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故事创造的融合假象——《喜福会》的重新解读 |
潘军武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5 |
17
|
|
2
|
20世纪50年代法国左翼知识分子对中国的书写转向 |
鲍叶宁
|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旅行文学三题 |
杨保林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5
|
|
4
|
求同,更须“存异” |
黄旭颖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1 |
6
|
|
5
|
朝向他者的艺术——论列维纳斯对“异域感”的现象学分析 |
李瑞敏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
1
|
|
6
|
法国洛可可艺术中的中国视界 |
赵阳
|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
2018 |
4
|
|
7
|
普契尼歌剧创作风格的形成 |
马莎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09 |
4
|
|
8
|
双重视角下的异域情韵、童话色彩与神性救赎——孙频小说《海边魔术师》的魔法向度 |
段国强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
2023 |
0 |
|
9
|
《二马》的“形象学”解读 |
牟学苑
|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3
|
|
10
|
群体意识与性别地位的构建:18世纪欧洲女性肖像画中的“东方风” |
宋炀
杨晓瑜
|
《艺术设计研究》
|
2023 |
0 |
|
11
|
《忽必烈汗》残篇里的奇幻中国 |
姜智芹
|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12
|
元代色目人物传记的形与神 |
李雪
查洪德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13
|
试论大正日本文学中的东方主义 |
李雁南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14
|
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的异域书写 |
杜平
|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
2
|
|
15
|
非民族主义者和其他民族主义者 |
王瑛珏(译)
郭新(校)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6
|
异国情调与江户情调的融合——以永井荷风《美利坚物语》、《法兰西物语》为例 |
郑培燕
|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
2012 |
2
|
|
17
|
“中国形象”与文本实验——解读谢阁兰《勒内·莱斯》 |
孙敏
|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
2008 |
2
|
|
18
|
论谢阁兰作品中的医生形象及其对自我双重身份的反思 |
邵南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9
|
论“第三才子书”《玉娇梨》的早期英译 |
曾文雄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20
|
中国公主:作为异国情调的中国形象 |
薛维华
|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
2001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