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正当竞争行为司法认定的“泛道德化”倾向及其矫正 被引量:5
1
作者 郭传凯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155,共14页
在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案件与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中,道德因素较易成为人民法院评价行为正当性的实质依据,继而造成“泛道德化”倾向。受其影响,人民法院可能作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误判,从而妨碍企业的自主经营,妨碍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 在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案件与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中,道德因素较易成为人民法院评价行为正当性的实质依据,继而造成“泛道德化”倾向。受其影响,人民法院可能作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误判,从而妨碍企业的自主经营,妨碍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相关市场的自由竞争。为矫正“泛道德化”倾向,人民法院应主动审查涉案行为是否归属自由竞争的范畴。行为未违反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法,是行为归属自由竞争范畴的必要条件。当违反前述法律时,涉案行为应依据前述法律认定处理。不违反前述法律的行为,很可能被自由竞争秩序容许。同时,不违反前述法律并非行为合法的充分条件,涉案行为在符合特定标准时仍可构成不正当竞争,适用“比例失衡”标准与“严重妨碍正常经营”标准可避免该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不正当竞争行为 泛道德化 自由竞争审查 行为认定标准
下载PDF
中西方思维究竟有何差异? 被引量:3
2
作者 喻丰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20-26,共7页
思维方式差异研究在思辨上并无定论且维度众多,但如若从思维对象的角度来区分,即在自己、环境、他人、活动和时间来框定文化心理差异,且本着可实证的原则,则此题可解。于此,在思维对象为自己时,中国文化为求善,而西方文化为求真,这即中... 思维方式差异研究在思辨上并无定论且维度众多,但如若从思维对象的角度来区分,即在自己、环境、他人、活动和时间来框定文化心理差异,且本着可实证的原则,则此题可解。于此,在思维对象为自己时,中国文化为求善,而西方文化为求真,这即中国人的泛道德化;在思维对象为环境时,中国文化为自然,而西方文化为改造,此即中国人的本质主义;在思维对象为他人时,中国文化为神化,而西方文化为人化,此即中国人的超人化;在思维对象为活动时,中国文化为差序,而西方文化为平均,此即中国人的道德差序圈;而在思维对象为时间时,中国文化为后涉,而西方文化为前瞻,此即中国人的崇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道德化 道德 本质主义 道德差序圈 超人化 崇古
下载PDF
大众媒体涉医舆论“泛道德化”误区探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檀琳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第3期380-382,共3页
"最美医务工作者"等评选将医务工作者推上道德高地,医疗纠纷、医德失范等新闻又将他们推向被批判的深渊,这些都是大众媒体涉医舆论"泛道德化"的表现。以具体的涉医舆论现象为例,列举出以单一伦理标准评判难题、以... "最美医务工作者"等评选将医务工作者推上道德高地,医疗纠纷、医德失范等新闻又将他们推向被批判的深渊,这些都是大众媒体涉医舆论"泛道德化"的表现。以具体的涉医舆论现象为例,列举出以单一伦理标准评判难题、以理想准则评价医患、以个体行为判断行业风貌等"泛道德化"特征,分析了社会情绪爆发、传统道德干扰、媒介伦理失范、公众理性缺失等原因,并从微观、宏观层面提出避免涉医舆论"泛道德化"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医舆论 泛道德化 道德绑架 最美医务工作者
下载PDF
理解“社会性死亡”:一项中介可见性视角下的扎根研究
4
作者 周睿鸣 吴媚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2022年第1期181-199,206-207,共21页
如何理解中国互联网中的热词“社会性死亡”?本研究访谈了18位“社会性死亡”亲历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扎根理论式的考察。研究发现,社会性死亡指的是自我在社会化媒体上被赋予可见性的展演过程,它往往是某个主体的话语和/或行为偏常乃... 如何理解中国互联网中的热词“社会性死亡”?本研究访谈了18位“社会性死亡”亲历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扎根理论式的考察。研究发现,社会性死亡指的是自我在社会化媒体上被赋予可见性的展演过程,它往往是某个主体的话语和/或行为偏常乃至越轨被交予道德裁决的过程。以汤普森意义上的中介可见性解读之,社会化媒体对日常生活可见性的历史性拓展伴生了交往的泛道德化,模糊了对公私边界何在的理解。这是社会性死亡引发不确定或未预的道德裁决的来源,也是交往主体只能从个体层面开展自我治疗、以心理上的自我疗愈回答被错置的社会问题之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死亡 中介可见性 泛道德化
原文传递
乡土社会中的司法智慧 被引量:1
5
作者 武飞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23,共4页
中国乡土社会存在多元的社会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较,道德规范具有更高的权威。基于对伦理道德的推崇,司法裁判过程中法官也更为注重"斟情酌理",实现衡平司法。与此相对应,具体的司法技术则呈现出了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注重... 中国乡土社会存在多元的社会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较,道德规范具有更高的权威。基于对伦理道德的推崇,司法裁判过程中法官也更为注重"斟情酌理",实现衡平司法。与此相对应,具体的司法技术则呈现出了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注重道德教化和讲求实用这对看似矛盾的观念同时存在于中国基层的司法审判之中,帮助法官实现息讼的裁判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渊源 衡平司法 泛道德化 实用主义
