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节日: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 被引量:32
1
作者 周文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4-89,共6页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包含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三个层次,但是自然文化与个体生命文化一直被掩埋和遮蔽。节日仪式是节日文化的重要表征和载体,我国传统节日仪式具有生活化、日常化特点,但狭义的真正的仪式比较欠缺,...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包含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三个层次,但是自然文化与个体生命文化一直被掩埋和遮蔽。节日仪式是节日文化的重要表征和载体,我国传统节日仪式具有生活化、日常化特点,但狭义的真正的仪式比较欠缺,呼吁创建真正的节日文化仪式。在传统节日的电视传播中,除去文化内涵、文化仪式的不足,还有电视仪式特别是其中节目仪式的缺失,这大大影响了节日文化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文化仪式 电视传播 媒介仪式 节目仪式
下载PDF
民族图腾与国家象征:龙狮运动的文化价值与仪式认同 被引量:34
2
作者 焦英奇 刘良超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4-107,共4页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历史、社会学的角度探讨龙狮运动的文化性、历史性和仪式性,认为:龙狮运动的形式不一,但是其意义象征和民族文化价值认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龙狮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源于对图腾的崇拜与信仰;传统的龙狮...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历史、社会学的角度探讨龙狮运动的文化性、历史性和仪式性,认为:龙狮运动的形式不一,但是其意义象征和民族文化价值认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龙狮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源于对图腾的崇拜与信仰;传统的龙狮活动中人们的主要愿望是实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驱凶纳吉、生活幸福;龙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对社会秩序的强化和族群认同的作用;龙狮运动的文化功能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发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认同;注重娱乐美感价值,具有教化功能;具有商业活动性质,带动经济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舞龙舞狮 文化价值 仪式认同 民族图腾
下载PDF
当前专家学者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探讨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心峰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47,共14页
近年来,学术界及社会上围绕传统节日的讨论,常常聚焦到一个重要问题上来,即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问题,也就是在今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以及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大语境下,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节日符号与仪式吸引更广... 近年来,学术界及社会上围绕传统节日的讨论,常常聚焦到一个重要问题上来,即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问题,也就是在今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以及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大语境下,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节日符号与仪式吸引更广大的民众积极参与传统节日,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节日文化。为深入思考、积极探索这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2011年初,"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组邀请在京的部分节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中国文化报》社联合召开"探讨节日符号仪式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专题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畅所欲言,着重讨论了为什么要深入研究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问题、应如何理解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传承和建设节日符号与仪式,以及节日符号一与多关系问题、如何理解传统节日的仪式及其重要价值、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变与不变也就是传承与发展关系问题、如何看待所谓"洋节",尤其是有关春节的符号与仪式的问题,等等,它们大都是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问题上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专家们积极而深入的思考,思想观点的交锋、对话与交流,碰撞出不少充满睿智的思想火花,取得切实、丰硕成果,产生积极、热烈反响,有力推动了社会及学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关注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文化建设 传统节日符号 仪式 文化符号 弘扬节日文化
