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2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李平 谢同柄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分析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根据Maria的"临床诊断量表(CDS)"对2003年4月至2009年4月间因药物性肝损伤而住入我院的病例进行评分,对≥10分的132例患者的病因... 目的分析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根据Maria的"临床诊断量表(CDS)"对2003年4月至2009年4月间因药物性肝损伤而住入我院的病例进行评分,对≥10分的132例患者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和临床分型。结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有15类50余种,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共占72.7%。潜伏期在5天~356天之间,在4周内、8周内和12周内发生肝损伤的比例分别为61.4%、84.9%和91.7%。肝细胞损伤型占78.8%,淤胆型占13.6%,混合型占7.6%。27例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仅有实验室检测异常(20.5%),而有临床症状105例(79.5%),主要表现为乏力(64.4%)、纳差(53.0%)、尿黄(41.7%)。104例肝细胞损伤型患者中,在停药2月内肝功能均恢复正常,在停药30天内均有ALT降低>50%,预后好。结论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绝大多数发生在12周内,用药时间越长,发生肝损伤的几率越高。药物性肝损伤主要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伤型,其临床特点与各类急、慢性肝胆疾病相似,无特异性,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病因 临床特点 医生
下载PDF
509例药源性肝损害文献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吴苑珊 郑企琨 +2 位作者 黎月玲 毕绮丽 黄作君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2年第6期364-368,共5页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药源性肝损害的情况。方法:应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从1990~2001年进行逐年检索,将符合药源性肝损害诊断标准的文献进行收集分析。结果:抗结核病药、中药制剂和免疫抑制剂是引起肝损害最常见的药物,联合应...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药源性肝损害的情况。方法:应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从1990~2001年进行逐年检索,将符合药源性肝损害诊断标准的文献进行收集分析。结果:抗结核病药、中药制剂和免疫抑制剂是引起肝损害最常见的药物,联合应用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可使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增高,肾移植者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可引起急性肝衰竭,已成为药源性肝损害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应重视抗结核病药、免疫抑制剂和某些中药制剂引起的肝损害,肾移植者在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应特别注意监测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品种 药源性肝损害 文献分析 抗结核病药 中药制剂 免疫抑制剂
原文传递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比4种常用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害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志强 夏春辉 +2 位作者 王雅婧 王冠达 史军卿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3期4678-4681,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比4种常用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科技... 目的:系统评价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比4种常用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纳入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比其他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查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项RCT,合计1 09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异甘草酸镁组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硫普罗宁组[RD=0.29,95%CI(0.17,0.42),P<0.001]和甘草酸二胺组[RD=0.07,95%CI(0.01,0.12),P=0.02],与谷胱甘肽组、复方甘草酸单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甘草酸镁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甘草酸二铵组[RD=-0.07,95%CI(-0.11,-0.03),P<0.001]和复方甘草酸单胺组[RD=-0.21,95%CI(-0.38,-0.04),P=0.02],与硫普罗宁组、谷胱甘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4种常用保肝药物。受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的限制,该结论有待设计严格的RCT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 药物性肝损害 系统评价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111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梁雁 鲁云兰 车文玺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年第6期374-378,共5页
目的:分析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临床各科药物性肝损害的报表111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1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58例,女53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82岁,平... 目的:分析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临床各科药物性肝损害的报表111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1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58例,女53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82岁,平均(46.96±16.67)岁。涉及药物77种,抗菌药居首位占16.22%(18/111),激素及其有关药物占第二位,为15.32%(17/111),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中药和抗肿瘤药居第三位,均占10.81%(12/111)。临床分型:肝细胞型损伤40例(36.04%),淤胆型肝损伤43例(38.74%),混合型肝损伤28例(25.22%)。结论:致肝损害的药物品种较多,虽然发现、治疗及时可痊愈或好转,但近半数病例起病隐匿。因此,定期检查肝功能,早期诊断,及时停药与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害 病例分析 预防措施
原文传递
异甘草酸镁预防胃癌化疗药物致肝损伤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被引量:15
5
作者 任发燕 王超 +1 位作者 谭喜莹 王海丹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613-1617,共5页
目的:评价异甘草酸镁预防胃癌化疗药物致肝损伤的药物经济学,为临床合理选用保肝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0年2月我院200例住院患者的病历,分为A组(预防性使用异甘草酸镁,50例)、B组(预防性使用异甘草酸镁联合中药协定... 目的:评价异甘草酸镁预防胃癌化疗药物致肝损伤的药物经济学,为临床合理选用保肝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0年2月我院200例住院患者的病历,分为A组(预防性使用异甘草酸镁,50例)、B组(预防性使用异甘草酸镁联合中药协定方,50例)、C组(预防性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50例)和D组(未预防性使用保肝药,50例)。比较4种方案预防肝损伤的效果(总有效率),采用最小成本法和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经济学评价,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A、B、C、D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96.00%、82.00%、72.00%,A组和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C组和D组(P<0.05);C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D组(P<0.05)。A、B、C、D组的成本分别为1936.70、2086.96、1800.91、2975.42元,采用最小成本法比较A组和B组方案,结果A组方案更经济;采用成本-效果法比较C组和D组方案,结果C组方案更经济;采用成本-效果法比较A组和C组方案,结果两组方案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060.32、2196.23,A组方案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131.58,A组方案更经济。敏感性分析支持上述结果。结论:异甘草酸镁预防胃癌化疗药物致肝损伤的成本-效果优于异甘草酸镁联合中药协定方、多烯磷脂酰胆碱和未预防性使用保肝药,更具经济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甘草酸镁 药物性肝损伤 胃癌 化疗药物 药物经济学
