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质空间”阈限下的文化身份认同 被引量:8
1
作者 何新敏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0-93,共4页
霍米·巴巴认为,后殖民文化就是一个"混杂体",差异文化在一个交叉位置"间质空间"相交汇,在冲突与交往中,经过不断的"间性协商"而产生互融、互渗与共存。《中途》的主人公鲁特福德在贩奴途中就生存在... 霍米·巴巴认为,后殖民文化就是一个"混杂体",差异文化在一个交叉位置"间质空间"相交汇,在冲突与交往中,经过不断的"间性协商"而产生互融、互渗与共存。《中途》的主人公鲁特福德在贩奴途中就生存在一个西方文化与非洲文化相交汇的空间,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双重夹击使他陷入文化身份的困惑而处于"中间"状态,随着与黑人交往的深入,他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觉醒,最终摆脱不确定身份的困境,找到自我并超越自我,成为一个具有混杂文化身份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空间 混杂文化 间性协商 文化身份 认同
下载PDF
从文化碰撞、文化认同到文化杂糅——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文化身份重构 被引量:5
2
作者 薛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12-113,共2页
"文化身份"是华裔美国文学永恒的主题。从雷庭招和赵健秀到汤亭亭和谭恩美,再到任碧莲和伍慧明,华裔美国文学作家都对文化身份问题给以了不同的解答,华裔美国文学诉求经历了从文化碰撞、认同到杂糅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文化身份 华裔美国文学 文化碰撞 文化认同 文化杂糅
下载PDF
世界主义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宁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2-117,128,共6页
世界主义是当今西方乃至整个国际人文社会科学诸多学科领域的又一个热门话题和理论思潮,但是在中国的语境下,对之关注者却依然很少。笔者认为,世界主义虽然最早出现在西方并且已有了漫长的历史,但能够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逐渐凸显出来,... 世界主义是当今西方乃至整个国际人文社会科学诸多学科领域的又一个热门话题和理论思潮,但是在中国的语境下,对之关注者却依然很少。笔者认为,世界主义虽然最早出现在西方并且已有了漫长的历史,但能够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逐渐凸显出来,与我们所讨论的另一些话题不无关系:现代性、全球化、民族主义以及民族和文化身份认同。这些都与中国当下的文化和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其实,早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就曾孕育着与世界主义平行的哲学和文化因子,而且作为一个引进的理论概念,世界主义曾于20世纪上半叶进入到中国,但在当时民族主义高涨的年代,讨论世界主义自然不合时宜。而在当下,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事实,既然中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应作出较大的贡献,就应该坚持以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出现在国际社会和领域,因而与国际学界就世界主义问题进行讨论、对话并发出中国学者的独特声音也就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 民族主义 全球化 文化身份 认同 中国
下载PDF
从离散到跨国散居——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 被引量:5
4
作者 温明明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66-72,共7页
论文引入族裔散居理论,解读了华人离散遭遇全球化之后产生的各种拟态,阐释了海外华文文学越界生产的内涵及其身份归属。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华人离散的情形日渐显著并异质化,"归返""后离散""旅行跨国性"... 论文引入族裔散居理论,解读了华人离散遭遇全球化之后产生的各种拟态,阐释了海外华文文学越界生产的内涵及其身份归属。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华人离散的情形日渐显著并异质化,"归返""后离散""旅行跨国性"的出现,使传统的华人离散逐步向跨国散居演化,形成华人跨国散居族群。受此影响,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不再是单一的"写在家国之外",而是出现了大量"在家国之内"的写作和阅读,由此形塑了"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在文学生产、传播、写作题材、美学风貌等方面典型的跨界(域)色彩。海外华人跨国散居,尤其是日渐成为潮流的"归返",又使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进入一个"后认同"的时代,表现出混杂、开放、未完成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跨国散居族群 海外华文文学 文化身份 后认同
下载PDF
从“身份”研究到“认同”研究——后现代主义语境中“身份”的语义危机 被引量:5
5
作者 魏艳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94-98,共5页
文章从"身份"一词在中英文语境中发生的语义变迁来分析文化研究领域中"身份"研究扩展为"认同"研究的重心转化过程,并指出这种变化源于后现代主义身份观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研究 身份 认同
下载PDF
斯图尔特·霍尔“文化表征”理论的意义生成与话语权力
6
作者 于萍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98,共8页
