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察草原丝绸之路的法国人 被引量:10
1
作者 耿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18-28,共11页
草原丝绸之路与西域戈壁绿洲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丝路网络中的四大交通干线,是沟通中国与俄罗斯、南西伯利亚、中亚与西方的交通大道,经历了兴衰和再复兴的过程。本文选择了法国的几名探险家、地质... 草原丝绸之路与西域戈壁绿洲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丝路网络中的四大交通干线,是沟通中国与俄罗斯、南西伯利亚、中亚与西方的交通大道,经历了兴衰和再复兴的过程。本文选择了法国的几名探险家、地质学家、外交官和传教士对草原丝路的考察略作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丝路 探险 科学考察 中西交通
下载PDF
中蒙俄经济走廊西段的“环阿尔泰四国六方”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志尧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0-119,共10页
文本指出中蒙俄经济走廊源自于公元前5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其核心区的古代阿尔泰区域曾促进了欧亚草原的经贸繁荣,而当代的环阿尔泰区域则与"中蒙俄经济走廊"西段密切相关。文本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对欧亚草... 文本指出中蒙俄经济走廊源自于公元前5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其核心区的古代阿尔泰区域曾促进了欧亚草原的经贸繁荣,而当代的环阿尔泰区域则与"中蒙俄经济走廊"西段密切相关。文本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对欧亚草原丝路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比较研究,凸显新疆阿尔泰区域的重要性,并对新疆阿勒泰地区在2016-2025年期间跨越式发展及其与邻近的"三国五方"的区域国际合作,进行了战略性、前瞻性、整体性研究。从"环阿尔泰四国六方"区域国际合作的重要作用与战略意义及其总体思路、模式、重点任务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丝绸之路 中蒙俄经济走廊 环阿尔泰四国六方
下载PDF
从草原玉路到草原丝路——万年玉路踏查的理论创新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叶舒宪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草原玉路指华夏的北部和西部广大草原地区的玉文化传播路线,包括两条路径:一是玉文化中玉器生产传统的传播路径;二是玉矿资源输入中原的路径。20世纪学界对“玉路”的探索聚焦后一路径,即从新疆向东进入河西走廊,进而通往中原的路线,大... 草原玉路指华夏的北部和西部广大草原地区的玉文化传播路线,包括两条路径:一是玉文化中玉器生产传统的传播路径;二是玉矿资源输入中原的路径。20世纪学界对“玉路”的探索聚焦后一路径,即从新疆向东进入河西走廊,进而通往中原的路线,大致吻合今人熟知的丝路中国段。一般认为这条玉路的存在历史是三千多年,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和田玉材料制成品为实证。文学人类学派组织的十四次调研认为,玉路绝非一条简单的直线,而是围绕河西走廊两侧由多路径编织成的路网。其最初开发的玉种不是新疆玉而是甘肃武山的蛇纹石玉,对应文献所记“玄玉”;其时代在仰韶文化中期。欧亚大陆的史前玉文化之起源与传播,则始于两万年以上的西伯利亚到贝加尔湖地区(以贝加尔湖透闪石玉为原料),在距今一万年前后经蒙古高原进入我国东北,再一路向南传播,引出随后“玉成中国”的波澜壮阔之文化潮流。其在文献中留下的国家记忆是《管子》所云“尧舜北用禺氏之玉而王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玉路 草原丝路 玉矿资源传播 玉文化传播 万年玉路 玉成中国
下载PDF
环阿勒泰草原丝绸之路文化的变迁及启示 被引量:6
4
作者 粟迎春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60-66,共7页
欧亚草原丝绸之路东面与中国相连,西面则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文明相连,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享有"黄金之路"美誉的阿尔泰山是这条通道上的中心之一,也是草原丝路民族文化的摇篮。商贸往来、王朝兴衰、民族迁徙乃至城镇... 欧亚草原丝绸之路东面与中国相连,西面则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文明相连,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享有"黄金之路"美誉的阿尔泰山是这条通道上的中心之一,也是草原丝路民族文化的摇篮。商贸往来、王朝兴衰、民族迁徙乃至城镇分布与环阿勒泰草原丝路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草原丝绸之路文化的变迁昭示我们,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应重视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主动参与文化交往与交流,将多元文化整合成为能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文化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勒泰 草原丝绸之路 文化变迁
下载PDF
草原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记忆与当代价值——以宋辽夏金元时期为中心
5
作者 张景明 李文静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157,共6页
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草原丝绸之路在宋辽夏金元时期达到繁荣阶段,沿线的北方民族与中原和周邻民族通过聚合、和亲、互市、互嵌式居住等方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契丹等民族的西迁与西域诸国和中亚、西亚及欧洲... 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草原丝绸之路在宋辽夏金元时期达到繁荣阶段,沿线的北方民族与中原和周邻民族通过聚合、和亲、互市、互嵌式居住等方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契丹等民族的西迁与西域诸国和中亚、西亚及欧洲国家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世界民族的和平合作、互学互鉴,推动人类文明的大发展和大进步。草原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记忆,对推动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丝绸之路 文明交流互鉴 历史记忆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草原丝路沿线历史村镇空间特征及演进规律
