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犯正犯化质疑 被引量:34
1
作者 刘明祥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3-124,共12页
刑法学界近来出现了将我国刑法中的"主犯"与德日刑法中的"正犯"等同化并用"正犯"概念代替"主犯",即"主犯正犯化"的倾向。但在犯罪参与体系上,德日刑法采取的是区分正犯与共犯的区分... 刑法学界近来出现了将我国刑法中的"主犯"与德日刑法中的"正犯"等同化并用"正犯"概念代替"主犯",即"主犯正犯化"的倾向。但在犯罪参与体系上,德日刑法采取的是区分正犯与共犯的区分制,而我国刑法采取的是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与从犯的单一制,这就决定了"主犯"与"正犯"概念有重要差异,不能用"正犯"代替"主犯"。主犯正犯化的思想根源是认为单一制存在缺陷,有必要用区分制的观念来解释我国刑法的相关概念和规定。但这既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又忽视了我国所采取的单一制的优越性。主犯正犯化的隐患是从根本上否定有中国特色的犯罪参与体系,导致我国刑法失去公平合理处罚共同犯罪人的优势,使简单问题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犯罪 主犯 正犯
原文传递
从罪刑均衡到罪责刑相适应——兼论刑法中“人”的消隐与凸显 被引量:23
2
作者 郑延谱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62,共11页
刑法理论发展史上,经由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实证学派的对立纷争,罪刑关系经历了从罪刑均衡到"人"刑对应的演绎脉络。我国当代刑法理论确定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藉由刑事责任论的建构和充实,较为完美地实现了罪刑关系范畴中行为考... 刑法理论发展史上,经由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实证学派的对立纷争,罪刑关系经历了从罪刑均衡到"人"刑对应的演绎脉络。我国当代刑法理论确定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藉由刑事责任论的建构和充实,较为完美地实现了罪刑关系范畴中行为考察和行为人评价的统一。梳理从罪刑均衡到罪责刑相适应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伴随刑法理论的发展,犯罪人逐渐实现从消隐到凸显的地位变迁。当代刑法学的发展方向,应是日益重视行为人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人格特征的评价。以此为视角,我国刑法学应从理论上更加重视主观因素和行为人因素的植入,在实践中更加关注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的评价和犯罪恶性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刑关系 罪刑均衡 罪责刑相适应 刑事责任
原文传递
1099名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牛红峰 楼超华 +2 位作者 高尔生 左霞云 冯永亮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中儿童期性虐待的发生状况,为保障儿童免受性虐待制定预防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电子问卷在上海市4所大学对1099名大学生开展儿童期性虐待经历情况的匿名调查。结果:15.1%(男生10.2%、女生18.2%)的大学生在14岁前... 目的:探讨大学生中儿童期性虐待的发生状况,为保障儿童免受性虐待制定预防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电子问卷在上海市4所大学对1099名大学生开展儿童期性虐待经历情况的匿名调查。结果:15.1%(男生10.2%、女生18.2%)的大学生在14岁前至少经历过1种或几种不同形式的身体接触或非身体接触的性虐待,1.2%的人曾被试图性交或肛交,0.8%的人曾被强行性交或肛交。施虐者主要是陌生人(40.3%)和同学/朋友(23.9%),还有11.3%为家庭成员或亲戚。来自城市的女大学生比来自城镇和农村者遭受儿童期性虐待的比例更高。未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儿童期性虐待的发生有关联。经历过儿童期性虐待的对象以后发生性行为和强迫性行为的危险更高。结论:在大学生中儿童期性虐待问题较常见,且与以后的高危性行为相关,应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性虐待 施虐者 性行为 强迫性行为
原文传递
共犯教义学中的德日经验与中国现实——正犯与主犯教义学功能厘清下的思考 被引量:18
4
作者 阎二鹏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4-184,共11页
正犯概念之教义学功能在于解决犯罪参与者构成要件符合性之问题,主犯概念的教义学功能则在于量刑,我国关于共犯之刑事立法具有多重解释的空间,单一制抑或区分制的解释结论都不违背现行立法;以重要作用说与行为支配论为代表之当今德日学... 正犯概念之教义学功能在于解决犯罪参与者构成要件符合性之问题,主犯概念的教义学功能则在于量刑,我国关于共犯之刑事立法具有多重解释的空间,单一制抑或区分制的解释结论都不违背现行立法;以重要作用说与行为支配论为代表之当今德日学理上正犯概念的实质化倾向,使得正犯概念的教义学功能发生了异化,不仅面临体系内部逻辑自洽的难题,亦暴露出以德日为代表的区分制立法模式之弊端;在限制正犯概念立场下,通过对正犯进行形式化之解读,建构正犯、主犯分离体系,不仅合乎现行立法之规定,亦可确保正犯、主犯各自之教义学功能的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犯 限制正犯 主犯 中国主体性
原文传递
刑事和解“反悔”行为的认定与处理--兼议刑事和解协议的审查标准 被引量:16
5
作者 冯仁强 谢梅英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97-103,共7页
刑事和解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加害人与被害人达成协议后反悔的情况,此时如何发现当事人达成和解的真实意思表示,成为司法机关具体认定原有刑事和解协议效力及其履行行为的关键,由此延伸出司法机关审查刑事和解协议的一般标准,具体包括加... 刑事和解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加害人与被害人达成协议后反悔的情况,此时如何发现当事人达成和解的真实意思表示,成为司法机关具体认定原有刑事和解协议效力及其履行行为的关键,由此延伸出司法机关审查刑事和解协议的一般标准,具体包括加害人与被害人对和解的后果是否"明知"、对事实的认知是否同一、加害人是否作有罪答辩并真诚悔过、协议的达成是否基于加害人与被害人的自愿、对被害人的经济赔偿是否体现加害人的悔罪意思、和解协议是否注意关注了被害人的精神需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 反悔 审查标准
下载PDF
论不作为正犯与共犯的区分 被引量:16
6
作者 欧阳本祺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7-738,共22页
