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来”的词汇化历程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昌来 张长永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2-222,共11页
"由来"的词汇化历程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由"和"来"在演变的起点上既不属于同一层次,也没有在线性序列上紧邻出现,而是通过特定的句法操作结合到一起;同时,"由来"成词后进一步虚化,由表达时间概... "由来"的词汇化历程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由"和"来"在演变的起点上既不属于同一层次,也没有在线性序列上紧邻出现,而是通过特定的句法操作结合到一起;同时,"由来"成词后进一步虚化,由表达时间概念的名词演化成类似时间副词的单位,但最终到现代汉语中功能和用法又单一化了。"由来"的词汇化历程代表了现代汉语某一类别的"X来"式双音词的词汇化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之间的历时演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由来” 词汇化 名词化 转指 双音化
原文传递
处所词“所”与“许”的关系 被引量:12
2
作者 冯赫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26-534,576,共9页
历来认为处所词"所"写作"许"是一种音同或音近替代。经对"所"与"许"的组配类型、分布对比、语音联系等的历时考察发现,"许"是"所"的有多种限制的非自由子集变体。由处所词... 历来认为处所词"所"写作"许"是一种音同或音近替代。经对"所"与"许"的组配类型、分布对比、语音联系等的历时考察发现,"许"是"所"的有多种限制的非自由子集变体。由处所词"所"到"许"的变化,是概念图式转移等认知因素反映到语言层面的后附化、语义泛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许"是体现"所"语义、功能变化的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表达式 历时演变 动因与机制
原文传递
从前加到后附:“(有)所”的跨层后缀化研究——兼论“有所”的词汇化及其功能与表达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谊生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0-53,96,共14页
历时演化看,"所"从结构助词转化为后附缀,再虚化;"有所"从跨层结构到韵律词、语法词,再虚化为词汇词;"有所X"从带转指结构的述宾短语,到带谓词宾语的错位结构,再发展为带不及物谓词、体词的述宾短语。共... 历时演化看,"所"从结构助词转化为后附缀,再虚化;"有所"从跨层结构到韵律词、语法词,再虚化为词汇词;"有所X"从带转指结构的述宾短语,到带谓词宾语的错位结构,再发展为带不及物谓词、体词的述宾短语。共时发展看,"有所"的句法功能正在分化,带体词宾语的及物性在增强,描摹心理动词、形容词的正转向摹状化、副词化;表达功用主要是对"X"的有界化、适量化表述;继承古代"有所X"的四字格式现已占据优势,并且形成了一系列对举、连用式,尤其是类推化的多项排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附缀 后词缀 词汇化 有界化
下载PDF
“所”字结构的转指对象与动词配价——《庄子》“所”字结构的考察 被引量:8
4
作者 殷国光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36,共7页
采用配价语法理论,以词项为单位,全面考察《庄子》中“所”字结构的转指对象与动词配价的制约。“所”字结构转指遵循以下原则:(1)不能转指该结构中(无论在“所”后,还是“所”前)已出现的语义角色;(2)有介词标记的“所”字结构转指介... 采用配价语法理论,以词项为单位,全面考察《庄子》中“所”字结构的转指对象与动词配价的制约。“所”字结构转指遵循以下原则:(1)不能转指该结构中(无论在“所”后,还是“所”前)已出现的语义角色;(2)有介词标记的“所”字结构转指介词引进的语义角色,无介词标记的“所”字结构转指对象取决于动词的配价,并遵循客事>补事、配价语义角色优先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指 动词 配价 庄子
下载PDF
论焦点标记“所” 被引量:5
5
作者 徐江胜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共6页