6
作者 王文明 刘加男 +2 位作者 尚丹 马明 孙丽平 《新建筑》 2024年第2期144-149,共6页
文章聚焦草原丝绸之路,以张库商道内蒙古段沿线1133个历史村镇为研究对象,探究历史村镇时空分布集聚性与自然环境、古道的耦合关系;总结出军防影响型、寺庙影响型、商贸影响型3类历史村镇的形态、功能特征,并通过区域系统理论分析历史... 文章聚焦草原丝绸之路,以张库商道内蒙古段沿线1133个历史村镇为研究对象,探究历史村镇时空分布集聚性与自然环境、古道的耦合关系;总结出军防影响型、寺庙影响型、商贸影响型3类历史村镇的形态、功能特征,并通过区域系统理论分析历史村镇演进的内在驱动因素与外在影响因素,进而得出其演进规律。文章在理论上构建了草原丝路沿线历史村镇的研究框架,为后续沿线历史村镇遗产保护提供基础,为一带一路战略下沿线历史村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丝路 内蒙古 张库商道 历史村镇 空间形态 演进规律
下载PDF
辽朝与回鹘关系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俊 《河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3-40,共8页
辽朝与回鹘关系主要表现在行政建置上,辽朝通过设置阿思懒王府、回鹘国单于府、沙州回鹘敦煌郡王府、甘州回鹘大王府、高昌国大王府等属国机构,并授予回鹘首领刺史、县令等官衔对回鹘进行经略;经济贸易上,辽上京设置回鹘营管理回鹘商贩... 辽朝与回鹘关系主要表现在行政建置上,辽朝通过设置阿思懒王府、回鹘国单于府、沙州回鹘敦煌郡王府、甘州回鹘大王府、高昌国大王府等属国机构,并授予回鹘首领刺史、县令等官衔对回鹘进行经略;经济贸易上,辽上京设置回鹘营管理回鹘商贩,高昌设立互市场所进行双方贸易;文化交流上,回鹘进梵僧名医;回鹘使者观诸国使者礼,辽朝观回鹘本俗舞蹈,派遣使者出使回鹘观其风俗,厚赐回鹘使者,以增进双方礼仪风俗交流;朝贡上,辽朝设立同文驿以供诸国信使居住,回鹘向辽朝朝贡68次之多;军事上,辽圣宗时曾四征甘州回鹘,辽朝对回鹘经略主要目的是保证草原丝绸之路畅通,加强对西北诸部族控制,维护整个西北属国属部体系正常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思懒王府 回鹘营 甘州回鹘 草原丝绸之路 属国属部体系
下载PDF
辽宁省建平县水泉遗址动物考古研究——兼论距今4000年前后北方长城沿线地区动物资源的利用策略 被引量:5
8
作者 师宏伟 贾鑫 王闯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46,共15页
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辽西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文章对辽宁省建平县水泉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出土的409件可鉴定脊椎动物骨骼中,家猪(Sus domesticus)骨骼可鉴定标本数(NISP)占比为63.75%(最... 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辽西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文章对辽宁省建平县水泉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出土的409件可鉴定脊椎动物骨骼中,家猪(Sus domesticus)骨骼可鉴定标本数(NISP)占比为63.75%(最小个体数(MNI)为14件,占比35.90%),显示家猪为水泉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先民主要的肉食来源。以家猪为主的家畜饲养业,也侧面反映出该遗址相对发达的农业经济。绵羊(Ovis aries)和黄牛(Bos taurus)的骨骼NISP占比为22.22%(MNI为11件,占比28.21%),显示该遗址也存在畜牧经济成分。对比辽西地区不同区域的动物考古结果,可以发现该区域遗址出土家猪骨骼的NISP比重范围为51.44±12.31%(n=5),即均采用家猪饲养作为最主要的动物利用策略;而且东南部平原丘陵区少见的、以绵羊、黄牛为主的畜牧业多见于西北部山地丘陵区。此外,对比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区自东向西31个考古遗址的动物考古研究结果认为,不同区域动物性资源获取及利用策略差异显著:辽东半岛和辽西地区丰富的降水促使这两个区域的农业在距今4000年前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进一步导致家猪饲养成为重要的生业模式之一;但是在西部的河套地区,相对干旱的环境条件导致该地区只能支撑起以牛、羊畜牧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其NISP所占比重最高可达82.62%,并且河套地区家养动物的NISP所占比重也远高于另外两个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丝绸之路 水泉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 生业模式 动物遗存 家猪
原文传递
10—13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与欧洲人的契丹印象 被引量:1
9
作者 孙立梅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1-87,共7页
10—13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相继建立政权,形成辽宋夏金对峙时期。这一时期契丹人对草原丝绸之路的贯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欧亚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契丹”一词成为中亚地区对中国的称呼。文章通过梳理契丹王... 10—13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相继建立政权,形成辽宋夏金对峙时期。这一时期契丹人对草原丝绸之路的贯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欧亚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契丹”一词成为中亚地区对中国的称呼。文章通过梳理契丹王朝对草原丝绸之路的拓通,以及域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探讨了伴随着丝织品、茶叶等物产的输出,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欧洲人构筑了繁荣富庶的契丹(中国)形象,使中国形象进入到世界视域之中。这与契丹独特的二元制及捺钵游牧文化是分不开的,契丹人在草原丝绸之路留下的印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宝贵的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13世纪 契丹 草原丝绸之路 域外文献 中国形象
