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木氏宦谱》所载木氏土司联姻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陈雪莲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66-70,共5页
土司制度在丽江地区设立之后,木氏土司政治势力日益发展壮大。为了稳定既有的权力格局,巩固与发展在当地的统治,木氏土司以联姻的方式与周围的土司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网,这不仅调节了联姻土司之间的关系,扩大了木氏土司的势力范围,还... 土司制度在丽江地区设立之后,木氏土司政治势力日益发展壮大。为了稳定既有的权力格局,巩固与发展在当地的统治,木氏土司以联姻的方式与周围的土司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网,这不仅调节了联姻土司之间的关系,扩大了木氏土司的势力范围,还巩固了其在滇西北地区的统治地位,增强了与中央王朝政治博弈的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氏宦谱》 木氏土司 联姻
下载PDF
历史剧改编的文学开掘——谈张平的新编歌剧《昭君》 被引量:1
2
作者 邹言九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7-49,共3页
新编歌剧《昭君》不仅继承了自曹禺以来的昭君戏的加强民族团结的主题,而且在对这一历史精神的认识上,注入了消灭战争、维护和平的现代人文观念。作品解构与颠覆了以往的昭君戏中的男权意识,把一个深明大义、自尊自爱的有着和平理想和... 新编歌剧《昭君》不仅继承了自曹禺以来的昭君戏的加强民族团结的主题,而且在对这一历史精神的认识上,注入了消灭战争、维护和平的现代人文观念。作品解构与颠覆了以往的昭君戏中的男权意识,把一个深明大义、自尊自爱的有着和平理想和独立人格的王昭君还给了观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 《昭君》 自主意识 历史剧 民族团结 主题 张平 人文观
下载PDF
禹羌文化惠泽华夏
3
作者 龙显昭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28-32,共5页
《史记》"禹兴于西羌"的记载,是华、戎和欢的体现,其纽带来自相互联姻。姬、姜族群迭世婚媾,促进各族走向融合,使传承炎、黄的华夏族顺利形成。禹所处的时代是洪灾水患,这对他是严峻的考验。禹总结前人经验教训,采疏导治水方... 《史记》"禹兴于西羌"的记载,是华、戎和欢的体现,其纽带来自相互联姻。姬、姜族群迭世婚媾,促进各族走向融合,使传承炎、黄的华夏族顺利形成。禹所处的时代是洪灾水患,这对他是严峻的考验。禹总结前人经验教训,采疏导治水方针,终于完成排洪除患的艰巨任务。禹在治水实践中,因顺自然地势,导江导山,分杀水势,分疏洪流,其科学求实和人文关爱精神是今日的宝贵财富,值得记取和借鉴。禹入主大统所行政策,关注民众生计,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使华夏大地重展新颜。民众走向康乐,继而兴学倡教,开我国学校教育之初曙。总之,禹、羌合流所形成的文化,确已造福万民,光照千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羌文化 联姻 治水 营生 兴教
下载PDF
西北地区和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
4
作者 崔明德 穆琛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9,241,共12页
西北地区和亲文化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具有历史连贯性、主体复杂性和类型多样性等特点,反映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与广度。西北地区不同政权之间的联姻、西北地区诸政权与中原王朝的联姻、联结两个民族亲缘关系的联姻、联结多个民族... 西北地区和亲文化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具有历史连贯性、主体复杂性和类型多样性等特点,反映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与广度。西北地区不同政权之间的联姻、西北地区诸政权与中原王朝的联姻、联结两个民族亲缘关系的联姻、联结多个民族亲缘关系的联姻,都在推进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使西北历史上各民族的存续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中华民族由多元凝聚为一体的进程中深化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和亲文化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原文传递
北魏平城时期族际通婚研究
5
作者 马永 《云冈研究》 2022年第2期75-80,共6页
伴随着鲜卑拓跋部族的兴起、建立北魏政权和统一北方,在政府行为助力下,以顶层和亲、上层联姻、民间通婚为主要内容的族际通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顶层和亲作为族际通婚的官方宣言,为拓跋部族寻找到临时盟友,使其在政权林立的北... 伴随着鲜卑拓跋部族的兴起、建立北魏政权和统一北方,在政府行为助力下,以顶层和亲、上层联姻、民间通婚为主要内容的族际通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顶层和亲作为族际通婚的官方宣言,为拓跋部族寻找到临时盟友,使其在政权林立的北方割据势力中脱颖而出;上层联姻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对族际通婚起到了示范作用;北魏政府大规模移民杂居是民间族际通婚的关键;孝文帝诏许异族异姓通婚,为族际通婚提供了法律保障。平城作为北魏京师,族际通婚已成为社会生活常态,从而推动了各民族大融合。一个全新的中华民族经北魏融合后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时期 平城 族际通婚 民族融合
原文传递
从通婚的变化看唐代入华粟特人的汉化——以墓志材料为中心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惠琴 陈海涛 《华夏考古》 CSSCI 2003年第4期55-61,共7页
婚姻关系是社会发生及组织之渊源,每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最容易在其婚姻现象中表现出来。不同民族间 的通婚,既是民族融合的基本前提,也是民族融合的标志。唐代出现的大量入华粟特人同汉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鲜明 地反映出入华粟特人汉化... 婚姻关系是社会发生及组织之渊源,每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最容易在其婚姻现象中表现出来。不同民族间 的通婚,既是民族融合的基本前提,也是民族融合的标志。唐代出现的大量入华粟特人同汉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鲜明 地反映出入华粟特人汉化的渐进趋势。本文以墓志材料为据,论证了唐代出现的这种现象及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粟特人 墓志材料 通婚制度 民族融合 汉族
