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5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合花粉及花粉管内微丝和微管的分布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岩 阎隆飞 徐是雄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8年第10期890-894,共5页
利用免疫荧光定位及荧光定位方法,结合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百合(LiliumdavidiDuch.)花粉及花粉管内微丝及微管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得出了一些新的结果:1化学固定方法可以较好地保存花粉和花粉管内的微丝,从... 利用免疫荧光定位及荧光定位方法,结合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百合(LiliumdavidiDuch.)花粉及花粉管内微丝及微管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得出了一些新的结果:1化学固定方法可以较好地保存花粉和花粉管内的微丝,从而可以在此条件下较好地进行微管和微丝的双标记,并进行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2在距花粉管顶端10~20μm的范围内,用化学固定及TRITC鬼笔碱标记显示微丝的存在是很微弱的,基本上无法看到明显的微丝束,而同时用免疫荧光法标记却发现此部位微管很丰富,在花粉管顶端微管形成浓密的网状,而且其末端与花粉管顶端质膜相连;3在花粉管中,只有少数微丝与微管相互平行排列,而其中大多数微丝骨架与微管骨架并不存在共分布现象。为了解花粉管内微管和微丝的功能及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管 微丝 微管 百合
下载PDF
β-谷甾醇对子宫颈癌细胞微管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莉 杨永杰 +3 位作者 陈松华 葛锡锐 徐丛剑 归绥琪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9期2771-2775,共5页
目的探讨β-谷甾醇对子宫颈癌细胞 SiHa 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内微管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β-谷甾醇对 SiHa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β-谷甾醇作用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 目的探讨β-谷甾醇对子宫颈癌细胞 SiHa 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内微管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β-谷甾醇对 SiHa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β-谷甾醇作用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观察β-谷甾醇处理的 SiHa细胞内微管和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分布,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微管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及聚合和未聚合微管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20 μmol/L 的β-谷甾醇能明显抑制 SiHa 细胞的增殖,并显著促进 S 期细胞的集聚。激光共聚焦分析表明,β-谷甾醇作用5d 的 SiHa 细胞微管网络异常,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显著下调,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进一步证实β-谷甾醇能抑制微管蛋白α和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同时β-谷甾醇能抑制 SiHa 细胞内微管蛋白的聚合,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结论β-谷甾醇能降低 SiHa 细胞微管蛋白α和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并抑制 SiHa 细胞内微管的聚合,提示β-谷甾醇具有一定的抗微管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造成 SiHa 细胞生长抑制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谷甾醇 子宫颈癌 微管 微管相关蛋白2 微管聚合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adenosine triphosphate content and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2 expression after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 brain 被引量:22
3
作者 FENG Hong-lin YAN Li CUI Li-y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4期1307-1312,共6页
Background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research has mainly been focused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nd Parkinson's disease. A few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rTMS might p... Background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research has mainly been focused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nd Parkinson's disease. A few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rTMS might protect against delayed neuronal death induced by transient ischemia, enhance long-term potentiation in ischemic conditions and affect regional brain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on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 content and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2 (MAP-2) expression in rat brain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reperfusion. Method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imecourses of rTMS on ATP content and MAP-2 expression, 90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30 rats in each group).