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锥形束CT分析肿瘤放疗中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 被引量:40
1
作者 许峰 王瑾 +3 位作者 柏森 徐庆丰 沈娅丽 钟仁明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111-1116,共6页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中肿瘤患者每次的治疗摆位受很多因素影响,存在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本研究目的是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技术研究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及纠正方法。方法:对51例放疗肿瘤患...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中肿瘤患者每次的治疗摆位受很多因素影响,存在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本研究目的是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技术研究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及纠正方法。方法:对51例放疗肿瘤患者,其中头颈部肿瘤19例,胸部肿瘤25例,腹、盆部肿瘤7例,在每次照射前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调整后及治疗结束时获取CBCT,通过系统的匹配功能,将获取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左右(X)、头脚(Y)、前后(Z)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及纠正方法。结果:51例患者共进行CBCT扫描1934次。每次治疗开始前首次摆位CBCT955次,调整治疗床后再次CBCT扫描525次,治疗后CBCT扫描454次。X、Y、Z三维方向分次间摆位误差在头颈部分别为(1.2±0.9)mm、(1.2±1.1)mm和(1.0±0.8)mm;在胸部分别为(2.3±1.9)mm、(4.2±3.7)mm和(2.4±2.1)mm;在腹、盆部分别为(1.7±1.5)mm、(4.7±3.6)mm和(2.1±1.6)mm。和调整后比较,头颈部肿瘤治疗后摆位误差在三维方向均有增加,并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体部肿瘤这种差异在X、Y、Z3个方向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每次治疗前通过CBCT获得分次间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对提高放射治疗精度有积极意义。分次内误差在头颈部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胸部及腹、盆部分次内误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锥形束CT 摆位误差
下载PDF
54例正常人双侧颞下颌关节CBCT测量值分析 被引量:34
2
作者 曹均凯 王照五 +2 位作者 刘洪臣 胡敏 姜华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91-29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CB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对成年人两侧颞下颌关节进行多项指标数据测量分析。方法:在TMJ成像与测量技术的基础上,筛选出正常成人54例,通过严格的TMJ临床检查确定为健康关节,利用Newtom 9000 CBCT对其ICP位颞... 目的:探讨应用CB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对成年人两侧颞下颌关节进行多项指标数据测量分析。方法:在TMJ成像与测量技术的基础上,筛选出正常成人54例,通过严格的TMJ临床检查确定为健康关节,利用Newtom 9000 CBCT对其ICP位颞下颌关节进行成像后测量分析。结果:在轴位测得髁状突水平角以及单侧髁状突距矢状中线的距离;平行于髁状突长轴的斜位,测髁状突长轴径,垂直角度,沿髁状突长轴顶内外极间任意角间隙宽度;垂直于髁状突长轴的斜位测量关节髁状突前中后任意角间隙宽度,关节凹深度和前斜面角度关节颈厚度;矢状位测关节髁状突前中后任意角间隙宽度,关节凹深度和前斜面角度关节颈厚度。结论:正常成人双侧髁状突位置及关节窝形态性别差异不明显,双髁状突位置及关节窝形态基本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CT cbct测量值
下载PDF
锥形束CT转化头颅侧位片定点精确性的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刘怡 赵健慧 +1 位作者 丁云 许天民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0年第2期61-65,共5页
目的 研究对比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转化的头颅侧位片与传统头颅侧位片(Cephalogram,Ceph)的定点精度.方法 对20名需要正畸的患者(男7名,女13名,平均年龄18.8岁)进行锥形束CT扫描,同时拍摄C... 目的 研究对比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转化的头颅侧位片与传统头颅侧位片(Cephalogram,Ceph)的定点精度.方法 对20名需要正畸的患者(男7名,女13名,平均年龄18.8岁)进行锥形束CT扫描,同时拍摄Ceph作为对照.在InvivoDental 5.0软件中按统一条件将CBCT数据转化成头颅侧位片(Cephalogram from CBCT,CCB).选择23个常用标志点,由三名操作者分别对CCB与Ceph进行定点,间隔进行两次.对CCB与Ceph上的定点误差,以及不同操作者之间的定点误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与t检验.结果 三名操作者在CCB上定点的精度明显优于Ceph(P<0.05),19个定点的精度有8个点的定点误差差异有显著性(P<0.05).操作者之间的相关性CCB比Ceph好.操作者自身两次测量值重复性好,相关系数0.99.结论 CCB由于可以选择性生成单侧或双侧头颅侧位片,定点的精度普遍要优于Ceph,尤其是颅底点(Ba),耳点(P),眶点(O),前鼻棘(ANS)点,上齿槽座点(A),下颌角点(Go),以及切牙及磨牙根尖点在CCB上的定点更精确.对于一些定点误差较大的点可能是由于在三维空间中点的定义还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头颅侧位片 定点
