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次抑菌浓度的药物诱导细菌耐药与交叉耐药 被引量:12
1
作者 苏林光 贾杰 潘光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1-303,共3页
铜绿假单胞菌接种于含次抑菌浓度的哌拉西林和阿米卡星的营养肉汤中,葡萄球菌接种于次抑菌浓度的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营养肉汤中,经传代培养可获得相对应的耐药菌株。哌拉西林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亦耐药,但对阿米卡星... 铜绿假单胞菌接种于含次抑菌浓度的哌拉西林和阿米卡星的营养肉汤中,葡萄球菌接种于次抑菌浓度的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营养肉汤中,经传代培养可获得相对应的耐药菌株。哌拉西林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亦耐药,但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耐药;阿米卡星诱导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亦耐药,但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没有交叉耐药;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诱导耐药的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都有交叉耐药,但对苯唑西林、阿米卡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次抑菌浓度 细菌 耐药性 抗菌药物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与亚抑菌浓度抗菌药物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李俊娟 王强 +1 位作者 孙开宇 蒋捍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5437-5440,共4页
目的研究抗菌药物在亚抑菌浓度下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PAE)对阿奇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的MIC值;在96孔板和硅胶片上构建生物膜模型,结晶紫染色酶标仪测定OD值,并银染色光镜观察生物膜... 目的研究抗菌药物在亚抑菌浓度下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PAE)对阿奇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的MIC值;在96孔板和硅胶片上构建生物膜模型,结晶紫染色酶标仪测定OD值,并银染色光镜观察生物膜。结果阿奇霉素在L-肉汤培养基(LB)、水解酪蛋白胨肉汤培养基(MHB)中MIC分别为16、512mg/L,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及阿米卡星的MIC在MHB和LB中均为4、0.125、4mg/L;在MHB和LB培养基中,亚抑菌浓度阿奇霉素均促进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亚抑菌浓度的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在MHB和LB培养基中均抑制生物膜形成;在MHB中,阿米卡星浓度为0.25~4mg/L(1/16~1 MIC)时抑制生物膜形成,在浓度为0.125 mg/L(1/32 MIC)时促进生物膜形成,在LB中浓度为1~4mg/L(1/4~1MIC)时抑制生物膜形成,在浓度为0.25mg/L(1/16MIC)时促进生物膜形成,以上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染色结果显示,阿奇霉素浓度为8mg/L时生物膜形成最多,其次是空白组,浓度为256mg/L时最少。结论不同培养条件下PAE浮游菌对阿奇霉素的敏感性不同;亚抑菌浓度的阿奇霉素促进PAE生物膜的形成;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头孢他啶抑制生物膜形成;阿米卡星随亚抑菌浓度减小抑制作用减弱,在1/32、1/16MIC时可促进生物膜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阿奇霉素 亚抑菌浓度
原文传递
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
3
作者 罗艳 宋沧桑 +4 位作者 王波 任宝军 李兴德 张思敏 方甜甜 《中国药物评价》 2024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生物膜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某三甲医院从临床血液标本中分离的6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对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生物膜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某三甲医院从临床血液标本中分离的6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对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半定量法测定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A组实验用96孔聚苯乙烯板体外构建MDR-AB生物膜的模型,用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作用于成熟生物膜;B组实验用96孔聚苯乙烯板将MDR-AB浮游菌液与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共培养。通过结晶紫半定量染色法对生物膜进行染色,再用多功能酶标仪测生物膜在560 nm波长处的OD值。结果:A组a、b、c中所形成生物膜OD值与对照组d组比较,48 h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96h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X、Y、Z的生物膜形成过程中,48 h和96 h后OD值与对照组W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R-Ab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亚抑菌浓度美罗培南具有破坏成熟生物膜的能力,且其破坏能力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强;1/2 MIC、MIC浓度的美罗培南可能抑制MDR-Ab生物膜形成,而1/4 MIC浓度的美罗培南则可能诱导MDR-Ab生物膜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 生物膜 亚抑菌浓度 美罗培南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婧 温海楠 +5 位作者 王惠 刘焱超 张盼 邢恩鸿 孙启玉 谢守军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828-832,共5页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sub-MIC)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替加环素或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生物膜形成的体外影响。方法对临床分离的60株MDR-AB,采用结晶紫半定量法测定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头孢哌...