斯图尔特·霍尔的“表征”理论以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探究语言哲学在文化层面的阐释可能与意义建构,并以此作为丰富、完善“文化表征”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论资源,从而深入解析人在思考与实践活动中,由语言逻辑与想象思维共... 斯图尔特·霍尔的“表征”理论以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探究语言哲学在文化层面的阐释可能与意义建构,并以此作为丰富、完善“文化表征”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论资源,从而深入解析人在思考与实践活动中,由语言逻辑与想象思维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文化表征意涵。霍尔认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运用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福柯权力话语等现代理论,揭示西方现代思维体系中文化表征背后隐含的多重话语权力对语言能指与所指意义的争夺。在语言哲学的文化阐释中,霍尔拆解了西方文化霸权在语言所指能力的内在话语权力结构,并在语言的能指方面提出构筑文化循环、重塑文化身份、重建文化认同等方式,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建构自身文化话语权的方式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图尔特·霍尔 表征 语言 文化身份 文化认同 话语权力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研究述评与讨论 被引量:4
7
作者 荀利波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60,共5页
随着现代技术革命的发展,处于"被边缘化"位置的少数民族文化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得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文化认同问题不断凸显。西方和国内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研究成果集中从理论上对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身份与文... 随着现代技术革命的发展,处于"被边缘化"位置的少数民族文化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得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文化认同问题不断凸显。西方和国内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研究成果集中从理论上对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厚实的理论积淀。新世纪以来,面对国家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地方文化建设的需求,民族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研究,应从多民族地区居住模式与文化融合、民族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研究,以形成具有更大社会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文化身份认同 文化实践
下载PDF
疏离与融入:文化视野中的移民身份认同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淑娇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31-136,共6页
移民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有关身份认同的文化问题。文化视野中的移民身份转换和认同经历了疏离阶段对“我是谁”的追问,以及融入阶段对“我们”的重新建构的复杂过程,并最终不得不面对移民城市杂糅文化语境中多重身份认同的新焦虑。
关键词 移民 文化身份 认同 文化杂糅
下载PDF
中职语文教学的乡土文化认同构建路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志雄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9-94,共6页
传承乡土文化是塑造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其核心在于构建社会人群的文化认同。中职学生是中华民族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群体。基于文化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文化回应教学理论等,实施根植乡土文化认同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传承乡土文化是塑造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其核心在于构建社会人群的文化认同。中职学生是中华民族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群体。基于文化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文化回应教学理论等,实施根植乡土文化认同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索,能有效完成对学生文化传承与文化参与素养的培养,强化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形式认同、规范认同和情感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化 文化认同 中职语文 文化回应 形式认同 规范认同 价值认同
下载PDF
文化遗产与民族身份的认同实践——以托茂人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钟进文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25-129,共5页
本文以托茂人为例阐述文化遗产与文化身份之关系,托茂人的物质文化遗产与蒙古族相同,但却信仰伊斯兰教。由于物质和精神文化身份的不统一,在战争年代不断扮演"敌""我"不同角色,在和平年代又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和可认... 本文以托茂人为例阐述文化遗产与文化身份之关系,托茂人的物质文化遗产与蒙古族相同,但却信仰伊斯兰教。由于物质和精神文化身份的不统一,在战争年代不断扮演"敌""我"不同角色,在和平年代又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和可认同的族群而落入"另类"境地,出现了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相悖的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民族身份 认同实践 托茂人
下载PDF
尼古拉斯·周思塑造的中国女性寻求文化身份的历程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静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375-378,共4页
