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势造学:土司残留时期的中国土司学——1908~1959年土司研究理论与方法探源 被引量:8
1
作者 成臻铭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1908-1959年土司残留时期,土司学本体胚胎结构已经形成,多学科介入趋势明显,立足于"东北-西南弧线形"土司文化残留带之上的土司学在该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这种现代意识对于我们深入发掘中国土司学史... 1908-1959年土司残留时期,土司学本体胚胎结构已经形成,多学科介入趋势明显,立足于"东北-西南弧线形"土司文化残留带之上的土司学在该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这种现代意识对于我们深入发掘中国土司学史以及有效介入民国土司研究具有一定启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残留时期 中国土司学 理论与方法 探源 土司带
下载PDF
《琵琶谱》中[将军令]探源 被引量:4
2
作者 吴慧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10-112,共3页
这里通过对《养正轩琵琶谱》中〔将军令〕与《李芳园琵琶谱》中的〔南将军令〕、《汪昱庭琵琶谱》手抄本中的〔将军令〕与《华秋苹琵琶谱》中的〔将军令〕的定弦法、乐段与小标、曲谱及曲谱指法比较,从而发现浦东派《养正轩琵琶谱》中... 这里通过对《养正轩琵琶谱》中〔将军令〕与《李芳园琵琶谱》中的〔南将军令〕、《汪昱庭琵琶谱》手抄本中的〔将军令〕与《华秋苹琵琶谱》中的〔将军令〕的定弦法、乐段与小标、曲谱及曲谱指法比较,从而发现浦东派《养正轩琵琶谱》中的〔将军令〕应源自《李芳园谱》中的〔南将军令〕。《汪昱庭琵琶谱》手抄本中的〔将军令〕源自无锡派《华秋苹琵琶谱》中的〔将军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曲 [将军令] 探源
下载PDF
“天女散花”考源释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凌云 《襄樊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50-54,共5页
部分辞书对"天女散花"的注释有误漏之处。经考证,我们认为,"天女散花"故事来源于三国吴支谦译《维摩诘经.观人物品第七》。成语"天女散花"由佛源意义可以引申出三层意思:一是用于营造庄严吉祥或者福至人... 部分辞书对"天女散花"的注释有误漏之处。经考证,我们认为,"天女散花"故事来源于三国吴支谦译《维摩诘经.观人物品第七》。成语"天女散花"由佛源意义可以引申出三层意思:一是用于营造庄严吉祥或者福至人间的气氛,二是借以比喻神韵飞扬、异彩纷呈的景象,三是形容物体纷纷扬扬从空中抛洒的样子。在佛教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中,"天女散花"的理据渐渐与汉民族文化相融合,并发展成为一个大众喜闻乐见、褒义色彩浓厚的词语,但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入,其意义范围扩大,褒义色彩逐渐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语考源 天女散花 意义演变
下载PDF
当代“灋”义研究述评
4
作者 褚宸舸 《唐都学刊》 2006年第4期130-134,共5页
当代学者对古代“灋”字含义的研究,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不断批判和继承,并且添加新诠释,进行新论证的过程。蔡枢衡提出了对《说文解字》的质疑,胡大展、武树臣、张永和先后给出了既不同于《说文解字》,也不同于蔡枢衡的新解读。当... 当代学者对古代“灋”字含义的研究,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不断批判和继承,并且添加新诠释,进行新论证的过程。蔡枢衡提出了对《说文解字》的质疑,胡大展、武树臣、张永和先后给出了既不同于《说文解字》,也不同于蔡枢衡的新解读。当代学者在论证方法上的贡献是,一方面追求多种论证角度和多重证据,另一方面更加注意“小心求证瀌灋”。研究价值问题上的失语和“古今”语言沟通问题上的随意是研究的缺憾之处。针对前者,要重视对“灋”字的价值阐释,并对理论预设进行反思;针对后者,研究者要站在古今融合论的立场,对语言表述和研究方法保持一种反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灋” 蔡枢衡 论证方法 《“灋”义探源》
下载PDF
译者行为之本源研究——以汉学家葛浩文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单伟龙 陈保红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3-97,共5页
就译者而言,身份是其翻译思想乃至翻译实践的本源,其间的关系可表述为:本质与现象、因与果、本与末,进而归结为:译者“身份”决定译者翻译思想,译者翻译思想又决定译者翻译实践;而译者行为反过来修正思想,进一步重新定义译者“身份”。... 就译者而言,身份是其翻译思想乃至翻译实践的本源,其间的关系可表述为:本质与现象、因与果、本与末,进而归结为:译者“身份”决定译者翻译思想,译者翻译思想又决定译者翻译实践;而译者行为反过来修正思想,进一步重新定义译者“身份”。即“所是”决定“所思”,“所思”决定“所为”;反之,“所为”见“所思”,“所思”见“所是”。基于上述逻辑,本研究以葛浩文“身份”为总根本和总依据,从其文化身份、翻译思想和翻译行为相互印证的视角,提出文学翻译研究必须突破语言转换的层面,将译作置于译语文化的复杂语境中,彰显译者主体性和文化身份的相互作用。这既具有翻译学学科上的学理意义,又为国家文化传播战略提供具体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翻译行为 本源探究
原文传递
中国蔓草纹探源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晓玲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59-61,共3页
