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物艺术到历史故事:我国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叙事趋势、原因与反思 被引量:19
1
作者 任琳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8-163,共6页
近年来,“了解故事”代替“欣赏珍宝”成为博物馆观众最主要的参观目的。当代博物馆展陈设计亦呈现四种叙事趋势:主题展代替珍品展、语境阐释逻辑代替符号分类逻辑、动态故事代替静态描述以及多元媒介组合代替单一媒介组合。推动展陈“... 近年来,“了解故事”代替“欣赏珍宝”成为博物馆观众最主要的参观目的。当代博物馆展陈设计亦呈现四种叙事趋势:主题展代替珍品展、语境阐释逻辑代替符号分类逻辑、动态故事代替静态描述以及多元媒介组合代替单一媒介组合。推动展陈“走向”叙事的原因有西方博物馆展陈经验的影响、博物馆“泛艺术化”困境的阻挠和文物身份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当下,博物馆人应兼顾“具有中国风格的叙事结构”“以人为焦点的叙事视角”和“规范化展览叙事机制”,努力呈现具有科学阐释逻辑、较高传播效率和理想认知规模的展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展陈设计 叙事 历史 文物 艺术
原文传递
回顾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事业——陈瑞德先生访谈 被引量:7
2
作者 李万万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2-149,共8页
陈瑞德先生为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研究馆员。此次访谈主要围绕"回顾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事业"这条线索,内容涉及"中国通史陈列"的历次修改、文物陈列与历史陈列的思考、历史博物馆陈列部的职能、内容... 陈瑞德先生为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研究馆员。此次访谈主要围绕"回顾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事业"这条线索,内容涉及"中国通史陈列"的历次修改、文物陈列与历史陈列的思考、历史博物馆陈列部的职能、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的关系等方面。最后,陈瑞德先生从自己的角度谈了国家博物馆百年发展所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及对展览业务的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博物馆 文物陈列 历史陈列 展览事业
原文传递
位移、互换与想象:博物馆叙事性展览中的“他者”视角 被引量:7
3
作者 任晓莹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7-172,共6页
博物馆作为提供历史阐释与生成公共记忆的场所,其历史类展览具有特殊的意义"。他者"(the other)是人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叙事性展览中恰当运用"他者"视角,能够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藏品解读,激活展览所呈现的历... 博物馆作为提供历史阐释与生成公共记忆的场所,其历史类展览具有特殊的意义"。他者"(the other)是人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叙事性展览中恰当运用"他者"视角,能够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藏品解读,激活展览所呈现的历史叙事"。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漂海闻见——15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借由"他者"视角展开叙事,藏品不再单纯作为永远存在于当下的、被观赏的物品,而是成为可以通过观众的感受捕捉、存储和回忆的故事,完成了从"物"到"事"的转化。通过身份或心理的互换,将静态的物品转变为生动的历史叙事,让观众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这说明,将对国家、民族、宗教、性别等身份认同的感知作为历史类展览的切入点,可以激发观众在参观中产生移情效应。博物馆展览应当将藏品看作唤起观众情愫和感知力的媒介,而非默默无言的艺术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展览策划 临时展览 叙事性展览 历史类展览 他者视角
原文传递
“主题-历史二元叙事结构”的博物馆改陈探讨——以湖州博物馆“吴兴赋”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思怡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8年第3期11-19,共9页
