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努力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测度与比较 被引量:61
1
作者 龚锋 李智 雷欣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6-90,共15页
本文致力于检验当全体居民的努力提高之后,由外部环境差异导致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能否显著降低,从而回答"努力能否改变命运"的问题。具体而言,本文将CGSS样本按出生年代划分为"50后"、"60后"、"70... 本文致力于检验当全体居民的努力提高之后,由外部环境差异导致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能否显著降低,从而回答"努力能否改变命运"的问题。具体而言,本文将CGSS样本按出生年代划分为"50后"、"60后"、"70后"和"80后"四个群体,采用基于随机参数Logit模型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构造所有个体均付出最高努力时的"反事实"收入分布,测算并比较实际收入分布和"反事实"收入分布的机会不平等指数,从而检验努力提高能否改善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程度。结果显示,四个出生年代居民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占比达到35%-43%;当所有个体的努力达到最高程度时,"50后"居民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仅降低4.98%,"60后"和"70后"居民机会不平等的降幅高达50%左右,而"80后"居民机会不平等则降低22%;优势和劣势环境群体因努力程度提高而实现的收入增长幅度不同,是不同出生年代机会不平等指数降幅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本文认为,政府应致力于弱化外部环境的影响,提高努力的回报,对因外部环境不利而陷入贫困的居民进行重点救助,为弱势群体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创建足够的平台和畅通的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努力 机会不平等 “反事实”收入 随机参数PSM模型
原文传递
机会不平等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收入不平等?——基于代际转移的视角 被引量:57
2
作者 陈东 黄旭锋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6,共14页
本文基于代际转移的视角,运用Roemer(1998)对机会不平等的经典分类法,采用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实证检验了机会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及其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度。结果发现:我国代际转移所导致的子女机会不平等... 本文基于代际转移的视角,运用Roemer(1998)对机会不平等的经典分类法,采用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实证检验了机会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及其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度。结果发现:我国代际转移所导致的子女机会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且机会不平等平均可以解释收入不平等的54.61%;在客观环境因素中,出生地和户籍对子女收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代际转移是导致子女收入不平等的最关键因素;父亲职业类型在对子女收入塑造方面作用突出;相比之下,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对子女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贡献不大,但是进入21世纪后,母亲职业类型在塑造子女收入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不平等 收入不平等 代际转移 基尼系数
原文传递
机会不平等与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 被引量:56
3
作者 万广华 张彤进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3-228,共26页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本文度量了中国县区层面的机会不平等,估算了其对全样本、城镇以及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探讨了作用机制,并识别了机会不平等变化的"受益者"与"受损者"。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县...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本文度量了中国县区层面的机会不平等,估算了其对全样本、城镇以及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探讨了作用机制,并识别了机会不平等变化的"受益者"与"受损者"。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县区机会不平等在整个收入不均等中占比平均约为30%;随着相对收入的增加,机会不平等对主观幸福感的边际影响呈倒U型:机会不平等降低了中低收入以及高收入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但会提升中高层收入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在相同的相对收入水平下,城镇居民受到的消极影响更大,积极影响更小。就作用机制而言,机会不平等会通过影响人们的社会信任水平或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幸福感。最后,随着机会不平等程度的上升,能够从中受益的群体越少,受损的群体越多;反之反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机会不平等 收入不均等 相对收入
原文传递
中国机会不平等的生成源泉与作用渠道研究 被引量:50
4
作者 李莹 吕光明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0-78,共19页