下载PDF
185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高悦 方维军 张艳丽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439-443,共5页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DILI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某医院2017~2018年185例DILI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DILI患者的年龄、性别、过敏史和肝病史,可疑药物及其关联性评价,DILI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临...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DILI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某医院2017~2018年185例DILI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DILI患者的年龄、性别、过敏史和肝病史,可疑药物及其关联性评价,DILI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临床分型和转归,保肝药物使用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185例DILI住院患者男女比例1∶1.60;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最高;70例(37.84%)有肝病史。致DILI可疑药物中,中成药及中药饮片116例次(44.96%);西药例次最多的是抗结核药(34例次,13.18%)。可疑药物与肝损伤因果关系的RUCAM量表评价结果以很可能(160例次,62.02%)为主。DILI中肝细胞损伤型(119例,64.32%)比例最高;严重程度分级以1级肝损伤(141例,76.22%)为主。不同年龄性别患者DILI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LI患者两联及以上保肝药物治疗达155例(83.78%),与指南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医务人员需加深对DILI的认识,同时需加大对中药制剂致DILI的宣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回顾性研究 合理用药
下载PDF
3种药物预防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致肝损伤的临床观察和经济学评价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琴 李玲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9期4042-4045,共4页
目的:观察3种药物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致肝损伤的预防作用和安全性,并对其进行经济学评价。方法:选择2014-2015年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胃肠道恶性肿瘤并且有全身化疗适应证的患者1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2例)、B组(46例)和C组(40例... 目的:观察3种药物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致肝损伤的预防作用和安全性,并对其进行经济学评价。方法:选择2014-2015年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胃肠道恶性肿瘤并且有全身化疗适应证的患者1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2例)、B组(46例)和C组(40例)。从化疗第1天起,A、B、C组患者每天分别给予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00 mg)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465 mg)预防化疗致肝损伤,疗程均为7 d。观察3组患者的肝损伤预防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经济学分析。结果:A、B、C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48%、97.83%和87.50%,B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方案的成本分别为1 465.86、1 518.94、1 554.04元,采用最小成本分析法对A、C两组方案进行评价,得出A组方案更经济;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A、B两组方案进行评价,得出A、B组方案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 620.09、1 552.63,增量成本-效果比为722.18,B组方案更经济。敏感度分析结果支持前述结论。B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短暂性的血压升高,停药2~3 d后恢复。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化疗致肝损伤的预防效果和经济性均优于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但使用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血压水平;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更适用于有高血压基础疾病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胃肠道肿瘤 药物经济学
下载PDF
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倪艳 邹永胜 刘泽明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14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74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474例患者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52例(1...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74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474例患者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52例(10.97%)。60岁以上肺结核患者肝损害患病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复发肺结核患者肝损害患病率明显高于初发患者,HBsAg阴性患者肝损害患病率明显低于阳性患者,在疗程开始3个月内患者发生肝损害率高于3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11.26%,与女性10.50%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害患者经过保肝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高龄、复发、HBsAg阳性及疗程开始3个月内是肺结核抗结核药物治疗发生肝损害的高危人群及时间,应密切观察患者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和早治疗,有助于顺利完成抗结核化疗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药物性肝损害 抗结核药物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临床药师参与中药补骨脂致肝损害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艳丰 程国印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年第4期571-573,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如何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作用。方法:采用查阅文献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临床药师在参与1例中药补骨脂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病情变化提出合理化用药建议的过程。结果:在本例药...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如何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作用。方法:采用查阅文献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临床药师在参与1例中药补骨脂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病情变化提出合理化用药建议的过程。结果:在本例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中,临床药师参与用药计划制订和药学监护,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对缩短疾病病程起到了一定作用。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充分发挥自身的药学专长,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补骨脂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下载PDF