不作为的正犯共犯区分应当与作为的正犯共犯区分适用同一标准,多元区分标准说过于重视不作为与作为之间在存在论上的差异。我国刑法学不宜采用管辖理论。结果原因支配说在形式的机能二分说基础上增加了实质的考察,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可... 不作为的正犯共犯区分应当与作为的正犯共犯区分适用同一标准,多元区分标准说过于重视不作为与作为之间在存在论上的差异。我国刑法学不宜采用管辖理论。结果原因支配说在形式的机能二分说基础上增加了实质的考察,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可以合理区分不作为的单独正犯与共犯,以及不作为的共同正犯与共犯。自杀不救助的行为性质应当放在共犯论的延长线上来分析。据此,自杀不救助既不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正犯,也不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共犯(自杀帮助犯)。刑法学中有关共谋共同正犯的肯定说与否定说都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司法实践把大量的不作为的共谋共犯转化为作为的共谋共同正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作为 正犯 共犯 自杀不救助 共谋
原文传递
反侦查及其对策概论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力一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25-29,共5页
反侦查是犯罪人或其他人为了使作案人避免被发现、证实与抓获而采取的掩盖、伪装、躲避和对抗行为的总称。反侦查可分多种类型,反侦查的规律与特点也有多种,其中需注意的是反侦查的焦点性,它多集中在作案的时间和空间、作案手段、案犯... 反侦查是犯罪人或其他人为了使作案人避免被发现、证实与抓获而采取的掩盖、伪装、躲避和对抗行为的总称。反侦查可分多种类型,反侦查的规律与特点也有多种,其中需注意的是反侦查的焦点性,它多集中在作案的时间和空间、作案手段、案犯特征、事件与案件性质、刑事责任能力、罪行轻重等方面,这是反侦查的基本内容。反侦查对策的总体思路是:牢牢抓住案件的反常点、细微点;注意“面”的工作;运用高科技手段、诱惑侦查手段;抓住犯罪人难以或不能反侦查的链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侦查 侦查 犯罪 犯罪人 案件 侦查人员 作案 手段
下载PDF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犯罪人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被引量:8
8
作者 高德胜 王瑶 王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5-90,共6页
在社区矫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教育者外部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犯罪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矫正工作的关键。然而,犯罪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自身拥有着特殊的思想和心理特征。因此,在社区教育矫正过程中,必须要充... 在社区矫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教育者外部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犯罪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矫正工作的关键。然而,犯罪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自身拥有着特殊的思想和心理特征。因此,在社区教育矫正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尊重社区矫正犯罪人的人格,发挥其主体性。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寓教于情、立教于境、施教于体,从根本上改变和矫正犯罪人的思想和行为,促使犯罪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外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在实现犯罪人由内化到外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运用"反向内省"这一教育矫正机制真正实现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社区矫正 犯罪人 反向内省
下载PDF
真正身份犯与实行犯关系的认定——兼论共同犯罪既遂的标准 被引量:5
9
作者 谢彤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98-102,共5页
真正身份犯的主要特征是只有具备该特定身份的人才能单独实施全部犯罪的实行行为 ;在真正法律身份犯的情况下 ,同样存在间接正犯的可能 ;有身份者教唆、利用无身份而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真正身份犯 ,有身份者和无身份者均构成直接正... 真正身份犯的主要特征是只有具备该特定身份的人才能单独实施全部犯罪的实行行为 ;在真正法律身份犯的情况下 ,同样存在间接正犯的可能 ;有身份者教唆、利用无身份而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真正身份犯 ,有身份者和无身份者均构成直接正犯 ;在共同身份犯的情况下 ,不可能存在部分犯罪人犯罪未遂或中止 ,而其他共犯既遂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正身份犯 法律身份 自然身份 实行犯 共同犯罪
下载PDF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排他性要件:理论勘误与功能重塑 被引量:7
10
作者 邓毅丞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2-148,共17页
关于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不法构造,有排他性要件必要说和排他性要件不要说之争。排他性要件不要说曲解或者片面理解作为犯和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等置性,而当前的排他性要件必要说则混淆了不同层次等置性问题。作为犯和不真正不作为犯共置于同... 关于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不法构造,有排他性要件必要说和排他性要件不要说之争。排他性要件不要说曲解或者片面理解作为犯和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等置性,而当前的排他性要件必要说则混淆了不同层次等置性问题。作为犯和不真正不作为犯共置于同一条款,两者之间应当在法益侵害的支配及其程度上有等置性。作为犯的行为支配在本质上是对因果进程的支配。由此,不真正不作为犯也应具有因果进程支配性。因果进程支配性由危险的禁止性和危险的严重性共同构筑。排他性要件的功能在于确证法益处于严重危险的境地,应视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正犯性根据。在欠缺或者解除排他性的场合,不成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单独正犯和共同正犯,但有可能成立狭义共犯。过失不作为犯的正犯性较为缓和,不必以排他性为限制要件。关于排他性要件的具体判断,应当遵循假定的盖然性规则,对法益侵害的隐蔽性、第三人的救助难度等因素做全面审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真正不作为犯 因果进程支配 排他性要件 等置性 正犯
下载PDF
双层区分制下帮助犯与主犯的关系辨正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洋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58,共6页
