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化价值观的中国城市居民住房选择--以成都市为例 被引量:29
1
作者 杨永春 谭一洺 +1 位作者 黄幸 刘定惠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1-852,共12页
在城市快速转型与变迁过程中,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选择既受限于传统文化价值观长期根深蒂固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国家现代文化思潮的不断冲击,从而确立了随时代变迁的多样化的文化价值观体系。基于文化价值观视角,分析了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 在城市快速转型与变迁过程中,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选择既受限于传统文化价值观长期根深蒂固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国家现代文化思潮的不断冲击,从而确立了随时代变迁的多样化的文化价值观体系。基于文化价值观视角,分析了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选择模式和机理,初步构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和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住房选择的理论模型。进而,以成都市为例,采用大规模面对面深度访谈式调查方法获取原始数据,揭示了文化价值观对中国居民住房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文化价值观一般会通过宏观和微观区位选择观、教育观、抚养和赡养观、婚姻观和养老观等四大途径单独或耦合影响城市居民住房的选择方式和结果,且随着后辈的成长和长辈年龄的增长,代际居住模式呈现出一种中国特有的家庭周期性分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期 文化价值观 中国城市居民 住房选择 成都市
原文传递
社会融合如何影响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79,共16页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合理的居住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融合 居住选择 流动人口 农民工城市化 联立方程模型
原文传递
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珠三角农民工的居住选择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杨高 金万富 周春山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6-105,共10页
以2017年珠三角6大核心城市1270份农民工抽样调查问卷为基础数据,采用交叉列联分析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处于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4类农民工家庭(Ⅰ未育夫妻家庭、Ⅱ夫妻和未婚子女家庭、Ⅲ未婚者与父母家庭、Ⅳ空巢家庭... 以2017年珠三角6大核心城市1270份农民工抽样调查问卷为基础数据,采用交叉列联分析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处于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4类农民工家庭(Ⅰ未育夫妻家庭、Ⅱ夫妻和未婚子女家庭、Ⅲ未婚者与父母家庭、Ⅳ空巢家庭)的基本特征、居住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4类农民工家庭的平均年龄、迁入地居住时长、受教育水平、月均收入和人均居住面积出现了有规律的分化。②4类农民工家庭的居住选择以城中村为主;Ⅰ~Ⅳ类农民工家庭分别在工厂宿舍区、城中村、商品房社区、保障房社区中选择的概率最高。③农民工居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家庭类型、个体因素、农村因素、迁移因素和区位因素,部分农民工的居住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工厂宿舍区-城中村-商品房社区的空间转移,体现了古典同化主义思想。本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社区为主体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居住选择 影响因素 家庭生命周期 珠三角
下载PDF
举家迁移、居住选择与农民工社会交往——基于2013年七城市问卷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孙中伟 《社会建设》 2014年第1期88-96,共9页
本文目标是在迁移类型、居住选择与农民工城市社会交往之间建立一个因果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居住选择是一个中介变量。基于2013年七城市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失地农民或父亲去世者更可能举家迁移,在城市生活越久,农民工举家迁移... 本文目标是在迁移类型、居住选择与农民工城市社会交往之间建立一个因果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居住选择是一个中介变量。基于2013年七城市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失地农民或父亲去世者更可能举家迁移,在城市生活越久,农民工举家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是否举家迁移者对农民工居住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举家迁移者更倾向于选择居住在出租屋内;居住在出租屋有助于提高农民工与本地人交往的机会和频率,降低农民工对老乡网络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家迁移 居住选择 社会融入 社会交往
下载PDF
澳洲台湾移民居住地选择的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姜兰虹 徐荣崇 《南方人口》 CSSCI 2001年第3期6-15,5,共11页