构建体现效率与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应优先消除机会不平等。本文依托Roemer的“环境—努力”二元分析框架,充分考虑环境与努力因素对收入的交互影响,基于事前参数法,结合CGSS2008-2015调查数据测度了中国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程度... 构建体现效率与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应优先消除机会不平等。本文依托Roemer的“环境—努力”二元分析框架,充分考虑环境与努力因素对收入的交互影响,基于事前参数法,结合CGSS2008-2015调查数据测度了中国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并对其生成源泉与作用渠道进行分解研究。具体而言,一方面,运用Shapley值分解法获取中国机会不平等生成的环境因素贡献程度,突出揭示性别、城乡户籍与年龄(出生队列)三大源泉因素作用的群组差异;另一方面,结合个体生命周期进程特点,构建多层次的反事实收入,依次分解出环境因素如何通过教育与就业渠道来间接发挥作用。结果发现:机会不平等占比逐年下降,其中,农村高于城镇,女性高于男性,80后群体低于50后至70后群体;机会不平等生成源泉中,个体特征类因素是影响最大的一类环境因素,其中,户籍导致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在逐年下降,年龄的作用在逐年增加,性别变量在80后群体机会不平等生成中的作用远小于50后至70后群体;在作用渠道中,教育间接渠道占机会不平等的36%—39%并逐渐降低,就业间接渠道变动较小且差异化不太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全面认识机会不平等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对于合理削减机会不平等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背景 城乡差异 收入分配不平等 机会不平等
原文传递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检验 被引量:39
5
作者 雷欣 程可 陈继勇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51,共26页
本文重新检验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区分了由环境差异导致的收入不平等(机会不平等)和由努力差异导致的收入不平等(努力不平等)的差异,利用2003-2013年的CGSS微观数据测算了衡量机会不平等与努力不平等的基尼系数,并构建增长回归... 本文重新检验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区分了由环境差异导致的收入不平等(机会不平等)和由努力差异导致的收入不平等(努力不平等)的差异,利用2003-2013年的CGSS微观数据测算了衡量机会不平等与努力不平等的基尼系数,并构建增长回归模型,检验两类不平等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但努力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机会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本文认为,努力不平等对经济主体的劳动和投资行为具有正向激励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机会不平等对经济主体生产性行为带来的逆向激励,从而弱化了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不平等 努力不平等 经济增长“反事实”收入 参数法
原文传递
我国城乡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研究——一项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3
6
作者 熊跃根 黄静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76,共15页
本文在机会平等的理论框架下讨论我国城乡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问题,以"资源"和"能力"两个维度界定不平等,并使用Oaxaca-Blinder分解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城乡居民的"能力"差异可解释绝大部分的医疗... 本文在机会平等的理论框架下讨论我国城乡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问题,以"资源"和"能力"两个维度界定不平等,并使用Oaxaca-Blinder分解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城乡居民的"能力"差异可解释绝大部分的医疗服务利用差异,医疗资源可及性、医疗保险政策和教育水平也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城乡居民存在着严重的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农村居民处于不利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 医疗服务利用 机会不平等 资源 能力
下载PDF
基础教育机会不平等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张楠 林嘉彬 李建军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2-60,共19页
中国正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教育起点公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本文使用CEPS 2013—2014年对中国初中生的随机调查数据,从"制度—市场—结果"多层次测度了基础教育... 中国正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教育起点公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本文使用CEPS 2013—2014年对中国初中生的随机调查数据,从"制度—市场—结果"多层次测度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并探讨了学生努力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缓解教育结果不平等。结果显示:学校教育质量、影子教育支出和学生成绩的机会不平等分别达到14.68%、29.75%和18.10%,教育结果机会不平等程度高于儒家文化圈的其他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家庭背景、居住地和城乡户籍构成了基础教育质量机会不平等的主要来源;在Roemer和Barry两种情境下,以决心、耐心和学习时长衡量的努力变量对教育结果不平等的贡献度较低,说明如果学生仅仅是采用重复劳动般的刻苦方式,将无法弥补优质教育资源差异导致的成绩差距。据此,政府应当注重学区间与城乡间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干预民办学校和辅导机构的过度逐利行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以及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质量 机会不平等 环境 努力
原文传递
中国收入差距中的机会不均等 被引量:25
8
作者 汪晨 张彤进 万广华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81,共16页
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和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方法,将全国、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分解为源于环境因素的机会不均等、源于努力因素的收入不均等,以及源于运气和未知因素的收入不均等三大成分,研究结果如下。(1)2010—201... 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和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方法,将全国、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分解为源于环境因素的机会不均等、源于努力因素的收入不均等,以及源于运气和未知因素的收入不均等三大成分,研究结果如下。(1)2010—2015年,全国、城镇和农村机会不均等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但出生时户籍的贡献度有上升趋势。(2)通过估算,2010年我国机会不均等为24.39%,2012年为28.04%,2013年达到峰值35.72%,2015年下降到30.56%,而如果不考虑党员身份、迁移两个努力变量以及环境变量与努力变量的交互影响,估算结果会被高估至少8个百分点;居住地、性别、出生时户籍是机会不均等的重要来源。(3)2010—2015年,农村机会不均等平均水平达到33.31%,高出城镇约8个百分点。其中,年龄与性别因素是导致农村机会不均等过高的原因,而居住地差异是城镇机会不均等的主要来源。基于此,本文建议从协调区域发展、完善就业公平竞争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三个方面减缓机会不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不均等 收入差距 不均等分解 环境因素