下载PDF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教师研究:以一项师生互动研究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桑国元 王文娟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0-39,共10页
文化人类学因其理论和方法的独特性,能够为教师研究带来全局的、全新的视角。在梳理人类学视野中的教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一项师生互动研究的民族志撰述为例,从研究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微观情境出发,运用文化人类学仪式理论,对研... 文化人类学因其理论和方法的独特性,能够为教师研究带来全局的、全新的视角。在梳理人类学视野中的教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一项师生互动研究的民族志撰述为例,从研究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微观情境出发,运用文化人类学仪式理论,对研究课教学中师生互动过程的仪式意义、仪式过程及结果进行深描;进而提出研究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分析的新视角,丰富研究课堂师生互动的民族志个案,以此来理解师生互动的深层意义。最后,提出一种基于课堂田野研究和课堂民族志撰述的"教师人类学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教师研究 教师人类学 师生互动 仪式理论
原文传递
我国技能型社会构建的文化逻辑 被引量:11
5
作者 袁平凡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3-19,共7页
技能型社会是一种具有崇尚技能的价值、制度和行为的社会形态,旨在促进技能的生成积累、流转配置和升级迁移,从根本上平衡技能内部属性和效用之间的紧张关系。构建技能型社会,有利于实现我国工业叠加期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从而推动... 技能型社会是一种具有崇尚技能的价值、制度和行为的社会形态,旨在促进技能的生成积累、流转配置和升级迁移,从根本上平衡技能内部属性和效用之间的紧张关系。构建技能型社会,有利于实现我国工业叠加期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从而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从文化历史结构逻辑看,技能型社会构建要求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在文化传统和现代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平衡好趋同化和差异化。从文化内在结构逻辑看,技能型社会构建可以从三个方面实现变革:一是塑造以“自由”“正义”和“法治”为核心,以“创新”“责任”“学习”“协作”“工匠”和“勤劳”等为特色的价值体系,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二是建立健全落实以“尊重技能人才主体地位”“保护技能人才合法利益”和“促进技能学习”等为内容的制度体系,发挥制度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性功能作用;三是通过“叙事”“活动”“编制技能规则”“展示技术人工物”等形式的仪式系统,发挥仪式符号生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能型社会 文化逻辑 历史结构 价值引领 制度保障 符号生成
下载PDF
游牧民族体育文化的变迁、信仰机制与仪式象征——以那达慕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志向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7-90,共4页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那达慕文化的产生、变迁、信仰机制与仪式特征进行研究。认为:那达慕文化起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存、战争需要以及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那达慕文化中的"男儿三艺"兼具生存、军事和娱神、娱己的多重需要;那...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那达慕文化的产生、变迁、信仰机制与仪式特征进行研究。认为:那达慕文化起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存、战争需要以及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那达慕文化中的"男儿三艺"兼具生存、军事和娱神、娱己的多重需要;那达慕文化经历了起初的军事性质向现代娱乐竞技主题的变迁过程,其动因来源于社会环境的改变;萨满教的原始宗教认识催生了敖包祭祀活动的产生,进而形成了那达慕文化的信仰机制;那达慕的仪式性是对族群和草原文化记忆的高度展现,同时也是对族群意识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达慕 体育文化 文化变迁 信仰机制 仪式象征
下载PDF
文本、地方、仪式:数字出版中的声音景观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志亮 周迅 赵含笑 《数字出版研究》 2024年第1期60-67,共8页
在数字出版时代,声音展现出其独特魅力,成为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媒介。本文基于文化记忆和声音景观理论,对数字出版物中的音频内容创作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声音如何通过文本、地方及仪式三个层面塑造文化记忆。研究发现... 在数字出版时代,声音展现出其独特魅力,成为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媒介。本文基于文化记忆和声音景观理论,对数字出版物中的音频内容创作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声音如何通过文本、地方及仪式三个层面塑造文化记忆。研究发现,声音作为“文化叙事”的载体丰富了叙事维度,地方听觉空间使读者的“文化身份”在特定环境中得以具象化,而能够再现仪式、富有仪式感并通过仪式化传播的声音则丰富了“文化体验”,赋予了这些记忆以情感联结和共享的社会意义,共同构建出一个多维、动态且情感丰富的文化记忆传播网络。本文旨在揭示声音在数字出版中的社会与文化价值,寻找激发读者文化记忆的有效策略,从而促进文化记忆的持续传承和群体认同感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声音景观 数字出版 仪式化传播