本文针对悉尼和布里斯本两个都市之台湾移民的分布及居住迁徙作深入研究。主要透过深入访谈的方法 ,系统性的针对台湾移民选择居住地的因子及决策过程进行探讨 ,并尽量以社会地理学“局内人”的观点 ,架构居住地改变和选择的逻辑来思考... 本文针对悉尼和布里斯本两个都市之台湾移民的分布及居住迁徙作深入研究。主要透过深入访谈的方法 ,系统性的针对台湾移民选择居住地的因子及决策过程进行探讨 ,并尽量以社会地理学“局内人”的观点 ,架构居住地改变和选择的逻辑来思考整个迁徙过程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 ,随着时间的改变 ,作迁徙决策时所考量的因子也会改变。刚到澳洲时 ,选择居住地的因子主要会考量亲友意见 ;随着经验的累积及对周遭环境的熟悉 ,个别差异性开始凸显 ,每个人对居住地的选择会有不同的考量与分析。在迁居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移民 居住地选择 迁徙 决策过程 澳洲
下载PDF
人居环境感知与城市创意人才居住选择——异质性与影响路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毛燕玲 洪佳璇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5-72,共8页
以全国城市创意人才微观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CRITIC法进行指标综合,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城市人居环境感知对创意人才居住选择的影响和异质性,并借助Shapley值分解和中介效应分析,揭示城市环境感知和创意人才居住选择行为之间的内... 以全国城市创意人才微观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CRITIC法进行指标综合,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城市人居环境感知对创意人才居住选择的影响和异质性,并借助Shapley值分解和中介效应分析,揭示城市环境感知和创意人才居住选择行为之间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环境感知对创意人才居住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且城市生活环境感知较社区居住环境感知更为重要。对基础生活空间和创意交流场所的环境感知会推动创意人才选择市中心居住,而对运动休闲中心和社区硬环境的感知会拉动其向郊区迁移。此外,当前创意人才仍具备中心聚居特征,在城市生活环境感知和居住满意度的直接和间接双重作用下,新兴发展区的人才引进战略无疑受阻,这些地区仍需持续加强居住环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人才 城市人居环境 环境感知 居住选择 都市圈一体化
原文传递
基于区间数排序的住房选择方案评价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政 武永祥 王丹爽 《工程管理学报》 2016年第5期131-135,共5页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住房。然而住房选择的影响因素是多维度的,且许多指标具有较强主观性,对消费者而言,很难对不同住房方案进行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针对这一问题,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基于优序...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住房。然而住房选择的影响因素是多维度的,且许多指标具有较强主观性,对消费者而言,很难对不同住房方案进行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针对这一问题,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基于优序数原理和区间数排序方法,提出一种非确定条件下的住房选择方案评价方法,并结合哈尔滨市4处新开发楼盘进行实例分析,来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此外,也可作为开发企业和第三方资讯机构进行住房市场调研分析的一种重要方式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选择 区间数排序 优序数原理 方案评价
下载PDF
转型时期城中村改造:基于农民工住宅选择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叶裕民 牛楠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25,共8页
"突进式"的"整体拆除-搬迁-重建",是当前政府部门主导城中村改造的最主要模式,这种改造模式往往会遇到很强的社会阻力,政策效果难以实现。本文通过农民工住宅选择的理论模型,从微观视角解释城中村存在和当前"... "突进式"的"整体拆除-搬迁-重建",是当前政府部门主导城中村改造的最主要模式,这种改造模式往往会遇到很强的社会阻力,政策效果难以实现。本文通过农民工住宅选择的理论模型,从微观视角解释城中村存在和当前"突进式"改造模式预期效果难以实现的原因。通过对2007年和2009年北京市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户籍制度约束下,农民工住宅选择具有就业趋向和租金规避特征,并导致其偏好在城中村居住。从长远来看,转变经济利益导向观念,最大可能地考虑公共利益,由"突进式"整体改造模式向"渐进式"综合改良模式转变,是城中村改造的正确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 农民工住宅选择 户籍制度约束
下载PDF
自驾偏好、居民异质与居住选址——基于单中心城市模型的空间均衡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徐淑贤 刘天亮 +1 位作者 黄海军 刘蓉晖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89,共17页
基于线性单中心城市模型,研究了自驾偏好和居民拥有车辆异质性对双方式交通走廊沿线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和居住区位选址均衡的影响.将有车居民对自驾出行的偏好集成到直接效用函数中,建立了空间均衡模型.分析发现,当城市居民全部自驾出行时... 基于线性单中心城市模型,研究了自驾偏好和居民拥有车辆异质性对双方式交通走廊沿线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和居住区位选址均衡的影响.将有车居民对自驾出行的偏好集成到直接效用函数中,建立了空间均衡模型.分析发现,当城市居民全部自驾出行时,租金-距离可能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考虑只有部分居民拥有自驾车辆的一般情形,推导出了有车和无车居民在城市走廊沿线居住分布的不同均衡模式.通过理论解析,进一步考察了小汽车保有量和城市居民数量的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居民效用水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中心城市 城市空间均衡 居住区位选址 小汽车拥有权