信息网络犯罪的帮助行为在犯罪进程中可以发挥主要作用,这对将帮助犯一概认定为从犯处罚的传统评价模式形成挑战。对此问题,"帮助犯主犯化"的归责路径具有理论依据与现实必要性。在我国双层区分制的犯罪参与体系下,应确立形... 信息网络犯罪的帮助行为在犯罪进程中可以发挥主要作用,这对将帮助犯一概认定为从犯处罚的传统评价模式形成挑战。对此问题,"帮助犯主犯化"的归责路径具有理论依据与现实必要性。在我国双层区分制的犯罪参与体系下,应确立形式的正犯概念,正犯等同于实行犯但不等同于主犯。而且在双层区分制中,不同层次下的分类功能与评价标准不同,使正犯与主犯、帮助犯与从犯之间不成立一一对应关系,对于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行为人,应认定为作用分类中的主犯。此外,从解释论的角度也不应将我国《刑法》第27条规定的"辅助作用"解释为"帮助作用"。贯通帮助犯通往主犯之路,对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均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区分制 帮助犯 主犯 正犯 帮助行为正犯化
原文传递
浅谈美国中小学的欺侮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卫华 王玉蕊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10,共3页
学校欺侮现象是近几十年以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介绍了美国在欺侮研究方面的主要结论和最新动态,包括欺侮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欺侮的行为模式及美国教育部为解决欺侮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美国 中小学 欺侮问题 加害者 受害者 旁观者
下载PDF
艾米斯的《时间箭》与“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的再现伦理
13
作者 杜兰兰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5,共11页
由英、美等英语国家非犹太人作家创作的“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一直深陷再现伦理危机。马丁·艾米斯在《时间箭》中为克服这一危机做出极大努力。他从“雅利安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出发,将纳粹加害者再现为“我们”中的一员而... 由英、美等英语国家非犹太人作家创作的“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一直深陷再现伦理危机。马丁·艾米斯在《时间箭》中为克服这一危机做出极大努力。他从“雅利安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出发,将纳粹加害者再现为“我们”中的一员而非不可理解的“他者”,引导人们对其形成产生思考,以此强调“盎格鲁—美利坚”作家的特殊使命,彰显“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的价值和潜力。同时,为了抵制加害者“去他者化”可能引起的读者共情,小说以“灵魂”叙述者和“倒带”叙事手法形成间离,最终旨在为大屠杀受害者负责。小说由此对“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再现伦理的关键问题“再现什么”“如何再现”“为何再现”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斯 《时间箭》 “盎格鲁—美利坚”大屠杀小说 再现伦理 加害者
原文传递
Conceptual Updating and Improvement Path for China’s Criminal Norm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14
作者 HE Ting WANG Lida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4年第3期594-613,共20页
China’s criminal norm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suffer problems such as outdated legislative models,a lack of special pro-visions on convictions,an extensive criminal punishment system,and an oversimplified rights rec... China’s criminal norm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suffer problems such as outdated legislative models,a lack of special pro-visions on convictions,an extensive criminal punishment system,and an oversimplified rights recovery system.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find an appropriate path to improve an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special,prior rights of minors,based on updating relevant concep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w of juvenile delinquency,the law of hu-man development reflects the decisivenes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and the law of age-crime curve showcases the stag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In terms of the treatment of juveniles who have committed crimes,the approach to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criminal law should shift from“commutation for children at discretion”to“child-friendly”and from social defense to individual rehabilitation.Based on conceptual updat-ing,the criminal norms for juvenile delinquency should be improved in four aspects:first,establishing special rules to broaden the path of exculpation;second,promoting the leniency of sentencing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erpetrator factor;third,introducing special types of punishment and methods of enforcement to strengthen preventive and educational punishments;fourth,building a multilevel rights recovery system to ensure the rehabili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uvenile offen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venile delinquency age-crime curve decriminal-ization perpetrator factor rehabilitation system