原文传递
中国族际婚姻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刘中一 张莉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71,共11页
对比"五普"和"六普"中有关族际婚姻的数据,发现10年之间,55个少数民族族际婚姻的人口数上升了3.74%,但是平均每个民族的通婚民族个数下降了3%。多数少数民族通婚中的族际婚姻性别比有所上升,同时,族际通婚的少数民... 对比"五普"和"六普"中有关族际婚姻的数据,发现10年之间,55个少数民族族际婚姻的人口数上升了3.74%,但是平均每个民族的通婚民族个数下降了3%。多数少数民族通婚中的族际婚姻性别比有所上升,同时,族际通婚的少数民族女性户主率也都有所提升。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少数民族人口状况自身变动、人口流动加剧、教育水平提高以及城镇化水平提高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婚姻 变迁 五普 六普
下载PDF
赫哲人的族际婚姻——关于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赫哲人族际婚姻的典型调查 被引量:13
8
作者 何俊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6-70,共5页
 调查发现,同江市街津口乡赫哲族与汉等民族普遍建立了民族混合家庭,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已全部实行族际通婚。赫哲族族际通婚家庭所生子女的族属均报为赫哲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赫哲族人口数量的增长。但民族混合家庭的增多...  调查发现,同江市街津口乡赫哲族与汉等民族普遍建立了民族混合家庭,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已全部实行族际通婚。赫哲族族际通婚家庭所生子女的族属均报为赫哲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赫哲族人口数量的增长。但民族混合家庭的增多对赫哲语功能的衰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量的赫汉民族混合家庭的存在,从一个侧面说明赫哲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已达到相当融洽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哲族 族际婚姻 调查
下载PDF
族际通婚:一个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桂林龙胜里排壮寨族际通婚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宋兴烈 徐杰舜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23-26,共4页
族际通婚是社会整合过程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指标。桂林龙胜里排壮寨虽然壮族占总人口的98%,但是族际通婚率却非常高,全寨48户人家中,有40对夫妇是族际通婚。这种现象促进了民族交流、消除了民族隔阂、沟通了民族心理、增强了民族团结。... 族际通婚是社会整合过程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指标。桂林龙胜里排壮寨虽然壮族占总人口的98%,但是族际通婚率却非常高,全寨48户人家中,有40对夫妇是族际通婚。这种现象促进了民族交流、消除了民族隔阂、沟通了民族心理、增强了民族团结。可见族际通婚是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通婚 民族关系 重要因素 里排壮寨
下载PDF
多源数据视野下的农民工跨户籍婚姻——基于城镇化类型与性别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靳小怡 段朱清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30,60,共15页
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实现跨户籍的婚姻缔结,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家庭层面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文章利用多源调查数据,基于城镇化类型与性别视角,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农民工跨户籍婚姻进行趋势和成因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跨户籍通婚率在... 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实现跨户籍的婚姻缔结,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家庭层面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文章利用多源调查数据,基于城镇化类型与性别视角,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农民工跨户籍婚姻进行趋势和成因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跨户籍通婚率在13%左右,同质婚仍是中国人口婚配的主要模式;近年来,女性跨户籍通婚率高于男性,但男性跨户籍通婚也在持续上升;与就地城镇化地区相比,异地城镇化的社会开放程度更大、阶层流动状况更好,对婚姻缔结的影响更大,更有可能发生跨户籍婚姻。人力资本仍旧是跨户籍婚姻的决定性因素,家庭因素对跨户籍婚姻具有促进作用,年龄、职业阶层、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方面的相对优势是农民工现阶段弥补户籍劣势实现与市民通婚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农民工 跨户籍婚姻 城镇化类型 性别视角
原文传递
从族际通婚看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演变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7-21,共5页