下载PDF
城市活力:本地化消费机会的需求与供给 被引量:14
10
作者 徐杨菲 郑思齐 王江浩 《新建筑》 2016年第1期26-31,共6页
餐馆、咖啡厅、游乐园等消费设施在城市中的角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本地化消费机会的数量和质量,逐渐成为居民尤其是高技能人才选择城市的重要考量,同时成为衡量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地化消费机会由于其"本地化&qu... 餐馆、咖啡厅、游乐园等消费设施在城市中的角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本地化消费机会的数量和质量,逐渐成为居民尤其是高技能人才选择城市的重要考量,同时成为衡量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地化消费机会由于其"本地化"特征,其供需关系并不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政策也起到重要作用。首先从居民的居住选址、出行决策和社会互动理解居民对本地化消费机会的需求机制,然后从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安与环境治理三方面阐明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能在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地化消费机会 居住选址 出行决策 社会互动 城市空间和土地规划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治安与环境治理
下载PDF
住房成本与通勤成本的空间互动关系——来自北京市场的微观证据及其宏观含义 被引量:44
11
作者 郑思齐 张文忠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42,共8页
住房成本和通勤成本是城市空间结构中两个相互关联的内生变量。居民在进行居住区位选择时,会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从而形成住房价格、建筑密度和通勤行为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本文回顾了通勤成本和住房成本间的理论均衡关系,探讨了各... 住房成本和通勤成本是城市空间结构中两个相互关联的内生变量。居民在进行居住区位选择时,会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从而形成住房价格、建筑密度和通勤行为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本文回顾了通勤成本和住房成本间的理论均衡关系,探讨了各种现实情况是如何影响这个理论关系的;并利用大规模调研所采集的北京市微观个体数据,提供了这一互动关系的一些定量证据;最后从两个角度探讨了这种互动关系在城市管理的公共政策方面的宏观含义:考虑通勤成本后的住房支付能力评价,以及就业与居住过度分离的社会效果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成本 通勤成本 居住区位选择 竞租函数
下载PDF
就地城镇化背景下回流农民工居住区位选择——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 被引量:32
12
作者 张甜 朱宇 林李月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4-91,共8页
农民工回流潮的兴起改变了我国人口长期以来单一的从内陆向沿海的流迁模式,为回流地区实现就地城镇化带来了新动力。利用永城市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回流农民工居住区位的分布、演变、未来居住意愿,通过构建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探索其居... 农民工回流潮的兴起改变了我国人口长期以来单一的从内陆向沿海的流迁模式,为回流地区实现就地城镇化带来了新动力。利用永城市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回流农民工居住区位的分布、演变、未来居住意愿,通过构建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探索其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永城市主城区是回流农民工除农村以外的主要居住区位选择,居住区位转变主要是趋向于主城区而不是乡镇中心;大量回流农民工存在城镇购房的倾向,在未来有持续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城乡结合区蕴藏着就地城镇化的潜力。居住区位的选择受到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最后,就地方政府如何引导回流农民工以共同促进就地城镇化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位选择 回流农民工 就地城镇化 永城市
原文传递
兼顾社会效益与土地机会成本的保障房选址评价方法——基于高低收入群体居住选址偏好差异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23
13
作者 郑思齐 张英杰 +2 位作者 张索迪 龙瀛 杜立群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11,共9页
保障性住房能够改善受保障对象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但城市政府供给保障房用地也意味着损失较多的土地出让收入(较高的机会成本)。保障房的合理选址有赖于对上述社会效益和土地机会成本的理性权衡,这需要基于城市... 保障性住房能够改善受保障对象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但城市政府供给保障房用地也意味着损失较多的土地出让收入(较高的机会成本)。保障房的合理选址有赖于对上述社会效益和土地机会成本的理性权衡,这需要基于城市低收入和中高收入居民的居住选址偏好,寻找那些相对于中高收入居民而言,低收入居民更为偏好的区位,这样的区位意味着较高的社会效益和较低的机会成本。本文在北京市1911个微观区块尺度上,以2010年北京市城市居民家庭调查的大样本微观数据为基础,应用显示性偏好法(Hedonic模型)分析了两类群体的选址偏好差异,量化了他们对各个区块的综合支付意愿水平并进行比较,建立并计算了北京市内不同区位的保障房选址适宜性指数。本研究能够为保障房选址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有助于兼顾保障房社会效益和土地出让收入的财政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房选址 居住选址 显示性偏好法 HEDONIC模型 支付意愿
