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以至秦汉的薰香习俗文化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74-179,共6页
中国用香历史久远,早在4 000多年前先民就开始熏烧香草、香木或净化环境、驱虫辟秽、防治疾病,提升生活情境,或祈祝神明,祭祀祖先。熏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道医巫、普通百姓,无不对各种香品和熏香... 中国用香历史久远,早在4 000多年前先民就开始熏烧香草、香木或净化环境、驱虫辟秽、防治疾病,提升生活情境,或祈祝神明,祭祀祖先。熏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道医巫、普通百姓,无不对各种香品和熏香器具钟爱有加,由此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熏香习俗文化。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先秦以至汉代的熏香习俗为后世熏香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熏香 民俗文化 先秦史 秦汉史
下载PDF
浅析先秦时期的玉崇拜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154-158,共5页
先秦时期,玉的审美价值不仅得到了较为系统地发掘,而且已经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现了政治化、宗教化以及道德化的发展趋势。先秦时期的玉崇拜,不仅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烙印,而且融... 先秦时期,玉的审美价值不仅得到了较为系统地发掘,而且已经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现了政治化、宗教化以及道德化的发展趋势。先秦时期的玉崇拜,不仅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烙印,而且融入了中国文化体系之中,深刻影响了后世玉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史 玉文化 崇拜
下载PDF
先秦诸子平均思想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振宏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6-61,共6页
平均或均平, 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范畴。先秦诸子, 关于平均思想有丰富的论述, 是中国古代平均思想的源头。研究先秦诸子的平均思想, 对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具有启发意义。先秦诸子的平均思... 平均或均平, 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范畴。先秦诸子, 关于平均思想有丰富的论述, 是中国古代平均思想的源头。研究先秦诸子的平均思想, 对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具有启发意义。先秦诸子的平均思想, 主要表现在主张经济平均、政治平均和社会平均三个方面。社会平均的核心是社会公平。先秦诸子在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上, 分为不同的学派, 但在平均思想上却没有明确的思想分野, 这是一种文化共生现象; 它更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子 平均思想 社会公平 先秦思想史
下载PDF
先秦两汉药膳简史 被引量:10
4
作者 徐煌钰 孙灵芝 周立群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1120-1125,共6页
基于目前可见的先秦两汉时期相关文献,探索药膳发展源流,并厘清这一时期“药膳”的概念与范畴。结论是:出土医方中药膳方比例以及医方使用食药的比例随历史发展而呈降低趋势;时代最早的马王堆医方所使用材料不拘药食,而以食药兼用品种... 基于目前可见的先秦两汉时期相关文献,探索药膳发展源流,并厘清这一时期“药膳”的概念与范畴。结论是:出土医方中药膳方比例以及医方使用食药的比例随历史发展而呈降低趋势;时代最早的马王堆医方所使用材料不拘药食,而以食药兼用品种占绝对优势;先秦两汉后期出土的一系列文献医方以及《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仲景方中,药膳方仍占一定比例,并且均使用了较多食药。由这3条史实可以推断:除少数有毒或药性强的品种和经常作为食物的品种外,早期先民对于“药”和“食”的认识是没有明显界限的,没有现代大众对于“药”与“食”不相容性的固有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膳 食疗 药膳史 中医史 先秦两汉史
下载PDF
网络女频小说中的先秦女性传记书写——兼论网络文学中所见文史关系
5
作者 金方廷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6-109,F0002,共15页
相比于架空、穿越式的小说写作,对真实历史人物进行的传记书写,在整体网络历史小说中的体量不大。网络文学中的女频历史传记小说,其写作取径同当代的著作立场互为表里,以书写先秦时期女性传记的网络文学作品为例,比较和观察这类女性传... 相比于架空、穿越式的小说写作,对真实历史人物进行的传记书写,在整体网络历史小说中的体量不大。网络文学中的女频历史传记小说,其写作取径同当代的著作立场互为表里,以书写先秦时期女性传记的网络文学作品为例,比较和观察这类女性传记同正统历史记载、传统历史演义以及当代新历史小说之间的异同不难看出,当代网络女频历史小说本质是融合了历史解读、文学想象和当代女性意识的混合体。在小说书写的过程中,历史成为当代个体试图去“协商”的对象,也是文学想象所力图“征用”的材料,由此让历史题材的女性小说成为映照当代女性“自我”与“世界”关系的镜像文本,构建了一种当代与过去独特的对话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女频小说 当代传记文学 文学—历史关系 先秦妇女史
下载PDF
《周礼》中版图文书制度与人口、土地资源管理探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孙瑞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53,共6页
