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描述翻译研究视角下的鲁迅翻译观探析
1
作者 王晓利 黄勤 《外语教育》 2007年第1期169-173,178,共6页
鲁迅作为一位多产的翻译实践家,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理论家。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鲁迅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翻译观。本文将从描述翻译研究的视角出发,以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和图... 鲁迅作为一位多产的翻译实践家,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理论家。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鲁迅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翻译观。本文将从描述翻译研究的视角出发,以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和图里的规范论为依据,对鲁迅的翻译观作一定的探讨,以期丰富当今的鲁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描述翻译研究 多元系统论 规范论 鲁迅 翻译观
原文传递
鲁迅与1980年代思潮论纲 被引量:3
2
作者 薛毅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5-86,共12页
鲁迅研究奠定于中国革命时期,在1980年代形成了之后的第二次高潮。1980年代王富仁研究模式取代陈涌模式意味着中国启蒙主义在鲁迅研究界终结了革命文化对鲁迅的权威解释。启蒙主义使用个性主义、人道主义概念来描述鲁迅的反封建思想,回... 鲁迅研究奠定于中国革命时期,在1980年代形成了之后的第二次高潮。1980年代王富仁研究模式取代陈涌模式意味着中国启蒙主义在鲁迅研究界终结了革命文化对鲁迅的权威解释。启蒙主义使用个性主义、人道主义概念来描述鲁迅的反封建思想,回避了鲁迅与中国社会进程的诸多研究课题。1980年代钱理群的鲁迅研究主要通过《野草》等文本呈现了鲁迅的心灵世界。对鲁迅的"中间物"思想的阐释构成了1980年代鲁迅研究历史的重要环节:鲁迅研究框架由启蒙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提出了启蒙主义无法包容的价值命题,汪晖、王晓明等研究者通过对鲁迅的阐释揭示了1980年代的认同危机,但现代主义的提问方式无法与鲁迅研究历史形成有力的对话,也无法结合中国社会变动与发展来讨论鲁迅的思想,最终现代主义以对鲁迅的否定和对价值问题的简单解决终结了1980年代的鲁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1980年代 王富仁 陈涌 钱理群 汪晖 王晓明
下载PDF
鲁迅的光影与柔石《二月》的主题发覆
3
作者 陈思广 金洋洋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3-221,240,共10页
鲁迅的《柔石〈二月〉小引》是柔石《二月》接受史上的第一篇论文,在“悲剧动因”“典型人物”“艺术技巧”“现实意义”四个视野上开启了《二月》接受的新视阈,不仅助力了《二月》在新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也对后来的接受者产生了深远... 鲁迅的《柔石〈二月〉小引》是柔石《二月》接受史上的第一篇论文,在“悲剧动因”“典型人物”“艺术技巧”“现实意义”四个视野上开启了《二月》接受的新视阈,不仅助力了《二月》在新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也对后来的接受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鲁迅的视阈效应一方面生成了有效的接受环链,另一方面也使《二月》的接受渐入视点交融、视界重合的尴尬。“二月”作为象征,既是写萧涧秋在时间上仅在芙蓉镇上待了二个月,也在时代环境上予以透视:那料峭肃杀如寒风凛冽的氛围即如二月。作品不仅写了军阀混战造成的生灵涂炭,也揭示了乡言可畏、流言杀人、愚昧吃人的可悲现实。封建道德似无形之人,战争如有形之手,罪恶之本,它不仅使底层的农民家破人亡,也使立志济世救人的知识青年深陷重围,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小说以萧涧秋的人生遭际和文嫂的悲剧命运为线索,揭示了人道主义理论的破产和战争戕害百姓的残酷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底层百姓的深刻同情,也使文本的反战主题得以凸显。而将《二月》视为“五四”以来“非战文学”发展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巅峰之作,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更能凸显。这也是走出鲁迅的光影打开《二月》接受新视阈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鲁迅 柔石 《二月》 接受 反战
原文传递
作家形象学视野中的鲁迅 被引量:1
4
作者 岑雪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35-40,共6页