原文传递
新世纪的“银色”人居环境准备——关于改善我国老龄化社会居住形态和居住环境的设想与建议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纪凯 姚闻青 《华中建筑》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7,共4页
为迎接21世纪的“银色浪潮”、适应我国城市老龄化迅猛发展的需要,改善我国老年人居住形态和居住环境已刻不容缓。该文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形态及居住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在改善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形态及居住环境的措施方面作... 为迎接21世纪的“银色浪潮”、适应我国城市老龄化迅猛发展的需要,改善我国老年人居住形态和居住环境已刻不容缓。该文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形态及居住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在改善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形态及居住环境的措施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居住形态 居住环境 多样化选择
下载PDF
基于宜居性特征的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 被引量:10
15
作者 武永祥 黄丽平 张园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2-69,共8页
基于交通资源、商服资源、小区品质、自然环境等四个维度的宜居型特征构建区位选择集,从居住基本需求和居住实现能力两个维度个体自身属性特征阐述区位选择驱动因素,提出假设,建立了居住区位选择结构方程模型。最后结合哈尔滨实例,进一... 基于交通资源、商服资源、小区品质、自然环境等四个维度的宜居型特征构建区位选择集,从居住基本需求和居住实现能力两个维度个体自身属性特征阐述区位选择驱动因素,提出假设,建立了居住区位选择结构方程模型。最后结合哈尔滨实例,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找出居民不同区位选择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对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和住宅开发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位选择 宜居性特征 结构方程
原文传递
基于生活方式视角的城市青年居民交通出行与居住区位选择行为——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凯 徐媛 +1 位作者 周晶 张敏婕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引入生活方式概念并作为城市青年居民细分指标,通过构建潜在类别选择模型,探讨青年居民日常交通出行方式及居住区位选择行为。基于调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将青年居民生活方式分为“市区+个人公共交通+家庭私家车”导向、“市区+个人出行... 引入生活方式概念并作为城市青年居民细分指标,通过构建潜在类别选择模型,探讨青年居民日常交通出行方式及居住区位选择行为。基于调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将青年居民生活方式分为“市区+个人公共交通+家庭私家车”导向、“市区+个人出行无偏好+家庭私家车”导向、“市区+个人/家庭私家车”导向、“市郊+个人/家庭公共交通”导向、“市郊+个人/家庭私家车”导向,及“市郊+个人公共交通+宅家”导向6种类型。随后基于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研究城市青年居民生活方式、出行方式及居住区位选择间的内在联系。相关研究成果与结论为理解城市青年居民时空选择行为差异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出行方式选择 居住区位选择 潜在类别模型
下载PDF
轨道交通建设对沿线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田丽君 于宁 蔡乌赶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0-139,共10页
为了预测轨道交通建设对沿线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结合居民工资水平、交通可达性与住房价格等建立居民消费剩余模型,建立了居住地Logit选择模型来确定因交通流量分布改变而导致的居住区位选择分布;借助居民居住地与交通工具联合选择模型... 为了预测轨道交通建设对沿线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结合居民工资水平、交通可达性与住房价格等建立居民消费剩余模型,建立了居住地Logit选择模型来确定因交通流量分布改变而导致的居住区位选择分布;借助居民居住地与交通工具联合选择模型,确定路面交通流量变化,进而获得轨道交通运营后因交通成本变化引起的不同工资水平居民的居住选择变化情况,分析了轨道交通建成导致住宅价格增长给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行为带来的二次影响;以单中心城市为背景,设定10个轨道交通站点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了8类不同工资类型的居民在轨道交通建设与房价增长后,在10个轨道交通站点居住区位选择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轨道交通建成后居民向远离城市中心的方向移动,但工资水平较低的居民时间价值较低,居住选择受其建成影响较小;随着轨道交通沿线居住区位可达性的提升,轨道交通附近房价增长,最远的居住区位平均每平米房价增长2 619元,最近的居住区位平均每平米房价增长11.5元,与此同时,工资水平较高的居民向城市中心移动,工资水平较低的居民向远离城市中心的方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轨道交通 居民消费剩余 LOGIT模型 居住选址