在我国周代的版图文书中,包含了大量的人口、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通过《周礼》中版图文书制度研究这一视角,展示了奴隶制社会周代人口、土地资源管理状况的一个侧面,为完善先秦文书制度的研究、为补充先秦人口、土地资料管理的研... 在我国周代的版图文书中,包含了大量的人口、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通过《周礼》中版图文书制度研究这一视角,展示了奴隶制社会周代人口、土地资源管理状况的一个侧面,为完善先秦文书制度的研究、为补充先秦人口、土地资料管理的研究提供一点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史 周代 版图文书 文书制度
下载PDF
对两种思想史研究的考察——史华慈与葛瑞汉先秦思想史研究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玉宇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9-79,共11页
以西学方法整理中国思想史的必要,前辈学者已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范例。但如何看待重构中国古代思想史图景和运用西方理论和概念体系的矛盾?本文比较了史华慈和葛瑞汉对先秦思想史的研究,试图以此来探讨不同方法论进路对研究和理解中国... 以西学方法整理中国思想史的必要,前辈学者已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范例。但如何看待重构中国古代思想史图景和运用西方理论和概念体系的矛盾?本文比较了史华慈和葛瑞汉对先秦思想史的研究,试图以此来探讨不同方法论进路对研究和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意义。本文考察了两人的文化观,认为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持文化类同说还是文化特殊论,而在于他们是在文化的哪个层面讨论问题。史华慈不承认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文化现实背后存在什么本体性的结构,认为构成文化的人、事件、思想都是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特殊经验,而不是抽象的概念。葛瑞汉则试图揭示文化中相对稳定的、普遍的因素。在不同视角的引导下,两人向读者展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古代中国思想史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思想史 史华慈 葛瑞汉
下载PDF
古史缘何重建?——吴锐博士新著《中国思想的起源》读后
8
作者 张京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76-80,共5页
中国上古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前人早有“先秦学占学界第一之位置”、“已复秦汉之古,则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梁启超语),“西汉以上一段古史”恰如“所谓高山下石,不达不止”(钱穆语)等议论,其学术史意味业已超过了研究对象本身... 中国上古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前人早有“先秦学占学界第一之位置”、“已复秦汉之古,则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梁启超语),“西汉以上一段古史”恰如“所谓高山下石,不达不止”(钱穆语)等议论,其学术史意味业已超过了研究对象本身的内涵,而近一个世纪以来学术研究的淆乱和缺憾,亦往往而在。吴锐博士的《中国思想的起源》作为一部重建上古史并且追溯较早的新著,足以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其中关于文本阐释、研究方法乃至治学方向等内容,亦或仍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史 先秦史 疑古 复古 学术起源
下载PDF
论先秦令书 被引量:1
9
作者 孙瑞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91-94,104,共5页
 先秦令书是先秦统治阶层发号施令时使用的一种公文书。有的先秦令书是由统治者直接下发的,而有的则是统治者以天、帝的名义发布,但无论何种形式下发的令书,如有违犯受到的惩罚都是相同的。殷商甲骨卜辞所载的令书为目前所见到的我国...  先秦令书是先秦统治阶层发号施令时使用的一种公文书。有的先秦令书是由统治者直接下发的,而有的则是统治者以天、帝的名义发布,但无论何种形式下发的令书,如有违犯受到的惩罚都是相同的。殷商甲骨卜辞所载的令书为目前所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令书实物。"令"与"命"是先秦令书的代字,不过令字的使用早于命字,而且,令字起初在殷商时只用于命令之意,至西周时才开始利用令书进行赏赐和册封。秦统一后改命为制、令为诏,先秦令书才完成其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史 古文书学 令书 命书 概论
下载PDF
名书《尔雅》逻辑思想发微 被引量:1
10
作者 顾涛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23-26,41,共5页
名学是先秦逻辑思想的重点和核心,名书则是名学逻辑理论的实际应用。成书于战国的《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名书。中国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扩展到应用逻辑领域。本文以《尔雅》为例,探讨了《尔雅》所体现的名实释义系统和分类归纳方法... 名学是先秦逻辑思想的重点和核心,名书则是名学逻辑理论的实际应用。成书于战国的《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名书。中国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扩展到应用逻辑领域。本文以《尔雅》为例,探讨了《尔雅》所体现的名实释义系统和分类归纳方法。可以说,《尔雅》所体现的逻辑思想代表了当时的一流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雅》 逻辑思想 先秦逻辑史 名学 名书
下载PDF