澳大利亚作家尼古拉斯·周思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中国女性形象,他笔下的女性主人公在异国寻求文化身份经历了从悬置困惑而出走到了解认同而突围再到混杂杂糅且包容的艰难过程。中国女性在中澳文化相遇中经过从被动受... 澳大利亚作家尼古拉斯·周思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中国女性形象,他笔下的女性主人公在异国寻求文化身份经历了从悬置困惑而出走到了解认同而突围再到混杂杂糅且包容的艰难过程。中国女性在中澳文化相遇中经过从被动受辱到主动寻求文化认同的转变,这一转变源于中澳两种文化的杂糅对建立多元性和包容性文化身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尼古拉斯·周思 中国女性 文化身份 文化认同 杂糅 多元性 包容性
下载PDF
文化心理与国家身份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炳全 《阴山学刊》 2014年第3期10-14,29,共6页
文化心理与国家身份关系密切,国家身份主要表现在文化心理方面,文化心理特质是国家身份的重要内容,国家身份的确定需要以文化心理为基础,国家身份的塑成实质上是对文化心理特质的培养,国家身份的认同实质上就是具有国家身份所要求具有... 文化心理与国家身份关系密切,国家身份主要表现在文化心理方面,文化心理特质是国家身份的重要内容,国家身份的确定需要以文化心理为基础,国家身份的塑成实质上是对文化心理特质的培养,国家身份的认同实质上就是具有国家身份所要求具有的文化心理品质。总之,在国家身份的确认、塑成与认同时,必须考虑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心理 国家身份 确认 塑成 认同
下载PDF
文化全球化视域下的母语安全、世界身份与国家认同实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盛静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44-49,共6页
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多元文化不断融合碰撞。我国青少年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世界意识和国家意识不一定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更不是两极。在青少年身份和认同发展的流程中,两者可能表现为两个齐头并进的维度。"全球意识"是基于人... 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多元文化不断融合碰撞。我国青少年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世界意识和国家意识不一定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更不是两极。在青少年身份和认同发展的流程中,两者可能表现为两个齐头并进的维度。"全球意识"是基于人类共同体命运,把人类看做整体来思考,有可能是未来"国家身份认同"的补充;而解构"国家意识"的元素来自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后现代元素。因此,文化全球化下的"母语安全"表征为青少年在多语言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并行、和谐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 母语安全 语言安全 世界身份 国家认同
下载PDF
文化身份认同视角下慈溪红色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
14
作者 庞玉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4期179-182,共4页
红色记忆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是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经历了艰难困苦而形成的集体记忆。人民群众革命斗争过程中,通过宣传革命理论,传播革命思想,建立革命组织,实施革命战略,宣传革命成果,总结革命经验等方式留下了一系... 红色记忆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是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经历了艰难困苦而形成的集体记忆。人民群众革命斗争过程中,通过宣传革命理论,传播革命思想,建立革命组织,实施革命战略,宣传革命成果,总结革命经验等方式留下了一系列红色记忆。这些记忆在新时代被重新挖掘出来,形成了不同的红色地域文化谱系。慈溪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里涌现了不少优秀的红色人物,留下了丰富的红色历史遗存和红色文化资源。梳理这些红色记忆对于深入挖掘抗日根据地历史、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身份 认同 中华传统文化 红色记忆 地域文化 文化传承
下载PDF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智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60-163,共4页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如何选择自身的文化身份会对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并不要求交际一方完全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以迁就另一方,而是要在确立本民族文化地位和特征的前提下,通过交际手段...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如何选择自身的文化身份会对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并不要求交际一方完全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以迁就另一方,而是要在确立本民族文化地位和特征的前提下,通过交际手段建立一种新的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身份 认同
下载PDF
文化自信视域下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认同探赜
16
作者 林文羿 叶琪 《武夷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104-109,共6页