原文传递
省际人口返迁的新状况及返迁后的居住区位选择——基于“固定时距”迁移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贞 陈晨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3,共12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流动人口增速的趋缓和返迁人数的上升,省际人口返迁的规模及返迁后在省内居住区位的选择对我国城镇化格局的影响不断加深。使用2015年小普查数据计算"固定时距"省际返迁人口的规模和返迁率,以反映我国人口返... 近年来,随着我国流动人口增速的趋缓和返迁人数的上升,省际人口返迁的规模及返迁后在省内居住区位的选择对我国城镇化格局的影响不断加深。使用2015年小普查数据计算"固定时距"省际返迁人口的规模和返迁率,以反映我国人口返迁的新状况,并通过logit模型探讨影响返迁人口省内居住区位选择的因素。研究发现,2015年我国约有271万固定时距省际返迁人口,返迁率为14.16%。返迁人口规模和返迁率较往年明显上升。约10%的返迁人口在省内进行了居住区位再选择。从输出地看,西部地区返迁率高于中部;从输入地看,珠三角返迁率高于长三角。虽然以人力资本衡量,省际返迁是对迁移总人口的逆向选择,但返迁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高于非迁移人口,进行了居住区位再选择的返迁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甚至高于迁移人口。研究反映出当前人口返迁越来越可能是流动人口主动选择的结果,并将对其返回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来有益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返迁 固定时距 居住区位选择 人口迁移
下载PDF
计算机实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构建及应用——以城市居住区位选择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铮 翟石艳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44-1453,共10页
本文探讨了正在发展中的计算机实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建构,并提出将其作为地理学的一种方法论进行发展。首先对实验人文地理学的概念范畴、实验原则、技术路线进行界定,其中实验原则包括价值诱导原则、响应博弈原则、实验可控原则、... 本文探讨了正在发展中的计算机实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建构,并提出将其作为地理学的一种方法论进行发展。首先对实验人文地理学的概念范畴、实验原则、技术路线进行界定,其中实验原则包括价值诱导原则、响应博弈原则、实验可控原则、结论统计原则、地理逼近原则、实验封装原则等。然后基于实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以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其初步结论为:①在居住区位选择过程中,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差异并未对被试者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②在两种典型城市空间结构下,被试者均表现出对居住区周边交通和学校因素最为关注;③房价因素对被试者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不明显,并没有引发被试者向某一特定区域集聚的现象。案例研究证实了在GIS和计算机技术构建的地理结构环境中,以实验内容为前制度框架,通过可控制的实验环境,可以有效地模拟人类决策行为,进而研究人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人文地理学 地理信息科学 方法论 居住区位选择
原文传递
不同住房产权下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都市区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7-33,共7页
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区位选择会受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住宅供应体系,从居住区位选择的视角来探究城市... 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区位选择会受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住宅供应体系,从居住区位选择的视角来探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北京都市区为研究案例地,通过构建排序多元Logit模型对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整体来看,房价、土地价格、交通状况、居住区自然环境和公共服务情况等外部因素是影响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从宜居性特征来看,距最近公园、最近重点高中、大学以及三级甲等医院的距离等4个因素影响较为显著。(2)从家庭层面的内部影响因素来看,年龄、家庭构成和收入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居住区位选择。然而,性别、学历、职业和距离最近电影院的距离等因素对所有住房类型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3)不同住房产权的居民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除房价、土地价格、距重点高中、三级甲等医院的距离等共性影响因素外,单位住房居民受收入影响较大,经济适用房和租房居民更看重交通便捷性,家庭构成则显著影响着商品房住户的区位选择。相关结论有助于城市居住空间和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居住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位选择 影响因素 排序多元Logit模型 北京都市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