从作家形象学的角度看,鲁迅形象是社会公众以鲁迅某些个性特征为核心,通过对其思想方面的某些要素加以概括,在公共话语空间建构起来的具有独特精神面貌的定型化形象;它由理性评判系统和感性印象系统有机构成;它的特征是客观性与主观性... 从作家形象学的角度看,鲁迅形象是社会公众以鲁迅某些个性特征为核心,通过对其思想方面的某些要素加以概括,在公共话语空间建构起来的具有独特精神面貌的定型化形象;它由理性评判系统和感性印象系统有机构成;它的特征是客观性与主观性、动态性与稳定性、集体性与寓言性等。鲁迅形象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形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学 作家形象 鲁迅形象
下载PDF
日本的鲁迅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38-142,共5页
20世纪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不但是日本现代学术界中最有成就的领域之一,而且对于中日两国在整个世纪内的文学文化交流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中,日本对于鲁迅的介绍与研究,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与文化意义。本文试从中日... 20世纪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不但是日本现代学术界中最有成就的领域之一,而且对于中日两国在整个世纪内的文学文化交流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中,日本对于鲁迅的介绍与研究,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与文化意义。本文试从中日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对于20世纪的日本"中国学"研究,尤其是日本鲁迅研究独特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作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日本 “中国学” 鲁迅 文化意义
下载PDF
钱理群的鲁迅研究思想述评 被引量:2
6
作者 唐永泽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43-47,共5页
钱理群的鲁迅研究独具特色之处就在于,采取了“单位观念、意象”研究方法,对鲁迅文学世界中最具鲁迅个性色彩的单位观念、单位意象进行文本细读,把握鲁迅深邃复杂的精神与心灵世界。同时,在对鲁迅文化精神探寻中观照现实,对现实进行严... 钱理群的鲁迅研究独具特色之处就在于,采取了“单位观念、意象”研究方法,对鲁迅文学世界中最具鲁迅个性色彩的单位观念、单位意象进行文本细读,把握鲁迅深邃复杂的精神与心灵世界。同时,在对鲁迅文化精神探寻中观照现实,对现实进行严峻而理性的反省,在对历史与现实的上下求索中,达到与鲁迅的精神与生命的感通与交融,凸现其“不合适宜”的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与精神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理群 鲁迅研究思想 单位观念 意象研究 现实反省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鲁迅研究的国际趋势与译学启示——基于Web of Science的计量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聂士聪 王树槐 《外国语文研究》 2021年第5期65-75,共11页
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以英语世界为例,从研究主体、学科视角、主题聚类和文献引用四个层面,对2000至2020年发表的129篇鲁迅研究论文进行了计量分析。本文发现:新世纪以来,在美华裔及华人学者为主要研究者,文化研究兴盛,跨... 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以英语世界为例,从研究主体、学科视角、主题聚类和文献引用四个层面,对2000至2020年发表的129篇鲁迅研究论文进行了计量分析。本文发现:新世纪以来,在美华裔及华人学者为主要研究者,文化研究兴盛,跨学科整合潜力较大;鲁迅的海外认可度在稳步上升,文学批评视野更为开阔,但他的形象、思想、影响力和部分作品仍有较大探索空间;学界对中国现代性及鲁迅与国家、民族和国民之关联具有较多兴趣,但历史性与实用性思考也不可或缺。此外,无论是国际形象的建构、话语旅行和译本推介,还是翻译与现代性的互动,都值得本土译界深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2020 鲁迅研究 国际趋势 翻译 Web of Science
下载PDF
鲁迅小说《风波》的叙事模式
8
作者 詹七一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1年第3期84-86,共3页
本文主要运用叙事模式理论对鲁迅的小说《风波》作简略的叙述策略分析。同时将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转换作为个案,提出叙事模式的转换更新是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演变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鲁迅研究 《风波》 叙事模式
下载PDF
辨“经”“史”关系--兼及国学“核心”说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子今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1-15,I0002,共16页
