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2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魅力环 被引量:3
1
作者 黄明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62-65,共4页
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曾风靡东西方许多国家,吸引着众多的读者阶层,并在世界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其强大的魅力环。歌德刻骨铭心的切身经历从心中喷发而出,在最适合宣泄内心的书信日记里尽情倾诉,倾诉中重温昔日... 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曾风靡东西方许多国家,吸引着众多的读者阶层,并在世界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其强大的魅力环。歌德刻骨铭心的切身经历从心中喷发而出,在最适合宣泄内心的书信日记里尽情倾诉,倾诉中重温昔日恋人的完美,而梦想、爱情和无情的现实一起被高度碾压成满腔的爱恨烦恼。绝望的一枪,凄惨而悲壮,了结了维特的烦恼,留给读者的是愁绪和心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烦恼 喷发 倾诉 魅力环
下载PDF
漂浮于伦敦塔顶的阴云——品味夏目漱石留英期间的“不愉快”
2
作者 贾庆超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78-79,共2页
夏目漱石在日本文坛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个人生平以及《我是猫》《哥儿》等代表作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极为显著。而早期作品《伦敦塔》作为创作和想象和原点之一,颇具有研究价值;但与此相关的研究为数不多... 夏目漱石在日本文坛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个人生平以及《我是猫》《哥儿》等代表作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极为显著。而早期作品《伦敦塔》作为创作和想象和原点之一,颇具有研究价值;但与此相关的研究为数不多,仍留有研究空间。结合夏目漱石的留英经历,分析像阴云一样弥漫于《伦敦塔》的"不愉快"的表现、形成以及对其创作生涯的影响,对于加深对夏目漱石以及作品的认识和拓展夏目漱石的研究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愉快 表现 形成 影响
下载PDF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Being a Teacher
3
作者 LIN SHANYING 《China Today》 1995年第2期16-18,共3页
TheJoysandSorrowsofBeingaTeacher¥//Awonmanwhohasbeenintheclassroomfor20yearsdoessomestraighttalkingaboutherp... TheJoysandSorrowsofBeingaTeacher¥//Awonmanwhohasbeenintheclassroomfor20yearsdoessomestraighttalkingaboutherprofession.Atyp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Being a Teacher
下载PDF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相似下的不同
4
作者 王丹阳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17-120,共4页
日本"私小说"与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内容与风格相似。对二者的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进行研究和梳理,认为两者尽管出现在同一时代并具有相似的风格特点,但他们是两个独立的学习、借鉴和选择的过程。加之不同民族文化的时代背景,两... 日本"私小说"与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内容与风格相似。对二者的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进行研究和梳理,认为两者尽管出现在同一时代并具有相似的风格特点,但他们是两个独立的学习、借鉴和选择的过程。加之不同民族文化的时代背景,两者在本质上存在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私小说 自叙传小说 物哀
下载PDF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Educating Children
5
作者 XIAO WEN WAN LIN 《Women of China》 1994年第3期10-11,共2页
Different families have different views about educating children. But teaching methods reflect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level of society. As society develop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triarchal method to educate chi... Different families have different views about educating children. But teaching methods reflect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level of society. As society develop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triarchal method to educate children encounters many objections. However, when parents treat their children democratically, children are spoiled to different degrees and "Little Emperors" appear, which proves the patriarchal method still exists in disguised 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Educating Children
