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解后过程考古学:考古学的人文转向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胜前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6,127-128,共11页
后过程考古学作为西方考古学的新兴流派受到颇多争议。理解后过程考古学对于我们学习与批评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运用分析考古学观念的方法论框架,从内、外关联,从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等三个层面上来分析,同时与过程考古学比较,是比较... 后过程考古学作为西方考古学的新兴流派受到颇多争议。理解后过程考古学对于我们学习与批评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运用分析考古学观念的方法论框架,从内、外关联,从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等三个层面上来分析,同时与过程考古学比较,是比较可行的方法。分析与比较显示:后过程考古学立足于后现代社会状况、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时具有后现代科学基础;它秉承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强调人在认识与改造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从人文科学的视角重新认识考古学的价值,弥补了高度强调科学的过程考古学的重大不足。它的主要观念可以为当下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实践所借鉴,有助于中国考古学平衡与可持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过程考古学 关联的方法人文科学 后现代
原文传递
作为科学的考古学 被引量:7
2
作者 陈胜前 李彬森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2,127-128,共9页
科学与考古学的关系是考古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主题,它可以从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在考古学的早期形成阶段,科学是考古学的形成基础;在过程考古学阶段,科学在一般方法论与专门知识上提供了众多的支持,过程考古学也以要成为科学为目的;到了... 科学与考古学的关系是考古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主题,它可以从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在考古学的早期形成阶段,科学是考古学的形成基础;在过程考古学阶段,科学在一般方法论与专门知识上提供了众多的支持,过程考古学也以要成为科学为目的;到了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的后过程考古学阶段,科学成了要超越的对象。三个阶段中,科学所蕴藏的内涵在不断改变,影响到考古学的目标以及实现它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作为科学的考古学"的讨论对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中国相对缺乏科学的传统。当前阶段,中国考古学还需要加强科学基础,进一步发展作为科学的考古学,同时吸收后过程考古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与伦理学上的部分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理论 科学 过程考古学 后过程考古学 考古哲学 中国考古学
原文传递
走出象牙塔:中国考古特色何在?学派何为?
3
作者 曹兵武 《博物院》 2023年第5期7-11,共5页
作为科学的中国考古,经过百余年的探索发现和研究求证,揭示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万年的农耕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作为社会存在的中国考古,则为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文化自信、自觉,以及人类文明的比较互鉴提供了独特的实证性支撑... 作为科学的中国考古,经过百余年的探索发现和研究求证,揭示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万年的农耕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作为社会存在的中国考古,则为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文化自信、自觉,以及人类文明的比较互鉴提供了独特的实证性支撑。新时期中国考古不仅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考古发掘之后的大众化和公共考古的社会责任,更应充分发掘研究对象与视角方法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抓住历史机遇,建设中国学派,为探索人类文明从多元到一体及可持续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与认知贡献独特的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的中国学派 主位视角 后过程考古 公共考古 多元一体
原文传递
水下考古学理论的发展与变迁——兼谈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丁见祥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2年第5期1-1,2-10,共10页
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考古学进入活跃的理论创新期。作为考古学的组成部分,水下考古的特殊性主要由遗存环境和相应的技术系统所定义,其理论变化则与考古学保持着相近的韵律。文章以文化-历史考古学、过程主义考古学、后过程主义考古... 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考古学进入活跃的理论创新期。作为考古学的组成部分,水下考古的特殊性主要由遗存环境和相应的技术系统所定义,其理论变化则与考古学保持着相近的韵律。文章以文化-历史考古学、过程主义考古学、后过程主义考古学为论述框架,对水下考古学理论的发展变迁予以总结、分析。文章指出:自1960年科学的水下考古学确立以来,理论上大体表现出文化-历史考古学、过程主义考古学、后过程主义考古学的嬗变轨迹;水下考古学理论的发展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演进也有大体一致的节奏,彼此表现出一定的“源流”关系。总结这一变化过程,有利于理解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批评借鉴相关理论方法的合理内涵,以便进一步提升水下考古学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考古学 文化-历史考古学 过程主义考古学 后过程主义考古学 水下文化遗产
下载PDF
美国聚落考古学的历史与未来 被引量:4
5
作者 杰里米·A·萨布罗夫 温迪·阿什莫尔 陈洪波 方辉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62,共9页
聚落考古学或说聚落形态研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考古学领域发生的最重要的理论或方法革命,在美国考古学界,它已经成为被新考古学和后过程考古学等各个学派广泛接受的基本方法。本文回顾了聚落考古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阐述了它在... 聚落考古学或说聚落形态研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考古学领域发生的最重要的理论或方法革命,在美国考古学界,它已经成为被新考古学和后过程考古学等各个学派广泛接受的基本方法。本文回顾了聚落考古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阐述了它在当代考古研究中的重大作用,并对它在今后考古学发展中的积极前景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聚落考古学 文化遗产 历史变革 社会背景
原文传递
考古材料研究的新视角: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纠缠理论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岩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43,共10页
纠缠(entanglement)理论是著名考古学家伊恩·霍德(Ian Hodder)以长期的考古实践为基础,并在新唯物主义思潮影响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考古学理论形态。它强调物自身的性质及其对人的束缚,主张以人与物在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依赖... 纠缠(entanglement)理论是著名考古学家伊恩·霍德(Ian Hodder)以长期的考古实践为基础,并在新唯物主义思潮影响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考古学理论形态。它强调物自身的性质及其对人的束缚,主张以人与物在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依赖关系与依附关系以及涉及到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流为视角,对考古材料进行分析,进而对古代社会进行观察与理解。纠缠理论可以用来深描古代社会的发展状况、分析小尺度事件以及研究农业起源的具体过程。纠缠理论若要在中国考古实践中得到深度应用,需要我们将科技考古同考古学理论相结合,改善研究策略,转变发掘理念并进行理论探索与创新。现阶段,我们可以应用纠缠理论对古代人地关系、社会复杂化进程以及社会衰落等问题进行定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纠缠理论 人与物的关系 后过程考古学 科技考古 研究策略
原文传递
“物”无达诂:物象的理解与阐释——《物的意义》撷微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金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年第3期48-52,共5页
后过程主义考古学提倡把物质文化看作一种存在着多种读法的文本,这有其现代阐释学背景。在《物的意义》中,伊恩·霍德认为可以从情境、结构、行为者能动性等三个方面来考察物的意义。在中国本土物象的理解和阐释上,在调和科学实证... 后过程主义考古学提倡把物质文化看作一种存在着多种读法的文本,这有其现代阐释学背景。在《物的意义》中,伊恩·霍德认为可以从情境、结构、行为者能动性等三个方面来考察物的意义。在中国本土物象的理解和阐释上,在调和科学实证和人文阐释矛盾这一话题上,后过程主义考古学可以与四重证据法互为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霍德 后过程主义考古学 《物的意义》 四重证据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