下载PDF
德宏傣族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与文化记忆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斯颖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09-122,共14页
族源神话是一个民族关于自身来源的能动叙事,属于人类文化记忆的范畴。德宏傣族传承着丰富的族源神话内容,以"九位天神""弟兄民族祖先""葫芦生人""混鲁与混赖"等母题为主。从文化记忆理论角度... 族源神话是一个民族关于自身来源的能动叙事,属于人类文化记忆的范畴。德宏傣族传承着丰富的族源神话内容,以"九位天神""弟兄民族祖先""葫芦生人""混鲁与混赖"等母题为主。从文化记忆理论角度出发探索德宏傣族族源神话传承现状,对其仪式与文字文本演述并行、傣文与汉文叙事共存的现象进行探究,可以解读傣族文化记忆塑造过程中多重认同标准并存与角力的关系。作为特殊文化记忆的族源神话,受到佛教文化、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保持着本民族文化传统基因与地域性色彩。它们发挥着凝聚德宏傣族集体意识、传授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作用,强调地方资源的分配与多个民族的"和而不同",建构了对应的地方知识体系。族源神话叙事是德宏傣族人民整合历史、自我调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宏 傣族 族源神话 文化记忆 仪式 文字文本
下载PDF
亚运会开幕式对广州居民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基于仪式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罗秋菊 林潼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7-593,共7页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既是体育事件的仪式部分,也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事件。基于事件与仪式理论视角,阐述亚运会开幕式的文化呈现及文化象征符号意义,透过举办地本地居民对具有本地文化表征事件的态度,分析亚运会开幕式事件与举办地文化的关系...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既是体育事件的仪式部分,也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事件。基于事件与仪式理论视角,阐述亚运会开幕式的文化呈现及文化象征符号意义,透过举办地本地居民对具有本地文化表征事件的态度,分析亚运会开幕式事件与举办地文化的关系,探讨在事件背景下文化认同的呈现及可能的变化趋势。透过对作为阈限的事件、事件的文化表演、事件的文化时代连结、事件对地方意识的激发等关系的阐释,呈现亚运会开幕式的文化认同。研究发现:①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事件唤起的情绪是文化本体认同的体现,事件亦提供认识文化体系中文化符号及其意义的一个途径,同时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事件推进了文化的整合;②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事件影响文化认同的过程需要相关群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将暂时的情绪转化成人们对于文化的主动性思考、认知与认同,事件的刺激作用才能得以延续并最终作用于文化认同。此外,事件对文化认同的影响需要在时间延伸上进行讨论和完善,事件后文化的发展状态也需要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事件 广州亚运会 开幕式 文化认同 仪式理论
下载PDF
文化自信场域下民俗体育文化的仪式表征及文脉赓续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华江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78-84,共7页
民俗体育文化是支撑文化自信场域、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民俗体育文化自信场域的生成包含动力源泉、生存根基、灵魂符号三个维度,即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各族人民的主体创造和中华民族的身份... 民俗体育文化是支撑文化自信场域、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民俗体育文化自信场域的生成包含动力源泉、生存根基、灵魂符号三个维度,即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各族人民的主体创造和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面对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感召与民俗体育文化因仪式表征弱化及摈弃而陷入传承与发展困境的矛盾,需增强仪式感教育,架构培育民俗体育文化自信的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结构;基于民俗体育文化与本土空间的互构共变关系,重构民俗体育文化仪式表征;营造有助于文化认同的情境,形成民俗体育互动仪式链等。以此重塑中华民族的民俗体育文化自信,赓续民俗体育文化血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民俗体育文化 仪式表征 文脉赓续
下载PDF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皮影戏文化背景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楠 《艺术与民俗》 2023年第2期83-89,共7页