原文传递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刘波 王修华 彭建刚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7-88,共12页
该文首先综合比较了三种测度机会不平等的方法,事后法对机会不平等的测度相对准确,但需要较大的数据样本;事前法在操作上较为便捷,但低估了机会不平等的贡献程度;相比于事前法和事后法,基于联立方程的方法在假设上更为合理,并且可以将... 该文首先综合比较了三种测度机会不平等的方法,事后法对机会不平等的测度相对准确,但需要较大的数据样本;事前法在操作上较为便捷,但低估了机会不平等的贡献程度;相比于事前法和事后法,基于联立方程的方法在假设上更为合理,并且可以将机会不平等分解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部分,但测度结果依赖于模型的估计精度。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居民收入在地区、城乡等方面的差异较大,以及较弱的代际流动性,该文以地区、户口类型、性别和父母受教育水平作为外生条件,并综合采用以上三种方法测度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程度,并结合CGSS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机会不平等是近年来我国收入差距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差距 机会不平等 赛尔第二指数
原文传递
家庭背景会影响大学生的毕业去向吗?——基于机会不平等的视角 被引量:24
10
作者 陈东 张郁杨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7-187,共21页
机会不平等是近年来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之一。本文基于Roemer机会不平等理论,跟踪S大学跨期8年的经济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数据,利用Logit回归模型检验了家庭背景因素和努力程度对毕业去向的影响及其异质... 机会不平等是近年来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之一。本文基于Roemer机会不平等理论,跟踪S大学跨期8年的经济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数据,利用Logit回归模型检验了家庭背景因素和努力程度对毕业去向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事前估计法构建家庭背景与毕业去向的回归模型,结合Shapley因素分解模型和Oaxaca群体分解模型进一步细化样本机会不平等的来源要素和构成效应。结果发现,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毕业去向存在明显影响,且这一影响正在加剧;样本的读研和海外读研差异分别有28.16%和39.86%源于家庭背景,其中母亲工作和家庭经济条件分别是最主要的机会不平等来源;样本的职业选择也存在明显的代际传递性,父亲有正式工作,子女更倾向于体制内就业;样本的机会不平等还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地域异质性,性别差异和读研、体制内就业的地域差异均主要来自关联效应,而海外读研的地域差异则源自结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不平等 家庭背景 毕业去向 Shapley分解 OAXACA分解
下载PDF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2013—2018年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实 沈扬扬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14,共11页
消除机会不平等,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是构建体现公平与效率分配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CHIP2013年和2018年数据对农村机会不平等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研究期内的农村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程度出现小幅下降,从2013年的24.4%下降到201... 消除机会不平等,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是构建体现公平与效率分配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CHIP2013年和2018年数据对农村机会不平等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研究期内的农村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程度出现小幅下降,从2013年的24.4%下降到2018年的22.2%。第二,异质性分析显示,女性相对于男性,青壮年劳动力相对于老年劳动力,贫困县相对于非贫困县,机会不平等更为严重。第三,性别歧视对机会不平等贡献度最高,其次是年龄和区域(贫困县)因素,家庭环境影响最低。第四,农村机会不平等的间接渠道效应有所提高。女性主要面临与教育不公平相关的间接效应,男性主要受非竞争市场环境影响。第五,贫困县就业间接渠道效应跨期下降,据此推测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有助于缓解由非竞争市场带来的就业机会不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 收入分配 机会不平等 共同富裕
原文传递
社会流动影响居民幸福感吗——来自中国转型期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1
12
作者 鲁元平 张克中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6-107,共12页
利用CGSS数据分析我国社会流动、机会不均等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结论显示:(1)与父代的职业地位相比,子代向下的社会流动将会显著降低其主观幸福感,而向上的社会流动并没有显著地促进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2)机会不均等对居民主观幸福... 利用CGSS数据分析我国社会流动、机会不均等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结论显示:(1)与父代的职业地位相比,子代向下的社会流动将会显著降低其主观幸福感,而向上的社会流动并没有显著地促进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2)机会不均等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十分显著,它与向下社会流动的交互效应对居民的幸福感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意味着机会不平等感知增强了社会不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流动 机会不均 主观幸福感