《吕氏春秋》中的先秦养生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茅晓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58-160,共3页
《吕氏春秋》是反映先秦时期科学文化的重要文献。源承老、庄、孔、荀等诸子之说,作品深刻地展示了先秦社会传统养生学说的核心思想,其中“法天顺时”、“知本去害”、“顺性贵生”、“胜理归朴”等观点尤具代表性,作为一种深邃的精神... 《吕氏春秋》是反映先秦时期科学文化的重要文献。源承老、庄、孔、荀等诸子之说,作品深刻地展示了先秦社会传统养生学说的核心思想,其中“法天顺时”、“知本去害”、“顺性贵生”、“胜理归朴”等观点尤具代表性,作为一种深邃的精神和思维特质影响了后世养生的学说和实践,对人类养生保健仍具现实指导价值并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先秦史 养生观
原文传递
先秦“五德终始”说的历史意识和推论
12
作者 张富祥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99-105,共7页
战国时期由驺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是一种著名的历史循环论。它既是纵向时间上的循环,也是横向空间上的循环;既是当时齐学与鲁学交汇的产物,也是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的混合物。“五德终始”说的创立以自“五帝”以来的华夏史为主... 战国时期由驺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是一种著名的历史循环论。它既是纵向时间上的循环,也是横向空间上的循环;既是当时齐学与鲁学交汇的产物,也是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的混合物。“五德终始”说的创立以自“五帝”以来的华夏史为主要参照系,讲求治乱盛衰的转移,同时把华夏史扩大到世界史,这是以往的历史意识所不及的。驺衍历史观的核心是一个“变”字,主张治道因时而变;秦王朝从形式上继承了“五德终始”说,而用严酷的法治和“万世一系”的皇位继承法掩盖了此说“变”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华夏史 “五德终始” 历史意识 历史观
下载PDF
论韩非进化史论中的诸子共识及其对诸子学术的取舍
13
作者 曲文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39-46,共8页
进化史论是韩非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观点是:社会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执政者应当根据所处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执政政策。从学术史角度将韩非进化史论与诸子相关论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韩非这一思想的形成,在肯定历... 进化史论是韩非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观点是:社会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执政者应当根据所处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执政政策。从学术史角度将韩非进化史论与诸子相关论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韩非这一思想的形成,在肯定历史发展变化以及分期总结历史的思维方式上,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共识。此外,在韩非的"上古之世"论、三世风尚相异论以及"不期修古"等具体观点上,则体现了他对诸子学术的取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进化史论 诸子共识 学术取舍 先秦思想史
下载PDF
李炳海《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的几个问题
14
作者 杨德春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71-76,共6页
李炳海《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所谓的《弹歌》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歌谣的问题,所谓的《国风》是歌词选集的问题,所谓的《诗经》为乐官采录编选的问题,关于骚的解释问题,关于《诗经》为歌诗的问题等。李炳... 李炳海《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所谓的《弹歌》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歌谣的问题,所谓的《国风》是歌词选集的问题,所谓的《诗经》为乐官采录编选的问题,关于骚的解释问题,关于《诗经》为歌诗的问题等。李炳海《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存在的这些问题实际上严重影响了李炳海《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炳海 《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 问题
下载PDF
先秦中山国史研究综述
15
作者 徐海斌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14-121,共8页
河北平山中山王墓葬群的成功发掘为先秦中山国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出土古文字的考释、考古实物的定性以及相关传世文献的重新解读成为学界一时之盛事。中山国的族属、相邦司马赒的身份、中山伐燕回师的时间等问题曾引发热烈的争鸣。
关键词 出土古文字 考古实物 传世文献 先秦中山国史 研究综述
下载PDF
立足元典而植根细读——木斋新著《先秦文学演变史》读后
16
作者 王志清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9年第2期186-190,共5页