"所"字结构中"所"总是联系着施动者和动词,由此演变为施动关系标记,进而又虚化为焦点标记。古汉语中常见的许多"何所V"形式,其中"所"并非与V结合成"所V"结构,"所"是焦点标... "所"字结构中"所"总是联系着施动者和动词,由此演变为施动关系标记,进而又虚化为焦点标记。古汉语中常见的许多"何所V"形式,其中"所"并非与V结合成"所V"结构,"所"是焦点标记,在句法层面不起作用,在语用上强调"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还可见到古汉语遗留下来的焦点标记"所"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动关系标记 焦点标记 V
原文传递
试论清末北京官话特殊的“所”及其来源 被引量:3
6
作者 魏兆惠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3-147,共5页
清末汉语中有一个特殊的"所",是起强调作用的语气副词。与"所"同音的"索"在汉语史上也有在动词前做状语,表"尽、全"之义的语气副词用法,且在清代文献中,出现了"所""索"可... 清末汉语中有一个特殊的"所",是起强调作用的语气副词。与"所"同音的"索"在汉语史上也有在动词前做状语,表"尽、全"之义的语气副词用法,且在清代文献中,出现了"所""索"可互换的例子。清末汉语的"所"应该是"索"的同音假借,只是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意义的"所""索"基本消失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北京话 特殊 来源
下载PDF
从居延汉简看两汉之交的“所”字用法
7
作者 曾子涵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0-95,共6页
从“所”在居延汉简的发展情况来看,其用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具有“地点”“处所”等实词义,可作名词和量词;二是语义逐渐虚化,可作表数助词,或进入“所”字结构、被动句。同时,居延汉简中存在一些用法特殊的“所”字,包括“施受不当... 从“所”在居延汉简的发展情况来看,其用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具有“地点”“处所”等实词义,可作名词和量词;二是语义逐渐虚化,可作表数助词,或进入“所”字结构、被动句。同时,居延汉简中存在一些用法特殊的“所”字,包括“施受不当”“‘所’字多余”“用法不当”等类型,与司马迁《报任安书》《史记》中的误用情况一致,反映了“所”在两汉时期正逐步退出实际口语,形成“言文分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延汉简 两汉之交 言文分离
下载PDF
“所”表假设来源考 被引量:1
8
作者 龚波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97-101,共5页
上古汉语中,"所"可以表假设。"所"表假设多用于"所VP者"结构中,并且一般用于誓词中。假设连词"所"由指代词演变而来。这个演变的过程包含了介词删略、语境吸收和功能扩展等几个过程。
关键词 假设 来源
下载PDF
清末民初北京话中副词“所”的性质和功能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文颖 《语言学论丛》 CSSCI 2018年第2期261-275,共15页
文章讨论了清末民初北京话中一类特殊的副词“所”的用法.从句法分布来看,“所”处在较高的句法位置上,其句法功能不像一般的程度副词,而应看作语气副词.清末民初时期的“所”,有的还保留一定的概念命题意义,对句子真值有所贡献,但即便... 文章讨论了清末民初北京话中一类特殊的副词“所”的用法.从句法分布来看,“所”处在较高的句法位置上,其句法功能不像一般的程度副词,而应看作语气副词.清末民初时期的“所”,有的还保留一定的概念命题意义,对句子真值有所贡献,但即便在这类句子中,“所”也体现出言者的语气或评价.文章认为,“所”的主要功能是表达言者立场:a.用于直接引出评价内容;b.用于表达言者情感态度;c.用于帮助言者建立受述者视角.在a、b两类情况下,“所”后VP的语义色彩不受限制,c类情况下“所”后VP倾向使用非褒义或不如意的成分,以便实现语用移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副词 言者立场 语用移情
原文传递
早期北京话副词“所”的用法、意义及来源
10
作者 孔祥卿 《汉字汉语研究》 2020年第4期61-75,127,共16页