双环醇片防治抗癌药物所致肝损害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唐静 《中国药业》 CAS 2015年第16期43-45,共3页
目的观察双环醇片防治抗癌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确诊恶性肿瘤拟行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化疗,治疗组加服双环醇... 目的观察双环醇片防治抗癌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确诊恶性肿瘤拟行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化疗,治疗组加服双环醇片25 mg,3次/天,治疗3个周期。出现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暂停化疗,给予双环醇片25 mg口服,3次/天,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后再按照原方案和剂量继续完成2个周期化疗,共5个周期。结果治疗3个周期内,治疗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2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67%(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各分度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周期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明显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治疗组较治疗前升高不明显(P>0.05),且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损害患者接受双环醇片治疗后,各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双环醇片预防性保肝治疗,可降低抗癌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减轻肝功能损害程度,且对药物性肝损害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环醇 抗癌药物 化学治疗 药物性肝损害
下载PDF
维C银翘片过量致重度肝损害1例的救治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喆 牛文凯 邱泽武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7年第6期410-411,共2页
1名26岁女性,一次性服用维C银翘片150片(含对乙酰氨基酚15.75g)。6h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14h后症状加重且出现乏力,皮肤、黏膜轻度黄染,肝区叩痛。实验室检查显示:ALT6127U/L,AST4014U/L,TBil40μmol/L,DBil21μmol/L,APTT27.9s,PT29... 1名26岁女性,一次性服用维C银翘片150片(含对乙酰氨基酚15.75g)。6h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14h后症状加重且出现乏力,皮肤、黏膜轻度黄染,肝区叩痛。实验室检查显示:ALT6127U/L,AST4014U/L,TBil40μmol/L,DBil21μmol/L,APTT27.9s,PT29.4s。诊断为对乙酰氨基酚所致急性重度肝损害。给予对症治疗3周,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C银翘片 对乙酰氨基酚 药物性肝损害 中毒救治
原文传递
利用医院集中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系统适时监测药物性肝损害 被引量:9
12
作者 庞云丽 李静峰 +2 位作者 胡剑超 徐帆 贺建昌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 :研究利用医院集中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系统监测药物性肝损害的方法。方法 :应用自制程序 ,从医院住院患者数据库中提取2001年12月~2002年2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异常的住院患者资料 ,并进行回顾性... 目的 :研究利用医院集中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系统监测药物性肝损害的方法。方法 :应用自制程序 ,从医院住院患者数据库中提取2001年12月~2002年2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异常的住院患者资料 ,并进行回顾性与适时性分析。结果 :可能涉及药物不良反应的有50例 ,相关药物有11类、30种 ;属不合理用药的有11例 ,相关药物有10种。结论 :通过这种方法可及时获得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的信息 ,同时这也为医院集中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集中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系统 药物性肝损害 药物不良反应 适时监测
下载PDF
润燥止痒胶囊致药物性肝损1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田璐璐 周陶然 +1 位作者 吴涓 祝德秋 《上海医药》 CAS 2017年第17期35-37,共3页
润燥止痒胶囊的主要成分是何首乌、制何首乌、生地黄、桑叶、苦参、红活麻,具有养血滋阴,祛风止痒、润肠通便的功效,主要用于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痤疮,便秘等症。说明书中对该药不良反应的描述为尚不明确,禁忌亦为尚不明确。该例不... 润燥止痒胶囊的主要成分是何首乌、制何首乌、生地黄、桑叶、苦参、红活麻,具有养血滋阴,祛风止痒、润肠通便的功效,主要用于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痤疮,便秘等症。说明书中对该药不良反应的描述为尚不明确,禁忌亦为尚不明确。该例不良反应为1例口服润燥止痒胶囊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导致住院,属于新的严重不良反应,本文将对此例典型病例进行详细描述及分析,为润燥止痒胶囊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燥止痒 胶囊 药物性肝损伤
下载PDF
补气健脾中药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崔岩飞 李凫坚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94-995,998,共3页
目的根据中医"扶土抑木"理论,探讨补气健脾中药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预防作用。方法100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均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凯西莱片护肝,治疗组加服补气健脾中药,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 目的根据中医"扶土抑木"理论,探讨补气健脾中药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预防作用。方法100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均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凯西莱片护肝,治疗组加服补气健脾中药,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及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ALT、AST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治疗组TBiL异常例数及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但由于例数少,无法进行统计学比较。结论补气健脾中药可降低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土抑木 药物性肝损害 抗结核药 补气健脾 预防
原文传递
847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肝功能异常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何磊英 施小平 +3 位作者 陈卫红 高丹青 钱英杰 江珉娅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8年第12期836-838,855,共4页
目的研究基层医院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发生及转归情况。方法以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住院的847例精神病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病因、相应致肝损伤药物及其转归。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肝功能异... 目的研究基层医院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发生及转归情况。方法以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住院的847例精神病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病因、相应致肝损伤药物及其转归。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42.50%,其中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伤的发生率为26.33%。相关致肝损伤药物排序分别为氯丙嗪>丙戊酸>氯氮平>奥氮平>奋乃静>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唑。经及时保肝药物对症治疗或调整相应精神科药物治疗方案后,84.75%的患者其肝功能指标在3个月内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肝功能异常尤其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及时对症治疗或调整相应致肝损伤药物治疗方案后预后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 肝功能异常 药物性肝损伤 抗精神病药物