下载PDF
“道德人假定”与中国式公益问责的泛道德逻辑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8,156,157,共13页
公益问责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法律或权利问题,而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社会、政治及文化命题。流行理论将公益各方视为边界清晰、目标理性和权责明确的制度化关系,因而公益问责亦依循权利逻辑展开。当我们用西方理论关照中国公益... 公益问责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法律或权利问题,而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社会、政治及文化命题。流行理论将公益各方视为边界清晰、目标理性和权责明确的制度化关系,因而公益问责亦依循权利逻辑展开。当我们用西方理论关照中国公益的现实,便会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中国式公益问责的逻辑力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公众对公益慈善及其行为主体的"道德人假定"。这一道德预设不仅将公益行动者置于道德镁光灯下,而且使不特定的公众立足于道德制高点,去居高临下地打量公益人士及其行为表现。公众对公益慈善本身及其行动者的德性完美的想象,成为基于道德的公益问责的逻辑起点。当老百姓的道德期待与公益领域的瑕疵两相遭遇时,公众便获得了道德的感召。在集体道德认同的支配之下,由公益问责所引发的集体行动会快速演变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泛道德的问责逻辑经过群众运动实践往往异化为一种道德暴力。因此,应该通过制度规制,建立多中心协同问责机制,将公益问责的集体情绪和道德感纳入理性轨道,实现硬机制(制度问责)和软机制(道德问责)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问责 道德人假定 泛道德逻辑 群众运动 多中心协同问责
下载PDF
网络泛道德主义的意识形态危害及其应对理路
7
作者 张萍萍 《天中学刊》 2024年第3期43-49,共7页
网络泛道德主义是存在于网络空间的以泛道德化归因和泛道德化批判为主要表征的不良社会思潮,其在传统泛道德文化、网民群体非理性心理以及媒介资本无序扩张等因素耦合作用下不断滋生和蔓延。网络泛道德主义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危害,主要... 网络泛道德主义是存在于网络空间的以泛道德化归因和泛道德化批判为主要表征的不良社会思潮,其在传统泛道德文化、网民群体非理性心理以及媒介资本无序扩张等因素耦合作用下不断滋生和蔓延。网络泛道德主义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危害,主要表现为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理想信念、解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稀释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力以及危及主流意识形态政治安全等。为此,应从强化意识形态思想引领、加强意识形态话语供给、优化意识形态媒介治理以及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等方面予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泛道德主义 意识形态 应对理路
下载PDF
对离婚调节的非道德化倾向的反思 被引量:1
8
作者 付红梅 张红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1-14,共4页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离婚率一直呈上升态势,对离婚的调节也出现了日趋明显的非道德化倾向。我国社会的婚姻现实、离婚的道德成因、婚姻关系的伦理本质、离婚的双重影响及道德调节的特殊作用,都决定了当代社会的离婚行为不能没有道德调节。...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离婚率一直呈上升态势,对离婚的调节也出现了日趋明显的非道德化倾向。我国社会的婚姻现实、离婚的道德成因、婚姻关系的伦理本质、离婚的双重影响及道德调节的特殊作用,都决定了当代社会的离婚行为不能没有道德调节。只有将道德调节与法律调节、心理调节有机结合成"金三角",才能共同构筑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 泛道德主义 非道德化 道德调节
下载PDF
伦理与制度契合的理论误区与现实路径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清文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0,共6页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泛道德主义思维的影响,有学者试图用制度与伦理简单融合的方法,来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伦理问题和制度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对于社会生活中制度和伦理关系的分析过于简单化,无论对于道德建设还是制度建...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泛道德主义思维的影响,有学者试图用制度与伦理简单融合的方法,来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伦理问题和制度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对于社会生活中制度和伦理关系的分析过于简单化,无论对于道德建设还是制度建设,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完善中,应当科学权衡伦理与制度的功能优势和缺陷,克服泛道德主义的思维,实现伦理与制度的辩证统一、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共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建设 制度建设 制度伦理 泛道德主义
下载PDF
丛林中的孩子——《伊索寓言》今读 被引量:2
10
作者 石向骞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9-13,共5页