下载PDF
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区位优势及其在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贡献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景明 肖瑞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5期60-75,M0005,共17页
草原丝绸之路地处北纬40至50度之间的狭长自然地带,由高山草原和荒漠草原组成,呈现出草原生态环境,便于东西方向的交通,向西通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向南通往中国的内地,向北连接西伯利亚和贝加尔地区,形成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网状线路,与其... 草原丝绸之路地处北纬40至50度之间的狭长自然地带,由高山草原和荒漠草原组成,呈现出草原生态环境,便于东西方向的交通,向西通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向南通往中国的内地,向北连接西伯利亚和贝加尔地区,形成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网状线路,与其他丝路和廊道相比具有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传统背景的区位优势。随着北方民族的西迁和南移,促进东西方和南北方人群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带动了政治相融、商贸往来、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彰显出草原丝绸之路在沟通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丝绸之路 区位优势 北方民族的贡献 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传承
原文传递
草原丝绸之路与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11
作者 安格尔 何生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4-38,共5页
探寻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有助于廓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脉络。以草原丝绸之路为切入点,文章梳理了中原与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历程,认为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民族交融,具体表现为语言互通、经济互补、文... 探寻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有助于廓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脉络。以草原丝绸之路为切入点,文章梳理了中原与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历程,认为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民族交融,具体表现为语言互通、经济互补、文化融合等。挖掘这些素材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为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丝绸之路 内蒙古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移民与10—13世纪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的文明交流与互鉴
12
作者 郝素娟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1-47,共7页
草原丝绸之路是欧亚文明交流的最主要通道,形成时间长,沿线范围广。10—13世纪是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各民族文明交流和互鉴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移民是活跃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时期,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权之间的人口迁徙促进了西... 草原丝绸之路是欧亚文明交流的最主要通道,形成时间长,沿线范围广。10—13世纪是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各民族文明交流和互鉴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移民是活跃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时期,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权之间的人口迁徙促进了西域和中亚等地区农业、手工业、商贸的发展,推动了中原、西域、中亚地区的技术进步,极大地丰富了东西方民众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彰显了移民沟通东西方的桥梁纽带作用。移民在带来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明交流的同时,也推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对东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草原丝绸之路 文明 交流 互鉴
下载PDF
草原丝绸之路视域下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书写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景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3-109,共7页