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sub-MIC)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替加环素或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生物膜形成的体外影响。方法对临床分离的60株MDR-AB,采用结晶紫半定量法测定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和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半定量法检测sub-MIC头孢哌酮舒巴坦分别与替加环素或亚胺培南联合作用对MDR-AB生物膜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对用药前后生物膜相关基因ompA、abaI、adeG和bap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检出的60株MDR-AB中95%(57株)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sub-MIC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替加环素或亚胺培南对MDR-AB生物膜的形成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对生物膜相关基因ompA、abaI、adeG和bap的表达呈现出明显下调趋势。结论我院生物膜相关的MDR-AB感染较为严重,sub-MIC头孢哌酮舒巴坦与替加环素或亚胺培南联合应用可通过下调生物膜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有效抑制MDR-AB生物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 亚抑菌浓度 生物膜 基因表达
下载PDF
蜂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志宝 姜游帅 +1 位作者 李欣燃 李琳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90-1193,共4页
通过吸光度测量和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在体外检测亚抑菌浓度的蜂胶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活力变化及agrA、hla的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蜂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同时荧光定量PCR检... 通过吸光度测量和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在体外检测亚抑菌浓度的蜂胶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活力变化及agrA、hla的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蜂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同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grA和hla基因表明,蜂胶能够显著减少agrA和hla mRNA的相对表达量,进而抑制α-溶血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胶 亚抑菌浓度 金黄色葡萄球菌 α-溶血素
原文传递
亚抑菌浓度茶多酚对肺炎克雷伯菌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德 吴宁俊 +1 位作者 刘五高 刘奇 《中国消毒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观察亚抑菌浓度的茶多酚对肺炎克雷伯菌相关生物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检测和抑菌试验法,观察茶多酚对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该肺炎克雷伯菌为ST11型,含KPC、iucA、rmpA和rmpA2基... 目的观察亚抑菌浓度的茶多酚对肺炎克雷伯菌相关生物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检测和抑菌试验法,观察茶多酚对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该肺炎克雷伯菌为ST11型,含KPC、iucA、rmpA和rmpA2基因。以最小抑菌浓度200μg/mL的茶多酚诱导作用14 d,使得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和氨曲南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抑菌环直径有所增加,并对生物膜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外排泵acrB基因转录水平受到明显抑制。结论亚抑菌浓度茶多酚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和生物膜形成都有促进作用,对外排泵acrB基因的转录水平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茶多酚 亚抑菌浓度 抑菌作用 生物膜
原文传递
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陈琦 楼秀芹 +1 位作者 刘涛 张蔚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03-708,共6页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早期形成及后期成熟的影响。方法以ATCC6538及编号为16-22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菌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大黄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构建体外生物膜模型,用银染...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早期形成及后期成熟的影响。方法以ATCC6538及编号为16-22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菌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大黄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构建体外生物膜模型,用银染法观察载体表面的生物膜形态,结晶紫染色法和连续稀释法进行膜内活菌计数。结果大黄素对ATCC6538和16-22的MIC分别为32、16μg/ml。形态学观察发现≥4μg/ml的大黄素能有效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附和破坏已成熟的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法和连续稀释法的结果表明当大黄素的浓度达到8μg/ml后,75%的ATCC6538和70%的16-22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生成被抑制;56%的已成熟生物膜被破坏。结论大黄素在体外可以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并破坏成熟的生物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膜 大黄素 亚抑菌浓度
原文传递
基于蜡螟感染模型研究亚抑菌浓度氟康唑对光滑念珠菌毒力的影响
8
作者 程鹏 阿祥仁 +3 位作者 周健武 牟晓明 田丽娟 马小亚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291-295,共5页
