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a波段多波束卫星通信降雨衰减功率优化法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宇飞 康健 王保印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385-389,共5页
降雨衰减是影响Ka波段卫星通信系统传输质量及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保证卫星通信链路的传输质量,根据我国的降雨统计数据,计算得到了Ka波段降雨衰减的等值分布图,并采用功率优化法对多波束天线系统的转发器功率进行优化分配,以... 降雨衰减是影响Ka波段卫星通信系统传输质量及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保证卫星通信链路的传输质量,根据我国的降雨统计数据,计算得到了Ka波段降雨衰减的等值分布图,并采用功率优化法对多波束天线系统的转发器功率进行优化分配,以补偿降雨衰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减小降雨衰减对通信传输质量的影响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衰减 KA波段 功率优化 降雨衰减补偿 多波束天线
下载PDF
移出型西南涡与我国中东部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吴瑞姣 罗艳 余金龙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8-826,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逐日降水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统计2007—2017年5—7月西南涡共计199例,其中110例移出源地发展。在移出型西南涡中有66例沿偏东路径移动,占比60%;东北路径西南涡约占28.2%;东南路径西南涡仅占10.9%。移出型西南涡与我...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逐日降水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统计2007—2017年5—7月西南涡共计199例,其中110例移出源地发展。在移出型西南涡中有66例沿偏东路径移动,占比60%;东北路径西南涡约占28.2%;东南路径西南涡仅占10.9%。移出型西南涡与我国中东部降水具有密切关系:偏东型有利于沿江地区降水增多;东北型使江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东南型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增加。偏东型和东北型西南涡中心路径与雨带走向近乎平行,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移,造成偏移差异的直接原因在于低涡北侧是否有降水。研究表明:当高空无干冷侵入时,低涡南侧偏南风越强,北侧空气湿度越大,北侧低空有偏东气流将有利于北侧空气抬升产生降水;当高空存在干冷侵入时,若北侧低层有一支湿润的偏东气流,二者叠加形成对流不稳定,也有利于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出型西南涡 雨带 差异分析
下载PDF
2010年亚洲夏季风环流异常特征及其对中国雨带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鲍媛媛 康志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17-1228,共12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 OLR、海温距平等资料,研究了2010年中国夏季风环流的异常特征及其对雨带的影响,并从热带对流、积雪、海温等方面探讨了季风环流异常机制。结果表明,整个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偏强偏西...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 OLR、海温距平等资料,研究了2010年中国夏季风环流的异常特征及其对雨带的影响,并从热带对流、积雪、海温等方面探讨了季风环流异常机制。结果表明,整个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偏强偏西、南亚高压偏强偏东、西南季风偏弱偏西,西太副高和南亚高压6月持续偏南、7月中期-8月下旬前期明显偏北,季风环流的有效配置对暴雨洪涝极为有利。印度洋等海域海温正距平及拉尼娜迅速发展对季风异常有重要影响。赤道印度洋和印度尼西亚群岛附近海温正距平引起对流和热源偏强及大气温度明显偏高,在青藏高原积雪偏少、热源偏强、亚洲南部大陆上空温度偏高的情况下,使南北温度梯度减小、西南季风偏弱。印度尼西亚群岛附近强热源还通过下沉力管效应和北侧负涡度加强促使6月西太副高偏强、偏南;7-8月南海和菲律宾附近海温上升、对流和热源加强,青藏高原热源偏强和华西强降水凝结潜热使南亚高压强度偏强、脊线偏北、中心位置偏东,多个因素促使西太副高加强北抬西伸。相关分析证实了海温异常对西太副高和南亚高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带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南亚高压 海温距平
下载PDF
不同路径移出型西南涡对中国中东部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毛程燕 马依依 +4 位作者 孙杭媛 郑倩 龚理卿 季丹 王健疆 《干旱气象》 2022年第3期386-395,共10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热带降雨测量(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卫星提供的降水反演产品3B42RT、全球降雨观测(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卫星搭载的双频降雨雷达(dual-fr...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热带降雨测量(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卫星提供的降水反演产品3B42RT、全球降雨观测(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卫星搭载的双频降雨雷达(dual-frequency precipitation radar,DPR)观测数据、FY-2F云类型和云顶亮温等资料,对2010—2020年4—10月(暖季)影响中国中东部降水的西南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暖季移出型西南涡共计108例,东移型、东北移型和东南移型占比分别为58.3%、27.8%、12.0%。其中东移型西南涡主要影响长江中下游,雨带呈东西向分布;东北移型西南涡雨带主要位于黄淮到华北一带;东南移型西南涡降水则主要集中在华南及沿海海域。另外,3类暖季移出型西南涡降水云系特征有明显差异,东移型西南涡30°N以北为层状云降水,以南为对流云降水,东北移型为对流云和层状云降水共同影响(即混合性降水),而东南移型则以对流云降水为主;暖季移出型西南涡降水云分类均以积雨云和密卷云为主,且伸展高度高、云顶亮温低,其中东移型和东北移型西南涡云系影响范围更广,而东南移型西南涡云系则呈块状、更密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MM GPM FY-2F 移出型西南涡 雨带 云系特征