下载PDF
近代中国刑法共同犯罪中教唆犯之理论变迁
15
作者 张亚飞 康乐 《喀什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3-48,共6页
传统中国独具特色的共同犯罪制度在清末变法修律之际开始转型,为民国初期的立法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教唆犯(古中华法系成为“造意犯”)也处于变化之中,故其在清末修律、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中,有着不同的... 传统中国独具特色的共同犯罪制度在清末变法修律之际开始转型,为民国初期的立法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教唆犯(古中华法系成为“造意犯”)也处于变化之中,故其在清末修律、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中,有着不同的界定标准,立法与司法也呈现出断裂与融合的情况。立法层面上,共同犯罪制度逐渐废弃了传统共同犯罪中教唆犯的规定,教唆犯理论借鉴了西方先进司法理念,从而建立近代刑法意义上的教唆犯理论。司法层面上,清末修律时期采用《钦定大清刑律》,北洋政府时期采用大理院判决例、解释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高法院通过判决例、解释例进行补充解释,对立法关于共同犯罪中教唆犯的规定进行了变通,致力于消除司法与立法之间的断裂,积极与立法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犯罪 教唆犯 造意犯
下载PDF
人际暴力施暴者社会生态危险因素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四云 曾娜 +1 位作者 孙振球 胡明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51-1056,共6页
暴力行为即伤害或试图伤害另一个体的心理、躯体状态或破坏其他目标的一种暴力实现。近年来,暴力性事件发生频繁,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暴力事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诸多研究者对暴力行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人际暴力是高度关注的暴力类型。... 暴力行为即伤害或试图伤害另一个体的心理、躯体状态或破坏其他目标的一种暴力实现。近年来,暴力性事件发生频繁,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暴力事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诸多研究者对暴力行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人际暴力是高度关注的暴力类型。施暴者是暴力行为的施行者,对暴力行为的发生和结局起决定作用。通过对人际暴力行为危险因素的归纳总结,阐述了个人水平、人际关系、社区背景和社会因素对人际暴力行为产生的影响。构建以施暴者个人水平为核心的社会生态危险因素结构模型对于有效干预人际暴力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暴力 施暴者 危险因素 社会生态模式
原文传递
Correlations between self-reported symptoms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of perpetrators with domestic violence in China: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被引量:1
17
作者 CAO Yu-ping ZHANG Ya-lin +2 位作者 Doris F.Chang YANG Shi-chang WANG Guo-qi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546-550,共5页
Background Domestic violence (DV) is not only a devastating societal problem, but also a severe medical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 worldwide. Our previous study has shown that perpetrators were with higher prevalence... Background Domestic violence (DV) is not only a devastating societal problem, but also a severe medical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 worldwide. Our previous study has shown that perpetrators were with higher prevalence of self-reported symptoms than that of controls. This study based on our former large scale population-based samples is aime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ymptoms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of the perpetrators with DV. It was helpful to provide some insight into possible strategies for clinicians to reduce the symptoms of the perpetrators with DV in China.Methods From our former population-based epidemiological samples, 1098 households with a history of DV in preceding year, 318 perpetrators with DV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ace-to-fac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was administrated to check and classify the symptoms of perpetrators, Eysenck's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 life events scale (LES) and social supporting rating scale (SSRS) were administrated to evaluate the psychosocial factors of perpetrator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ymptoms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of