武陵地区的族际通婚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其族际通婚曲线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了该地区民族关系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族际通婚范围逐渐扩大、对象逐渐增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该地区民族关系由恶性循环逐渐向良性循环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武陵地区 族际通婚 民族关系 演变过程
下载PDF
民族血缘交融:贵州省族际通婚研究——基于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丽美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9-114,共6页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发现贵州省的族际通婚率在不断提高,族际通婚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并高于其他7个民族省(区)。在研究中发现,差异不大的人口规模、较好的民族分布格局、日益增强的文化认同、少数民族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大量少数...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发现贵州省的族际通婚率在不断提高,族际通婚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并高于其他7个民族省(区)。在研究中发现,差异不大的人口规模、较好的民族分布格局、日益增强的文化认同、少数民族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等因素促成了贵州融洽的民族关系,从而产生了较高的族际通婚率,而较高的族际通婚率巩固和推进了贵州各民族的交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通婚 民族交融 人口普查 贵州省各民族
原文传递
农区蒙古族村落中的族际通婚及其演变——以烟台营子村为个案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志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26-30,共5页
通过对一个农区蒙古族村落——烟台营子村的蒙汉通婚状况的田野考察,归纳整理了村落中蒙汉两个民族从历史到当下的从族内婚姻到族际通婚的演变历程,分析当下该社区的语言转用,族际通婚过程中的"硬找蒙汉兼通的介绍人"等现象,... 通过对一个农区蒙古族村落——烟台营子村的蒙汉通婚状况的田野考察,归纳整理了村落中蒙汉两个民族从历史到当下的从族内婚姻到族际通婚的演变历程,分析当下该社区的语言转用,族际通婚过程中的"硬找蒙汉兼通的介绍人"等现象,探讨蒙汉通婚家庭中子女的族属选择的问题与原因。总体上从"日常生活经验"的角度对蒙汉婚姻缔结过程中村民们做出的文化选择予以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通婚 语言观 族属选择 日常生活经验
下载PDF
藏彝族际通婚与文化认同——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踏卡彝族乡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马富英 依乌 维色阿甲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42,135-136,共9页
调查研究发现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踏卡乡藏彝族际通婚普遍,族际婚姻稳定。在族际通婚中,藏彝民族形成了强烈稳固的族内文化认同,和谐包容的族际文化认同以及清晰明确的中华文化认同。族际通婚的本质是文化认同,它在族内文化认同和族际... 调查研究发现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踏卡乡藏彝族际通婚普遍,族际婚姻稳定。在族际通婚中,藏彝民族形成了强烈稳固的族内文化认同,和谐包容的族际文化认同以及清晰明确的中华文化认同。族际通婚的本质是文化认同,它在族内文化认同和族际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促进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中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通婚 文化认同 藏族 彝族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南岭走廊族际通婚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袁丽红 吴小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2年第6期31-42,153,154,共14页
在多民族杂居的南岭走廊,历史上各民族间就存在族际通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族际通婚越来越普遍。南岭走廊地区具有通婚率高的特点,而各地族际通婚率的高低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有一定关系,其中汉族与少数民族间通婚的比例高... 在多民族杂居的南岭走廊,历史上各民族间就存在族际通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族际通婚越来越普遍。南岭走廊地区具有通婚率高的特点,而各地族际通婚率的高低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有一定关系,其中汉族与少数民族间通婚的比例高于不同少数民族间的通婚比例。南岭走廊大范围的族际通婚有力地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改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族际通婚形成的多民族家庭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一股强大的推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族际通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族际通婚 南岭走廊 民族关系
下载PDF
人口流动对族际通婚的影响——以大理州白塔村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继萍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1期67-70,共4页
人口流动导致了白族族际通婚圈的扩大,并促使族际通婚者的择偶途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使得白族择偶的标准向讲实际重内在的趋势转化。
关键词 人口流动 白族 族际通婚
下载PDF