原文传递
应用锥形束CT研究盆腔肿瘤放射治疗分次间及分次内的摆位误差 被引量:28
4
作者 吴君心 谢志原 +4 位作者 王永川 潘才住 邵林东 潘建基 郭爱华 《肿瘤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45-248,244,共4页
[目的]研究盆腔肿瘤放疗分次间及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计算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ELEKTA Synergy IGRT直线加速器系统治疗盆腔肿瘤24例,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技术获得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 [目的]研究盆腔肿瘤放疗分次间及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计算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ELEKTA Synergy IGRT直线加速器系统治疗盆腔肿瘤24例,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技术获得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线性摆位误差以及分别以X、Y、Z轴旋转形成相应的U、V、W旋转摆位误差,分析分次间、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计算MPTV。[结果]24例患者共行365次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73±1.67)mm、(0.11±4.69)mm、(-1.77±2.60)mm,U、V、W方向上分别为(0.81°±1.11°、-0.01°±1.18°、0.39°±0.88°;纠正后摆位误差显著低于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P<0.05),治疗后摆位误差较纠正后显著增加(P<0.05);纠正前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4.93mm、12.63mm、7.06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25mm、2.43mm、1.67mm。[结论]盆腔肿瘤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Z方向次之,X方向最小,旋转误差一般不超过3°;应用CBCT实施IGRT,可在线实时纠正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精确度;应用CBCT引导放疗时,MPTV可缩小至所有方向均为3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锥形束CT(cbct) 盆腔肿瘤 靶区外放边界
原文传递
锥形束CT在上颌埋伏中切牙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5
作者 顾月光 王珊 +4 位作者 谷妍 赵春洋 许远 刘可 王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7-720,共4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埋伏中切牙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正畸临床33例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拍摄全景片和CBCT,由10位正畸医生对33例埋伏牙患者的全景片和CBCT分别进行测量、分析,填写研究表格。所得数据用SPSS...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埋伏中切牙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正畸临床33例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拍摄全景片和CBCT,由10位正畸医生对33例埋伏牙患者的全景片和CBCT分别进行测量、分析,填写研究表格。所得数据用SPSS 17.0软件,采用McNemar检验、Kappa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CT与全景片对埋伏牙是否弯根、近中切角距中线距离和有无多生牙等分析项目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分析项目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上颌埋伏中切牙诊断,CBCT更直观、三维测量更精确,更好地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埋伏中切牙 锥体束CT 全景片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平 陈敏斌 +7 位作者 唐敏 金俊 周丽娜 张燕 杨敏捷 朱晟超 陆菁菁 田野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0-444,共5页
目的探讨每日锥形束CT(CBCT)技术在纠正宫颈癌放疗人工摆位误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宫颈癌患者18例,每日放疗前均行CBCT扫描,并与计划CT图像骨性匹配,结合手动微调,获得前后(Vrt)、头脚(Lng)、左右(Lat)三... 目的探讨每日锥形束CT(CBCT)技术在纠正宫颈癌放疗人工摆位误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宫颈癌患者18例,每日放疗前均行CBCT扫描,并与计划CT图像骨性匹配,结合手动微调,获得前后(Vrt)、头脚(Lng)、左右(Lat)三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摆位误差纠正后再次CBCT扫描,分别记录每次的摆位误差并进行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共行906次CBCT扫描,摆位误差纠正前和纠正后Vrt方向总平均值(M)、系统误差(∑)、随机误差(σ)分别为0.581、4.068、1.160mm和0.049、0.292、0.277mm,Lng方向纠正前后分别为0.789、3.637、2.031mm和0.477、0.391、0.539mm,Lat方向纠正前后分别为-0.375、2.515、1.564mm和0.094、0.109、0.238mm。摆位误差纠正前Vrt、Lng、Lat方向CTV-PTV外放边界(MPTV)分别为10.981、10.514、7.381mm,摆位误差纠正后MPTV分别为0.925、1.353、0.440mm。摆位误差纠正前和纠正后肿瘤中心点移动距离分别为(8.890±7.222)mm和(1.021±1.075)mm,CBCT纠正后摆位误差范围较纠正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宫颈癌IMRT中每日行CBCT校正可明显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锥形束CT(cbct) 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
