作者 杨学新 樊孝东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5-51,共7页
1965年以后,中国的北方地区进入了长达50年干旱时期,为了解决海河流域长期干旱的问题,国家做出了抗旱打井的决定,并从1973年起纳入国家计划,在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河北是全国开展机井建设最早的省份,期间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 1965年以后,中国的北方地区进入了长达50年干旱时期,为了解决海河流域长期干旱的问题,国家做出了抗旱打井的决定,并从1973年起纳入国家计划,在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河北是全国开展机井建设最早的省份,期间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机井建设,是机井发展最快的时期。总的来看,河北省机井建设成绩很大,对改变农业生产面貌、扭转南粮北调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系统总结和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机井建设 六七十年代 成就 问题
下载PDF
American Fiction of the 1960s and the 1970s as a Laboratory of Language
11
作者 王长荣 《外国语》 1986年第6期61-65,60,共6页
American fiction in the 1960s and the 1970s by and large reflects the political, social,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of American society during that perio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60s experienced serio... American fiction in the 1960s and the 1970s by and large reflects the political, social,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of American society during that perio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60s experienced serious social tensions and violence. Student anti-war movements on and outside university campuses, Black civil righ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erican Fiction of the 1960s and the 1970s as a Laboratory of Language
原文传递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钢琴教育
12
作者 李浪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49-152,共4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教育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教学条件的艰苦、政治环境的恶化使教学空间极其狭窄。尽管如此,钢琴艺术工作者仍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有限的教学空间里,竭力维系着中国的钢琴教育,在钢琴改编曲方面创作了许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教育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教学条件的艰苦、政治环境的恶化使教学空间极其狭窄。尽管如此,钢琴艺术工作者仍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有限的教学空间里,竭力维系着中国的钢琴教育,在钢琴改编曲方面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钢琴教育 钢琴改编曲 艺术工作者
下载PDF
美国20世纪60-70年代水污染治理的教育政策及启示
13
作者 赵虹 曾睿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3-75,共3页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倡导通过教育的途径来保护与改善环境的国家。为了提高公众对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美国政府制定了与环境教育相应的政策法规,并鼓励官方和民间大力推进环境教育计划。文章拟探讨美国教育政策实施的基础、具体...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倡导通过教育的途径来保护与改善环境的国家。为了提高公众对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美国政府制定了与环境教育相应的政策法规,并鼓励官方和民间大力推进环境教育计划。文章拟探讨美国教育政策实施的基础、具体实施和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20世纪60-70年代 水污染治理 教育政策 经验启示
下载PDF
1960年代与1970年代的库哈斯(1) 被引量:15
14
作者 朱亦民 《世界建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3-39,共7页
本文考察了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1960年代记者的职业生涯和从记者到建筑师的转变,以及1978年发表《疯狂的纽约》之前的思想和方法形成期。通过对他的早期经历尤其是对他产生了影响的人物的追踪,揭示他的理论和方法对当代城市与建... 本文考察了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1960年代记者的职业生涯和从记者到建筑师的转变,以及1978年发表《疯狂的纽约》之前的思想和方法形成期。通过对他的早期经历尤其是对他产生了影响的人物的追踪,揭示他的理论和方法对当代城市与建筑理论的影响以及他秘而不宣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哈斯 记者/建筑师 1960年代和1970年代 1968
下载PDF
建筑教育的影响与缺失 从中国建筑师代际变化角度进行的观察 被引量:9
15
作者 范文兵 《时代建筑》 2013年第4期18-23,共6页