在草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以前,北方地区从石器时代就存在着现代人扩散的北方线路、早期陶器的西传线路、彩陶艺术的北传线路、轮轴机械制玉技术的南传线路等,表明多种文化互动和交流,并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主要构成之中。先秦时期,北... 在草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以前,北方地区从石器时代就存在着现代人扩散的北方线路、早期陶器的西传线路、彩陶艺术的北传线路、轮轴机械制玉技术的南传线路等,表明多种文化互动和交流,并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主要构成之中。先秦时期,北狄、西戎、东夷中的北方族群形成方国文明,经过相互交往交融成为华夏族的主要构成之一。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背景下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等民族通过和亲等途径相互交融,北匈奴西迁中亚与世界其他民族相融,扩大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域空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南迁或东移中原地区与汉族相融,汉族也开始反向往边地迁徙,促成了全国性的民族交融局面。隋唐时期,继承前代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之势,又一次出现了在“大一统”背景下的南北和东西方民族融合及文化交流的局面,进一步拓展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空间。宋辽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又一个高峰,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进入中原与汉族交融,原宋地的汉族继续南下,加深了南方汉族与当地民族的交融,最后全部融入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南北和东西方商贸往来及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草原丝绸之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一个兴盛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丝绸之路 北方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匈奴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景明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86,共6页
匈奴的金银器在考古学资料中发现较多,以装饰品为主,还有兵器饰件、日常用具等。以草原上常见的动物作为装饰,分单个动物、多种动物组合和动物争斗三种艺术风格,除了反映战国至汉代草原地区的经济类型、生活情景之外,还寓意图腾崇拜的... 匈奴的金银器在考古学资料中发现较多,以装饰品为主,还有兵器饰件、日常用具等。以草原上常见的动物作为装饰,分单个动物、多种动物组合和动物争斗三种艺术风格,除了反映战国至汉代草原地区的经济类型、生活情景之外,还寓意图腾崇拜的深层文化内涵。同时,以金银器的造型、纹样装饰、制作工艺为载体,反映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北方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和西方地区的南北文化、东西文化交流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金银器 文化内涵 草原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草原丝绸之路上我国草原文化的传播 被引量:3
15
作者 魏婷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33-36,共4页
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仅把欧亚大陆连接起来,还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和经济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大家所熟知的丝绸之路一般指绿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鲜为人知,甚至被... 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仅把欧亚大陆连接起来,还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和经济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大家所熟知的丝绸之路一般指绿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鲜为人知,甚至被人们忽视。本文尝试着以文化软实力理论解读我国古代草原丝绸之路上的草原文化传播,梳理各个时期草原文化的发展,用国关理论探寻草原文化对国与国发展的现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文化传播 草原丝绸之路 文化软实力
下载PDF
从鲜卑摇叶步摇冠所见草原丝路的文化融通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俊男 梁惠娥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3-98,共6页
草原丝路开辟了中西方商贸交流的要道,成为沿线不同文明的交汇区与熔铸带。摇叶步摇冠则是草原丝路文化艺术在此往来贯通、互渗共成最好的见证,由西域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到深受魏晋南北朝人民喜爱的服饰品,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 草原丝路开辟了中西方商贸交流的要道,成为沿线不同文明的交汇区与熔铸带。摇叶步摇冠则是草原丝路文化艺术在此往来贯通、互渗共成最好的见证,由西域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到深受魏晋南北朝人民喜爱的服饰品,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通过梳理宏观草原丝路沿线摇叶步摇冠传播的历史脉络,厘清鲜卑民族步摇冠的发展源流,归纳了其形制演变背后映射出的艺术理念、审美倾向与文化诉求。并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和汉族对摇叶步摇文化的歧感共通中以小见大,管窥二者对华夏文化共同体形成归属感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卑民族 步摇冠 摇叶 草原丝路 首饰 华夏文化 “一带一路”倡议