作为展现不同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风情的地方博物馆,在十几年间的时代发展浪潮下,面临着急迫的改陈任务。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下,其改陈策略除了内容与形式的更新外,突出主题性二元叙事架构以及深化民众生活的阐... 作为展现不同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风情的地方博物馆,在十几年间的时代发展浪潮下,面临着急迫的改陈任务。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下,其改陈策略除了内容与形式的更新外,突出主题性二元叙事架构以及深化民众生活的阐释成为改陈的重点。本文以湖州博物馆2016年新改陈的"吴兴赋"基本陈列为例,通过改陈前后的深入对比,强调地方博物馆通过从"主题-历史二元叙事结构"出发来完善地方社会职责、营造"博物馆文化"氛围,承担起体现地方居民的意志并加强地方认同感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博物馆 展陈更新 二元叙事 民俗 生活
下载PDF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设计 被引量:6
5
作者 张锦秋 《建筑创作》 2012年第1期18-27,共10页
本文介绍了丹凤门遗址博物馆由于其历史背景和所处的城市区位,在建筑创作中怎样确定基本思路和设计要点。记述了在根据遗址状况和相关建筑史料探讨丹凤门推理方案之后,并进而设计出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环保节能在艺术上又能沟通历史与... 本文介绍了丹凤门遗址博物馆由于其历史背景和所处的城市区位,在建筑创作中怎样确定基本思路和设计要点。记述了在根据遗址状况和相关建筑史料探讨丹凤门推理方案之后,并进而设计出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环保节能在艺术上又能沟通历史与未来的现代标志性建筑。点明了城市文化孕育建筑文化这一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公园 遗址博物馆 保护与展示 历史与未来 标志性
下载PDF
历史类博物馆展览的基本逻辑与建构方式 被引量:6
6
作者 巫濛 白藕 《博物馆管理》 2021年第2期47-54,共8页
历史类展览与其他类型展览的不同,源于其基本逻辑与建构方式。从博物馆的起源与类型发展可以获知,历史类展览具有高叙事性。实物收藏品之外的各种媒介既是历史类展览的叙事基础,也是其叙事方法和工具。媒介化作为历史类展览的建构方式,... 历史类展览与其他类型展览的不同,源于其基本逻辑与建构方式。从博物馆的起源与类型发展可以获知,历史类展览具有高叙事性。实物收藏品之外的各种媒介既是历史类展览的叙事基础,也是其叙事方法和工具。媒介化作为历史类展览的建构方式,与叙事相辅相成,推动着历史类展览的发展。历史类展览可以被看作一种具有展览属性的历史文本,博物馆展览的空间属性以及其中各种物质性和数字化媒介,使其形成独特的叙事内容与表达;媒介化则使展览可以抛开文物进行独立的、基于问题与思想的叙事。鉴于媒介化具有正负两面,历史类博物馆应厘清相关问题,注意把握好媒介化尺度,利用媒介工具建构自由而独特的展览叙事,为呈现更富吸引力的展览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览 叙事 媒介化 博物馆 历史
原文传递
西方对中国建筑的认知 柏林Aedes画廊“土木”(TU MU)展览及其背景 被引量:5
7
作者 爱德华.柯格尔 苏杭 《时代建筑》 2018年第2期26-30,共5页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建筑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媒体对这一新现象的讨论也同样如此。今天,在互联网、杂志、微信、专业建筑杂志或报纸专栏中都有对中国发展的评论,而在20年前,西方媒体对中国建筑未引起任何关注。整个20世纪,中国...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建筑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媒体对这一新现象的讨论也同样如此。今天,在互联网、杂志、微信、专业建筑杂志或报纸专栏中都有对中国发展的评论,而在20年前,西方媒体对中国建筑未引起任何关注。整个20世纪,中国没有出现世界知名的建筑师,也没有人能够说出一个代表当前设计理念的中国当代建筑。文章关注了这个话题,并将重点放在西方对中国建筑师不断变化的认知上。由于作者参与了这个过程,所以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其他人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览 Aedes画廊:中国年轻建筑师 个体 历史 评论家
下载PDF
空间作为方法:历史类展览中的阐释与传播
8