下载PDF
CBCT与螺旋CT对颞颌关节成像的比较 被引量:19
7
作者 曹均凯 王照五 +4 位作者 石校伟 师占平 姜华 胡敏 刘洪臣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9年第4期217-219,共3页
目的:通过锥体束CT(CBCT)与螺旋CT对颞颌关节成像的比较,探讨CBCT影像与螺旋CT对颞下颌关节成像大体解剖结构的一致性;通过比较分析研究CBCT在颞下颌关节检查成像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对1名成人通过严格的TMJ临床检查为健康关节志愿... 目的:通过锥体束CT(CBCT)与螺旋CT对颞颌关节成像的比较,探讨CBCT影像与螺旋CT对颞下颌关节成像大体解剖结构的一致性;通过比较分析研究CBCT在颞下颌关节检查成像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对1名成人通过严格的TMJ临床检查为健康关节志愿者在同一时间行CBCT与螺旋CT扫描,并进行分析。结果:CBCT与螺旋CT二者重建的解剖形态影像基本一致。受检者的影像均可较清晰再现颞下颌关节结构形态及相对位置关系。结论:比较证实CBCT能准确反映颞下颌关节解剖形态,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cbct 螺旋CT
下载PDF
食管癌图形引导的放射治疗(IGRT)6个自由度摆位误差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谢志原 王捷忠 +3 位作者 瞿宜艳 柏朋钢 李奇欣 吴君心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27-129,133,共4页
目的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的过程中,会因各种原因引起摆位误差,影响放射治疗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六个自由度的摆位误差,为临床提供数据。方法采用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mageguidedr adiotherapy,IGRT)的锥... 目的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的过程中,会因各种原因引起摆位误差,影响放射治疗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六个自由度的摆位误差,为临床提供数据。方法采用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mageguidedr adiotherapy,IGRT)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tomography,CBCT)影像技术获得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以及分别以X、Y、Z轴旋转形成相应的U、V、W旋转摆位误差。对食管癌患者146次治疗前摆位后、摆位误差调整后及治疗后获取348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将计划CT作为参考标准,治疗前摆位后的摆位误差呈近似正态分布,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U、V、W6个自由度分别为(0.85±3.56)mm、(1.82±4.00)mm、(-2.31±2.10)mm、(0.59±0.85)°、(0.29±1.30)°、(0.40±0.86)°。误差调整后再次CBCT,结果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P<0.05)。结论食管癌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在Y、Z方向上较为明显,个别患者还有较大的旋转误差,通过CBCT测量食管癌患者治疗前的摆位误差,并行6个自由度的在线调整误差,可明显减小平面误差和旋转误差,提高放疗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引导放疗 锥形束 摆位误差 食管癌
下载PDF
下颌前磨牙根管形态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戴德华 陈军霞 +1 位作者 魏薇 贺国权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301-305,共5页
目的:利用CBCT评估下颌前磨牙根管解剖形态。方法:收集CBCT检查下颌前磨牙的患者资料560例,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牙位、牙根和根管数目,并采用Vertucci分类法对根管构型进行分类描述。结果:1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单根的发生率最高(... 目的:利用CBCT评估下颌前磨牙根管解剖形态。方法:收集CBCT检查下颌前磨牙的患者资料560例,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牙位、牙根和根管数目,并采用Vertucci分类法对根管构型进行分类描述。结果:1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单根的发生率最高(84.2%),双根为3.8%;其中85.2%的牙根表现为单根管,双根管检出率为12.7%;根管构型中,Ⅰ型根管最为常见(85.2%),其次是V型根管(9.7%);Ⅰ型根管的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P<0.05),男性出现变异根管(V型和C型)的可能性高于女性(P<0.05);2下颌第二前磨牙中,99.8%的牙表现为单根;其根管构型中,Ⅰ型根管占99.5%,双根管和C形根管分别为0.4%和0.1%。结论:下颌第一前磨牙变异根管出现率较高,下颌第二前磨牙单根单管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前磨牙 根管解剖 锥形束CT(cbct)