多民族聚居区流动人口族际通婚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云南涉藏地区的调查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菓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131,共11页
本文基于云南涉藏地区的一手调查数据客观呈现流动人口族际通婚的现实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越大,族际通婚比例越高;第二,族际交往广度越大,越可能发生族际通婚。族际交往广度越小,发生族内婚的可能性就越... 本文基于云南涉藏地区的一手调查数据客观呈现流动人口族际通婚的现实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越大,族际通婚比例越高;第二,族际交往广度越大,越可能发生族际通婚。族际交往广度越小,发生族内婚的可能性就越大;第三,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流动人口族际通婚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个体特征、流动特征、经济特征和人际交往特征共同影响流动人口是否族际通婚;第四,就业身份对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人际交往特征变量均对流动人口是否族际通婚有显著影响,流动人口能较好地融入流入地社会对族际通婚有正向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聚居区 族际通婚 流动人口
下载PDF
中国流动人口通婚圈研究——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梁海艳 蒋梅英 《西北人口》 CSSCI 2014年第5期1-7,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迁移流动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交际圈子迅速扩大,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对社会以及流动人口自身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对其婚恋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目前学界和政府对此关心仍然不够。文章使用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迁移流动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交际圈子迅速扩大,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对社会以及流动人口自身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对其婚恋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目前学界和政府对此关心仍然不够。文章使用2013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通婚圈研究发现:除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户口和受教育程度等基本特征外,迁移流动行为也与通婚圈扩展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流入地的居留时间、迁移流动地域范围和相对结婚时间都与跨省通婚有关,地理通婚圈扩展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标志,但也不能忽视通婚圈扩展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迁移流动 通婚圈 跨省通婚
下载PDF
论黎族文身的伦理隐喻 被引量:4
19
作者 郑小枚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黎族文身有着深刻的伦理原因,是古代黎族母系氏族为抑止血缘婚所刻下的氏族标志,是乱伦禁忌在黎族氏族社会留下的印记。它深藏的伦理考虑和设计已被模糊在宗教、审美乃至现实解说的时间烟尘中,它原本所表达的氏族含义远不似人们认定的... 黎族文身有着深刻的伦理原因,是古代黎族母系氏族为抑止血缘婚所刻下的氏族标志,是乱伦禁忌在黎族氏族社会留下的印记。它深藏的伦理考虑和设计已被模糊在宗教、审美乃至现实解说的时间烟尘中,它原本所表达的氏族含义远不似人们认定的那样表面、浅泛。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在数千年没有同一语言、没有文字的环境中,统一了黎族的伦理秩序,保证了这个民族的生息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族 文身 习俗 乱伦禁忌 血缘婚 族外婚
下载PDF
跨户籍婚姻与流动人口的本地身份认同——来自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证据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楠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51,41,共11页
本地身份认同在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以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hina Migrants Dynamic Survey, CMDS)2017年数据为基础,按照户籍属地的异质性定义了跨户籍婚姻,考察了与本地户籍人口结婚对流动... 本地身份认同在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以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hina Migrants Dynamic Survey, CMDS)2017年数据为基础,按照户籍属地的异质性定义了跨户籍婚姻,考察了与本地户籍人口结婚对流动人口本地身份认同的影响,以及性别、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和本地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跨户籍婚姻对流动人口本地身份认同存在积极影响,分城乡来看,这种影响在乡-城流动人口中更加明显。性别和人力资本对此影响具有调节作用。跨户籍婚姻对于本地身份认同的促进作用在女性流动人口群体中更为强烈;个体受教育程度越高,跨户籍婚姻对其本地身份认同的促进作用越小。本地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在跨户籍婚姻对身份认同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户籍婚姻 流动人口 身份认同 社会融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