下载PDF
辽代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景明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81-86,108,共7页
辽代金银器是北方草原地区民族文物的一支奇葩。早在距今3500年前这一地区就已出现金器,经过历代各民族的发展、创新,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融入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因素而自成一体的发展序列。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被不同的民... 辽代金银器是北方草原地区民族文物的一支奇葩。早在距今3500年前这一地区就已出现金器,经过历代各民族的发展、创新,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融入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因素而自成一体的发展序列。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被不同的民族一代又一代地继承下来。辽代时期,金银器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成就,其中外来文化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辽代早、中期受唐文化、西方文化影响极深,金银器中表现出浓郁的唐代与西方风格。到辽代中期时,金银器开始出现宋文化的因素,晚期却完全宋化或从宋地输入,从而表现出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金银器 草原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
下载PDF
辽代摩竭纹图案及其文化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迪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0期16-18,共3页
摩竭,作为辽代比较典型的纹饰样本和器物造型,实际上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流行开来,豪迈自信的契丹民族将自唐学习得来的摩竭文化和自身的草原游牧风格加以融合,巧妙地创造出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摩竭文化。除却契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素外,... 摩竭,作为辽代比较典型的纹饰样本和器物造型,实际上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流行开来,豪迈自信的契丹民族将自唐学习得来的摩竭文化和自身的草原游牧风格加以融合,巧妙地创造出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摩竭文化。除却契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素外,摩竭纹实际包含了许多外来因素,特别是辽代早、中期的摩竭文化受唐文化、西方文化影响较深,这对了解辽代的文化交融有着重要的意义。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对于辽代文化交融的分析与探讨能够对草原丝绸之路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文化支撑作用,进而带动一系列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摩竭纹图案 文化交融 草原丝绸之路
下载PDF
草原丝绸之路考古学研究的新收获——评《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立新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41-144,共4页
张景明教授所著的《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出土的金银器入手,论述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南方文化、西方文化交流的状况,提出草原丝绸之路不仅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张景明教授所著的《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出土的金银器入手,论述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南方文化、西方文化交流的状况,提出草原丝绸之路不仅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还是连接南北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等一系列学术观点。可谓是"草原丝绸之路"考古学专题研究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收获,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研究领域,对探索草原文明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于当今"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乃至"草原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器 草原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 新收获
下载PDF
历史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葛根高娃 李晓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9-86,共8页
草原丝绸之路是指历史时期的欧亚草原大通道,向东可达大兴安岭,向西可达黑海草原。它能满足游牧社会对定居社会的结构性需求,即满足"专化"的游牧经济所欠缺的部分,这才是本相。草原通道的开拓与游牧社会广阔的地理容量分不开... 草原丝绸之路是指历史时期的欧亚草原大通道,向东可达大兴安岭,向西可达黑海草原。它能满足游牧社会对定居社会的结构性需求,即满足"专化"的游牧经济所欠缺的部分,这才是本相。草原通道的开拓与游牧社会广阔的地理容量分不开,即由游牧社会的经济形态所决定的对广大空间的实际占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丝绸之路 游牧经济 结构性需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