作者 许潇笑 《艺术与民俗》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博物馆的展览汇集了来自不同时间和地点的物品,以一种精心组织过的秩序,反映一个有序的世界以及某种人与世界的特定关系。在这个空间里,通过被展示的物质对象,世界可以被认识、理解与调整。在历史主题展览中,展品作为历史物证,一方面,... 博物馆的展览汇集了来自不同时间和地点的物品,以一种精心组织过的秩序,反映一个有序的世界以及某种人与世界的特定关系。在这个空间里,通过被展示的物质对象,世界可以被认识、理解与调整。在历史主题展览中,展品作为历史物证,一方面,依照特定秩序在展示空间中被排列组合,构成特定的展览逻辑和历史叙事。空间安排与内容阐释一一对应,互为表里,呈现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的过程,即意义的解构与重组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展览传播过程中,展览的展示与阐释通过不同个体的观看表现为意义增殖的文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展览 历史展示 阐释与传播
原文传递
从展陈、表演到体验——革命史纪念方式的传承与创新 被引量:4
9
作者 李莹 李玉 《苏区研究》 CSSCI 2021年第6期76-87,共12页
革命史纪念是强化社会历史记忆、弘扬革命精神的一种重要手段。传统的革命史纪念以纪念馆的实物展陈为主,内容多为配有文字说明的文物、照片等相对静态之物,观众仅以眼观耳听的方式接受教育。其后,革命史纪念融入舞蹈、歌唱、情景剧等... 革命史纪念是强化社会历史记忆、弘扬革命精神的一种重要手段。传统的革命史纪念以纪念馆的实物展陈为主,内容多为配有文字说明的文物、照片等相对静态之物,观众仅以眼观耳听的方式接受教育。其后,革命史纪念融入舞蹈、歌唱、情景剧等诸多表演元素,更为动态化,但观众的参与度依旧有限。新近开展的体验性纪念,提倡将表演与体验相结合,使观众得以亲身参与到“革命”当中,切实体会革命前辈的经历与情感,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和纪念馆的交互性,当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纪念方式。通过塑造情境,引入沉浸式表演手法,以及对新技术的运用,表演与体验可实现有机结合,充分提升大众对革命的认识和理解,领悟革命精神文化内核,进而促成纪念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陈 表演 体验 革命史 纪念方式
下载PDF
科学史——深化和表达科技馆展览主题的重要途径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莹莹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7年第4期32-36,共5页
我国科技馆在展示内容上往往以传播科学原理及结论为主,而忽略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深层次内涵,从而容易使展览虽然充斥着展品和知识,却难以支撑和诠释展览主题。如何挖掘展品的深层次内涵以更好地表达主题,进而提升科技馆的... 我国科技馆在展示内容上往往以传播科学原理及结论为主,而忽略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深层次内涵,从而容易使展览虽然充斥着展品和知识,却难以支撑和诠释展览主题。如何挖掘展品的深层次内涵以更好地表达主题,进而提升科技馆的展教功能并深化科学教育效果?笔者认为引入和展示科学史内容是一种有效途径。科学史内容将科学与人文联系起来,增强了科技馆展览的故事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对深化展览主题和创新展示内容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馆 主题展览 科学教育内涵 科学史
下载PDF
档案展览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晓春 胡君远 米开富 《四川档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8,共3页
该文对我国档案展览工作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方位大胆的探索,认真总结了办展成绩、经验,论述了档案展览的目的、手段、物质基础、方法等。
关键词 目的 物质基础 档案展览 历史 现状 中国
下载PDF
论民国时期的书法展览 被引量:1
12
作者 苏全有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76-79,共4页
有关民国时期书法展览的研究,是学术界的短板。民国时期的书法展览分个人展览、团体展览和专题展览。其中个人展览只是在京津等大城市偶有举办,次数与影响有限;团体展览较之个人展览,要多一些;至于专题展览会,最具代表性的有两次,即194... 有关民国时期书法展览的研究,是学术界的短板。民国时期的书法展览分个人展览、团体展览和专题展览。其中个人展览只是在京津等大城市偶有举办,次数与影响有限;团体展览较之个人展览,要多一些;至于专题展览会,最具代表性的有两次,即1940年佛教美术展览会和1944年作家手迹展览会,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要远高于个展及团体展,影响也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展览 民国时期 教育史
