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4篇文章
< 1 2 1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情与同情:词源、概念和测量 被引量:55
1
作者 颜志强 苏金龙 苏彦捷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3-440,共8页
作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共情一直是社会认知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对共情原本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逐渐变得模糊,具体表现为共情与同情术语的混用。事实上,与共情不同,同情的历史更加悠久,例如孟子提出的恻... 作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共情一直是社会认知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对共情原本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逐渐变得模糊,具体表现为共情与同情术语的混用。事实上,与共情不同,同情的历史更加悠久,例如孟子提出的恻隐之心和休谟提出的同情说。为了辨析共情与同情的概念和内涵,以及阐述现有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本文从词源、概念和测量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期望进一步规范相关术语的使用,进而为该领域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提供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同情 词源 概念 测量
下载PDF
ICU护士同情心疲乏对其职业认同的影响 被引量:39
2
作者 张慧 许翠萍 +3 位作者 薛秀娟 程彦伶 高青 郑培培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4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护士同情心疲乏对其职业认同的影响。方法:对山东省6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93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ICU护士同情心疲乏及其职业认同现状,并探讨两者的关系。结果 :同情心疲乏中同情心满足和继发性创伤应...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护士同情心疲乏对其职业认同的影响。方法:对山东省6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93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ICU护士同情心疲乏及其职业认同现状,并探讨两者的关系。结果 :同情心疲乏中同情心满足和继发性创伤应激与职业认同呈正相关(P<0.05),与工作倦怠呈负相关(P<0.01)。职业认同总分为(98.29±16.20)分。分层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后,继发性创伤应激、同情心满足和工作倦怠可独立预测职业认同的31.9%。结论:护理管理者应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缓解其同情心疲乏,从而提高护士职业认同,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nurses compassion FATIGUE PROFESSIONAL IDENTITY
下载PDF
“恻隐之心”、“他者之痛”与“疼痛镜像神经元”——对儒家以“识痛痒”论仁思想一系的现代解释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立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120,共11页
从孟子开始,痛感体验(恻隐、识痛痒)即成为儒家内圣("仁心")外王("仁政")之学中的一个关键词。由孟子以痛感体验指点吾人之本心进至宋明理学以"识痛痒"指点仁心,人己、人物相通之"感通"义与宇... 从孟子开始,痛感体验(恻隐、识痛痒)即成为儒家内圣("仁心")外王("仁政")之学中的一个关键词。由孟子以痛感体验指点吾人之本心进至宋明理学以"识痛痒"指点仁心,人己、人物相通之"感通"义与宇宙一体生命的"生生"义得以显豁。在此生生一体的相通之中,天地万物均成了能痛痒之主体。而从笛卡尔为代表的个体主义的立场审视,他者是否像我一样是一能痛痒者,我又为何应该关心他者之痛痒乃属于一近乎无解"他人的心"之哲学难题,休谟与斯密乃至当今的现象学家多是诉诸"类推"与"想象"机制解释人己相通之现象。而叔本华则认定这一难题是理性无法解决的,并认为惟一有效的解释只能是"伦理学形而上学",这跟传统儒家以人与天地万物一气贯通来解释疾痛之切体路数颇为相近。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则为这一路数提供了某种生理与心理机制上的支持,但是理解他人情感、感受的"同感"与带有关爱动机的"同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否在镜像神经元层面上得到有效的解释,至今还是一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恻隐之心 识痛痒 疼痛镜像神经元 同感与同情
下载PDF
论“恻隐”与“同情”——儒学与情感现象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黄玉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40,共8页
儒学的“恻隐”不是舍勒的“同情”:恻隐并不基于认知或“再感知”;恻隐不是“再体验”,即不是“参与”到对象的体验中;恻隐也不是“价值盲”,而是价值的源泉。恻隐即爱或爱的原初显现,而非与爱对立的“低级”情绪。恻隐是一切形而上学... 儒学的“恻隐”不是舍勒的“同情”:恻隐并不基于认知或“再感知”;恻隐不是“再体验”,即不是“参与”到对象的体验中;恻隐也不是“价值盲”,而是价值的源泉。恻隐即爱或爱的原初显现,而非与爱对立的“低级”情绪。恻隐是一切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的本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现象学 情感 恻隐 同情
原文传递
共情四步法培训提高眼科护士护患冲突应对能力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方 龚燕妮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8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符合眼科病房护理特点的共情培训方法及效果。方法对眼科病房30名护士进行共情四步法培训,包括共情四步法的理论培训、共情应答培训、共情体验、情景模拟演练及经典案例解析。结果培训后护士同理心、人际反应指针及整合的冲突... 目的探讨符合眼科病房护理特点的共情培训方法及效果。方法对眼科病房30名护士进行共情四步法培训,包括共情四步法的理论培训、共情应答培训、共情体验、情景模拟演练及经典案例解析。结果培训后护士同理心、人际反应指针及整合的冲突处理模式得分显著提高,让步的冲突处理模式得分显著降低(P<0.05,P<0.01);培训后6个月护士层面未能解决的护患冲突由264例次下降至72例次。结论共情四步法培训可提高眼科病房护士的同理心水平,改善护患冲突应对形态,降低护患冲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同理心 共情 培训 眼科护理 护患冲突 冲突处理
