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观看与想像——关于形象学和异国形象 被引量:53
1
作者 张月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0-114,共5页
异国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这种形象并非异国现实的复呈 ,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形象应有社会基础的支撑 ,可在深层意义上 ,却与形塑者观看异国的方式 (如时间、距离、频次、视角、成见等 )直接相关。... 异国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这种形象并非异国现实的复呈 ,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形象应有社会基础的支撑 ,可在深层意义上 ,却与形塑者观看异国的方式 (如时间、距离、频次、视角、成见等 )直接相关。形塑者对异国所持的狂热、憎恶或亲善等态度 ,体现在双方关系之中 ,并决定着异国形象的塑造形式 ,被塑造的形象也因而具有置换或偏离现实、具象泛化等多种功能。至于形象学本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学 形象 他者 观看 态度
下载PDF
《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学形象变异与创造式想象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映先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47-50,共4页
本文根据形象学的理论探讨<红楼梦>翻译中的形象变异问题.由于创造式想象的不可避免,文学翻译中的形象变异是合理的,对提高译作质量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这种变异应该以对原作的准确理解为前提,任何主观任意的变异都会带来令人啼笑... 本文根据形象学的理论探讨<红楼梦>翻译中的形象变异问题.由于创造式想象的不可避免,文学翻译中的形象变异是合理的,对提高译作质量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这种变异应该以对原作的准确理解为前提,任何主观任意的变异都会带来令人啼笑皆非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学 创造式想象 (红楼梦)翻译 形象变异
下载PDF
《山海经》对异族的想象与自我认知 被引量:8
3
作者 陈连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0-135,共6页
本文借鉴法国形象学理论,探索《山海经》中决定异族形象的变形逻辑出发点与华夏人自我认知的关系。《山海经》中自我认知与异族想象包含了一定的华夏自我中心主义,但是也包含着对于异族和异族文化的尊重与包容。这对形成中国多民族政治... 本文借鉴法国形象学理论,探索《山海经》中决定异族形象的变形逻辑出发点与华夏人自我认知的关系。《山海经》中自我认知与异族想象包含了一定的华夏自我中心主义,但是也包含着对于异族和异族文化的尊重与包容。这对形成中国多民族政治共同体具有正面意义。而华夏人对待异族的独特方式,可以部分地纠正法国形象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学 异族形象 《山海经》 华夏 四夷
原文传递
“他者”在注视中变异——论比较文学中的“形象” 被引量:8
4
作者 褚蓓娟 徐绛雪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82-286,共5页
形象学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异族形象,它并不关注和追究这种塑造或描述的真实性、可靠性,不在乎原形象和重塑形象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形象学关心的是作家塑造异国异民族形象时... 形象学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异族形象,它并不关注和追究这种塑造或描述的真实性、可靠性,不在乎原形象和重塑形象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形象学关心的是作家塑造异国异民族形象时的个体和社会心理因素、文化背景因素,对本民族本国形象研究则不属于形象学研究。鉴于目前学界某些对形象学认识的模糊和混乱,本文试图通过重新解读巴柔的形象学理论,梳理形象学在比较文学领域的个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 形象学 他者
下载PDF
“他者”眼光下的自我言说——近年来国内有关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杨秀媚 《宜春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84-88,共5页
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形象学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并受到广泛重视。我国学者借鉴西方的形象学理论研究西方文学作品里的“中国形象”,在理论和方法论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研究成果令人关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 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形象学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并受到广泛重视。我国学者借鉴西方的形象学理论研究西方文学作品里的“中国形象”,在理论和方法论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研究成果令人关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探寻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特色,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学 中国形象 他者 西方
下载PDF
形象学视阈下德译《浮生六记》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建构研究
6