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multiple rTMS parameters on ATP content and MAP-2 expression, the rats in each group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six subgroups (five rats each). The rats were sacrificed at 1-hour, 24-hour and 48-hour intervals after reperfusion, and the brain tissues were collected for the detection of ATP and MAP-2. Results rTMS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ATP content and MAP-2 expression in the left brain following ischemic insult (P 〈0.01) and different rTMS parameter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ATP level and the MAP-2 expression in the left striatum. A high-frequency rTM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P-2 expression and ATP preservation. Conclusions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rTMS induced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ATP content and MAP-2 expression in the injured area of the brain, suggesting that the regulation of both ATP and MAP-2 may be involved in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rTMS on neural recovery. Therefore, rTMS may become a potential adjunctive therapy for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EPETITIVE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denosine triphosphate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2
原文传递
山茱萸环烯醚萜苷对蛋白磷酸酶抑制剂冈田酸拟阿尔采末病细胞模型的作用 被引量:24
4
作者 褚燕琦 李玮 +3 位作者 张兰 王文 艾厚喜 李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60-963,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山茱萸环烯醚萜苷(COIG)对蛋白磷酸酶2A和1(PP2A和PP1)抑制剂冈田酸(okadaicacid,OA)拟阿尔采末病细胞模型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水平和细胞微管的影响。方法COIG与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KNSH细胞预孵育24h,再用OA10nmol·... 目的探讨中药山茱萸环烯醚萜苷(COIG)对蛋白磷酸酶2A和1(PP2A和PP1)抑制剂冈田酸(okadaicacid,OA)拟阿尔采末病细胞模型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水平和细胞微管的影响。方法COIG与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KNSH细胞预孵育24h,再用OA10nmol·L-1与SKNSH细胞共孵育6h,在显微镜下观测细胞形态变化,用Westernblot方法观察磷酸化和非磷酸化tau蛋白表达,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神经细胞微管的变化。结果正常SKNSH细胞铺展良好,OA模型组细胞变圆,突起断裂;OA模型组tau蛋白ser199/202和ser404位点磷酸化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非磷酸化水平下降;OA模型组细胞微管平均面积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COIG(100和200mg·L-1)给药组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tau蛋白ser199/202和ser404位点磷酸化水平较OA模型组明显下降、非磷酸化水平升高,细胞微管平均面积比模型组明显增大。结论山茱萸环烯醚萜苷能够抑制神经细胞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保护细胞微管结构,因此可能具有治疗AD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 环烯醚萜苷 冈田酸 TAU蛋白 微管 阿尔采末病
下载PDF
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尚海 潘莉 +2 位作者 杨澍 陈虹 程卯生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78-1088,共11页
微管是细胞骨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细胞形态、细胞分裂、信号转导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微管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微管蛋白已经成为研究与开发全新抗癌药物的重要靶点之一,作用于微管系统的微管蛋白抑制剂也已成为一类... 微管是细胞骨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细胞形态、细胞分裂、信号转导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微管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微管蛋白已经成为研究与开发全新抗癌药物的重要靶点之一,作用于微管系统的微管蛋白抑制剂也已成为一类有效的抗肿瘤药物。该类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或者促进微管蛋白的聚合而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着重介绍了微管蛋白抑制剂的药理活性和临床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该类抑制剂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 微管蛋白抑制剂 抗肿瘤 药理活性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High-speed image reconstruction for optically sectioned,super-resolution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被引量:19