《伊索寓言》透射出明显的君主制制度文化背景,那些动物故事似乎呈现了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伊索寓言》为各种价值因素设置了复杂的生活情境,每一种都用几个不同的故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予以呈现。伊索愿意承认世界的... 《伊索寓言》透射出明显的君主制制度文化背景,那些动物故事似乎呈现了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伊索寓言》为各种价值因素设置了复杂的生活情境,每一种都用几个不同的故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予以呈现。伊索愿意承认世界的微妙、社会的复杂以及人的内心需要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同时唯恐某种人为树立起来的简单化、威权化的道德律条妨害人的自由意志、自主选择。《伊索寓言》是对泛道德主义的颠覆,它恰能契合以养成文明、理性、独立、宽容且具有强烈的权利与责任意识的公民人格为目标的现代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索寓言 丛林世界 普世价值 泛道德化 现代教育
下载PDF
传统儒家女性教化的当代反思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晓晶 《国际儒学论丛》 2017年第1期66-81,226,227,共18页
传统儒家教化体系对女性进行了泛道德主义式的教化:通过“女道”的培养,奠定了女性附庸于男性的身份意识;通过“妇道”的实践,完成了女性作为家庭母系责任承担者的道德自觉和价值认同。从对女性进行女道教化,到女性通过妇道实践转换为... 传统儒家教化体系对女性进行了泛道德主义式的教化:通过“女道”的培养,奠定了女性附庸于男性的身份意识;通过“妇道”的实践,完成了女性作为家庭母系责任承担者的道德自觉和价值认同。从对女性进行女道教化,到女性通过妇道实践转换为家庭教育的施教者,传统儒家的女性教化虽在家庭层面实现了女性的价值,但却使女性放弃了自我的主体意识。在当代社会,儒家的女性教化,需要首先冲破“女性—家庭”的角色定位,才可能为女性的当代觉醒提供儒家“人能弘道”式的普遍教化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道 妇道 泛道德主义
下载PDF
走出泛道德主义的桎梏——从道德教育规训走向主体性道德教育
12
作者 刘勇 《安顺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39-41,共3页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发展,科学创造发明的成果超过史前的总和。教育作为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也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现代科技文明带给教学方便、快捷以及使学生日益享有受教育权利均等的同时,...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发展,科学创造发明的成果超过史前的总和。教育作为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也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现代科技文明带给教学方便、快捷以及使学生日益享有受教育权利均等的同时,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性人格的培育问题也日益凸现。因此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确立和发展,给我们道德教育赋予了新的使命——建构主体性道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乌托邦 泛道德主义 德育灌输 主体性道德教育
下载PDF
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核心理念
13
作者 余秉颐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7-84,共8页
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核心理念是其文化价值观。这种文化价值观认为,人类文化的价值集中体现在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区分为形而下文化与形而上文化,形而上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思想。现代新儒家标举和阐扬"儒家式的人文主义",反对片... 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核心理念是其文化价值观。这种文化价值观认为,人类文化的价值集中体现在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区分为形而下文化与形而上文化,形而上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思想。现代新儒家标举和阐扬"儒家式的人文主义",反对片面地发展人类文化中属于"工具理性"的科学技术,谋求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结合。但是,现代新儒家所追求的人文价值归根结蒂乃是道德价值。论者一般将现代新儒学的文化保守主义归结为以下两项:其一是"中体西用"的思想纲领,其二是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本文则认为,"中体西用"的思想纲领归根结蒂也还是体现了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现代新儒家在力图抵制和消除科学主义所导致的现代社会弊病,谋求科学与人文平衡发展的同时,以其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表现并凸显了现代新儒学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文化哲学 价值观 科学与人文 泛道德主义
下载PDF
张君劢政治自由主义中的泛道德主义倾向检视
14
作者 欧阳询 《泰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94-98,共5页
围绕现代新儒家的的思想理论(包括民主政治理论在内)是否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当前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此语境下,以张君劢个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对政治学与政治哲学的错位、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纠结以及对科学与民主之异化... 围绕现代新儒家的的思想理论(包括民主政治理论在内)是否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当前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此语境下,以张君劢个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对政治学与政治哲学的错位、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纠结以及对科学与民主之异化的敏感等方面,以期检视其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及其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君劢 政治自由主义 泛道德主义