下载PDF
良渚考古展示史考略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雨晗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4-238,共5页
自1929年良渚文物首次展出,良渚考古展示已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良渚考古工作的开展,展示的主题和内容也不断更新换代,历经了文物展示-文化展示-文明展示-遗产展示四个阶段,形成了一套具有良渚特色的考古展示方法,反映了考古... 自1929年良渚文物首次展出,良渚考古展示已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良渚考古工作的开展,展示的主题和内容也不断更新换代,历经了文物展示-文化展示-文明展示-遗产展示四个阶段,形成了一套具有良渚特色的考古展示方法,反映了考古学发展背景下良渚考古展示理念的时代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 考古展示 发展历程
原文传递
“不可能的建筑”展所表达的内容 被引量:1
14
作者 五十岚太郎 潘奕(翻译) 《世界建筑》 2021年第2期10-15,126,共7页
笔者策展的"不可能的建筑"展(2019-2020)在4家位于日本不同地区的美术馆间巡展,观展人群涵盖了科幻、亚文化领域爱好者等非建筑学专业人士。本次展览诞生的契机源自因政治考量而在临建设施工前化为一纸空谈的扎哈·哈迪... 笔者策展的"不可能的建筑"展(2019-2020)在4家位于日本不同地区的美术馆间巡展,观展人群涵盖了科幻、亚文化领域爱好者等非建筑学专业人士。本次展览诞生的契机源自因政治考量而在临建设施工前化为一纸空谈的扎哈·哈迪德中标日本新国立体育馆设计的方案。展览从20世纪初俄罗斯构成主义开始,到朱塞佩·特拉尼、建筑电讯派、矶崎新、丹尼尔·里伯斯金、雷姆·库哈斯等,介绍他们因各种缘故而未能建成的建筑项目。这是一些即便没有实现也对其后的建筑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项目,应与建成建筑的历史共同纳入讨论,可称之为"另一部建筑史"。仅留存在图纸上的这些未建成建筑非常适合展览,因其不同于通常无法展示原件的建筑展,可以在现场展示最原始的资料。此外,在当代艺术中呈现的未建成项目,也因其思想的自由性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能的建筑”展 未建成 建筑展 竞赛 扎哈·哈迪德 矶崎新 当代艺术 建筑史
下载PDF
博物馆设计类展览图录功能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明 《创意设计源》 2018年第3期15-20,共6页
设计类展览的图录既要能够承载博物馆的研究成果,全面准确地反映展览的内容,也要对展览构成补充、阐释和延伸。文章结合国外相关案例,发现设计类展览图录的功能因定位而异,主要有普及性传播、专业观点探索、设计史论研究等三种功能。在... 设计类展览的图录既要能够承载博物馆的研究成果,全面准确地反映展览的内容,也要对展览构成补充、阐释和延伸。文章结合国外相关案例,发现设计类展览图录的功能因定位而异,主要有普及性传播、专业观点探索、设计史论研究等三种功能。在对设计类展览图录功能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图录"过度设计"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促进我国展览图录设计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设计类展览 图录 展览出版物 设计史
下载PDF
比较史学视角下的博物馆比较展探析
16
作者 史明立 《博物院》 2023年第3期63-69,共7页
博物馆比较展是通过比较的方式,呈现多个对象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一类展览。但当前一些展览对比较手法的运用主要停留在呈现异同的层面,未充分发挥出比较的价值。明确比较展的内涵和存在问题,并将比较史学的理论成果引入此类展览的策展... 博物馆比较展是通过比较的方式,呈现多个对象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一类展览。但当前一些展览对比较手法的运用主要停留在呈现异同的层面,未充分发挥出比较的价值。明确比较展的内涵和存在问题,并将比较史学的理论成果引入此类展览的策展理论与实务中,可以厘清其中未被言明的策展逻辑。合理选取比较的对象,明确界定比较的规模与内容,客观对待比较对象的同与异,不但有益于展览理论的深入及比较有效性的提升,而且可以使比较展摆脱描述的局限,更好地呈现解释,从而引导观众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览 比较 比较史学 解释
原文传递
对外开放与中国展览业——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凡 《文化发展论丛》 2019年第1期198-211,共14页