6
作者 Zhaojun Wang Tianyu Zhao +9 位作者 Huiwen Hao Yanan Cai Kun Feng Xue Yun Yansheng Liang Shaowei Wang Yujie Sun Piero RBianco Kwangsung Oh Ming Lei 《Advanced Photonics》 SCIE EI CSCD 2022年第2期78-90,共13页
Super-resolution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SR-SIM)is an outstanding method for visualizing the subcellular dynamics in living cells.To date,by using elaborately designed systems and algorithms,SR-SIM can achi... Super-resolution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SR-SIM)is an outstanding method for visualizing the subcellular dynamics in living cells.To date,by using elaborately designed systems and algorithms,SR-SIM can achieve rapid,optically sectioned,SR observation with hundreds to thousands of time points.However,real-time observation is still out of reach for most SIM setups as conventional algorithms for image reconstruction involve a heavy computing burden.To address this limitation,an accelerated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was developed by implementing a simplified workflow for SR-SIM,termed joint space and frequency reconstruction.This algorithm results in an 80-fold improvement in reconstruction speed relative to the widely used Wiener-SIM.Critically,the increased processing speed does not come at the expense of spatial resolution or sectioning capability,as demonstrated by live imaging of microtubule dynamics and mitochondrial tub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l-time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high-speed image reconstruction live-cell imaging microtubule dynamics mitochondrial tubulation
原文传递
Tau蛋白在Alzheimers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7
作者 周宁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85-1089,共5页
Tau蛋白是一种在神经系统广泛表达的微管相关蛋白 ,起到促进微管形成和稳定微管结构的作用。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Tau蛋白自我聚集成双螺旋纤维细丝 ,进而产生神经纤维缠结 ,该病理改变与阿尔采末病密切相关。围绕tau蛋白的结构、功能 ... Tau蛋白是一种在神经系统广泛表达的微管相关蛋白 ,起到促进微管形成和稳定微管结构的作用。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Tau蛋白自我聚集成双螺旋纤维细丝 ,进而产生神经纤维缠结 ,该病理改变与阿尔采末病密切相关。围绕tau蛋白的结构、功能 ,在AD病中的病理学意义 ,其与 β 淀粉样肽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和tau蛋白在诊断和寻找新的AD治疗途径中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采末病 TAU蛋白 微管 神经纤维缠结
下载PDF
包囊游仆虫皮层和营养核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顾福康 季玲妹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研究纤毛虫在不同生理条件下结构的分化及其调节机理,本文应用透射电镜术显示,营养期包囊游仆虫背、腹面皮层表膜下合3种方式排列组成的纵微管层以及深部微管;口区皮层内含高电子密度的杆状小体;口围带小膜基部含电子致密带和小... 为研究纤毛虫在不同生理条件下结构的分化及其调节机理,本文应用透射电镜术显示,营养期包囊游仆虫背、腹面皮层表膜下合3种方式排列组成的纵微管层以及深部微管;口区皮层内含高电子密度的杆状小体;口围带小膜基部含电子致密带和小膜托架,棘毛基体基部及基体下微管束形成围棘纤维篮;背纤毛基体下方也含微管结构;大核染色质附着在核膜上,核膜其他区域有规则排列的核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囊游仆虫 皮层 营养核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微管的冷稳定性与植物抗寒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简令成 孙龙华 林忠平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89年第10期737-741,共5页
利用间接免疫荧光的细胞化学技术对番茄、黄瓜、菠菜、甜菜及小麦等不同抗寒性植物微管的冷稳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指出,不抗寒的喜温性植物番茄和黄瓜的气孔保卫细胞的微管在0℃—1℃冷处理3小时即解聚;属于中等抗寒性植物的菠菜和... 利用间接免疫荧光的细胞化学技术对番茄、黄瓜、菠菜、甜菜及小麦等不同抗寒性植物微管的冷稳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指出,不抗寒的喜温性植物番茄和黄瓜的气孔保卫细胞的微管在0℃—1℃冷处理3小时即解聚;属于中等抗寒性植物的菠菜和甜菜幼苗经秋季低温锻炼后,其气孔保卫细胞的微管在0℃和—5℃低温处理3小时,均不发生解聚;具有较强抗寒性的冬小麦品种农大139幼苗在2—3℃低温锻炼期间,微管结构保持完整,经过15天低温锻炼的幼苗在-8℃冰冻处理3小时,微管也不受破坏。这些结果表明,微管的冷稳性与植物的抗寒性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 植物抗寒性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大蒜素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M期阻滞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陈铁军 哈敏文 +3 位作者 孙丽萍 宫月华 柳云恩 袁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6-688,共3页