蔓草纹在中国的纹样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关于该纹样的起源却一直是个模糊不清的问题。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蔓草纹起源于古埃及与地中海地区,然而我们通过该纹样与中国原始人类最基本的群体意识、中国古哲学、中国传统图形样式等... 蔓草纹在中国的纹样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关于该纹样的起源却一直是个模糊不清的问题。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蔓草纹起源于古埃及与地中海地区,然而我们通过该纹样与中国原始人类最基本的群体意识、中国古哲学、中国传统图形样式等方面的联系,可清晰地发现蔓草纹在中国大地生长、繁衍的印记。因此,那种认为中国蔓草纹是由古埃及经地中海地区传入的提法是不够准确和不能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草纹 纹样 传统 探源
下载PDF
湖南桃源刺绣针法技艺探源
7
作者 余斌霞 陈钰馨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2年第1期516-530,共15页
桃源刺绣原生于湖南省北部的桃源县域,是一种带有强烈地域文化特征的民间工艺品,其题材、造型、色彩、工艺和民俗意蕴都极具特色,有着很高的辨识度,近些年受到民众的热捧和学界的关注,但关于桃源刺绣的来源各界一直存在争论。清代民国... 桃源刺绣原生于湖南省北部的桃源县域,是一种带有强烈地域文化特征的民间工艺品,其题材、造型、色彩、工艺和民俗意蕴都极具特色,有着很高的辨识度,近些年受到民众的热捧和学界的关注,但关于桃源刺绣的来源各界一直存在争论。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的针法多样,技艺多变,其中不乏有一些久远的针法技艺的运用。这些针法技艺蕴含的丰富信息,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中博采众长而形成的一种地方刺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刺绣实物 历代刺绣传世品 针法技艺 桃源刺绣 探源
原文传递
试论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35
8
作者 尹萍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9-72,共4页
从音乐形态的时空观出发,追溯历史的民族声乐踪迹来解释和说明民族声乐的现实存在和构建规律,探索多元人文社会背景下的民族声乐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 探“流”溯“源” 民族声乐 价值取向
下载PDF
石峁遗址的发现与中华文明探源的进路——关于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研讨会的再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杨骊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48,共10页
2012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中,一个中国史前最大的城市遗址——石峁遗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以石峁遗址的发掘与石峁玉器研究为契机,2013年6月,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研讨会在陕西省榆林市召开。此次研讨会开启了考古学与文学人类学的... 2012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中,一个中国史前最大的城市遗址——石峁遗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以石峁遗址的发掘与石峁玉器研究为契机,2013年6月,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研讨会在陕西省榆林市召开。此次研讨会开启了考古学与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对话,在学术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就该会议的核心议题进行再思考,试图从石峁遗址的发现出发,结合对玉石之路、玉石文明的考察,在考古学和文学人类学相结合的视域勾勒出中华文明探源的一种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玉文化 中华文明探源
原文传递
毛泽东“停、缩、发”讲话历史真相探源
10
作者 马社香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2-86,127,共5页
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毛泽东著名的"停、缩、发"讲话现在有两个文本,一个是1955年3月,一个是1955年5月。通过对不同文本的史料真实性、佐证性和连续性进行认真梳理,发现毛泽东1955年3月"停、缩、发"讲话或三字... 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毛泽东著名的"停、缩、发"讲话现在有两个文本,一个是1955年3月,一个是1955年5月。通过对不同文本的史料真实性、佐证性和连续性进行认真梳理,发现毛泽东1955年3月"停、缩、发"讲话或三字方针在历史档案、当年讲话和相关文件中均无任何记载,存在若干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停 发”讲话 真相探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