作者 付天海 赵轩 《外国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6,共9页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所著自传性散文随笔,文笔古雅简练,内涵丰富深邃,兼具高度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德国汉学家赖内·史华慈于1989年出版的《浮生六记》德译本完整详尽地展现了原著的精神风貌,同时补充了丰富的副文本信息...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所著自传性散文随笔,文笔古雅简练,内涵丰富深邃,兼具高度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德国汉学家赖内·史华慈于1989年出版的《浮生六记》德译本完整详尽地展现了原著的精神风貌,同时补充了丰富的副文本信息。从形象学视阈出发阐释德译《浮生六记》副文本和正文本内涵,对于探究译著所构建的中国文化形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学 中国文化形象 《浮生六记》德译本
原文传递
比较文学视域下竹枝词中的云南少数民族形象书写 被引量:6
7
作者 罗杰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8-167,177,共11页
明清时期,竹枝词中书写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题材、主题呈现出"异域"及族群想象倾向,文人以竹枝词的范式书写了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细节、文化生态等。在比较文学视域下分析竹枝词中建构的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可以了解书写者对异己... 明清时期,竹枝词中书写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题材、主题呈现出"异域"及族群想象倾向,文人以竹枝词的范式书写了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细节、文化生态等。在比较文学视域下分析竹枝词中建构的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可以了解书写者对异己的书写策略、书写心态与文化认同,并探索竹枝词文人如何运用寓居、游记、追忆的滇地体验书写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及深层文化意蕴。竹枝词中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书写,不仅记录了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彰显了文人借由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竹枝词书写,对跨文化交流中的社会集体想象物的构筑,体现了一种自觉的身份认同,可更好地认识异质文化间的少数民族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枝词 云南少数民族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 族群想象 社会集体想象物
原文传递
异国形象的文化误读 被引量:4
8
作者 吴鸿志 蔡艳明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92-95,共4页
异国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这种形象并非异国现实的复呈,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不同文化之间在交流的时候经常存在误读现象,比如中国形象在欧洲的不同时期就呈现出多样化的图像,既有真实的记录,亦有想... 异国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这种形象并非异国现实的复呈,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不同文化之间在交流的时候经常存在误读现象,比如中国形象在欧洲的不同时期就呈现出多样化的图像,既有真实的记录,亦有想象、虚构和误读。由于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的影响,使人们把误读等同为误解、误会。而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出发,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先天性差异才是文化误读的根源。因此,正视误读的必然存在,认真探求误读形成的原因和动机,将误读看成是了解自身、了解他者、推动民族交流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国形象 文化误读 形象学 形象建构
下载PDF
一个意识形态化与乌托邦的混合体——试论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 被引量:5
9
作者 魏慧珊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26-29,共4页
数百年来,西方人对中国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关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也为数甚多,这些作品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西方对异国异族形象的想象和曲解。本文对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作品中英国及西方... 数百年来,西方人对中国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关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也为数甚多,这些作品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西方对异国异族形象的想象和曲解。本文对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作品中英国及西方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变化背景,以及作家本人的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和文化思想,揭示出这部小说表面上体现了希尔顿对中国香格里拉地区乌托邦式的幻想,实则更多的是隐含在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在东方主义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尔顿 消失的地平线 萨义德 东方学 形象学 乌托邦 意识形态