木斋的新著《先秦文学演变史》,是一部立足元典、回归文学、注重文本细读的先秦文学史研究。此著将细读"诗三百"文本作为打开先秦文学之问题的钥匙,而主要通过对"诗三百"的精到解读,探入先秦文学史的深处,具有宏观... 木斋的新著《先秦文学演变史》,是一部立足元典、回归文学、注重文本细读的先秦文学史研究。此著将细读"诗三百"文本作为打开先秦文学之问题的钥匙,而主要通过对"诗三百"的精到解读,探入先秦文学史的深处,具有宏观性、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的把握,正本清源,纠偏补弊,而从文本细读中厘清出文学"流变"的轨迹,其中不少观点具有颠覆性的意义,譬如"中国文学在发生时期,理应是散文的而非诗歌的,理应是写实的而非想象的、理应是记载日常现世必须的应用文字,记载重要的政治文诰,记载对于祖宗神灵的祈祷等,这些理应是中国文学在发生时期主要的书写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斋 《先秦文学演变史》 立足元典 文本细读
下载PDF
服与等级制度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世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0-136,共7页
服的本义是迫人做事,服制的内容就是强制摊派劳役和贡纳,并由之形成"人有十等"、"以待百事"式的等级制度。服制具有集团性、稳定性和普遍性。殷和西周内外上下人皆有服,不能将服制窄化为五等爵制和分封制。春秋时期... 服的本义是迫人做事,服制的内容就是强制摊派劳役和贡纳,并由之形成"人有十等"、"以待百事"式的等级制度。服制具有集团性、稳定性和普遍性。殷和西周内外上下人皆有服,不能将服制窄化为五等爵制和分封制。春秋时期以"初税亩"和"作丘赋"为代表的各项改革在本质上都是用按亩征收实物代替固定劳役和用按乘丘出兵赋代替由族兵承担的卫服。春秋战国经济飞跃的原因不是井田制的垮台,而是服制的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史 等级制度 五等爵制 分封制
下载PDF
先秦巫道的汉字学考察
18
作者 王作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97,共7页
先秦巫道研究对于中华文化史 ,特别是文明的起源 ,包括汉字的起源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由古汉字的结构理据解析入手 ,以文字与考古学有关资料相互印证 ,对原始巫道观念及行事进行了考察 ,为认识先秦巫道及研究先秦史和古汉字提... 先秦巫道研究对于中华文化史 ,特别是文明的起源 ,包括汉字的起源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由古汉字的结构理据解析入手 ,以文字与考古学有关资料相互印证 ,对原始巫道观念及行事进行了考察 ,为认识先秦巫道及研究先秦史和古汉字提供了有益的认识途径和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道 汉字学 先秦史
下载PDF
从《墨子》看先秦时期的几何知识 被引量:6
19
作者 邹大海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3-312,共20页
利用《墨子》考察先秦的几何学知识不仅对研究中国早期数学史而且对了解中国思想和文化初成期的面貌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墨子》中有关文献所蕴涵的几何学观念和知识,指出它们的范围、性质和特点以及在墨家整个知识系统中... 利用《墨子》考察先秦的几何学知识不仅对研究中国早期数学史而且对了解中国思想和文化初成期的面貌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墨子》中有关文献所蕴涵的几何学观念和知识,指出它们的范围、性质和特点以及在墨家整个知识系统中的位置。然后利用这些结果和有关名家的文献及上古时代的数学文献等相参照,分析当时存在的几何学知识及其基本性质和特征,并说明当时发展出相互关联的两类几何知识——注重实际应用的算法式几何知识和注重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论性几何知识。后一类知识为认识古人如何从经验知识发展出抽象化、理论化的几何学提供了样本。先秦数学的多元化,与当时社会的激烈变革、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大环境密切相关,是先秦学术和思想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先秦学术史 先秦几何知识 中国数学史 名家
下载PDF
郭沫若的先秦美学史研究成就 被引量:6
20
作者 吴功正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8,共8页
郭沫若的先秦美学史研究,卓越地将审美形式和审美意识及其美学史结论融汇在一起,有着浓厚的经验理性色彩。他以青铜器皿上的器型、铭文和纹饰为切入点,从业经抽象的线条、图案和组配的结构形式,发掘其审美意味,彰显蓬勃旺盛的生命生机... 郭沫若的先秦美学史研究,卓越地将审美形式和审美意识及其美学史结论融汇在一起,有着浓厚的经验理性色彩。他以青铜器皿上的器型、铭文和纹饰为切入点,从业经抽象的线条、图案和组配的结构形式,发掘其审美意味,彰显蓬勃旺盛的生命生机和历史性的深重涵值,并首次原创性地运用青铜器花纹来解读和确定美学史的时代内涵和特征。郭沫若以时代精神和时代审美理想为核心,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宏深语境中考察美学现象的变化,反转过来,美学现象则成为社会、历史、文化的表征,呈现双向互涵相协之关系。郭沫若同时兼具了青铜时代的社会史和美学史的开山祖身份和地位,他对先秦美学史精神、特征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说。郭沫若坚守实践美学观,从社会文化实践层面上加以解读、阐释和动态说明,他所进行的是社会学、文化学的美学史研究,所形成的论述话语和逻辑结构,至今仍是治先秦美学史学者的范例。他采用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器皿学、文字学等原理,独得先例地创造了"标准器论"和"波动论",这在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研究,进而在先秦美学史的研究方面是世纪性的创获。他谛听远古美学史的"心音",从文物和文献出发复原和复现美学史的现场。郭沫若先秦美学史研究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缘自科学的实证精神、先进的方法论、优越的学术生态环境合力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先秦美学史 实践美学观 方法论 世纪性贡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