目的基于蜡螟感染模型探究亚抑菌浓度(sub-MIC)氟康唑(fluconazole,FLU)对光滑念珠菌毒力的影响。方法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临床分离非重复的光滑念珠菌作为实验菌株,采用ATB法测定FLU对光滑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目的基于蜡螟感染模型探究亚抑菌浓度(sub-MIC)氟康唑(fluconazole,FLU)对光滑念珠菌毒力的影响。方法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临床分离非重复的光滑念珠菌作为实验菌株,采用ATB法测定FLU对光滑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蜡螟感染模型检测光滑念珠菌的毒力,并采用病理学和病原学方法评估建模是否成功。穿刺及不同sub-MIC FLU对健康蜡螟的影响: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分为三组,即PBS组(注射10μL PBS)、FLU亚组(分别注射10μL FLU药液,使感染蜡螟体内FLU浓度为0.5 mg/kg、1 mg/kg、2 mg/kg、4 mg/kg、8 mg/kg、16 mg/kg)和穿刺组(微量注射器穿刺但不注射)。不同sub-MIC的FLU对光滑念珠菌感染蜡螟的影响:采用2.50×10^(6)酵母/只剂量感染蜡螟,2 h后,对照组再注射10μL PBS,实验组再注射不同浓度FLU工作液,观测对光滑念珠菌感染的蜡螟的治疗效果。结果FLU对9株临床分离的光滑念珠MIC为8~32 mg/L,光滑念珠菌ATCC2001的MIC为32 mg/L。实验组蜡螟肠组织病理切片中检测到酵母样孢子,肠组织培养出光滑念珠菌,对照组中肠组织病理切片和真菌培养均未发现真菌。穿刺可造成蜡螟损伤,但所致死亡率低于10%。1/2MIC FLU可提高光滑念珠菌感染蜡螟生存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4MIC、1/8MIC、1/16MIC FLU对光滑念珠菌感染蜡螟生存率较PBS无明显的干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MIC FLU对光滑念珠菌感染的蜡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浓度低于1/2MIC对感染蜡螟无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念珠菌 蜡螟 亚抑菌浓度 氟康唑
下载PDF
In vitro interference of cefotaxime at 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n biofilm formation by 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 被引量:1
9
作者 Sudarat Baothong Sutthirat Sitthisak Duangkamol Kunthalert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 SCIE CAS 2016年第9期745-750,共6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 vitro interference of cefotaxime at 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sub-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 on biofilm formation by 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NTHi).Methods:Th...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 vitro interference of cefotaxime at 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sub-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 on biofilm formation by 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NTHi).Methods:The interference of 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f cefotaxime on biofilm formation of the clinical strong-biofilm forming isolates of NTHi was evaluated by a microtiter plate biofilm formation assay.The effect of sub-MIC cefotaxime on bacterial cell-surface hydrophobicity was determined using a standard microbial adhesion to n-hexadecane test.Additionally,the effects on bacterial adherence to human fibronectin and expression of bacterial adhesins were also investigated.Results: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f cefotaxime,both at 0.1× and 0.5× MIC levels,efficiently reduced the NTHi biofilm formation,and this effect was independent of decreasing bacterial viability.Sub-MIC cefotaxime also decreased bacterial cell-surface hydrophobicity and reduced adherence to human fibronectin.Inhibition in the P2 and P6 gene expressions upon exposure to sub-MIC cefotaxime was also noted.Conclusions:Taken together,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ub-MIC cefotaxime interferes with the formation of NTHi biofilm,and this effect is feasibly related to the interference with cell-surface hydrophobicity,fibronectin-binding activity as well as alteration of the P2 and P6 gene expression.The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therefore provide a rationale for the use of 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f cefotaxime for treatment of NTHi-related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FILM formation CEFOTAXIME 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 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Sub-MIC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方甜甜 宋沧桑 +6 位作者 刘德华 唐树荣 徐磊 李兴德 杨焕芝 丁逸欣 任宝军 《中国药物评价》 2021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临床分离的36株亚胺培南耐药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半定量染色法测定菌株...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临床分离的36株亚胺培南耐药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半定量染色法测定菌株生物膜形成水平。采用96孔聚苯乙烯板体外构建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模型,用亚抑菌浓度亚胺培南作用于成熟生物膜。实验组Ⅰ、Ⅱ、Ⅲ组中分别用MIC、1/2MIC、1/4MIC的亚胺培南作用于已形成的成熟生物膜;对照组Ⅳ组不加亚胺培南。通过结晶紫半定量染色法对生物膜进行染色,共聚焦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膜染色情况,采用多功能酶标仪在570 nm波长处测得生物膜OD值。结果:亚胺培南在实验组Ⅰ、Ⅱ、Ⅲ组中,即MIC、1/2MIC、1/4MIC浓度下作用于已成熟生物膜48、96 h后,所测得OD值与对照组Ⅳ组OD值之间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亚抑菌浓度亚胺培南具有破坏成熟生物膜的能力,且随着浓度的升高,其破坏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膜 亚抑菌浓度 亚胺培南