下载PDF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ic analyses of alveolar bone anatomy at the maxillary anterior region in Chinese adults 被引量:15
10
作者 Zhixuan Zhou Wu Chen +3 位作者 Ming Shen Chao Sun Jun Li Ning Chen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2014年第6期498-505,共8页
To provide an anatomical basis for clinical implant esthetics,we evaluated the morphology of the nasopalatine canal(NPC) and analyzed labial and interproximal bone anatomy at the maxillary anterior region.We sought ... To provide an anatomical basis for clinical implant esthetics,we evaluated the morphology of the nasopalatine canal(NPC) and analyzed labial and interproximal bone anatomy at the maxillary anterior region.We sough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axillary protrusion and tooth labiolingual inclination on labial bone anatomy in Chinese adults.Three dimensional(3D) images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 images from 80 Chinese subjects and by SimPlant 11.04.The dimensions of the NPC,the thickness and profile of the labial bone,the width and height of the interproximal bone,angle sella-nasion-subspinale(SNA) and angle upper central incisor-nasion,subspinale(U1-NA) were measured.The incisive foramen of the NPC was markedly wider than its nasal foramen.The dimension of its labial bone wall demonstrated an increasing width from the crestal to apical measurements.The labial bone at the maxillary anterior region was rather thin,especially at 3 mm below the 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 and the mid-root level;the profile of the labial bone was more curved at the central incisor,and the interproximal bone became wider and shorter posteriorly.There wer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xillary protrusion and labial bone profile,tooth labiolingual inclination and labial bone thickness(P 〈 0.02).To achieve optimal esthetic outcome of implant,bone augmentation is necessary at the maxillary anterior region.For immediate or early placement at the maxillary anterior region,the implant should be located palatally to reduce labial bone resorption and marginal recession;its apex should be angulated palatally to avoid labial perforation at the apical region.To protect the NPC,implants at the central incisor region should be placed away from N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 nasopalatine canal(NPC) alveolar bone maxillary anterior region implant esthetics
下载PDF
种植体支抗压低下前牙的矫治效果和牙根吸收的CBCT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汶汶 郑琳琳 +3 位作者 别苗苗 李寒 宋卫军 耿海霞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8年第5期281-284,共4页
目的:运用CBCT评价种植体支抗压低下前牙的矫治效果和牙根吸收情况。方法:选取10例因下颌前部牙槽骨垂直向发育过度导致深覆牙合的患者,采用种植体支抗压低下前牙约3~6个月。压低前后拍摄CBCT,通过Romexis影像分析软件评估下前牙压低效... 目的:运用CBCT评价种植体支抗压低下前牙的矫治效果和牙根吸收情况。方法:选取10例因下颌前部牙槽骨垂直向发育过度导致深覆牙合的患者,采用种植体支抗压低下前牙约3~6个月。压低前后拍摄CBCT,通过Romexis影像分析软件评估下前牙压低效果及牙根吸收情况。结果:(1)各组牙齿的Lcr-MP距(阻抗中心至下颌平面的垂直距离)均减小:中切牙平均减小3.26 mm,侧切牙平均减小2.72 mm,尖牙平均减小1.2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牙齿的L/MP角(牙体长轴与下颌平面的后上夹角)均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牙齿的牙齿长度均减小:中切牙平均减小2.75 mm,侧切牙平均减小1.7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牙平均减小0.77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种植体支抗压低下前牙治疗深覆牙合的临床效果显著,下前牙压低明显且未出现前牙过度唇倾,但下前牙压低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支抗 牙根吸收 锥形束CT 深覆牙合