下载PDF
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 被引量:4
10
作者 邹雅艳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5-558,共4页
中国和欧洲分处欧亚大陆两端,二者的文化是在相互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发展成熟起来的。文章拟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考察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及其所蕴含的神话与传说色彩。距离产生美,无论是幸福宁静的"希伯尔波利安人&quo... 中国和欧洲分处欧亚大陆两端,二者的文化是在相互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发展成熟起来的。文章拟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考察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及其所蕴含的神话与传说色彩。距离产生美,无论是幸福宁静的"希伯尔波利安人",还是盛产丝绸的"赛里斯"、"秦尼",早期西方中国形象都充满了理想化的神奇想象和强烈的物质诱惑。直到13世纪末,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问世之前,中国形象始终停留在那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与传说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学 西方中国形象 古希腊罗马
下载PDF
平等对话的设想:《潮汐图》的他者与自我
11
作者 张琪 李锋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2-48,71,共8页
《潮汐图》以蛙的视角游历了广州、中国澳门和欧洲等地区,借其动物视角反映当时国内的学洋派和守旧派,以及外国博物学家对中国人的偏见,通过中西文明对比、中西套话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鸦片战争前夕自诩为“天朝上国”的中国自我... 《潮汐图》以蛙的视角游历了广州、中国澳门和欧洲等地区,借其动物视角反映当时国内的学洋派和守旧派,以及外国博物学家对中国人的偏见,通过中西文明对比、中西套话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鸦片战争前夕自诩为“天朝上国”的中国自我形象和趋逐现代化的西方他者形象。但林棹的创作初衷并不止于表现中西二元对立的场面,而是借其说明人类中心主义和国族偏见产生的危害。小说的乌托邦式结局寄托了她对于文明平等对话的期盼,希望他者和我们能够和谐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图 形象学 他者 自我
下载PDF
形象学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问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红 张景华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77-79,共3页
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及汉译都承载着中美跨文化交流的使命,充当着中美人民相互了解的媒介。汉译者在做好传递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民族形象的同时,应注意加深了解美国文化,努力减少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变异,以促进中美文化交流。
关键词 形象学 美国华裔文学 汉译 翻译策略
下载PDF
自我形象的映照——《镜花缘》中的“他者”形象透视 被引量:3
13
作者 袁盛财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86-190,共5页
比较文学形象学意义上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中所塑造的异国异族形象。这种异国异族形象是通过他本人所属社会或群体的想象描绘出来的。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对《镜花缘》中乌托邦类型的异国形象加以剖析,认为作者对海外诸国的认识只是当... 比较文学形象学意义上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中所塑造的异国异族形象。这种异国异族形象是通过他本人所属社会或群体的想象描绘出来的。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对《镜花缘》中乌托邦类型的异国形象加以剖析,认为作者对海外诸国的认识只是当时社会集体想象的产物,在本质上是当时中国自我形象的映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学 异国形象 社会集体想象 自我形象
下载PDF
英译陆游诗与陆游形象的符号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龚刚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29,共12页
1946年,伦敦约翰·默里出版公司出版了英国汉学家凯德琳·扬的英译陆游诗集《陆游的剑———中国爱国诗人陆游诗选》。本文拟从译介学、形象学的角度考察凯德琳·扬对陆游诗歌的误读以及陆游形象演变为爱国主义符号的成因,... 1946年,伦敦约翰·默里出版公司出版了英国汉学家凯德琳·扬的英译陆游诗集《陆游的剑———中国爱国诗人陆游诗选》。本文拟从译介学、形象学的角度考察凯德琳·扬对陆游诗歌的误读以及陆游形象演变为爱国主义符号的成因,并试图通过解符号化还原陆游的真实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译陆游诗 凯德琳·扬 译介学 形象学
原文传递
15世纪朝鲜崔溥《漂海录》中的山东形象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淑杰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8年第2期125-129,共5页