对于"国学"的学术品质,"国学"的文化价值,"国学"的社会意义,学者多有不同理解。进行相关分析,必然涉及"国学"的真正内涵。对于"国学"的理解,我们看到有"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儒学... 对于"国学"的学术品质,"国学"的文化价值,"国学"的社会意义,学者多有不同理解。进行相关分析,必然涉及"国学"的真正内涵。对于"国学"的理解,我们看到有"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的说法。回顾春秋战国中国思想学术原创时代的文化形势,儒学只是百家之学中的一家。传统文献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中,经学列位最先,但是学术总量有限,甚至远远不如史学。而"六经皆史"的说法,其实也是有合理性的。在"国学"名义得到肯定的民国时期,国学学者的工作对象绝不仅仅是经学。考察清华国学院导师们的教研内容,多在儒学、经学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儒学 经学 王国维 清华国学院 鲁迅
下载PDF
苏雪林“反鲁”案新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孔刘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68,共10页
学界一般认为,苏雪林对鲁迅由生前崇仰到死后攻击,态度前后判若两人。但从新发现的其在武汉大学的《新文学研究》课程讲义(1934)等文献看,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苏氏经历了从"钦敬""小说家鲁迅"到"反感"... 学界一般认为,苏雪林对鲁迅由生前崇仰到死后攻击,态度前后判若两人。但从新发现的其在武汉大学的《新文学研究》课程讲义(1934)等文献看,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苏氏经历了从"钦敬""小说家鲁迅"到"反感""杂感文鲁迅",从鲁迅生前刻意掩藏自己对鲁迅的不满,隐约地"反对",到鲁迅死后对其公开诋毁、大加挞伐的过程。苏氏之公开"反鲁",固然与其自由主义文学观念以及鲁迅"攻击"其亲敬的杨荫榆、胡适、徐志摩、陈源等公私恩怨有关,但根本原因则是其拥护所谓"党国"的政治立场;而其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公开私信,把自己推向道德和舆论的前台,则与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密切相关。苏雪林"反鲁"案,从本质上说是苏氏向左翼和中共展开的一场政治斗争,但对鲁迅研究也不乏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新文学研究》 反鲁 反共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中国鲁迅研究历史批判--以《狂人日记》阐释史为中心
11
作者 赵珍 刘春勇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63,共11页
在中国文学史上,《狂人日记》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的。纵观百年《狂人日记》阐述史,其中交缠着政治、文化与百年间知识分子的思想精神变迁,是知识分子自我建构的一面镜子。通过史料梳理的方式,回溯20世纪80年代《狂人日记》的阐释史,剖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狂人日记》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的。纵观百年《狂人日记》阐述史,其中交缠着政治、文化与百年间知识分子的思想精神变迁,是知识分子自我建构的一面镜子。通过史料梳理的方式,回溯20世纪80年代《狂人日记》的阐释史,剖析其中所寄寓的学者们的自我意识及其对现实的指向,尤其关注新启蒙思潮中提出关键性理论的研究者——王富仁、钱理群、汪晖的《狂人日记》研究,还原新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狂人日记》 新启蒙 王富仁 钱理群 汪晖
下载PDF
从鲁迅研究的三种倾向看评论家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兼论滕宗仁教授的文学批评
12
作者 鲁学民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7年第5期65-66,48,共3页
本文主要论述评论家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对鲁迅研究的三种倾向展开讨论。由此引伸到<北大荒作家研究>一书。认为这部文学评论专著是以文本来研究分析作家的。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方法,这是一种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值得提倡。
关键词 鲁迅研究 社会历史责任 文学批评
下载PDF
历史论著如何关注鲁迅研究——以《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为例
13
作者 雒宏伟 张媛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70-72,共3页
历史论著虽然并非专门研究现代文学,但给予现代文学研究很大的启发。它能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赋予现代文学研究以历史感。"以诗证史"的方法更是巧妙地利用了文学作品这一广义的史料。此外,历史论著有时"无心插柳"地... 历史论著虽然并非专门研究现代文学,但给予现代文学研究很大的启发。它能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赋予现代文学研究以历史感。"以诗证史"的方法更是巧妙地利用了文学作品这一广义的史料。此外,历史论著有时"无心插柳"地带给现代文学研究,尤其是鲁迅研究全新的思路,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互动的学科意义和研究价值。美国史学家史景迁的《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一书正是绝佳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论著 鲁迅研究 史景迁 文史互动