原文传递
全景片和锥形束CT对下颌骨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比较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敏 刘泉 +1 位作者 王凤琼 黄文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9年第4期219-222,共4页
目的:比较全景片成像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就诊于我院56例患者(74颗下颌第三磨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口腔影像... 目的:比较全景片成像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就诊于我院56例患者(74颗下颌第三磨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口腔影像学检查,记录第三磨牙相关变量:牙根成角(水平/远中角/近中角/垂直),牙根数(1个/2个/>2个),牙根远端和近中根的形态(直/颊/舌-/远端-/近中-弯曲)和与下颌管(直接接触/无直接接触)的关系。在术中和术后评估相同的变量,并作为影像学评估的验证标准。比较全景片和CBCT对各个变量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全景片和CBCT在术前评估牙根角度,牙根数和远中平面的牙根形态,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在评估牙根与下颌管关系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39)。全景片和CBCT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估结果显示,CBCT在预测第三磨牙根部与下颌管直接接触的敏感性为68%,显著高于全景图像的30%(P=0.015),而CBCT在预测牙齿与下颌管无直接接触的特异性(66%)与全景图像(78%)无显著性差异(P=0.247)。结论:CBCT在确定下颌第三磨牙根与下颌管之间关系以及评估在颊舌平面根部形态学方面较全景片具有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景片 锥形束CT 智齿 下颌管 神经
原文传递
颈段、胸上段食管癌容积弧形调强放疗与固定野调强放疗分次内误差的比较 被引量:15
13
作者 黄大钡 郭纪慈 +2 位作者 李珍 余建荣 张志高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分析颈段、胸上段食管癌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和固定野调强放疗(IMRT)的分次内误差,比较两种治疗技术在减少摆位误差方面的优劣。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接受VMAT与IMRT的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各25例,所有患者分... 目的分析颈段、胸上段食管癌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和固定野调强放疗(IMRT)的分次内误差,比较两种治疗技术在减少摆位误差方面的优劣。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接受VMAT与IMRT的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各25例,所有患者分别在每次治疗摆位纠正前、摆位纠正后及治疗后行锥形束CT(CBCT)并与计划CT匹配,获取分次内误差,对两种治疗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IMRT组在X(左右)、Y(头脚)、Z(腹背)3个轴方向的摆位纠正后误差分别为(0.63±0.47)mm、(0.84±0.35)mm、(0.67±0.41)mm,治疗后误差依次为(1.01±0.42)mm、(1.08±0.89)mm、(1.07±0.70)mm,治疗后误差高于纠正后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组在X、Y、Z 3个轴方向的摆位纠正后误差分别为(0.62±0.50)mm、(0.78±0.40)mm、(0.72±0.54)mm,治疗后误差依次为(0.71±0.52)mm、(0.84±0.41)mm、(0.79±0.63)mm,治疗后误差略高于纠正后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周每周获得的分次内误差,随着治疗周数的增多,两组各方向的平均误差均有所增加,且IMRT组数据高于VMA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组的治疗时间和加速器跳数为(2.85±0.73)min和589.00±63.00,均优于IMRT组的(8.14±1.06)min和792.00±8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段、胸上段食管癌的放疗中,VMAT能大大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患者不舒适度,有效降低患者分次内误差,但放疗分次内误差仍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容积弧形调强放疗 固定野调强放疗 分次内误差 锥形束CT
下载PDF
上颌窦底与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的相互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胡洪英 杨雨楠 +2 位作者 王扬 何双双 王虎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8年第9期536-539,共4页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过程中,上颌窦底与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的相互影响。方法: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筛选出上颌第一磨牙至少1个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的正畸减数矫治患者病例,测量正畸治疗过程中,上颌第一磨牙各...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过程中,上颌窦底与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的相互影响。