下载PDF
Recurrent anal fistulae:Limited surgery supported by stem cells 被引量:10
6
作者 Damian Garcia-Olmo Hector Guadalajara +3 位作者 Ines Rubio-Perez Maria Dolores Herreros Paloma de-la-Quintana Mariano Garcia-Arranz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11期3330-3336,共7页
AIM:To study the results of stem-cell therapy under a Compassionate-use Program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nal fistulae.METHODS:Under controlled circumstances,and approved by European and Spanish laws,a Compassionat... AIM:To study the results of stem-cell therapy under a Compassionate-use Program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nal fistulae.METHODS:Under controlled circumstances,and approved by European and Spanish laws,a Compassionate-use Program allows the use of stem-cell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very complex anal fistulae.Candidates had previously undergone multiple surgical interventions that had failed to resolve the fistulae,and presented symptomatic recurrence.The intervention consisted of limited surgery(with closure of the internal opening),followed by local implant of stem cells in the fistula-tract wall.Autologous expanded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were the main cell type selected for implant.The first evaluation was performed on the 8th postoperative week;outcome was classified as response or partial response.Evaluation one year after the intervention confirmed if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fistula was achieved.RESULTS:Ten patients(8 male)with highly recurrent and complex fistulae were treated(mean age:49years,range:28-76 years).Seven cases were nonCrohn’s fistulae,and three were Crohn’s-associated fistulae.Previous surgical attempts ranged from 3to 12.Two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preoperative incontinence(Wexner scores of 12 and 13 points).After the intervention,six patients showed clinical response on the 8th postoperative week,with a complete cessation of suppuration from the fistula.Three patients presented a partial response,with an evident decrease in suppuration.A year later,six patients(60%)remained healed,with complete reepithelization of the external opening.Postoperative Wexner Scores were 0 in six cases.The two patients with previous incontinence improved their scores from12 to 8 points and from 13 to 5 points.No adverse reactions or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stem-cell therapy were report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CONCLUSION:Stem cells are safe and useful for treating anal fistulae.Healing can be achieved in severe cases,sparing fecal incontinence risk,and improving previous sc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Cell THERAPY compassion
下载PDF
论悲悯与共通感——兼论基督教和佛教中的悲悯意识 被引量:10
7
作者 胡伟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58,153-154,共10页
宗教之所以为人接受,在于它的悲悯品格。悲悯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人有一种无可释怀的追求与那宇宙终极实在合一的宗教性形而上学冲动,在这种追求宗教性形而上学冲动的过程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冲突,由之而体会到... 宗教之所以为人接受,在于它的悲悯品格。悲悯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人有一种无可释怀的追求与那宇宙终极实在合一的宗教性形而上学冲动,在这种追求宗教性形而上学冲动的过程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冲突,由之而体会到人类生存的普遍性苦难与悲剧性命运,故悲悯其实是对整个人类之无法排遣的悲剧性命运的悲悯。悲悯根植于人的形而上学本性中,属于人的"共通感",人通过悲悯而体悟到他的群体性。宗教信仰赋予悲悯以实践的品格,即救赎之爱意味着宽恕与牺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悯 共通感 宗教信念
下载PDF
特质积极共情:一种高利他性的人格品质 被引量:10
8