文章以1977年至今的中国建筑教育作为分析对象,以专业教育对建筑师在代际变化中的影响为切入点,重点考察了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出生的建筑师在校所受教育与从业表现之间的关系,借助关键词,分析了中国当代建筑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 文章以1977年至今的中国建筑教育作为分析对象,以专业教育对建筑师在代际变化中的影响为切入点,重点考察了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出生的建筑师在校所受教育与从业表现之间的关系,借助关键词,分析了中国当代建筑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其中的缺失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教育 影响与缺失 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出生建筑师 代际变化 关键词
下载PDF
1960年代中加小麦贸易对加拿大的重要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节传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30,43,共5页
加拿大在1950年代初,即欧洲农业复兴之初就遇到了粮食严重剩余的困难,对政府构成挑战。尽管通过了一系列立法和救济措施,到60年代初仍不见效果,剩余依然严重。1960年中国严重粮荒成为加拿大处理剩余粮食的机遇,大量现金收入促进了加拿大... 加拿大在1950年代初,即欧洲农业复兴之初就遇到了粮食严重剩余的困难,对政府构成挑战。尽管通过了一系列立法和救济措施,到60年代初仍不见效果,剩余依然严重。1960年中国严重粮荒成为加拿大处理剩余粮食的机遇,大量现金收入促进了加拿大1960-1970年代的经济繁荣,也改变了加拿大人民对中国的态度,这就奠定了两国建交基础。粮食贸易对加拿大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加小麦贸易 粮食剩余 加拿大农业 1960-1970年代经济繁荣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非主流诗歌思潮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清华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14,共14页
20世纪60,70年代的非主流诗歌思潮是当代诗歌史中的重要现象。它在文革时期北京等地的社会与文化缝隙中发育,在混乱动荡环境中滋生的启蒙主义思想是它的思维基础;其代表性群落"贵州诗人群"成为在封闭地域发育的范例,这一群落... 20世纪60,70年代的非主流诗歌思潮是当代诗歌史中的重要现象。它在文革时期北京等地的社会与文化缝隙中发育,在混乱动荡环境中滋生的启蒙主义思想是它的思维基础;其代表性群落"贵州诗人群"成为在封闭地域发育的范例,这一群落的创作表现出了鲜明的启蒙主义思想特质;食指吟咏青春苦闷、生命尊严和命运之痛的写作,在客观上也光大了个体生命价值,成为另一形式的启蒙思想实践;在白洋淀地区活跃的诗人群体则以比较现代的诗歌形式开辟了现代性写作的新道路,成为这一时代启蒙主义思想的强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60 70年代文学 当代诗歌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下载PDF
擦亮“过去”这面镜子——读冯骥才《艺术家们》 被引量:2
18
作者 郜元宝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1年第3期58-64,共7页
《艺术家们》部分地实现了作家冯骥才40年前希望彻底反思过去的夙愿。一群艺术家对美的艺术和美的人生的渴求与失落,可以追溯到1960-1970年代,他们在精神成长的这一关键阶段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基本决定了后来的升降沉浮。小说由此显明,1... 《艺术家们》部分地实现了作家冯骥才40年前希望彻底反思过去的夙愿。一群艺术家对美的艺术和美的人生的渴求与失落,可以追溯到1960-1970年代,他们在精神成长的这一关键阶段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基本决定了后来的升降沉浮。小说由此显明,1960-1970年代不仅是“三剑客”的精神诞生之地,也是认识1980、1990年代乃至新世纪中国社会主流精神文化时一面需要继续擦亮的镜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骥才 《艺术家们》 反思 1960-1970年代
下载PDF
“50/60/70中国当代建筑师论坛”综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戴春 章明 +3 位作者 刘涤宇 裴钊 丁力扬 王秋婷 《时代建筑》 2013年第4期142-147,共6页
文章分析了50/60/70中国当代建筑师论坛的议题与相关专题研究之间的关系,并对会议四个分论坛的讨论内容作了综述。
关键词 50、60、70年代生中国当代建筑师 执业环境 建筑教育 代际特征 建筑范式 现代性认同
下载PDF
冷战的缓和与越南战争的结束(1969—1973)
20
作者 禄德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9-132,共4页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美、苏、中三大国的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海外收缩,其重要步骤是对苏联缓和、结束越南战争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则以缓和为手段,同美国展开争...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美、苏、中三大国的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海外收缩,其重要步骤是对苏联缓和、结束越南战争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则以缓和为手段,同美国展开争夺;中国为化解苏联在北部边境形成的威胁而准备打开对美关系大门。三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使冷战出现了缓和的特征。在越南问题上,美国采取了边打边谈的策略,并诱使中、苏对北越施加压力。中国坚持原则,力促美国早日撤军。苏联为与美国作交易,对越南施压。美、苏、中三国在冷战中的互动作用是越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年代末70年代初 美国 苏联 中国 对外战略调整 冷战 缓和 越南战争结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