方法: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筛选出上颌第一磨牙至少1个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的正畸减数矫治患者病例,测量正畸治疗过程中,上颌第一磨牙各牙根的移动距离,评估治疗后牙根吸收情况,同时评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移动对上颌窦底改建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正畸患者16例,共28颗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的上颌第一磨牙。正畸治疗过程中,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远中颊根、腭根均发生了大于2 mm的明显移动。正畸治疗后,多数牙根(88.10%)未见明显吸收;新增7个与上颌窦底之间无皮质骨间隔的近中颊根(P<0.05)。结论:进入上颌窦底的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可以在适当正畸力作用下发生一定范围内的有效移动,且较少出现牙根吸收;但此类牙根发生正畸移动可能会造成上颌窦底皮质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上颌窦底 上颌第一磨牙 正畸学 牙齿移动
原文传递
β-磷酸三钙用于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骨缺损修复的自身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曹畅 王菲 +1 位作者 王恩博 刘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102,共6页
目的:评价β-磷酸三钙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的成骨效果,同时评价其对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5例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需拔除的患者,拔牙同时随机选... 目的:评价β-磷酸三钙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的成骨效果,同时评价其对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5例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需拔除的患者,拔牙同时随机选择在一侧拔牙窝内植入β-磷酸三钙(easy-graft TM CLASSIC)作为实验组,另一侧自然愈合作为对照组。在拔牙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并利用MCTIPS软件计算形成新生骨的体积分数,术后6个月进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记录远中颊侧探诊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CT测量试验组新生骨体积分数为63.3%±2.2%,对照组为50.1%±1.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5.53±0.39)mm,对照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1.53±0.27)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第二磨牙远中颊角探诊深度为(3.0±0.7)mm,对照组为(6.6±0.8)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β-磷酸三钙进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骨缺损修复可以显著增加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并能促进拔牙窝内新生骨的形成,降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袋探诊深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锥形束CT Β-磷酸三钙
下载PDF
应用锥形束CT和全景片预测下颌阻生磨牙拔除后下齿槽神经损伤的比较 被引量:14
16
作者 彭敏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7年第1期95-97,共3页
目的比较锥形束CT(CBCT)和口腔全景片对下颌阻生磨牙拔除后下齿槽神经损伤的预测效果和对术中神经管暴露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患者86例(牙),均为全景片显示阻生牙与下颌神经管接近,有中度下颌神经管损伤风险,随机分为... 目的比较锥形束CT(CBCT)和口腔全景片对下颌阻生磨牙拔除后下齿槽神经损伤的预测效果和对术中神经管暴露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患者86例(牙),均为全景片显示阻生牙与下颌神经管接近,有中度下颌神经管损伤风险,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牙),分别依据CBCT和全景片图像预测下齿槽神经术后损伤情况和在拔牙术中的暴露情况。结果 CBCT组和全景片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感觉异常,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CT组的神经暴露预测准确率为56%,全景片组为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对于有"中度"神经损伤风险的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CBCT在预测术后神经损伤方面的效果并不优于全景片,但对术中神经管暴露的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全景片 下齿槽神经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游婧 孙超 +2 位作者 杨宁 王曦晞 刘卫红 《口腔医学》 CAS 2012年第6期373-375,共3页