下载PDF
Kinematics an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st Intense Rainfall Convective Storm Observed by Jiangsu Polarimetric Radar Network 被引量:3
5
作者 WANG Kun XIA Xin +5 位作者 MEI Yi-qing JIANG Ning WAN Qi-lin LI Min GU Pei-shu PENG Xiao-y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2年第2期169-182,共14页
The polarimetric radar network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just been operationalized since 2020.The first intense precipitation event observed by this polarimetric radar network and disdrometer occurred during August 28-2... The polarimetric radar network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just been operationalized since 2020.The first intense precipitation event observed by this polarimetric radar network and disdrometer occurred during August 28-29,2020 and caused severe flooding and serious damage in eastern Jiangsu Province.The microphysics and kinetics for this heavy precipitation convective storm is diagnosed in this study,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olarimetric radar network.Drop size distribution(DSD)of this event is estimated from measurements of a ground disdrometer,and the corresponding three-dimensional atmospheric microphysical features are obtained from the multiple polarimetric radars.According to features of updraft and lighting,the evolution of the convective storm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developing,mature with lightning,mature without lightning and dissipating.The DSD of this event is featured by a large number of raindrops an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large raindrops.The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warm-rain process,and ice-phase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are active in the mature stages.The composit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convective storm indicates that deep ZDR and KDP columns coincide with strong updrafts during both mature stages.The hierarchical microphysical structure retrieved by the Hydrometeor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HID)shows that depositional growth has occurred above the melting level,and aggregation is the most widespread ice-phase process at the-10℃level or higher.During negative lightning activity,the presence of strongest updrafts and a large amount of ice-phase graupel by riming between the 0℃and-35℃layers generate strong negative electric fields within the cloud.These convective storms are typical warm clouds with very high precipitation efficiency,which cause high concentration of raindrops,especially the presence of large raindrops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The ice-phase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above the melting layer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ctive storms cloud microphysics LIGHTNING warm rain polarimetric S-band radar observations
下载PDF
Impact of rain-induced sea surface roughness variations on salinity retrieval from the Aquarius/SAC-D satellite 被引量:2
6
作者 MA Wentao YANG Xiaofeng +3 位作者 YU Yang LIU Guihong LI Ziwei JING Che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7期89-96,共8页