下载PDF
亚抑菌质量浓度的桂皮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夏礼杰 于录 +4 位作者 姜游帅 邱家章 邓旭明 陈志宝 卜仕金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460-1463,1467,共5页
通过吸光度测量、免疫印迹等方法,在体外检测亚抑菌质量浓度的桂皮醛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产量的变化。结果显示,16~128 mg/L桂皮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多种毒力因子有抑制作用,且呈质量浓度依赖性。各剂量的桂皮醛作用后,α溶... 通过吸光度测量、免疫印迹等方法,在体外检测亚抑菌质量浓度的桂皮醛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产量的变化。结果显示,16~128 mg/L桂皮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多种毒力因子有抑制作用,且呈质量浓度依赖性。各剂量的桂皮醛作用后,α溶血素、肠毒素A、B和聚集因子的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凝固酶的产量只在桂皮醛为64 mg/L和128 mg/L时才有降低(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皮醛 亚抑菌浓度 金黄色葡萄球菌 毒力因子
原文传递
亚抑菌浓度红霉素对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黏附能力的影响
12
作者 枉前 孙凤军 +1 位作者 熊利蓉 夏培元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1期2415-2417,共3页
目的:研究红霉素在亚抑菌浓度下对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SE)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确定红霉素的亚抑菌药物浓度,以此浓度下的红霉素作用于代表菌株Se.015,采用微孔法测定光密度值以评价药物对菌株黏附能力的影响,电... 目的:研究红霉素在亚抑菌浓度下对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SE)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确定红霉素的亚抑菌药物浓度,以此浓度下的红霉素作用于代表菌株Se.015,采用微孔法测定光密度值以评价药物对菌株黏附能力的影响,电镜法观察样品中Se.015的黏附情况,同时设立空白溶剂为对照组。结果:在红霉素的亚抑菌浓度(4mg.L-1)下,与对照组比较,红霉素组光密度值升高(P<0.05),电镜下可见Se.015黏附量增加。结论:红霉素在亚抑菌浓度下可增强部分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的黏附能力,提示其应用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增加细菌生物膜感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霉素 亚抑菌浓度 表皮葡萄球菌 黏附
原文传递
大环内酯类药物次抑菌浓度诱导沙眼衣原体耐药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朱辉 王惠平 +3 位作者 江勇 侯淑萍 刘原军 刘全忠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183-187,共5页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分子耐药机制。方法:13例沙眼衣原体临床敏感株经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诱导耐药后与未耐药之前的敏感株和标准株E-UW-5/Cx比较,检测基因23SrRNA和核糖体蛋白L4的位点突变。结果:耐药株显现...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分子耐药机制。方法:13例沙眼衣原体临床敏感株经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诱导耐药后与未耐药之前的敏感株和标准株E-UW-5/Cx比较,检测基因23SrRNA和核糖体蛋白L4的位点突变。结果:耐药株显现出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和交沙霉素低耐药性,MIC较敏感株分别增加了16、16、8倍。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相对于红霉素、阿奇霉素,沙眼衣原体治疗交沙霉素的易感性最好。敏感株和耐药株的L4的PCR扩增产物的序列均出现G274A、C276T、C339T、C466G位点突变,考虑与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无关。耐药株的23SrRNA基因PCR扩增产物中出现了A2057G、A2059G和T2611C的突变。结论:沙眼衣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分子基础是23SrRNA基因的点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衣原体 大环内酯类 次抑菌浓度 核糖体蛋白L4 23S rRNA点突变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密度感应系统及毒力因子的调控
14
作者 李湘燕 薛峰 张佳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10-1013,共4页
目的评价铜绿假单胞菌在亚抑制浓度(SIC)的左氧氟沙星作用下毒力因子表型及基因表达的变化并探索其可能的调控途径。方法用临床标准菌株PAO1及其密度感应系统(QS)的基因突变株,测定不同浓度下菌株生长曲线,以不影响细菌生长的最高抗菌... 目的评价铜绿假单胞菌在亚抑制浓度(SIC)的左氧氟沙星作用下毒力因子表型及基因表达的变化并探索其可能的调控途径。方法用临床标准菌株PAO1及其密度感应系统(QS)的基因突变株,测定不同浓度下菌株生长曲线,以不影响细菌生长的最高抗菌素浓度为亚抑制浓度。分别测定各菌株在SIC的抗菌素作用下生物膜形成、绿脓菌素和鼠李糖脂的变化。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菌株毒力蛋白编码基因以及QS基因在SIC的左氧氟沙星作用下表达的变化。用生物发光法测定QS信号分子在SIC的抗菌素作用下的变化。结果在SIC的左氧氟沙星作用下,PAO1的毒力因子编码基因和QS调控基因(lasR、rhlR)表达均显著增加,PAO1野生株的毒力因子也增加,但lasR、rhlR突变株无此变化,同时QS信号分子水平也无显著变化。结论亚抑制浓度的左氧氟沙星促进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的产生,这一效应是通过lasR和rhlR调节实现的,但这一调控作用可能并不是直接通过AHL信号分子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铜绿假单胞菌 亚抑制浓度 密度感应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