目的:探讨大蒜素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M期阻滞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MTT比色法检测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等技术,比较药物处理前后M期细胞占总细胞数百分比的变化,观察细胞微... 目的:探讨大蒜素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M期阻滞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MTT比色法检测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等技术,比较药物处理前后M期细胞占总细胞数百分比的变化,观察细胞微管结构及细胞周期蛋白B1(cyclin B1)在胞内分布的变化,并做荧光定量分析cyclin B1在用药前后量的改变。结果:大蒜素抑制SGC-7901细胞的24h IC50为7.2μg/ml,72h IC50为20μg/ml;经大蒜素处理后,M期细胞占总细胞数的30.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9%(P<0.05)。经大蒜素处理后细胞变小变圆,微管结构消失,胞质模糊;而对照组细胞形态正常,微管结构清晰完整。经大蒜素处理后,胞质中cyclin B1表达升高,并向核内聚集,cyclin B1荧光定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蒜素可以促进微管解聚,可以提高促成熟因子(MPF)的重要成份cyclin B1在细胞内的表达并促进其向核内转移,使细胞周期阻滞于M期。大蒜素可以作为一种新的作用于M期的抗肿瘤药物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素 胃肿瘤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蛋白B1 微管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诱导人卵巢癌SK-OV-3细胞发生有丝分裂期阻滞与凋亡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瑞婧 洪兴福 +1 位作者 季媛媛 孙震晓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0-186,共7页
目的考察去甲斑蝥素(NCTD)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探究其诱导细胞发生有丝分裂期阻滞及凋亡的过程及相关性。方法 NCTD 30,60,120和240μmol.L-1分别作用人卵巢SK-OV-3细胞24,48和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NCTD 60μm... 目的考察去甲斑蝥素(NCTD)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探究其诱导细胞发生有丝分裂期阻滞及凋亡的过程及相关性。方法 NCTD 30,60,120和240μmol.L-1分别作用人卵巢SK-OV-3细胞24,48和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NCTD 60μmo.lL-1分别作用SK-OV-3细胞0,6,12和24 h后,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NCTD 60μmol.L-1分别作用SK-OV-3细胞0,6,12和24 h,倒置显微镜下检测其对细胞形态学变化的影响;Giemsa染色检测细胞核的变化;间接免疫荧光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细胞内微管分布及有丝分裂期纺锤体形成的影响。NCTD 60μmol.L-1分别作用12和36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再将NCTD 60μmo.lL-1作用12 h后的细胞,采用温和的机械振荡法分离为悬浮细胞和贴壁细胞,继续作用24 h,流式细胞术及Giemsa染色检测分析两个时相两种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MTT结果显示,NCTD 30~240μmol.L-1对SK-OV-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时间(P<0.05)和浓度依赖性(P<0.05);NCTD作用SK-OV-3细胞24,48和72 h的IC50分别为(261.3±2.4)μmo.lL-1,(48.3±1.7)μmol.L-1和(10.9±1.0)μmol.L-1。NCTD 60μmol.L-1分别作用于SK-OV-3细胞0,6,12和24 h,SK-OV-3细胞逐渐表现出G2/M期阻滞,呈时间依赖性;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NCTD引起SK-OV-3细胞逐渐收缩变圆,与周围细胞分离;Giemsa染色可见处于有丝分裂期的细胞显著增多,多个核细胞比例增多;免疫荧光染色发现,NCTD组细胞的微管系统受到干扰,有丝分裂期细胞纺锤体形成异常。NCTD作用细胞12和36 h凋亡率分别达20.4%和62.3%;将NCTD作用12 h的细胞,人工振荡分离为悬浮细胞和贴壁细胞,检测凋亡情况,同时检测继续作用24 h后两组细胞凋亡情况,发现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SK-OV-3细胞凋亡率大于处于有丝分裂期的细胞。结论 NCTD主要通过诱导人卵巢癌SK-OV-3细胞G2/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人卵巢癌 SK-OV-3细胞 细胞分裂 微管 纺锤体 细胞凋亡
下载PDF
重楼皂苷Ⅰ诱导G_2/M期阻滞及干扰微管结构抗结肠癌HCT116细胞作用机制 被引量:16
12
作者 于思 曹治兴 +3 位作者 杨雨婷 白姣姣 彭成 李玉芝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9-154,共6页
目的:探讨重楼皂苷Ⅰ(PPI)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周期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PPI对HCT116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采用Hoechst33258染色法观察PPI对HCT116细胞核数量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PI... 目的:探讨重楼皂苷Ⅰ(PPI)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周期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PPI对HCT116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采用Hoechst33258染色法观察PPI对HCT116细胞核数量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PI对HCT116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C2)和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同源蛋白C(CDC25C)蛋白的表达和活性,利用细胞免疫荧光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PPI对HCT116细胞微管的影响。结果:PPI以剂量-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HCT116的体外增殖,Hoechst 33258染色发现PPI处理组双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5,P<0.01);将其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PPI未能抑制G2/M期相关蛋白CDC2,CDC25C的表达和活性,却有促进作用;PPI可导致细胞微管结构紊乱。结论:PPI会导致HCT116细胞阻滞在G2/M期,其作用机制与干扰细胞内微管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楼皂苷Ⅰ HCT116细胞 G2/M期阻滞 微管