由经济贸易展览组成的中国展览业,其发端与世界博览会关系密切。中国最早的经贸展览诞生于清朝末年,是“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到2000年,快速发展的中国展览业才成为国民经济服务业中的一个行业。本文以对外开放为研... 由经济贸易展览组成的中国展览业,其发端与世界博览会关系密切。中国最早的经贸展览诞生于清朝末年,是“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到2000年,快速发展的中国展览业才成为国民经济服务业中的一个行业。本文以对外开放为研究视角,梳理中国展览业的历史脉络,旨在说明中国展览业与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逻辑关系,着重阐明改革开放对于中国成长为展览大国的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展览业 对外开放 世博会
下载PDF
火红年代:1953-1966年安徽省博物馆的陈列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玲 刘秀娟 《博物院》 2018年第3期125-130,共6页
陈列是博物馆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陈列可以使公众了解社会不同的领域,启迪公众智识,提升公众对美的感悟能力。同样,作为现代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博物馆也在以陈列的方式塑造公众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身份认同,并规范其在社会... 陈列是博物馆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陈列可以使公众了解社会不同的领域,启迪公众智识,提升公众对美的感悟能力。同样,作为现代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博物馆也在以陈列的方式塑造公众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身份认同,并规范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 安徽省博物馆 博物馆陈列 博物馆史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的图书馆、博物馆与中西方公共文化机构构建模式的比较研究——从“参考馆”的误读谈起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鹏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20,共6页
文章以"参考馆"和"参考图书馆"两个概念的误读为切入点,首先重新论述清末民初图书馆与博物馆事业的交叉勾连和它们共生共长的关系,进而议论清末最后十年公共文化机构发展的时代特征。勾连这些细节和其时的社会政策... 文章以"参考馆"和"参考图书馆"两个概念的误读为切入点,首先重新论述清末民初图书馆与博物馆事业的交叉勾连和它们共生共长的关系,进而议论清末最后十年公共文化机构发展的时代特征。勾连这些细节和其时的社会政策与思潮,文章进一步陈说了中西公共文化机构的构建路径:我国先有"开民智"之思路,然后有近代的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由上而下"的模式;而英美是先有公共文化机构的雏形和文化基础,然后再有职能扩展的"由下而上"的模式。以这两者的对比为基础,进而探讨了当代语境中"公共文化的构建"和"公共文化机构的联合协作"两个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博物馆 参考馆 公共文化机构 图书馆史
下载PDF
中国当代艺术的另类策展实践--以“野生1997惊蛰始”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子云 《当代美术家》 2022年第4期36-43,共8页
本文是对“野生1997惊蛰始(Wildlife Starting from 1997 Jingzhe)”这一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验艺术[1]的个案展开的研究。文章首先对展览的历史背景和媒介变革的现实状况、活动组织者,以及促成展览的诸多因素和机缘进行介绍。其次分析... 本文是对“野生1997惊蛰始(Wildlife Starting from 1997 Jingzhe)”这一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验艺术[1]的个案展开的研究。文章首先对展览的历史背景和媒介变革的现实状况、活动组织者,以及促成展览的诸多因素和机缘进行介绍。其次分析项目的策划理念与实施方式,并阐释作品的线索和内容。然后论述这一策展实践的展示、艺术家的自我组织和跨地域活动所延展出来的相关话题。虽然该案例并没有呈现于实体的展览空间,只是在纸上发生,但它所呈现出来的创作状态、思考和态度,对当下日渐缺乏活力的艺术界有着值得参考的野生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自我组织 策展 展览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