作者 岳童 黄希庭 +1 位作者 傅安国 薛黎明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54-760,共7页
特质积极共情是对他人积极情绪信息感受和分享的能力。目前对特质积极共情的研究刚刚起步,在相关概念内涵上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检验。特质积极共情可以有效促进亲社会行为倾向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一种高利他性的人格品质。未来研究... 特质积极共情是对他人积极情绪信息感受和分享的能力。目前对特质积极共情的研究刚刚起步,在相关概念内涵上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检验。特质积极共情可以有效促进亲社会行为倾向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一种高利他性的人格品质。未来研究中,需要在明确并丰富特质积极共情的内涵界定基础上,开发更为有效的测量工具,探讨其促进社会功能背后的作用机制,并开展提升积极共情能力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质积极共情 共情痛苦 同情 随喜 亲社会行为
下载PDF
护士同情心的影响因素及训练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娇悦 杨黎 +3 位作者 苏爱华 兰梦斐 张弘强 亓艺璇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1-377,共7页
同情心是护士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有效护患沟通和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的基础,提高护士同情心有助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该研究对同情心的概念及内涵,护士同情心的影响因素、训练方法及效果进行综述,分析现有训练方法的... 同情心是护士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有效护患沟通和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的基础,提高护士同情心有助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该研究对同情心的概念及内涵,护士同情心的影响因素、训练方法及效果进行综述,分析现有训练方法的不足,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为在护士中开展同情心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心 同情心训练 影响因素分析 护理管理研究 综述
原文传递
父母成人依恋、怜悯与亲子关系质量:主客体互倚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赖晓璐 江永强 +3 位作者 刘学兰 黎莉 张小樱 张彩霞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1-420,共10页
本研究考察了父母的成人依恋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以及怜悯的中介作用。采用方便取样法调查广东省某市小学2~5年级学生的父母。534对父母自我报告了各自的成人依恋、怜悯和亲子关系质量。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发现:(1)父母各自的依恋焦虑和依... 本研究考察了父母的成人依恋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以及怜悯的中介作用。采用方便取样法调查广东省某市小学2~5年级学生的父母。534对父母自我报告了各自的成人依恋、怜悯和亲子关系质量。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发现:(1)父母各自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显著负向预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质量(主体效应),但无法显著预测伴侣与孩子的关系质量(客体效应);(2)父母各自的怜悯在上述主体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3)母亲的怜悯在自身依恋回避对父子关系的客体效应中起到"遮掩效应";(4)母亲的怜悯在自身依恋焦虑对父子关系的客体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有利于从成对关系视角理解父母成人依恋如何影响亲子关系,实际干预中可以通过提高父母的怜悯能力来改善亲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 成人依恋 亲子关系质量 怜悯 主客体互倚模型
原文传递
佛教慈善的理论支撑 被引量:7
11
作者 余日昌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5-38,44,共5页
支撑佛教慈善的理性包括佛教的"缘起论"、"不二论"、"果报论"和"往生论"、"六度"、戒律等教义、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菩萨精神基于缘起理论,旨在体现无我、平等的观念,... 支撑佛教慈善的理性包括佛教的"缘起论"、"不二论"、"果报论"和"往生论"、"六度"、戒律等教义、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菩萨精神基于缘起理论,旨在体现无我、平等的观念,从而构成了佛教慈善的基本德性,依此支撑佛教以"无缘大悲"为显著特点的慈善行为。佛教主张先"拔苦"后"与乐","拔苦"为悲,"与乐"为慈,构成了菩萨慈悲基本的行为方式,这种慈悲方式基于佛教"不二法门"的世界观,导致其布施行为的特点表现为一种无上的清澈、彻底、轻松,无上的宽容、包涵、体谅和信任。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一直是深刻影响并推进社会慈善的一种宗教积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慈善 理论支撑
下载PDF
创业者亲社会动机研究述评与展望 被引量:7
12
作者 胡望斌 彭小平 +2 位作者 彭息强 焦康乐 张亚会 《外国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1-106,共16页
作为创业动机领域的新兴话题,创业者亲社会动机既是解释企业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导创业者创造社会价值的动力。目前对创业者亲社会动机研究已取得一定理论成果,但缺少关于该主题的系统综述,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较少。鉴于此,... 作为创业动机领域的新兴话题,创业者亲社会动机既是解释企业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导创业者创造社会价值的动力。目前对创业者亲社会动机研究已取得一定理论成果,但缺少关于该主题的系统综述,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较少。鉴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创业者亲社会动机的内涵及测量,并将利他、同情、共情等纳入到创业者亲社会动机的范畴;随后总结了其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先前社会问题经验和正念;进而分析了创业者亲社会动机不仅有利于增强社会创业意向、创业机会识别和实现个人成长,还能促进企业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等;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重视创业者亲社会动机的测量和研究方法、拓展影响因素及深化影响结果的实证研究、探索创业者亲社会动机与其他相关动机的交互效应、关注不同群体的亲社会动机及对比分析。本文构建了创业者亲社会动机研究的整体框架,为创业动机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者 社会创业者 亲社会动机 共情 同情