perpetrators of DV. Results The global and all subscale scores of SCL-90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PQ-N, negative TCSQ and negative LES scores (P〈0.01). The global score of SCL-90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SRS (P〈0.01). The negative LES and negative TCSQ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PQ-N (P 〈0.01). Negative TCSQ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gative LES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ubjective SSRS (P〈0.01).Conclusions The self-reported symptoms of perpetrators with DV we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psychosocial factors, such as 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negative coping style, more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less subjective social supports. It suggested b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estic violence perpetrator SYMPTOM correlation
原文传递
论案犯心态对足迹反映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薛亚龙 岳佳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55-60,共6页
作案人足迹是犯罪心理的重要载体,案犯心态与犯罪现场足迹特征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依据犯罪心理学、犯罪行为学和足迹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探求和揭示其间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为案件精准侦破提供技术支持,已成为刑事科学技术研究中的热点问... 作案人足迹是犯罪心理的重要载体,案犯心态与犯罪现场足迹特征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依据犯罪心理学、犯罪行为学和足迹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探求和揭示其间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为案件精准侦破提供技术支持,已成为刑事科学技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不同的案件类型、不同的犯罪动机以及不同的作案人,其犯罪心理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行为特征,犯罪现场亦会形成不同的足迹反映,出现不同的足迹类型,据此可为案件迅速侦破提供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科学技术 案犯 心态 足迹 特征
下载PDF
多克托罗《安德鲁的大脑》的创伤叙事解读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46-51,65,共7页
多克托罗新作《安德鲁的大脑》是一部关于创伤的叙事。小说以"9·11"创伤为中心,多维度刻画了认知科学家安德鲁遭遇的创伤。安德鲁的创伤叙事表明受害者与施害者对抗性的角色发展为同一个体的双重身份,喻指美国人不仅是... 多克托罗新作《安德鲁的大脑》是一部关于创伤的叙事。小说以"9·11"创伤为中心,多维度刻画了认知科学家安德鲁遭遇的创伤。安德鲁的创伤叙事表明受害者与施害者对抗性的角色发展为同一个体的双重身份,喻指美国人不仅是受害者,他们的前"9·11"行为以及"9·11"后发动的战争也成为创伤再次发生的潜在威胁。可见,单边式同情受害者的阅读方式已不再适合"9·11"小说,"你将我们引入了黑暗森林之路"的警示之语,将启发我们对恐怖袭击进行哲理性的本源性思索,以避免灾难再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 创伤 多克托罗 受害者 施害者
下载PDF
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心理学特征及罹患精神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曹玉萍 张亚林 +3 位作者 王国强 杨世昌 张宇 黄国平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了解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心理学特征及其罹患精神障碍的状况。方法对318例家庭暴力施暴者(施暴组)和310名所在地区、家庭结构和家庭身份与施暴组相匹配的无家庭暴力者(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目的了解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心理学特征及其罹患精神障碍的状况。方法对318例家庭暴力施暴者(施暴组)和310名所在地区、家庭结构和家庭身份与施暴组相匹配的无家庭暴力者(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神经症筛选表,以及精神病筛选表进行评估。结果(1)施暴组的SCL-90总分以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和附加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EPQ中的神经质评分(48.3±10.2)分高于对照组[(45.3±10.0)分,P〈0.01];TCSQ中的消极应对分(29.61±8.28)分高于对照组[(26.97±7.28)分,P〈0.01];SSRS中的社会支持总分(37.42±8.22)分、客观支持分(12.17±3.54)分、主观支持分(17.79±5.01)分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7.42±2.04)分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79±6.56)分、(12.82±3.01)分、(20.15±4.04)分、(7.82±1.96)分;均P〈0.05—0.01]。(2)精神疾病检出率:施暴组(6.9%,22例)的高于对照组(1.3%,4例;P〈0.01)。(3)Logistic回归:敌对因子(P=0.011,OR=1.665)、消极应对方式(P=0.037,OR=1.027)和重性精神疾病(P=0.033,OR=9.597)是施暴的危险因子,主观支持是施暴的保护因子(P=0.000,OR=0.909)。结论家庭暴力施暴者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和较高的精神障碍检出率,他们也需要心理干预、医学干预和社会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暴力 心理护理 个性 社会支持 施暴者 应对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