Rainfall has tw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ea surface, including salinity decreasing and surface becoming rougher, which have further influence on L-band sea surface emissivity. Investigations using the Aquarius and... Rainfall has tw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ea surface, including salinity decreasing and surface becoming rougher, which have further influence on L-band sea surface emissivity. Investigations using the Aquarius and TRMM 3B42 matchup dataset indicate that the retrieved sea surface salinity (SSS) is underestimated by the present Aquarius algorithm compared to numerical model outputs, especially in cases of a high rain rate. For example, the bias between satellite-observed SSS and numerical model SSS is approximately 2 when the rain rate is 25 mm/h. The bias can be eliminated by accounting for rain-induced roughness, which is usually modeled by rain-generated ring-wave spectrum. The rain spectrum will be input into the Small Slope Approximation (SSA) model for the simulation of sea surface emissivity influenced by rain. The comparison with theoretical model indicated that the empirical model of rain spectrumis more suitable to be used in the simulation. Further,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rain spectrum are modified by fitting the simulations with the observations of the 2-year Aquarius and TRMM matchup dataset. The calculations confirm that the sea surface emissivity increases with the wind speed and rain rate. The increase induced by the rain rate is rapid in the case of low rain rate and low wind speed. Finally, a modified model of sea surface emissivity including the rain spectrum is proposed and validated by using the matchup dataset in May 2014.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s, the bias of the rain-induced sea surface emissivity simulated by the modified modelis approximately le-4, and the RMSE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le-3. With using more matchup data, thebias between model retrieved sea surface salinities and observationsmay be further corrected, and the RMSE may be reduced to less than 1 in the cases of low rain rate and low wind sp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rius salinity remote sensing rain L-band EMISSIVITY
下载PDF
梅雨暴雨期重力惯性波的发展与雨带的活动 被引量:3
7
作者 常越 何金海 +1 位作者 丁治英 杨帅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6-302,共7页
由1991年7月5—6日一次梅雨期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扰动场分析,发现高低层重力惯性波的发展与传播和雨带、低涡的发展与传播有密切的联系,高低层重力惯性波有明显不同的传播形式。结果表明:降水初期,对流不稳定激发出重力惯性波,低层南部相... 由1991年7月5—6日一次梅雨期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扰动场分析,发现高低层重力惯性波的发展与传播和雨带、低涡的发展与传播有密切的联系,高低层重力惯性波有明显不同的传播形式。结果表明:降水初期,对流不稳定激发出重力惯性波,低层南部相对稳定,有向南传播的重力惯性波,高层出现传播的重力惯性波,高低层向南传播的重力惯性波有利于多条雨带的形成;降水中期,高层的重力惯性波出现围绕低层涡旋中心逆时针旋转,降水也开始加大并东移;高层向北传播的重力惯性波可导致低层的涡旋和降水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惯性波 梅雨暴雨 雨带 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Rainfall Measurements Due to Radio Frequency Signal Attenuation at 2 GHz
8