皮影戏是由人操纵皮革制的人物、景物道具,借光显影以演绎故事的艺术形式,广泛存在于亚洲地区。中国和印尼皮影戏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类型。受中国和印尼民间独特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影响,两国对皮影戏本源的诠释都带有神秘化倾向。在... 皮影戏是由人操纵皮革制的人物、景物道具,借光显影以演绎故事的艺术形式,广泛存在于亚洲地区。中国和印尼皮影戏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类型。受中国和印尼民间独特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影响,两国对皮影戏本源的诠释都带有神秘化倾向。在中国、印尼民间信仰体系中,世界被分为“有形”的可以感知的物质世界,与“无形”的不可捉摸的神秘世界,两个“世界”始终以特定的法则相联系。这种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与思维惯性为皮影戏的发生提供了内在的文化逻辑,而依托民间信仰产生的节庆仪式则为皮影戏的生存提供了空间,仪式的具体性质则内在地规定和影响了皮影戏的表演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影戏 文化背景 民间信仰 节庆仪式
原文传递
“中国文化直根系”的考古学新解——兼谈牛河梁遗址的考古新发现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笑冰 王轩龙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46,共5页
虽然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地处史书记载的中心之外,活跃在这一区域的红山文化的重要特征却显示其不仅是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和精神内涵的贡献者,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源头。从古代礼制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建筑特征与规范... 虽然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地处史书记载的中心之外,活跃在这一区域的红山文化的重要特征却显示其不仅是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和精神内涵的贡献者,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源头。从古代礼制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建筑特征与规范两个方面入手,结合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的最新收获,以新的考古资料论证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直根系”,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牛河梁遗址新的考古发现显示,红山社会对祭祀礼仪和社会关系的规范是完善的礼制雏形;第一地点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是传统大型礼仪建筑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直根系 牛河梁遗址 红山社会 礼制 礼仪建筑
原文传递
为逝者的艺术:闽台打城戏音乐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荟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76-83,共8页
打城戏是闽台地域社会中宗教仪式活动的文化现象与象征符号,打城音乐则是打城戏表演和打城仪式中超度众生和连结阴阳的重要媒介。打城戏音乐,吸纳佛曲、道情曲,借鉴南曲和木偶调并在长期的艺术表演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诞幻不经、杯蛇鬼... 打城戏是闽台地域社会中宗教仪式活动的文化现象与象征符号,打城音乐则是打城戏表演和打城仪式中超度众生和连结阴阳的重要媒介。打城戏音乐,吸纳佛曲、道情曲,借鉴南曲和木偶调并在长期的艺术表演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诞幻不经、杯蛇鬼车的戏曲音乐风格。它的仪式性、神圣性与功能性表现出游走在阴阳和生死之间的亡灵如何得以超度圆满,实现人、神、亡灵三者间的合一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城戏 打城音乐 文化阐释 仪式音乐 仪式功能
下载PDF
“文化惯性”与“雅俗冲突”:论元代地方儒学释奠雅乐的重建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砚月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1-67,共7页
元代地方儒学的释奠仪式上曾出现"礼乐坏缺","差遣俳优,鼓以俗乐"的"雅俗冲突"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了部分地方官员和儒士的不满。延祐五年(1318)在一位江西官员的倡导下,礼部开始诏令全国各地宣圣庙置办雅... 元代地方儒学的释奠仪式上曾出现"礼乐坏缺","差遣俳优,鼓以俗乐"的"雅俗冲突"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了部分地方官员和儒士的不满。延祐五年(1318)在一位江西官员的倡导下,礼部开始诏令全国各地宣圣庙置办雅乐。此诏令并不具有强制性,但对化解"雅俗冲突"、恢复释奠雅乐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也有一些官员和儒士从维护儒家礼乐的完备性出发,自觉开展雅乐重建活动。在元朝官方并未强制推行儒学雅乐的环境下,地方儒学雅乐的星火重建,是儒家礼乐观"文化惯性"的体现,也是儒士自我认同的曲折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惯性 雅俗冲突 地方儒学 大成乐
下载PDF
阴间的阳世秩序——简论《菊英的出嫁》中的“冥婚”习俗观念
15
作者 韩雨思 《新时代职业教育》 2023年第2期57-62,共6页