原文传递
APM对黄瓜幼叶细胞超微结构冷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田景花 张红 +2 位作者 李明 乜兰春 王惠英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9-133,共5页
为了解微管骨架在维持植物抗寒力中的作用机理 ,本文采用透射电镜技术 ,以微管解聚剂APM(amiprophos methyl,甲基氨草磷 )喷洒黄瓜幼苗 ,继之低温处理 ,从超微结构水平上研究了微管解聚对黄瓜幼叶细胞超微结构冷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 为了解微管骨架在维持植物抗寒力中的作用机理 ,本文采用透射电镜技术 ,以微管解聚剂APM(amiprophos methyl,甲基氨草磷 )喷洒黄瓜幼苗 ,继之低温处理 ,从超微结构水平上研究了微管解聚对黄瓜幼叶细胞超微结构冷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用浓度为 15mg L的APM喷洒黄瓜叶片 4 8h后 ,幼苗生长缓慢 ,继之于 4℃下低温处理 4 8h、72h ,超微结构显示APM处理过的幼叶 ,其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受到的损伤 ,尤其是质膜及其它细胞内膜系统受到的损伤程度明显严重于未经APM处理的。这表明APM对微管骨架的破坏加重了低温对黄瓜幼叶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 ,从而使植株的抗寒力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M 幼叶细胞 冷稳定性 黄瓜 低温胁迫 微管 甲基氨草磷 超微结构
下载PDF
APP17肽对糖尿病小鼠微管结构和tau蛋白磷酸化有关酶类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咏梅 赵志炜 +4 位作者 姬志娟 钱玉英 孙异临 晋志高 盛树力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06-309,共4页
目的 观察APP17 肽对糖尿病小鼠微管结构及tau 蛋白磷酸化有关酶类变化的影响。 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小鼠糖尿病模型,并皮下注射APP17 肽对糖尿病小鼠进行保护。4周后,小鼠灌注固定。取各组小鼠的海马... 目的 观察APP17 肽对糖尿病小鼠微管结构及tau 蛋白磷酸化有关酶类变化的影响。 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小鼠糖尿病模型,并皮下注射APP17 肽对糖尿病小鼠进行保护。4周后,小鼠灌注固定。取各组小鼠的海马CA1 区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行冰冻切片,做糖原合成激酶(GSK3)、细胞周期动态激酶(CDK5)、蛋白磷酸酶1(PP1)、蛋白磷酸酶2A(PP2A)、微管蛋白(tubulin)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1)糖尿病小鼠海马神经元的微管结构出现明显的断裂或溶解现象,而用APP17 肽保护可使这种现象得到明显改善;(2)糖尿病小鼠海马内表达磷酸化tau 蛋白的两种蛋白激酶GSK3、CDK5 及表达脱tau 蛋白磷酸化的磷酸酯酶PP1、PP2A 均明显减少,用APP17 肽保护的糖尿病小鼠上述酶类表达均恢复至正常水平。 结论 糖尿病小鼠脑组织代谢紊乱,蛋白质合成降低。APP17 肽可能是一种能量代谢激动剂,通过保持糖尿病小鼠海马神经元tau 蛋白的正常磷酸化而维护微管的正常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能量代谢 微管 APP17肽 TAU蛋白磷酸化
原文传递
APC蛋白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细胞骨架的关系 被引量:13
15
作者 马宗源 李祺福 《生命科学》 CSCD 2004年第1期16-18,34,共4页
编码APC蛋白(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基因的缺失突变会导致家族性和散发性的结肠癌,APC蛋白除了能直接参与Wnt信号途径调节b-catenin的浓度之外,最近的研究表明APC蛋白能够与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微管和微丝直接或间接结合,通... 编码APC蛋白(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基因的缺失突变会导致家族性和散发性的结肠癌,APC蛋白除了能直接参与Wnt信号途径调节b-catenin的浓度之外,最近的研究表明APC蛋白能够与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微管和微丝直接或间接结合,通过调节微管的解聚和聚合,间接调节染色体的分离,作为潜在的细胞骨架调节分子将细胞骨架与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紧密联系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C 细胞骨架 微管
下载PDF
植物激素对微管和纤维素微纤丝排向的调节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金桂 杨军 周燮 《生命科学》 CSCD 2001年第3期139-141,106,共4页
回顾了微管和纤维素微纤丝在细胞骨架构成和延展中的作用;综述了植物激素在微管和纤维素微纤丝排向中的调节功能,并对细胞扩大和伸长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植物激素 微管 纤维素微纤丝 排向 调节机制
下载PDF
植物微管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饶国栋 张建国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20,共4页
微管蛋白是构成植物微管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由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构成,植物微管蛋白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起到维持细胞形态、促进细胞内运输、参与细胞运动及细胞分裂的作用。植物微管蛋白基因是一个庞大基因家族,目前已经鉴定... 微管蛋白是构成植物微管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由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构成,植物微管蛋白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起到维持细胞形态、促进细胞内运输、参与细胞运动及细胞分裂的作用。植物微管蛋白基因是一个庞大基因家族,目前已经鉴定出了多种植物微管蛋白,并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中介绍了近年来植物微管蛋白基因家族的进化关系、微管蛋白的基因结构、微管结合蛋白以及微管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阶段植物微管蛋白基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植物微管蛋白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管 Α-微管蛋白 Β-微管蛋白 微管结合蛋白 蛋白基因