原文传递
君主人文意识的觉醒——再议莎士比亚的君主思想
6
作者 宁平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87-89,共3页
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剧作家的独特视角,在其多部以英国君主名字命名的历史剧中,深切关注君主们的荣耀与苦痛以及他们对自身尊严与价值的人文意识的觉醒,使得君主们从神坛走入人间,这成为我们探讨莎士比亚君主思想的又一维度。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君主思想 人文意识 荣耀 苦痛
下载PDF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Zhang Jinlai-Actor of Monkey King in Pilgrimage to the West
7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6年第3期4-6,共3页
关键词 ZHANG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Zhang Jinlai-Actor of Monkey King in Pilgrimage to the West
下载PDF
《新闺怨》改拍风波考略
8
作者 刘丽莎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0-96,共7页
作为一部表现女性生存状态的影片,《新闺怨》从选材构思、上映引发争议到史东山与“昆仑”当局针对各界舆论对影片做出修改,反映出电影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影片的修改表现了批评界与创作界之间的积极互动,凸显了昆仑影业公司的... 作为一部表现女性生存状态的影片,《新闺怨》从选材构思、上映引发争议到史东山与“昆仑”当局针对各界舆论对影片做出修改,反映出电影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影片的修改表现了批评界与创作界之间的积极互动,凸显了昆仑影业公司的严肃制片态度。《新闺怨》改拍风波中,影片传播所引发的争议逐渐超越文本,指向更为深远的妇女及社会问题。承载着不同的社会话语与观念形态的改拍事件,不仅是这一时期大众心理状态的写照,同时也是社会文化思潮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闺怨》 改拍 史东山 女性 电影与社会
下载PDF
“心物相与”视域下的感物诗书写及其诗学质性
9
作者 熊江梅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7,共9页
感物诗是在“气的宇宙观”下生成的独特文类。在“气的宇宙观”视域下,心、物同根同构又交相感应,成为呼吸相通的有机整体。秦汉以来随着“诗的时间”的发现,感物诗集中抒写时间体验,逐步积淀为体气与时气绾合的“叹逝”主题与四时结构... 感物诗是在“气的宇宙观”下生成的独特文类。在“气的宇宙观”视域下,心、物同根同构又交相感应,成为呼吸相通的有机整体。秦汉以来随着“诗的时间”的发现,感物诗集中抒写时间体验,逐步积淀为体气与时气绾合的“叹逝”主题与四时结构模式;处身于大气场域中,受到阴阳之气浸润,“应物斯感”的抒情主体表现出被动性、身体性特点;时间的空间化、气氛之物的出场及浓郁化、处身于境的氛围体受,营造出感物诗的气氛美学。围绕“心物相与”生成的“叹逝”主题、身体化主体和气氛美学,感物诗鲜明地呈现了气类感应的有情世界这一独特的文学图景,同时又以其主题的固定化、模式的程式化、意象的类型化等质性特点,成为汉魏晋士人群体自觉的文学表征,具有重要的诗学与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诗 气的宇宙观 身体化的悲愁 气氛美学
下载PDF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中国的译介考辩(1922-2022)
10
作者 陈巍 朱圆圆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8-93,共6页
德国作家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百年的曲折历程,自1922年郭沫若译本出版以来,截至2022年底,先后出版过137种不同译者翻译的《维特》。在《维特》的百年汉译过程中,既出现过两次轰动中国的“维特热”,也... 德国作家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百年的曲折历程,自1922年郭沫若译本出版以来,截至2022年底,先后出版过137种不同译者翻译的《维特》。在《维特》的百年汉译过程中,既出现过两次轰动中国的“维特热”,也发生过200多家出版社受商业利益驱使跟风翻译、出版所造成的出版界“生态灾难”。通过考证和评析这些译本发现,实际上真正潜心研究和译介《维特》的译者寥若晨星,直到2019年卫茂平等人汉译的法兰克福版《歌德全集》第八卷问世,才终于让我国的《维特》译介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热
下载PDF
孙颖与他的《铜雀伎》 被引量:6
11
作者 田湉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8,I0002-I0003,共7页
2009年3月,孙颖编创的舞剧《铜雀伎》在保利剧院演出。较之上世纪80年代的版本,不论在情节结构、审美风格、舞美道具上都有了全新的突破。既延续了原版的编创初衷,在文化母体中找寻编创方法、形式语言,又更进一步地将汉风、汉韵、汉味... 2009年3月,孙颖编创的舞剧《铜雀伎》在保利剧院演出。较之上世纪80年代的版本,不论在情节结构、审美风格、舞美道具上都有了全新的突破。既延续了原版的编创初衷,在文化母体中找寻编创方法、形式语言,又更进一步地将汉风、汉韵、汉味发挥到了极致,以郑卫二人的"鼓"语为主线,群伎的踏盘、踏鼓为辅线,加上八面鼓舞、建鼓舞、胡女舞、象人舞等丰富的舞段,展示出了汉代独有的舞蹈特色。两版《铜雀伎》对于孙颖先生来说,同样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1985年的《铜雀伎》,创作激情来自于此前20多年在北大荒积淀下来的理论研究,这些理论形成了他脑子中的古典舞蹈形态。而通过这部舞剧,使得这些形态、形象真正地摆上了舞台,由此迈出了孙颖古典舞研究由理论转向实践的第一步。继第一版《铜雀伎》之后,孙颖先生便开始了自己频繁而艰苦的创作实践活动。2001年北京舞蹈学院开创汉唐古典舞专业方向后,他一边继续从事古典舞的理论研究;一边开始了汉唐古典舞教学和创作活动,不断地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中取得发展与进步。2009年的《铜雀伎》,标志着孙颖古典舞创作理路的日趋成型,也标志着汉唐古典舞从形态到审美风格的逐步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雀伎》 汉唐古典舞 孙颖 舞剧