作者 Vasilis Christofilakis Giorgos Tatsis +4 位作者 Constantinos T. Votis Spyridon K. Chronopoulos Panos Kostarakis Christos J. Lolis Aristides Bartzokas 《Journal of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18年第3期192-201,共10页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 experimental validated system for measuring rainfall due to radio frequency (RF) signal attenuation at 2 GHz. Measurements took place in Ioannina, NW Greece, starting in April 2015 and last...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 experimental validated system for measuring rainfall due to radio frequency (RF) signal attenuation at 2 GHz. Measurements took place in Ioannina, NW Greece, starting in April 2015 and lasting for twelve months. The primary acquired extensive results have shown reliable and accurate measurements for rainfall amounts smaller than 1 mm for 5 min periods. The very important innovation is that this paper presents significant earth-to-earth measurements due to rainfall attenuation (at 2 GHz) in order to act as a map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 and as a prior knowledge for the behavior of other systems operating at frequencies around S-b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rain ATTENUATION S-band Measurements
下载PDF
CMIP5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雨带北推模拟的评估
9
作者 金瑞萌 杨洋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2年第3期19-23,共5页
文章利用1961-2005年观测的APHRO_MA_V1101逐月降水资料和CMIP5的33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历史试验月平均降水资料,对比检验了模式对历史气候及其变化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中国东部雨带在初夏至盛夏有一个明显的北推特征;inmcm4和CNRM-CM5... 文章利用1961-2005年观测的APHRO_MA_V1101逐月降水资料和CMIP5的33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历史试验月平均降水资料,对比检验了模式对历史气候及其变化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中国东部雨带在初夏至盛夏有一个明显的北推特征;inmcm4和CNRM-CM5模式对中国东部雨带北推气候态的模拟能力最好。文章以中国东部7月降水异常作为衡量初夏至盛夏雨带推进异常,中国东部7月降水趋势在黄河以南地区增加,黄河以北地区降水减少,模拟能力最好的两个模式是HadGEM2-CC和CanES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雨带 模式评估 趋势
下载PDF
一次梅雨锋降水雨带演变动力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勇 丁治英 陈明诚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32-1137,共6页
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1数值模拟结果、FNL再分析资料以及实况降水资料对一次梅雨锋暴雨其雨带演变特征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借鉴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技术,揭示对此次降水过程雨带分布具有重要影响的低层风场演变过程,在此基... 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1数值模拟结果、FNL再分析资料以及实况降水资料对一次梅雨锋暴雨其雨带演变特征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借鉴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技术,揭示对此次降水过程雨带分布具有重要影响的低层风场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垂直涡度倾向变化方程,对雨带上中尺度涡旋演变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①雨带的演变与低空急流的形成、发展有关,雨带在此次降水阶段后期沿着新生成的低空急流不断向东移动、发展。②对流层中低层涡度平流项、垂直输送项演变过程对于雨团移动具有指示作用。③低空风垂直切变加强以后,涡度方程中扭转项对局地涡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雨带 EOF 低空急流 涡度平流
下载PDF
台风螺旋雨带——涡旋Rossby波 被引量:63
11
作者 余志豪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02-507,共6页
台风中的螺旋云雨带是由多种探测手段被观测到的现象 ,是为大家所共识的不争事实。但是 ,对它的形成、维持的理论解释 ,虽有多种学说 ,一直以来人们都倾向于重力惯性波说。而重力惯性波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即波的相速理论值为 10 1m/s... 台风中的螺旋云雨带是由多种探测手段被观测到的现象 ,是为大家所共识的不争事实。但是 ,对它的形成、维持的理论解释 ,虽有多种学说 ,一直以来人们都倾向于重力惯性波说。而重力惯性波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即波的相速理论值为 10 1m/s量级 ,它要比螺旋云雨带实测移速只有 10 0 m/s几乎大一个量级。于是从前几年开始 ,人们又回到 30多年前提出的涡旋 Rossby波说那里去寻找合适的解释。经典的Rossby波是 β =(df/dy)作用的大尺度波动 ,而适用于台风中螺旋云雨带的涡旋———Rossby波乃是 f平面 (β =0 )上的中尺度波动。那末 ,对这两类尺度不同和成波机理不同的波动 ,何以均冠予Rossby波一词 ?本文试图从动力学等价原理上 ,对此作统一联系的说明。