原文传递
具有促微管聚合活性的抗肿瘤天然化合物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越中 胡玮 周璐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5-160,共6页
关键词 微管 微管蛋白 稳定剂 天然化合物 抗肿瘤药
下载PDF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特征的对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心肌细胞骨架的图像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姚宇华 严洪 熊江辉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2-425,共4页
目的研究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心肌细胞骨架中微管的形态变化 ,试图利用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参数量化该变化。方法对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培养的心肌细胞 (回转组 )和静置条件下培养的心肌细胞 (对照组 )的微管图像提取敏感的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参... 目的研究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心肌细胞骨架中微管的形态变化 ,试图利用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参数量化该变化。方法对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培养的心肌细胞 (回转组 )和静置条件下培养的心肌细胞 (对照组 )的微管图像提取敏感的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参数 ,并利用这些参数评价槲皮素对抗细胞的微重力反应的药物效果。结果对 5 0幅细胞微管的图像进行特征分析 ,结果表明微重力环境中微管图像的纹理均匀性变差 ,槲皮素对细胞的微重力反应有一定的对抗作用。结论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心肌细胞骨架中微管的形态发生弥散性变化 ,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参数能很好地描述该变化 ,同时证明槲皮素能部分恢复这种弥散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重模拟 细胞骨架 微管 图像分析 灰度共生矩阵
下载PDF
Microtubule-associated deacetylase HDAC6 promotes angiogenesis by regulating cell migration in an EB1-dependent manner 被引量:13
20
作者 Dengwen Li Songbo Xie +5 位作者 Yuan Ren Lihong Huo Jinmin Gao Dandan Cui Min Liu Jun Zhou 《Protein & Cell》 SCIE CSCD 2011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Angiogenesis,a process by which the preexisting blood vasculature gives rise to new capillary vessels,is associated with a variety of physiologic and pathologic conditions.However,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th... Angiogenesis,a process by which the preexisting blood vasculature gives rise to new capillary vessels,is associated with a variety of physiologic and pathologic conditions.However,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this important proces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Here we show that histone deacetylase 6(HDAC6),a microtubule-associated enzyme critical for cell motility,contributes to angiogenesis by regulating the polarization and migr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Inhibition of HDAC6 activity impairs the formation of new blood vessels in chick embryos and in angioreactors implanted in mice.The requirement for HDAC6 in angiogenesis is corroborated in vitro by analysis of endothelial tube formation and capillary sprouting.Our data further show that HDAC6 stimulates membrane ruffling at the leading edge to promote cell polarization.In addition,microtubule end binding protein 1(EB1)is important for HDAC6 to exert its activity towards the migr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and generation of capillary-like structures.These results thus identify HDAC6 as a novel player in the angiogenic process and offer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governing endothelial cell migration and angi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GENESIS histone deacetylase 6(HDAC6) cell migration cell polarization microtubule end binding protein 1(EB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