原文传递
爱的受难与自杀的救赎──关于维特爱与死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尧均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4期57-64,共8页
要维特在爱的无望中遭遇到了爱所面临的两难困境:或者对爱过于期待,把它奉为绝对神圣的价值却导致了发疯和杀人、自杀;或者对爱过于漠视,视之为社会和家庭的附庸,从而使爱扭曲、异化以至消解。两者都是爱的受难。维特自觉选择了死... 要维特在爱的无望中遭遇到了爱所面临的两难困境:或者对爱过于期待,把它奉为绝对神圣的价值却导致了发疯和杀人、自杀;或者对爱过于漠视,视之为社会和家庭的附庸,从而使爱扭曲、异化以至消解。两者都是爱的受难。维特自觉选择了死亡。死亡在他的意向中不断被赋予意义;死亡战胜了虚无,从而成为一种“向死而在”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 虚无 救赎 维特 绿蒂 《少年维特的烦恼》
下载PDF
诗骚渊源又说
13
作者 冯国荣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1-5,共5页
“五四”以来楚骚源于楚地民歌之说占了上风,但其实从格式上说,楚地带“兮”民歌仅有两首,且有一首还来自越地,而《诗经》有带兮诗53首,有些格式与楚骚完全相同,有些则提供了基本构架。诗经中许多四言诗疑本是带“兮”的准骚体,是因为... “五四”以来楚骚源于楚地民歌之说占了上风,但其实从格式上说,楚地带“兮”民歌仅有两首,且有一首还来自越地,而《诗经》有带兮诗53首,有些格式与楚骚完全相同,有些则提供了基本构架。诗经中许多四言诗疑本是带“兮”的准骚体,是因为硬凑四字而强行点断的。楚地民歌基本没有“幽忧愤悱”的骚义,而《诗经》带“兮”诗中则大部分含有“幽忧愤悱”的骚义,楚骚作者如屈原又熟知《诗经》,因此可能还是《诗经》为楚骚提供了基本的格式与骚义资源,加之楚地文化、民歌的巫神内容与诡奇浪漫,最终形成楚骚总体特征。《诗经》到底还可能是“骚赋之大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楚辞 带兮诗 骚意 骚源于诗
下载PDF
德庇时英译《汉宫秋》中的“摹仿”文学传统
14
作者 李亦菲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9-56,共8页
德庇时对中国元杂剧《汉宫秋》的英译体现出西方注重真实合理的“摹仿”的文学传统,从融合演员与剧中人物、间离演员与观众、隔离真实与虚拟三方面使作品的真实性、合理性得到提升。英译《汉宫秋》既是中西文学交流的体现,背后也有各种... 德庇时对中国元杂剧《汉宫秋》的英译体现出西方注重真实合理的“摹仿”的文学传统,从融合演员与剧中人物、间离演员与观众、隔离真实与虚拟三方面使作品的真实性、合理性得到提升。英译《汉宫秋》既是中西文学交流的体现,背后也有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这种对“摹仿”传统的继承既有德庇时的西方文化背景、英国及其个人功利性追求的原因,也有其个人没能认识到中西戏剧本体论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庇时 《汉宫秋》 摹仿
下载PDF
三代“南来文人”的清宫想象——以《清宫秘史》《倾国倾城》《德龄与慈禧》为例
15
作者 熊之莺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50,共13页
中国香港影片《清宫秘史》(1948年)、《倾国倾城》(1975年),以及话剧《德龄与慈禧》(1998年)各自风靡一时。三部作品从三种不同的视角讲述了同一段历史,具有显见的亲缘性。朱石麟与姚克的珍妃是一位“英雄”;李翰祥则颠覆前作,塑造了抑... 中国香港影片《清宫秘史》(1948年)、《倾国倾城》(1975年),以及话剧《德龄与慈禧》(1998年)各自风靡一时。三部作品从三种不同的视角讲述了同一段历史,具有显见的亲缘性。朱石麟与姚克的珍妃是一位“英雄”;李翰祥则颠覆前作,塑造了抑郁而不愚昧的慈禧;何冀平又在此基础上引入“内在的他者”—德龄。四位创作者在不同情势下由内地赴港,分属三代“南来文人”,作品中的清宫想象也折射出不同的“北望”姿态。《清宫秘史》仍是海派文化的“借地还魂”;李翰祥在经历了社会动荡后竭力剔除作品的政治涵义,在《倾国倾城》中展现出“恋物癖”式的历史怀想;何冀平则在历史转折之际重新召回政治意味,将《德龄与慈禧》作为其理想的“九七”答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宫秘史 倾国倾城 德龄与慈禧 南来文人 文化意味
原文传递
试论晏几道《鹧鸪天》词的创作成就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尊明 陈晶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0-135,共6页
《鹧鸪天》在宋词词调排行榜上名列第3位,晏几道创作了19首《鹧鸪天》词,在北宋时期创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并在两宋的创作中排名第4。在晏几道《小山词》所有的词调创作数量中,《鹧鸪天》排名第3。晏几道19首《鹧鸪天》中,表达悲欢离... 《鹧鸪天》在宋词词调排行榜上名列第3位,晏几道创作了19首《鹧鸪天》词,在北宋时期创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并在两宋的创作中排名第4。在晏几道《小山词》所有的词调创作数量中,《鹧鸪天》排名第3。晏几道19首《鹧鸪天》中,表达悲欢离合主题的词作有11首,多在今昔、悲欢的对比中,抒发感怀旧事的凄凉心绪。词中常借梦、酒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迷离空幻的意境。词情婉丽,极具风流蕴藉之声情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晏几道 《鹧鸪天》 创作成就 悲欢离合 风流蕴藉