原文传递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嘉励 《药品评价》 CAS 2020年第3期54-55,共2页
目的:探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治疗的由肺结核化疗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 目的:探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治疗的由肺结核化疗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恢复时间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I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L)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乏力消失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运用在由肺结核化疗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治疗中,治疗疗效显著,提高了肺结核的预后效果、能够促进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体征恢复,且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药物性肝损害 多烯磷脂酰胆碱 异甘草酸镁
下载PDF
氨基酸代谢组学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霞霞 吴杰 王瑞玲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4期28-31,共4页
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及药物代谢产物等引起的肝功能损伤,可引起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各种药物(抗生素类、抗结核类、心血管类、胃肠道类、抗真菌类、抗癫痫、抗肿瘤类及一些... 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及药物代谢产物等引起的肝功能损伤,可引起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各种药物(抗生素类、抗结核类、心血管类、胃肠道类、抗真菌类、抗癫痫、抗肿瘤类及一些中药如首乌片、马钱子等)导致的DILI均可造成人体内代谢失衡。代谢组学(metabolomics,MS)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后迅速发展的一门组学。肝细胞严重损伤时会引起氨基酸代谢障碍和紊乱,尤其是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值发生改变。本文就氨基酸代谢组学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损伤 药物性 氨基酸 代谢组学
下载PDF
硫普罗宁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肺结核44例效果观察 被引量:6
18
作者 白艳红 《中国药业》 CAS 2015年第1期89-91,共3页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保肝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85例乙肝并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2H3R3Z3E3/4H3R3标准抗结核化疗方案,同时予常规保...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保肝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85例乙肝并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2H3R3Z3E3/4H3R3标准抗结核化疗方案,同时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强化期内加服硫普罗宁片,对比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变化与抗结核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8周内,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有8例(18.18%)和14例(34.1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超过80 U/L(χ^2=2.820,P=0.093),其中各有1例(2.27%)和6例(14.63%)ALT超过120 U/L(fisher,P=0.045);治疗满6个月,观察组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抗结核治疗中空洞闭合率(89.47%比72.22%)、病灶吸收率(95.45%比78.05%)、痰菌阴转率(90.91%比75.61%)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病灶吸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7,P=0.017);两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肝损害、皮肤瘙痒、皮疹,发生率(11.36%比14.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06,P=0.069)。结论乙肝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保肝治疗强化期内加服硫普罗宁,能有效降低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抗结核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普罗宁 乙型病毒性肝炎 肺结核 药物性肝损害 疗效
下载PDF
儿童肝移植术后罕见药物性肝损害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9
作者 饶伟 孙丽莹 +3 位作者 孙晓叶 蒋文涛 吴迪 朱志军 《器官移植》 CAS 2012年第5期252-257,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药物性肝损害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小儿肝移植术后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于肝移植术后1年4月余出现肝功能异常,其中血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 phatase,ALP)水平明显升高... 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药物性肝损害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小儿肝移植术后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于肝移植术后1年4月余出现肝功能异常,其中血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 phatase,ALP)水平明显升高,经除外急性排斥反应、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胆汁淤积性疾病、病毒感染、骨代谢异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及血液系统疾患等原因后,考虑为他克莫司(FK506)不良反应所致肝损害,停用FK506,改为麦考酚吗乙酯(MMF)+环孢素(CsA)抗排斥治疗后,患儿肝功能逐渐好转。结论儿童患者的生理及药物代谢具有特殊性,小儿肝移植术后FK506所致药物性肝损害较为罕见,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儿童 他克莫司 不良反应 药物性肝损害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焰 崔庆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3年第26期146-147,共2页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期间登记的肺结核患者401例,其中发生肝功能损害者64例,分析临床特点并对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饮酒、肺结核病类别、乙肝表面抗...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期间登记的肺结核患者401例,其中发生肝功能损害者64例,分析临床特点并对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饮酒、肺结核病类别、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1例患者中,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15.96%(64/401),统计显示:HBsAg(+)、每周饮酒≥500 g、复治、≥60岁的高龄者在肝功能损害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肝功损害的发生率分别是41.07%(23/56),25.68%(19/74),19.67%(12/61),26.97%(48/178);而性别与药物性肝损害无显著性关联(P>0.05)。结论:HBsAg(+)、饮酒、复治及高龄的结核病患者是发生肝功能损害的高危人群,在临床中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药物性肝功损害 危险因素 药剂 安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