本文分析了清末民初北京话作品中副词“所”的用法和意义,论证了北京话的“所”既不是范围副词,也不是程度副词,而是表示终极确认的语气副词。在北京话口语中,“索性”省简为“所”,表示已经实现、不可改变的终极事实,这是“索性”在清... 本文分析了清末民初北京话作品中副词“所”的用法和意义,论证了北京话的“所”既不是范围副词,也不是程度副词,而是表示终极确认的语气副词。在北京话口语中,“索性”省简为“所”,表示已经实现、不可改变的终极事实,这是“索性”在清代北京话小说中用法的扩展。因为与“索(性)”常规的主观性语义差别过大,人们心里已经不知道其来源,于是就用表示虚词的同音字“所”来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北京话 副词
下载PDF
“所”与“许”的语义关系
11
作者 葛玲 《现代语文》 2018年第9期49-53,共5页
"所"与"许"看似是两个孤立的词,但从"所"与"许"二字的形音义源流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考察,发现二者在先秦时期音近义通,语出同源。后来"所"假借为""用作处所,"许"... "所"与"许"看似是两个孤立的词,但从"所"与"许"二字的形音义源流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考察,发现二者在先秦时期音近义通,语出同源。后来"所"假借为""用作处所,"许"引申为听,此后二字词义各成系统,但在发展过程中"所"又对"许"的个别词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从"所"和"许"的相通词义入手,分析二字语义发展的内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 词义
下载PDF
《诗经》“伐木所所”中“所”字本义商榷
12
作者 王业奇 赵卫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352-355,共4页
“所”字由表“处所”义的实词发展到虚词的用法,线索比较清晰,但对“所”字本义的认识尚存争议。不少学者认为“所”字的本义为象声。文章通过对“所”字字形结构和有关文献及方言用例的分析认为:“所”字的本义应为“放置”,而由放置... “所”字由表“处所”义的实词发展到虚词的用法,线索比较清晰,但对“所”字本义的认识尚存争议。不少学者认为“所”字的本义为象声。文章通过对“所”字字形结构和有关文献及方言用例的分析认为:“所”字的本义应为“放置”,而由放置的器物和放置位置的特殊性取得“保护义”,从而由动词义引申得名词义,指帝王贵族居处及具有政府职能的部门,后来词义进一步扩大,泛指一般部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置
下载PDF
“A为N所V”结构的功能及其渊源 被引量:6
13
作者 岳中奇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0-48,共9页
古代汉语中的"A为N所V"结构,既可是个判断结构,亦可是个被动结构;然而,二者并无渊源关系。二者的语法化既与"为"字虚化为判断动词和被动标记介词有关,也与"所"字虚化为泛义代词衍生出"所V"结... 古代汉语中的"A为N所V"结构,既可是个判断结构,亦可是个被动结构;然而,二者并无渊源关系。二者的语法化既与"为"字虚化为判断动词和被动标记介词有关,也与"所"字虚化为泛义代词衍生出"所V"结构和虚化为焦点标记有关;判断动词"为"与"所V"结构组配生成了判断结构,被动标记介词"为"与焦点标记"所"组配生成了被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为NV”结构 判断结构 被动结构 “为”与“”的演化轨迹 渊源与语法化
原文传递
汉译佛典中“所V”式被动句来源小议 被引量:7
14
作者 何亮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5-80,共6页
汉译佛典中常见的表被动意义的"所V"式实属两类,并非不合汉语习惯的汉外混杂型的语言成分。汉译佛典中"所V"式被动句的形成,是特定文体的限制以及受到中古使用最为广泛的"为……所……"式被动句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 汉译佛典 V”式 被动句
下载PDF
论被动式中的“所”字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江胜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0-83,共4页
"为NV"句式是一个歧义句式,它既可表示被动式,又可以是双宾语句式。"所"字介入被动式正是为了消除这种句式的歧义,以显现句子的被动语意。被动式中的"所"字来源于"所"字结构"N所V"... "为NV"句式是一个歧义句式,它既可表示被动式,又可以是双宾语句式。"所"字介入被动式正是为了消除这种句式的歧义,以显现句子的被动语意。被动式中的"所"字来源于"所"字结构"N所V"。从语义层面来看,"所"字是一个施动关系标志词,其本身并没有表示被动的语法功能,它显现句子的被动语意是通过明晰句子中被动动词、施动者、受动者等各部分的语义关系这一语义功能而间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式 ”字结构 施动关系 语义功能