“冥婚”俗称“鬼婚”,是一种“红白喜丧,合二为一”的独特婚俗,其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盛行于唐宋,延绵至今,在大江南北依然可寻其踪迹。“冥婚”主要有死者间、死者与生者以及死者与人偶等婚配类型。乡土小说《菊英的出嫁》以绵密的... “冥婚”俗称“鬼婚”,是一种“红白喜丧,合二为一”的独特婚俗,其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盛行于唐宋,延绵至今,在大江南北依然可寻其踪迹。“冥婚”主要有死者间、死者与生者以及死者与人偶等婚配类型。乡土小说《菊英的出嫁》以绵密的笔致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浙东农村特异的冥婚习俗,描述了从“寻亲”到“定亲”再到“成亲”的冥婚仪式流程,折射出其中所蕴含的“灵魂不灭”的宗教观、“家庭本位”的伦理观、“完整有序”的婚姻观。冥婚作为一种异化的民俗,虽然寄托着对死者的哀悼怀念,透射出特殊的人文关怀,但其中的封建迷信成分显而易见,在当代社会则应予以摒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冥婚 《菊英的出嫁》 观念 仪式
下载PDF
身体记忆与流动的礼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晓真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29,共5页
中国民间舞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六十多年间,既有桑间濮上的自然传衍,也有舞台聚光灯下的华丽转身,及至成为国家庆典不可或缺的内容。民间舞蹈多重身份的转换与文化制度的建设和运行互为表里并行不悖,它在成就文化礼制的同时,也被这种... 中国民间舞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六十多年间,既有桑间濮上的自然传衍,也有舞台聚光灯下的华丽转身,及至成为国家庆典不可或缺的内容。民间舞蹈多重身份的转换与文化制度的建设和运行互为表里并行不悖,它在成就文化礼制的同时,也被这种制度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舞蹈 礼制 仪式
原文传递
论侗族建房仪式与仪式歌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继英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7-121,共5页
侗族在建房过程中要举行两大仪式:其一是新房落成庆典;二是开财门仪式。过去由于人们对这两大仪式的文化涵义理解不够,所以对产生于两大仪式中的仪式歌未予以重视。为帮助人们理解侗族两大建房仪式与仪式歌的关系,本文将从分析侗族两大... 侗族在建房过程中要举行两大仪式:其一是新房落成庆典;二是开财门仪式。过去由于人们对这两大仪式的文化涵义理解不够,所以对产生于两大仪式中的仪式歌未予以重视。为帮助人们理解侗族两大建房仪式与仪式歌的关系,本文将从分析侗族两大建房仪式的文化涵义入手,以揭示其内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建房仪式 文化涵义 仪式歌
原文传递
文化秩序与少数民族村落仪式民俗变迁——基于山地白族哭嫁与哭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容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51-57,共7页
社会人类学话语体系之中,仪式民俗对群体而言具有普遍性,绝非偶发或边缘,其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传统哭嫁与哭丧仪式具有表演性、文化性、历史文本性,其变迁反映社会结构的变化整合。以往研究对哭嫁与哭丧叙事形态与社会功能... 社会人类学话语体系之中,仪式民俗对群体而言具有普遍性,绝非偶发或边缘,其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传统哭嫁与哭丧仪式具有表演性、文化性、历史文本性,其变迁反映社会结构的变化整合。以往研究对哭嫁与哭丧叙事形态与社会功能研究未能解释看似同源的哭嫁与哭丧仪式民俗为何在同语境下变迁之结果大相径庭。社会学典型研究的文本书写与对象建构将哭嫁与哭丧仪式民俗置于特定情境下进行对比研究可探析村落仪式民俗变迁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秩序 仪式民俗 山地白族 哭嫁与哭丧
下载PDF
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历史分期及其动因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瑛琦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年第12期5-10,共6页
文化记忆理论认为人类的记忆机制经历了由“仪式一致性”向“文本一致性”的过渡。图书馆是人类记忆机制之一,在古代中国这一变革萌芽于西周,经春秋战国而最终完成。以最终完成为时间节点,可将中国古代图书馆分为两个时期:“仪式记忆时... 文化记忆理论认为人类的记忆机制经历了由“仪式一致性”向“文本一致性”的过渡。图书馆是人类记忆机制之一,在古代中国这一变革萌芽于西周,经春秋战国而最终完成。以最终完成为时间节点,可将中国古代图书馆分为两个时期:“仪式记忆时期”与“文献记忆时期”。从文化记忆理论来看,推动中国古代图书馆阶段性发展的根本动因是春秋战国前后社会文化形态的变迁,包括文化回忆模式与记忆机制两方面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图书馆 历史分期 文化记忆 仪式一致性 文本一致性
下载PDF
刍议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建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熊辉 《榆林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51-55,共5页
陕北地域文化形成了粗犷、淳朴的民间剪纸风格;信天游文化构成了自由、奔放的民间剪纸意境;巫术文化是陕北民间剪纸重要的文化基因;陕北民间剪纸的崇拜文化与礼祭文化是民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信仰;祈福文化是陕北民间剪纸永恒的主题。陕... 陕北地域文化形成了粗犷、淳朴的民间剪纸风格;信天游文化构成了自由、奔放的民间剪纸意境;巫术文化是陕北民间剪纸重要的文化基因;陕北民间剪纸的崇拜文化与礼祭文化是民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信仰;祈福文化是陕北民间剪纸永恒的主题。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建构离不开农耕社会背景下,人们对陕北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民间剪纸 文化建构 地域文化 历史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