原文传递
中国居民健康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波 胡宗义 龚志民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8-85,共18页
缩小健康差距、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是当前治国理政所关切的核心问题。在居民健康差距中,既有合理的差距,也有不合理的差距,即健康机会不平等。本文在改进已有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构建测度模型,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2010-2016年)为样本估... 缩小健康差距、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是当前治国理政所关切的核心问题。在居民健康差距中,既有合理的差距,也有不合理的差距,即健康机会不平等。本文在改进已有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构建测度模型,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2010-2016年)为样本估计健康决定方程,通过夏普利值分解测度中国居民健康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测度结果表明,健康机会不平等对健康差距的相对贡献度为18.316%~23.182%;在外生变量中,性别、3岁时所处的经济区域是形成健康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以实证结论为基础,本文从早期家庭背景、关注女性健康和提升健康素养等方面,提出抑制健康机会不平等、缩小健康差距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不平等 机会不平等 夏普利值分解
原文传递
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测度与分解 被引量:20
14
作者 靳振忠 王亮 严斌剑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3-145,共13页
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数据,测算了我国不同时期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并通过Shapley分解法计算了不同环境因素对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的差异性贡献。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在高等教育获得中存在机会不平... 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数据,测算了我国不同时期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并通过Shapley分解法计算了不同环境因素对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的差异性贡献。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在高等教育获得中存在机会不平等问题,但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在逐渐降低。第二,相对于推荐制度,全国统考制度下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程度更小。第三,高校扩招政策不仅不能有效缓解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反而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公平。第四,个人特征始终不构成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第五,家庭文化因素、家庭经济政治因素、城乡差别以及地区差异在大部分时期是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存在的重要原因,但家庭经济政治因素的贡献在不断减小,并且近年来已不构成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获得 环境因素 机会不平等 Shapley分解
原文传递
教育机会不平等:来自CEPS的新证据 被引量:18
15
作者 江求川 任洁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5-184,共20页
大量研究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平等问题,但针对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机会不平等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测算了初中阶段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程度。研究发现:(1)初中阶段存在非常显著的教育结果差异,且初中高年级的教... 大量研究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平等问题,但针对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机会不平等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测算了初中阶段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程度。研究发现:(1)初中阶段存在非常显著的教育结果差异,且初中高年级的教育结果差异问题更严重;(2)低年级的教育结果差异中大约有6%~11%由教育机会不平等所致,而高年级学生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是8%~22%左右;(3)农村的初中生虽然有更严重的教育结果差异问题,但城市初中生面临更加严重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4)家庭背景在城市教育机会不平等中的作用力比在农村中大;(5)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学校特征(质量)依然是众多教育机会不平等诱导因素中的最主要因素。本文的结论表明,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均等化对改善中国教育机会不平等情况和维护社会公平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机会不平等 城乡差异 教育质量
下载PDF
共同富裕目标下缩小收入差距的路径探索、现实挑战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莹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4-63,共10页