下载PDF
夏济安的鲁迅研究及其影响
14
作者 孙连五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5-160,共6页
夏济安是20世纪60年代海外鲁迅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较早地将精神分析方法引入鲁迅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二是重估《野草》的审美价值,并对其进行了独特的文化阐释;三是在英语学术界最早对鲁迅与... 夏济安是20世纪60年代海外鲁迅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较早地将精神分析方法引入鲁迅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二是重估《野草》的审美价值,并对其进行了独特的文化阐释;三是在英语学术界最早对鲁迅与"左联"的矛盾问题做出了梳理和考辨。夏济安的鲁迅研究不仅对海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也给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内鲁迅研究带来很多启发,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夏济安的学术贡献是一个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济安 鲁迅研究 影响
下载PDF
鲁迅研究一个重要方面的代表——纪念李何林先生一百周年诞辰
15
作者 王得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0-67,共8页
李何林先生是坚定信仰鲁迅的学者 ,热忱传播鲁迅思想和鲁迅精神的教育家。他以鲁迅的是非为是非 ,不唯上 ,不阿世 ,不讲情面 ,不为流行的时尚观点所左右 ,对于无论来自哪一方面的反对鲁迅的做法和原则问题的观点 ,都针锋相对地进行论辩... 李何林先生是坚定信仰鲁迅的学者 ,热忱传播鲁迅思想和鲁迅精神的教育家。他以鲁迅的是非为是非 ,不唯上 ,不阿世 ,不讲情面 ,不为流行的时尚观点所左右 ,对于无论来自哪一方面的反对鲁迅的做法和原则问题的观点 ,都针锋相对地进行论辩。他谨守毛泽东的鲁迅论 ,认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鲁迅的思想和创作 ,特别是巧妙地用马克思主义来肯定鲁迅早期和前期的一些思想观点。他重视解读鲁迅原著 ,运用“串讲”的方法讲课和著述 ,开“细读”“精读”的先河。他重视向中学教师答疑解惑 ,希望通过他们向中学生宣传鲁迅 ,普及鲁迅。李何林先生鲁迅研究的成就和历史的———个人的局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何林 鲁迅研究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2015年中国鲁迅研究
16
作者 姜振昌 左甜甜 +1 位作者 王格林 沈君丽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1-11,共11页
2015年的中国鲁迅研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有关鲁迅的综合研究除了对鲁迅的"人"学思想、左翼文学信念、后期思想等的关涉,更多的是集中在心理、学术、艺术观等方面。对鲁迅创作的研究大多围绕小说、杂文、散文诗等文体和... 2015年的中国鲁迅研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有关鲁迅的综合研究除了对鲁迅的"人"学思想、左翼文学信念、后期思想等的关涉,更多的是集中在心理、学术、艺术观等方面。对鲁迅创作的研究大多围绕小说、杂文、散文诗等文体和内容与艺术形式的专题进行。对鲁迅的比较研究在古今中外的多维度对照中广泛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 鲁迅研究 综合研究 创作内容 艺术形式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鲁迅学的进展与特点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梦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7,共37页
20世纪中国鲁迅学的最大成绩,就是80年代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政治化、概念化、工具化的鲁迅研究方法受到抵制,从根本上扭转了只是弘扬经义、代圣贤立言、为"经义"提供材料和例证的"经学"之道。进入21世纪,中... 20世纪中国鲁迅学的最大成绩,就是80年代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政治化、概念化、工具化的鲁迅研究方法受到抵制,从根本上扭转了只是弘扬经义、代圣贤立言、为"经义"提供材料和例证的"经学"之道。进入21世纪,中国鲁迅学逐步走上了全面、系统地搜集和占有资料,回到鲁迅当年所处的历史语境中去,对鲁迅作理性分析,从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指导现实的科学道路,取得了与20世纪截然不同的新认识与新成果。这种思维方式的扭转和研究路数的端正,实质是中国知识分子寻回失去的自我,逐渐恢复独立思考能力,努力追求鲁迅原有价值以运用于现实的体现。简而言之,就是实现鲁迅的"人间化"。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从理论上实现了鲁迅的"人间化",新世纪则从生活细节和史实考证上充实了这一目标,使一位立体的、活生生的人间鲁迅一步步向我们走来。这既是新世纪中国鲁迅学取得的最大成绩,也是新世纪即"后鲁迅时代"中国鲁迅学最突出的进展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学 王富仁 东亚鲁迅 李冬木 《鲁迅全集》