原文传递
对小说艺术的创新与突破——文本论析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昌珂 景菁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1-97,共7页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表现了有关社会和个人的双重主题。小说设置了两条叙事线索,其描写维特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叙事线索,丰富和深化了小说的社会批评意涵;其描写维特作为一个个体人的叙事线索,表达了作家对极端自我的深刻隐忧。采用文...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表现了有关社会和个人的双重主题。小说设置了两条叙事线索,其描写维特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叙事线索,丰富和深化了小说的社会批评意涵;其描写维特作为一个个体人的叙事线索,表达了作家对极端自我的深刻隐忧。采用文本论析的方法,有助于展示书中相得益彰的两个主题。小说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密切结合,体现了歌德在文本中所实现的对德国小说发展史的多重突破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 德国文学 书信体 狂飙突进
下载PDF
郭沫若所译“维特”形象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勇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5-85,189,共12页
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现代中国引起强烈反响,但是“维特”形象被中国读者所接受的重自由、强个性的典型性格特征,与歌德创作此形象本身所具有的西方悲情意识和时代内涵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通过对郭沫若译介《少年维特之烦... 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现代中国引起强烈反响,但是“维特”形象被中国读者所接受的重自由、强个性的典型性格特征,与歌德创作此形象本身所具有的西方悲情意识和时代内涵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通过对郭沫若译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本源探究,可以明显地发现他推介“维特”形象最终的指归在于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命题的回应和深化,《少年维特之烦恼》通过与《女神》形成的创作与译介的双位一体的双响炮,形成了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全面参与与影响的态势,这也为外国文学典型形象如何合理有效的参与到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沬若 维特 译介 传播
原文传递
消解“五四”爱情神话:《伤逝》与《五四遗事》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静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50-54,共5页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五四遗事》都是描写"五四"知识青年婚恋题材的短篇小说,两位作家从不同角度消解了"五四"时代人们理想中的爱情婚姻。鲁迅较多从社会、外在环境这些方面来消解,张爱玲则从人的世俗性进行...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五四遗事》都是描写"五四"知识青年婚恋题材的短篇小说,两位作家从不同角度消解了"五四"时代人们理想中的爱情婚姻。鲁迅较多从社会、外在环境这些方面来消解,张爱玲则从人的世俗性进行消解。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可见出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化关系,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同时,两部作品的不同,又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以鲁迅为代表的"国家大事"和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日常生活"这两种不同的叙事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五四遗事》 启蒙 人性 世俗性
下载PDF
欲望的悲剧、爱情的哀伤——评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桂保 陈美龄 《甘肃高师学报》 2008年第6期52-54,共3页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批评界普遍认为的后现代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十二岁少女之间的畸型恋情故事,由于他们的相遇、相知、结合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注定了他们只是擦肩而过...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批评界普遍认为的后现代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十二岁少女之间的畸型恋情故事,由于他们的相遇、相知、结合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注定了他们只是擦肩而过的两个人。但是又机缘巧合地在欲望这一点上找到了共同语言,两人各怀鬼胎,最终双双坠入欲望的谷底。这是欲望的悲剧、爱情的哀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丽塔》 欲望的悲剧 爱情的哀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