下载PDF
唐君毅人生境界论的价值与局限性
15
作者 郑亚辉 《安顺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68-70,共3页
唐君毅的人生境界论是唐君毅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唐君毅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唐君毅的人生境界论有"泛道德主义"的趋向,不能很好地为现代化提供切实的指标。在形式上,缺乏辩证的生动性,且在客观工... 唐君毅的人生境界论是唐君毅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唐君毅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唐君毅的人生境界论有"泛道德主义"的趋向,不能很好地为现代化提供切实的指标。在形式上,缺乏辩证的生动性,且在客观工具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关系之如何建立上,其人生境界论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人生境界 心通九境 泛道德主义
下载PDF
网络泛道德主义之审视:症候、根源与治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120-129,共10页
网络泛道德主义是指网络虚拟空间出现的以道德僭越自身职能,以道德理想评判一切事物,以道德归因解释是非成败,以道德话语谋取权益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怀疑主义与悲观主义的社会思潮与行为表现。网络泛道德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既体现了在互联... 网络泛道德主义是指网络虚拟空间出现的以道德僭越自身职能,以道德理想评判一切事物,以道德归因解释是非成败,以道德话语谋取权益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怀疑主义与悲观主义的社会思潮与行为表现。网络泛道德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既体现了在互联网生存时代人们批判意识的觉醒,对现实的关注热情,隐含了各种复杂的利益诉求;同时也加深了对社会发展的怀疑主义、悲观主义与否定主义的不良倾向,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当前网络泛道德主义的兴起有其深刻而复杂的文化、社会与心理根源。为此,要加强法制建设、进行制度创新以保障和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强化网络生态治理以培育网民的理性参与能力,促进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泛道德主义 内涵 表征 根源 风险治理
下载PDF
泛道德化批判的归因探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宇晖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16-20,共5页
泛道德化批判是将伦理道德作为价值标准评判一切社会现象的批判方式。在批判过程中以伦理审判和道德训诫取代制度规约,遮蔽了制度的错位或缺失,对非道德领域的盲目否定性批判,易于陷入一种悲观主义或超现实的空想状态。其中,道德自身的... 泛道德化批判是将伦理道德作为价值标准评判一切社会现象的批判方式。在批判过程中以伦理审判和道德训诫取代制度规约,遮蔽了制度的错位或缺失,对非道德领域的盲目否定性批判,易于陷入一种悲观主义或超现实的空想状态。其中,道德自身的柔韧性衍生了泛道德化批判的可能空间;语言表达的能动性强化了泛道德化批判的传播效应;"以德立人极"的德性论激活了泛道德化批判思维的文化基因;道德规则的价值悬设助推了泛道德化批判的现实发生。深入剖析泛道德化批判的成因是有效纠正非理性道德批判,科学运用道德标尺的逻辑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道德化批判 道德 归因
下载PDF
儒家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实践
18
作者 王锟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33-37,共5页
和谐社会是两千年来儒家所追求的社会目标。儒家在以“尽性”、“位育”、“利者义之和”为内涵的合和哲学基础上,形成了和谐社会理念,同时还进行了以伦理社会和“福利国家”为特征的实践,并设计“大同社会”作为和谐社会的终极蓝图。... 和谐社会是两千年来儒家所追求的社会目标。儒家在以“尽性”、“位育”、“利者义之和”为内涵的合和哲学基础上,形成了和谐社会理念,同时还进行了以伦理社会和“福利国家”为特征的实践,并设计“大同社会”作为和谐社会的终极蓝图。由于其固有的“泛道德主义”和君主专制的局限与矛盾,儒家和谐社会的实践未能成功,但它主张统筹社会不同阶层,统筹强势与弱势人群、贫与富、国家与国家、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追求,仍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建构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和谐社会 泛道德主义
下载PDF
青少年泛道德化批判现象论析及对道德教育的反思
19
作者 郝娜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92-97,共6页
青少年泛道德化批判行为有立场盲目、批判态度消极和悲观、批判思维混乱等外在表现。反观道德教育,其灌输式的手段、理想化的内容、守则式的模式是造成青少年道德批判立场定位不明、责任意识缺乏、道德焦虑感滋生、对道德批判本质的认... 青少年泛道德化批判行为有立场盲目、批判态度消极和悲观、批判思维混乱等外在表现。反观道德教育,其灌输式的手段、理想化的内容、守则式的模式是造成青少年道德批判立场定位不明、责任意识缺乏、道德焦虑感滋生、对道德批判本质的认知出现偏差等一系列泛化批判的内在原因。因此,重塑道德教育的方式、更新道德教育内容与理念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泛道德化批判 道德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