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在多元文化教育场域中凸显,是帮助来华留学生融入中国高校生活、实现对话交流、塑造知华友华爱华文化品格的重要载体。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认同在自我构建与他者投射中镜像生成,于差异性与同一性中链接文... 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在多元文化教育场域中凸显,是帮助来华留学生融入中国高校生活、实现对话交流、塑造知华友华爱华文化品格的重要载体。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认同在自我构建与他者投射中镜像生成,于差异性与同一性中链接文化意义,从遮蔽向去弊转化中回归教育本分。对此,从文化自信视域出发,针对来华留学生辅导员文化身份提出从自我建构和他者认同着手,围绕“认同情感、认同场域、自我形象、育人共同体”发力,提升来华留学生辅导员自我归属感,增强认同感,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涵养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辅导员 文化身份 认同 内在逻辑 构建路径
下载PDF
海外华文媒体文化身份的建构与认同危机——以《联合早报》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冬冬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28-32,41,共6页
以《联合早报》为代表的海外华文媒体,历史性地扮演着建构海外华人华族文化身份的角色,华人也通过华文媒体这一平台来不断进行身份认同。随着海外历史语境的变迁,华文媒体自身性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华人文化身份的逐渐变异与复... 以《联合早报》为代表的海外华文媒体,历史性地扮演着建构海外华人华族文化身份的角色,华人也通过华文媒体这一平台来不断进行身份认同。随着海外历史语境的变迁,华文媒体自身性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华人文化身份的逐渐变异与复杂化。当今全球化进程加剧与多元文化并存中西方话语占主导的历史背景,又突显出华文媒体的文化表征和华人身份的认同危机,这将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文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媒体 《联合早报》 文化身份 认同
下载PDF
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小说的身份追问
18
作者 李梓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53-55,共3页
小说《骨》是伍慧明的第一部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文化隐喻特征,反映了华裔美国文学对西方话语霸权的隐性渗透。论文以身份构建理论为研究依据,以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为研究对象,围绕身份认同、华裔父辈的历史脉络和新一... 小说《骨》是伍慧明的第一部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文化隐喻特征,反映了华裔美国文学对西方话语霸权的隐性渗透。论文以身份构建理论为研究依据,以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为研究对象,围绕身份认同、华裔父辈的历史脉络和新一代华裔的自我和谐人格的构建进行论述,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对两代人身份追寻之路进行梳理和解读,以加深对华裔美国作家身份主体性的阅读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 伍慧明 《骨》 文化身份 自我认同
下载PDF
后殖民翻译书写中的记忆建构
19
作者 刘全国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116-123,158,共9页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从殖民视角反观和审视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生成过程中文化形态之间的权力争斗。在后殖民翻译书写实践中,记忆是译者翻译行为和读者阅读行为建构的起点,也是参与建构的重要的过程变量。在对后殖民翻译中记忆的内...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从殖民视角反观和审视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生成过程中文化形态之间的权力争斗。在后殖民翻译书写实践中,记忆是译者翻译行为和读者阅读行为建构的起点,也是参与建构的重要的过程变量。在对后殖民翻译中记忆的内涵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分析后殖民翻译书写中译者记忆对其主体间性、民族身份、文化认同的建构作用,并分析了读者记忆对其心理预期和阅读反应的建构作用。研究表明,在后殖民语境下,无论在译者主体性和读者心理预期等微观层面,还是在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等宏观层面,译者通过翻译书写、修复和还原被扭曲的民族记忆,完成对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 翻译 记忆 文化身份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新疆民族认同偏差实证研究:危害、原因与矫治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洪 李明星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15-123,共9页
新疆民族认同偏差直接危害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伟大祖国的认同,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国际原因。应针对新疆文化认同偏差、政治认同偏差、民族心理认同偏差以及少数民族特殊群体宗教信仰文化认同偏差等问题采取不... 新疆民族认同偏差直接危害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伟大祖国的认同,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国际原因。应针对新疆文化认同偏差、政治认同偏差、民族心理认同偏差以及少数民族特殊群体宗教信仰文化认同偏差等问题采取不同的矫治措施,以更好地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偏差 文化认同偏差 政治认同偏差 民族心理认同偏差 宗教信仰认同偏差 认同偏差矫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