其结果是 :台风基本气流的涡度 ζ随径向 (r)变化的梯度d ζdr=1rr(r vλ) ,在动力学上等价于科氏参数 f随纬度变化的梯度即β=df/dy ;或者说它们在绝对涡度守恒的前提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螺旋云雨带 涡旋ROSSBY波 重力惯性波说 成波机理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副高外围对流雨带中的对流-对称不稳定及锋生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王宗敏 丁一汇 +2 位作者 张迎新 田利庆 李江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对2009年8月25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西北外围对流雨带的云图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WRF3-3中尺度模式对对流雨带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较成功的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结果分析了对流雨带发生时的对称不稳定、对流... 对2009年8月25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西北外围对流雨带的云图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WRF3-3中尺度模式对对流雨带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较成功的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结果分析了对流雨带发生时的对称不稳定、对流不稳定、惯性不稳定以及锋生等。结果表明:副高外围对流雨带由若干具有一定间隔的对流单体构成,单体在随对流层中层气流的移动中逐渐发展直至消亡。对流雨带的西北侧为宽广的带状斜压云系,东南侧为副高控制的晴空区。对流雨带发生于对流层低层(700hPa以下)的对称不稳定区,700~500hPa存在对流不稳定和弱的惯性不稳定。随着对流的发展,700~500hPa的对流不稳定度明显减弱,而惯性不稳定明显加强。对流层低层为倾斜上升区,中高层为垂直上升区,左侧对应下沉气流,呈现明显的倾斜对流和垂直对流的混和特征,体现了对流-对称不稳定的作用。对流层低层(750hPa以下)锋生的存在提供了对流一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的有利条件。对流雨带与500-800hPa等厚度线基本平行,而与500hPa等高线存在明显的交角,雨带中的对流单体随环境气流移动,雨带符合与对称不稳定相联系的带状降水特征。上述结论对实际预报副高外围对流雨带的位置和走向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高外围 对流雨带 对流-对称不稳定 倾斜对流
下载PDF
华南冷锋云系的中尺度和微物理特征模拟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史月琴 楼小凤 +2 位作者 邓雪娇 胡志晋 周秀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19-1036,共18页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结合实测地面雨量、卫星和雷达资料,对发生在2004年3月31日-4月1日的华南春季冷锋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模拟云带的出现时间、位置、形状与走向以及随时间的演变均与卫星观测一致。模...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结合实测地面雨量、卫星和雷达资料,对发生在2004年3月31日-4月1日的华南春季冷锋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模拟云带的出现时间、位置、形状与走向以及随时间的演变均与卫星观测一致。模拟的雷达回波分布同实测一致,回波主要出现在地面锋线以及锋后冷空气一侧,呈西南东北带状分布,锋面云系的不同部位回波单体的差异很大。模拟的主要降水时段内的地面雨量分布范围以及大小同实测接近,中尺度雨带呈西南东北带状结构,随着冷锋的移动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在中尺度雨带上有4个生命史超过3小时的强降水中心,强降水中心基本都是向东略偏南的方向移动,与回波单体的移动方向一致。锋面云系的垂直运动深厚,且基本与云区对应,云系产生在低层辐合、正涡度,高层辐散和高相当位温的区域。地面锋线附近的上升速度大,云水含量高,冰相粒子的淞附和雨滴碰并云滴是云中的主要微物理过程,暖雨过程和冷雨过程都重要;而在高空锋区宽雨带部分低层为下沉气流,上升气流只出现在高层,主要是过冷云水、霰和雪晶组成的混合云,雪晶是霰增长的主要源项,降水主要由霰的融化产生,冷云降水过程比较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冷锋降水 中尺度雨带 微物理转化过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用过程透雨量确定的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特征 被引量:27
14
作者 黄菲 李栋梁 +2 位作者 汤绪 王式功 王慧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0-538,共9页
利用1951—2006年全国715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和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农作物生长角度为出发点,采用过程透雨量(20 mm)标准确定4—10月出现6次及6次以上过程透雨量作为东亚夏季风区,以北边缘历年波动范围确定夏季风边缘带,根... 利用1951—2006年全国715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和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农作物生长角度为出发点,采用过程透雨量(20 mm)标准确定4—10月出现6次及6次以上过程透雨量作为东亚夏季风区,以北边缘历年波动范围确定夏季风边缘带,根据连续透雨过程达到无旱标准来判断东亚夏季风的开始时间。主要分析了夏季风北边缘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夏季风边缘带的变化范围以及夏季风边缘的推进过程和北边缘变化机制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透雨标准较好地确定了边缘带位置,夏季风北边缘呈现向南偏移的趋势,边缘带范围有所扩大;北边缘变化与偏南风强弱和水汽输送联系紧密,并且对我国雨带的分布以及北方降水有一定影响,北边缘偏北,雨带偏北,则华北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透雨量 夏季风北边缘带 雨带类型 北界位置 水汽输送
下载PDF
星载毫米波测云雷达在研究冰雪天气形成的云物理机制方面的应用潜力 被引量:24
15
作者 仲凌志 刘黎平 +3 位作者 陈林 王瑾 牟蓉 沃伟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05-716,共12页