下载PDF
韩国鲁迅研究的启示和东亚鲁迅研究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方竞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9-58,共10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鲁迅研究日益陷入困境之时,韩国鲁迅研究却迅速发展成熟起来,通过对韩国鲁迅研究“成熟发展”的原因和表现的分析,提出可以给中国鲁迅研究的种种启示。文章进一步着眼鲁迅思想和创作对于日、韩、中3个民族现代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鲁迅研究日益陷入困境之时,韩国鲁迅研究却迅速发展成熟起来,通过对韩国鲁迅研究“成熟发展”的原因和表现的分析,提出可以给中国鲁迅研究的种种启示。文章进一步着眼鲁迅思想和创作对于日、韩、中3个民族现代思想文化建设具有的基础性价值,论析日、韩、中3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在鲁迅研究上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历史,提出并阐释了建构“东亚鲁迅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鲁迅研究 东亚鲁迅研究 中国鲁迅研究
下载PDF
从“重写鲁迅”到“弑父”——对美国华人学者鲁迅批评的历史考察与反思
19
作者 李石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90,共9页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人学者的鲁迅批评经历了审美批评、传记批评到解构批评的范式变化,与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形成了同构关系。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后殖民思潮影响下,美国华人学者的鲁迅批评呈现出一种理论化趋势,对源头、总...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人学者的鲁迅批评经历了审美批评、传记批评到解构批评的范式变化,与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形成了同构关系。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后殖民思潮影响下,美国华人学者的鲁迅批评呈现出一种理论化趋势,对源头、总体性的批判性审视,使其普遍表现出极端的“弑父”倾向。在批评策略上,他们将“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视为国族主义的象征符号,并以怀疑主义的态度不断解构鲁迅的作者意图,从而颠倒了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权力关系。事实上,全球化的理论扩张尽管不断推动美国华人学者鲁迅批评的理论化和多元化,但也导致批评权力的独断,以及过度阐释、理论同质化、忽视文学事实等弊端,需要从认识论层面对之进行批判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批评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鲁迅 解构主义批评
下载PDF
“神话”的终结与“风景”的发现——对王润华华文后殖民文学研究之反思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风华 《华文文学》 2022年第6期81-89,共9页
王润华的华文后殖民文学研究中对“鲁迅神话”与“本土性”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重重困惑:中国对新马不存在殖民之实,但“鲁迅神话”给新马华文文学的本土性发展带来的影响,又与“文化殖民”有相似之处。“本土性”是王润华开出的一剂良... 王润华的华文后殖民文学研究中对“鲁迅神话”与“本土性”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重重困惑:中国对新马不存在殖民之实,但“鲁迅神话”给新马华文文学的本土性发展带来的影响,又与“文化殖民”有相似之处。“本土性”是王润华开出的一剂良方,但其与“中国性”和他所推崇的多元文化存在龃龉。“想象的共同体”理论可为解答上述困惑提供一种思路:“鲁迅神话”可以被看作新马华文文学史内部发展的必经阶段,并非来自中国的外来殖民;去“中国性”特指去除以现代中国为“想象的共同体”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感时忧国”,而非中华文化传统;多元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本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润华 华文后殖民文学研究 鲁迅神话 本土性 想象的共同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