实现共同富裕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本文系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过程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然后重点考察现阶段缩小收入差距面临的宏观分配结构不协调、橄榄型收入结构尚... 实现共同富裕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本文系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过程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然后重点考察现阶段缩小收入差距面临的宏观分配结构不协调、橄榄型收入结构尚未形成、群体间收入差距居高不下、机会不平等程度较大以及人力资本差距导致的收入差距长期性五大现实挑战。最后提出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来逐一应对挑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收入差距 机会不平等 分配结构
原文传递
中国收入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再测度——基于“环境-能力-收入”的新思路 被引量:18
17
作者 刘波 胡宗义 龚志民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7-126,共20页
本文按照“环境-能力-收入”的逻辑,以能力为中介,提出一种测度机会不平等的新思路。首先构建收入决定方程,再以方程的估计结果为基础,通过夏普利值分解方法测度机会不平等指数。结果表明,在我国的收入差距中,机会不平等的贡献度为27.9... 本文按照“环境-能力-收入”的逻辑,以能力为中介,提出一种测度机会不平等的新思路。首先构建收入决定方程,再以方程的估计结果为基础,通过夏普利值分解方法测度机会不平等指数。结果表明,在我国的收入差距中,机会不平等的贡献度为27.91%,性别、少年时期(12岁)的户口类型与地区、家庭背景、民族对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依次为10.69%、10.08%、4.46%、2.16%、0.52%。在效应分解中,环境变量对收入差距形成的直接效应显著小于环境变量通过能力对收入差距形成的间接效应。因此,弱化环境因素对能力培养的不利影响是缩小机会不平等的着力点,也是缩小我国收入差距的长期政策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不平等 新人力资本理论 能力 “大五”人格模型
下载PDF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成奎 齐兴辉 任飞容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5-110,共16页
本文以机会不平等参数测度法为基础,通过量化不可观测环境和不可观测努力以及处理环境与努力的相关性弥补传统参数测度法的不足;将改进的参数测度法与夏普利值分解法相结合,运用2013年CHIP数据测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及不... 本文以机会不平等参数测度法为基础,通过量化不可观测环境和不可观测努力以及处理环境与努力的相关性弥补传统参数测度法的不足;将改进的参数测度法与夏普利值分解法相结合,运用2013年CHIP数据测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及不同环境变量对机会不平等的贡献,同时将机会不平等区分为环境影响的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占收入不平等的比例为23.48%,个体努力水平差异解释了71.07%的收入不平等,运气因素只解释了5.45%的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分解结果表明户籍、性别和父母教育背景是现阶段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的重要来源。此外,环境通过直接渠道解释了20.21%的收入不平等,而通过影响努力的间接渠道仅解释了3.27%的收入不平等。由此,为减少居民机会不平等程度,政府应重视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教育政策,保障个体教育机会平等;解决劳动力市场性别和户籍歧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分配 收入不平等 机会不平等 参数法 不可观测环境 不可观测努力
下载PDF
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再测算——来自机器学习的新发现 被引量:9
19
作者 万相昱 张晨 唐亮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212,共21页
缩小机会不平等,消除收入差距扩大的源生动力,从而达到分配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抓手。本文采用基于集成回归树算法的机器学习模型,同时引入分位数回归森林将收入均值的机会不平等拓展至收入分布... 缩小机会不平等,消除收入差距扩大的源生动力,从而达到分配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抓手。本文采用基于集成回归树算法的机器学习模型,同时引入分位数回归森林将收入均值的机会不平等拓展至收入分布的机会不平等。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测算结果表明,以基尼系数衡量的全样本收入均值的机会不平等约为0.244~0.307,大致占总体不平等的38.1%~52.4%,这种非线性机器学习模型的测算结果明显高于依赖线性模型的传统测算方法。城镇居民收入的机会不平等高于农村,环境因素对城乡间收入差距形成的贡献度最大;个体及其父亲的可观测特征差异更倾向于拉大收入差距,而其母亲的可观测特征则相反。另外,收入分布的机会不平等测算结果表明,环境因素显著影响子代的收入风险,优良的环境基础更倾向于赋予子代收入分布的右偏优势;从分布结构看,收入下限、收入上限、偶然收入和收入风险的不平等程度都显著高于收入均值的机会不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素 机会不平等 分布不平等 机器学习
原文传递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如何影响中国居民消费?——基于机会不平等视角 被引量:12
20
作者 韦韡 蔡运坤 陈晓璇 《消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5,共13页
文章基于Roemer的机会平等理论,通过匹配省级宏观与2014-2018年三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显著促进了居民消费增长,且该结论经过工具... 文章基于Roemer的机会平等理论,通过匹配省级宏观与2014-2018年三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显著促进了居民消费增长,且该结论经过工具变量法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成了一个平等的机会,不仅可以缓解由“环境”导致的机会不平等,也可以改善由“环境”造成的“努力”不平等的“偏环境问题”,进而促进居民消费增长,这意味着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将有效地促使发展成果共享机会均等。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农村、低收入、女性、低养老负担、低人力资本与父亲受教育水平低的家庭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涵义在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机会均等,有助于激发居民消费,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畅通国内循环提供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机会不平等 居民消费 机会平等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