从2008年1月10日起,受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1954年以来罕见的冰冻天气,此次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冰冻范围广、受灾程度重。文中简要介绍了毫米波雷达的探测特点及衰减特性;重点利用CloudSat卫星上搭载的3... 从2008年1月10日起,受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1954年以来罕见的冰冻天气,此次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冰冻范围广、受灾程度重。文中简要介绍了毫米波雷达的探测特点及衰减特性;重点利用CloudSat卫星上搭载的3 mm波长云廓线毫米波雷达(CPR)的探测结果分析了1月28日、2月10日南方冰雪天气形成的云物理机制,并且与C波段测雨雷达探测结果对比;结果表明:(1)毫米波雷达具有高空间分辨率,能够清楚地反映云的垂直和水平结构,且清晰地反映云中0℃层融化带的垂直特征。(2)1月28日湖南冻雨、2月10日贵州冻雨分别是"冰雪-雨-过冷雨"和"过冷云-过冷雨"两种典型的云物理机制,云内0℃层融化带的强度和厚度与近地面温度的高低是能否形成冻雨天气的关键因素。(3)毫米波雷达在冰冻天气研究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充分将毫米波雷达与天气测雨雷达以及其他遥感手段结合,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发展毫米波探测技术将对研究各种天气形成的微观物理机制、云物理的发展、气候变化的研究及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CLOUDSAT卫星 零度层亮带 冻雨 云物理机制
下载PDF
近50年来夏季西风指数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0
16
作者 严华生 胡娟 +1 位作者 范可 张云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7-726,共10页
使用1951~2002年夏季500 hPa高度月平均格点资料,运用多变量方差分析的方法,找到夏季不同雨带类型对应的西风指数变化关键区,再对关键区西风指数与夏季160个站的降水进行相关分析,找到降水显著高相关区。最后,采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 使用1951~2002年夏季500 hPa高度月平均格点资料,运用多变量方差分析的方法,找到夏季不同雨带类型对应的西风指数变化关键区,再对关键区西风指数与夏季160个站的降水进行相关分析,找到降水显著高相关区。最后,采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风场检验的方法,找到高低西风指数年对应的风场显著差异区以及不同雨带类型对应的风场显著差异区,对高低西风指数和正常年西风指数各自对应的环流场以及三种类型雨带对应的环流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夏季西风指数差异最大的关键区在(35°N^55°N,110°E^140°E)。在关键区内,I类雨带对应高指数环流,II类雨带对应多年平均环流形式,III类雨带对应低指数环流。而降水场上的高相关区在长江和江南一带,为负相关。高低指数年的u、v风场显著性关键区和I、III类雨带的u、v风场的显著性关键区基本相同,经度在100°E^130°E,纬度分别位于35°N^55°N(A关键区)和25°N^30°N(B关键区)。高指数年对应I类雨带,在关键区A南风加强,在关键区B东风加强。低指数年对应III类雨带,在关键区A东北风加强,在关键区B西风加强。而多年平均环流形式对应II类雨带,A、B两个关键区主要是西风控制。归结原因是由于西风带的南进北退导致冷空气南下北上的路径、强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夏季雨带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带类型 西风指数 显著性关键区 相关场 风场关键区
下载PDF
台风“海棠”的螺旋雨带结构及特征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勇 丁治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2-362,共11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5年7月19—20日台风"海棠"登陆前后螺旋雨带的结构及特征进行了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台风造成的沿海暴雨与主次两条雨带活动有关。主雨带是涡旋Rossby波激发的螺旋雨带,与850 hPa正涡度...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5年7月19—20日台风"海棠"登陆前后螺旋雨带的结构及特征进行了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台风造成的沿海暴雨与主次两条雨带活动有关。主雨带是涡旋Rossby波激发的螺旋雨带,与850 hPa正涡度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降水强度大,辐合层次低,处在温度和切向风速梯度最大处。次雨带辐合层次相对较高,最大温度梯度和相当位温梯度发生在700 hPa以上,无明显切向风梯度配合,其发展主要与台风中心附近的阶梯状相当位温锋区有关。当台风中雨带合并时,易造成降水增幅。台风登陆前后存在螺旋雨带的断裂现象,台风中心西侧及西北侧的中低层的辐散流场使高层的气旋性流场出现和加强,台风在高层的气旋性环流与西部低压结合,使台风西部产生辐合,引起螺旋雨带的断裂,当高层的低压形成明显的气旋式切变时,也可使切变下方螺旋雨带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ROSSBY波 锋区 螺旋雨带 台风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推进过程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爱华 江志红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6-193,共8页
利用中国东部355站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空间均一化降水指数,并利用联合经验正交展开(EEOF)等方法研究了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推进过程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雨带以110°E为界分东西两个雨带中心向北推... 利用中国东部355站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空间均一化降水指数,并利用联合经验正交展开(EEOF)等方法研究了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推进过程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雨带以110°E为界分东西两个雨带中心向北推进,且由于两雨带进程不一致,致使整个东部夏季雨带呈东北—西南向向北推进;当雨带推进偏强时,雨带易偏北,夏季多出现Ⅰ型降水分布,雨带推进偏弱时,雨带易偏南,夏季多出现Ⅱ型、Ⅲ型降水分布;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推进强度在1966年和1979年发生明显突变,1957—1966年雨带推进偏强,而在1979—1989年雨带推进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雨带推进 联合经验正交展开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of a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Event over Eastern China:Analysis Using Micro Rain Radar data 被引量:15