15世纪后期,朝鲜人崔溥奉朝鲜国王成宗之命撰写成的中国见闻录《漂海录》,被誉为'摹写中原之巨笔',深受朝鲜重视,成为朝鲜人认识中国的第一手资料。崔溥在《漂海录》中对明代山东地区的描述亦褒亦贬,其中,既有对山东作为儒家思... 15世纪后期,朝鲜人崔溥奉朝鲜国王成宗之命撰写成的中国见闻录《漂海录》,被誉为'摹写中原之巨笔',深受朝鲜重视,成为朝鲜人认识中国的第一手资料。崔溥在《漂海录》中对明代山东地区的描述亦褒亦贬,其中,既有对山东作为儒家思想文化发祥地和江北经济中心的正面书写,也有对山东局部地方宦官为害百姓、盗匪肆行等的负面认知。通过对《漂海录》的深度解读,分析15世纪末朝鲜人眼中的山东形象,为考察山东在域外形象的变迁提供资料积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 崔溥 《漂海录》 山东形象 形象学
下载PDF
近代域外游记中的“述奇”色彩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明 《天中学刊》 2015年第2期88-91,共4页
近代域外游记记录的多是惊奇制造、宴会应酬、风俗类志、马戏杂耍、奇禽怪兽等,呈现出明显的"述奇"色彩。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游历者本人存在语言障碍和游历过于匆忙,但真正影响游记塑造异国形象的关键性因素还是游历者... 近代域外游记记录的多是惊奇制造、宴会应酬、风俗类志、马戏杂耍、奇禽怪兽等,呈现出明显的"述奇"色彩。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游历者本人存在语言障碍和游历过于匆忙,但真正影响游记塑造异国形象的关键性因素还是游历者的眼光。因此,晚清的海外游历者所传递的西方形象,实际上投射着晚清中国社会的政治渴望与文化诉求。近代域外游记塑造的西方形象是晚清中国现实社会政治欲望在文学实践上的一种投影。在"中华型世界观"的影响下,最开始走向世界的晚清使官们,采用"区格化"策略来缓解自身的文化认同危机感,从而坚守华夏中心主义的文化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域外游记 "述奇"色彩 形象学 西方形象 "区格化"
下载PDF
晚清域外游记研究浅识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波 《惠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3-66,共4页
晚清域外游记揭示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文化时的复杂心态,以及打破封闭自足的格局,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文化史价值。学界对晚清域外游记的重视不够,现有研究仍止于个别名家名作的解读和阐释,多流于资料梳理与... 晚清域外游记揭示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文化时的复杂心态,以及打破封闭自足的格局,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文化史价值。学界对晚清域外游记的重视不够,现有研究仍止于个别名家名作的解读和阐释,多流于资料梳理与背景介绍,少有鞭辟入里的剖析。引入比较文学形象学、旅行理论的视角,进行跨文化研究,应是晚清域外游记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外游记 形象学 跨文化旅行
下载PDF
后殖民背景下的“异质文化形象”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齐园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62,共5页
在后殖民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形象学中的"异国"形象研究应该扩展为"异质文化形象"研究。后殖民主义作家所接受的文化已不单纯是母国文化,他们笔下的母国形象既不属于自塑的传统形象学,也不属于他塑的异国形象范畴,而... 在后殖民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形象学中的"异国"形象研究应该扩展为"异质文化形象"研究。后殖民主义作家所接受的文化已不单纯是母国文化,他们笔下的母国形象既不属于自塑的传统形象学,也不属于他塑的异国形象范畴,而属于异质文化形象。它的意义在于能够反映出后殖民文化的混杂性、矛盾性,是作者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的体现,是后殖民文化混杂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 异国形象 异质文化形象 形象学
下载PDF
形象学视野下的古代中印文化交流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汝良 《南亚研究》 CSSCI 2012年第3期125-143,共19页
在中国古代典籍的记载中,印度地方博远、物类丰聚,圣贤叠轸、仁义成俗,杂技幻术神异奇妙,医术、天文历算等先进发达。同时,以佛教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印两国间友好交往的坚实基础,中国文人对佛国印度进行了缺席想象、在场阅读... 在中国古代典籍的记载中,印度地方博远、物类丰聚,圣贤叠轸、仁义成俗,杂技幻术神异奇妙,医术、天文历算等先进发达。同时,以佛教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印两国间友好交往的坚实基础,中国文人对佛国印度进行了缺席想象、在场阅读和倾情创作。以比较文学形象学视角对古代中印文化交流进行观照,既是对古代中印关系的一种印证与补充,又可从中得到启示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学 中国 印度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实证主义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缘起——卡雷和基亚的历史功绩
20
作者 杨晓林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20-24,共5页
卡雷和基亚作为形象学的奠基者,其历史功绩是在比较文学中引入了对异国形象的研究,从而扩展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范围,使其重新焕发了活力。由于囿于实证主义原则的约束,其狭隘的爱国主义导致为政治服务的功利性目的,以及只重事实联系,... 卡雷和基亚作为形象学的奠基者,其历史功绩是在比较文学中引入了对异国形象的研究,从而扩展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范围,使其重新焕发了活力。由于囿于实证主义原则的约束,其狭隘的爱国主义导致为政治服务的功利性目的,以及只重事实联系,而不深入探究异国形象形成的本质原因则是其历史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证主义 比较文学 形象学 卡雷 基亚 爱国主义 法国 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