原文传递
试析汉语中的几种名物化句式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金娥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5-57,共3页
汉语中,有这样几种特殊的句式,它们由“所”字加动词或“有”字加动词等构成,其共同特点是,此句式中虽然有动词,但所组成的短语在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却相当于一个名词性质的词,即都有名物化的特点。本文拟就这类句式加以分析、探讨。
关键词 名物化 句式 汉语 动词 名词性 语法意义 句子 短语 特点 性质
下载PDF
“R为A所V”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兴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77-84,共8页
"R为A所V"句式,并非由"为"字被动式演变而来,而是在"A所V(之)R"中,通过对"R"进行"左位移"之后,因"R"与"所V"具有同指关系,便在其间添加系词"为"形成... "R为A所V"句式,并非由"为"字被动式演变而来,而是在"A所V(之)R"中,通过对"R"进行"左位移"之后,因"R"与"所V"具有同指关系,便在其间添加系词"为"形成的。"R为A所V"经过人们重新分析,并受到"为"字被动式的类化,才得以变成表被动的句式。其中的"为"、"所",也随之向着表被动的"标记"功能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为AV” 被动式 “为” 标记
下载PDF
“所”与“所”字短语析疑 被引量:2
18
作者 邓英树 张姜知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4-7,共4页
"所"是一个文言虚词,主要用于书面语。学界对"所"的语法功能认识存有分歧,这些分歧明显反映在大学现代汉语教材当中。文章比较各家说法,分析"所"的语法功能,区分带"所"的不同结构,并结合不同... "所"是一个文言虚词,主要用于书面语。学界对"所"的语法功能认识存有分歧,这些分歧明显反映在大学现代汉语教材当中。文章比较各家说法,分析"所"的语法功能,区分带"所"的不同结构,并结合不同分析模式加以说明,以进一步明晰对"所"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字短语 语法功能 分析模式
下载PDF
日本上代文献中“所”字用法的异变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绍华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70,127,共9页
日本上代文献中“所”字用法的异变分为上代日本汉文中的异变和上代日本和歌中的异变,两种不同文献下的异变又各分为两种情况。异变的原因根据接触语言学的理论可分为语言干扰和语言混用,具体表现为受古日语语法影响产生的偏离古汉语用... 日本上代文献中“所”字用法的异变分为上代日本汉文中的异变和上代日本和歌中的异变,两种不同文献下的异变又各分为两种情况。异变的原因根据接触语言学的理论可分为语言干扰和语言混用,具体表现为受古日语语法影响产生的偏离古汉语用法的现象,或古汉语与古日语结合产生新的形式。简而言之,“所”字在日本上代文献中的异变是语言接触形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代日本汉文 和歌 ”字用法 异变
原文传递
也谈“所”字短语和“所”的功能
20
作者 林忠 张姜知 邓英树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75-79,共5页
"所V"中"所"的语法功能不是把"V"指称化,而是通过"去陈述化"后抑制V的陈述性,凸显V的指称性、增强V的可别度,从而达到强调的目的。口语有重读等手段来强调,而书面语没有,所以口语比书面语少用&... "所V"中"所"的语法功能不是把"V"指称化,而是通过"去陈述化"后抑制V的陈述性,凸显V的指称性、增强V的可别度,从而达到强调的目的。口语有重读等手段来强调,而书面语没有,所以口语比书面语少用"所"字短语。"所"跟"的"配合起来还有语块标志的作用。对于"所"字短语的分析,单列"所V"一种就能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无需再列其他格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功能 ”字短语 指称性 可别度 去陈述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