19
作者 Hong WANG Hengchi LEI Jiefan Y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1472-1482,共11页
Data collected using the micro rain radar(MRR) situated in Jinan city, eastern China,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altitudin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rainfall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o analyze the bright ba... Data collected using the micro rain radar(MRR) situated in Jinan city, eastern China,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altitudin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rainfall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o analyze the bright band(BB)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meteor classification. Specifically, a low-intensity and stable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event that occurred from 0000 to0550 UTC 15 February 2015 and featured a BB was studied. During this event, the rainfall intensity was less than 2 mm h-1 at a height of 300 m, which was above the radar site level, so the errors caused by the vertical air motion could be ignored.The freezing height from the radiosonde matched well with the top of the BB observed by the MRR.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0.5–1 mm diameter drops showed no noticeable variation below the BB. The maximum fall velocity and the maximum gradient fall velocity(GFV) of the raindrops appeared at the bottom of the BB. Meanwhile, a method that uses the GFV and reflectivity to identify the altitude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BB was established, with which the MRR can provide a reliable and real-time estimation of the 0?C isotherm. The droplet fall velocity was used to classify the types of snow crystals above the BB. In the first 20 min of the selected precipitation event, graupel prevailed above the BB; and at an altitude of2000 m, graupel also dominated in the first 250 min. After 150 min, the existence of graupel and dendritic crystals with water droplets above the BB was infer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p size distribution micro rain radar bright ban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下载PDF
一次中尺度急流激发的辽宁大暴雨观测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陈艳秋 袁子鹏 +1 位作者 黄阁 崔胜权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48,I0008,共9页
应用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常规探空、卫星及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08年7月31日夜间发生在辽宁省的一次大暴雨过程中的急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超低空环流场中同时存在着大尺度偏南急流和中尺度西南急流。在中尺度西南急流... 应用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常规探空、卫星及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08年7月31日夜间发生在辽宁省的一次大暴雨过程中的急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超低空环流场中同时存在着大尺度偏南急流和中尺度西南急流。在中尺度西南急流左侧生成的西南—东北向的中-β尺度云团列直接引发了大暴雨。进一步分析表明,超低空中尺度西南急流与高空急流方向相近且风速相当,形成了二次切变型的空间垂直分布,在其左侧激发了涡旋Rossby重力波的不稳定发展,从而生成中-β尺度云团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中-β尺度云团列 中尺度超低空急流 涡旋 Rossby重力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