目的采用锥形束CT(简称CBCT)研究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解剖形态,为根管治疗提供更加直观的影像学依据。方法使用CBCT观察441例患者双侧下颌第二磨牙,统计C形根管的发生率以及根管形态。结果 C形根管的发生率为41.72%,C形根管类型变化多... 目的采用锥形束CT(简称CBCT)研究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解剖形态,为根管治疗提供更加直观的影像学依据。方法使用CBCT观察441例患者双侧下颌第二磨牙,统计C形根管的发生率以及根管形态。结果 C形根管的发生率为41.72%,C形根管类型变化多样,C形根管的发生率在性别、年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形根管在下颌第二磨牙有很高的发生率,并且解剖形态有较大差异,CBCT在诊断C形根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形根管 cbct 下颌第二磨牙
下载PDF
汉族人上颌中切牙牙根直径及根管管径与年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吴亚芸 牛忠英 +2 位作者 闫澍 王婷 吴宝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4-788,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上颌中切牙牙根直径及根管管径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20例就诊的汉族人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用锥形束CT机自带的测量软件按7个年龄段(15~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75~84岁,n=60)对上颌中切... 目的:研究分析上颌中切牙牙根直径及根管管径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20例就诊的汉族人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用锥形束CT机自带的测量软件按7个年龄段(15~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75~84岁,n=60)对上颌中切牙釉牙骨质界距根尖3/4处的牙根直径及根管管径进行测量。牙根直径及根管管径与年龄的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性别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男女牙根直径(mm)分别为5.81±0.445和5.53±0.489(P<0.05);男女根管管径(mm)分别为1.20±0.396和0.96±0.236(P<0.05);男女根管管径与牙根直径之比分别为0.21±0.072和0.17±0.043(P<0.005)。上颌中切牙根管管径与牙根直径之比和年龄具有负相关性(R^2=0.576,P<0.05)。结论:汉族人的上颌中切牙根管管径与牙根直径之比与年龄增长具有相关性,且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根管管径减小的趋势较女性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cbct) 上颌中切牙 增龄性改变 法医齿科学 年龄推断
下载PDF
下颌骨颏孔区CBCT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军岐 王青 陈凤山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通过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测量和评价下颌颏孔区牙槽骨的形态,为种植手术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50例患者双侧CBCT图像,观察、测量和分析下颌颏孔区牙槽骨的解剖形态,测量此区骨高度和骨宽度,... 目的:通过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测量和评价下颌颏孔区牙槽骨的形态,为种植手术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50例患者双侧CBCT图像,观察、测量和分析下颌颏孔区牙槽骨的解剖形态,测量此区骨高度和骨宽度,用SPSS16.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颏孔上缘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为11.87 mm;颏孔截面下颌神经管上缘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为16.45 mm;两者的差值为4.58 mm;颏孔上缘下2 mm处颏管至舌侧骨边缘的平均宽度为11.53 mm。结论:在二维平片(如口腔全景片)上观察到的颏孔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和CBCT同一截面下颌神经管上缘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平均差距大于4 mm。因此在此区域的种植体设计不应以平片为依据,而应进行CBCT检查。颏孔区种植体尖端到颏孔的安全距离也应进行重新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颏孔 锥形束CT
下载PDF
体部伽玛刀图像引导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付东山 黎维娟 《中国医疗设备》 2014年第10期4-8,68,共6页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技术和临床应用的自然延伸,是一种在精确图像引导下的大剂量低分次的放射治疗方法。体部伽玛刀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放疗设备,把伽玛射束治疗从头部延伸至体部。在近15年的技术发展...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技术和临床应用的自然延伸,是一种在精确图像引导下的大剂量低分次的放射治疗方法。体部伽玛刀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放疗设备,把伽玛射束治疗从头部延伸至体部。在近15年的技术发展和临床实践中,体部伽玛刀沿用了传统的体部框架定位模式,由于缺少足够定位精度,限制了其作为SBRT设备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近年来,图像引导定位技术开始应用于体部伽玛刀,将为体部伽玛刀SBRT规范治疗开启崭新一页。本文介绍了体部伽玛刀图像引导定位的原理、方法、试验和初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部伽玛刀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锥形束CT X射线立体平面成像 二维-三维图像配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