原文传递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 in Saudi Psychiatric Nurses:A Cross-Sectional Study
13
作者 Ahmad M.Rayani 《Psycho-Oncologie》 SCIE 2024年第4期271-280,共10页
In recent years,significant focus has been placed on resilience,with ongoing studies aiming to identify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job stress and protecting nurses from negative psychosocial outco... In recent years,significant focus has been placed on resilience,with ongoing studies aiming to identify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job stress and protecting nurses from negative psychosocial outcomes.Nevertheless,as far as this topic is concerned,no research has yet been conducted in the context of Saudi psychiatric nurses.The aim of this research,therefore,is to determine how Saudi Arabian psychiatric nurses’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relate to one another.To this aim,a cross-sectional study has been performed in Saudi Arabia incorporating a population of 167(a 66.4%response rate)mental health nurses taken from the largest psychiatric hospital in the capital city Riyadh.Data collec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popular Arabic vers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and the Arabic version of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 Scales.To assess the variables related to both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levels,statistical analyses such as Pearson correlation,ANOVA,t-tests,and linear regression were utilized.The findings show compassion satisfaction and burnout to have a moderate inverse relationship(r=−0.502),while compassion satisfaction(CS)and resilience have a moderate positive correlation(r=0.594).Compared to their morning-shift counterparts,nurses working night shifts reported higher mean scores for resilience(72.70),CS(40.20),burnout(24.52),and compassion fatigue(CF)(28.11).Participants with less than five years’experience in a psychiatric clinic had the highest mean resilience score(72.96).Finally,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compassion satisfaction(CS)was revealed using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β=0.536,t=7.080,p=0.000).The study reveal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assigned to resilience and work-life quality based on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s,shift-work type,and experiences.Burnout and compassion satisfaction(CS)a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as are compassion satisfaction(CS)and 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LIENCE compassion fatigue psychiatric nurse compassion fulfillment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 BURNOUT
下载PDF
教师自我同情:本质探询与实践路径
14
作者 王慧妹 傅淳华 《教育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0,共8页
教师自我同情不仅可使教师摆脱痛苦,也可引领教师过上道德生活。而理想的、完备的教师自我同情,则由自我友善、共同人性、正念觉察等多维构成。但在教育情境中,教师自我同情难免也会面临诸多的实践阻抑,涉及教育文化、学校组织及个体素... 教师自我同情不仅可使教师摆脱痛苦,也可引领教师过上道德生活。而理想的、完备的教师自我同情,则由自我友善、共同人性、正念觉察等多维构成。但在教育情境中,教师自我同情难免也会面临诸多的实践阻抑,涉及教育文化、学校组织及个体素养等多方面。为护佑教师自我同情实践的进步,可诉诸主体建构、教育支持、文化保障等多方面的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专业发展 痛苦 同情 自我同情
原文传递
爱心实现与慈善救助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程立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47,共4页
“爱心”一向是慈善事业的道德基石,然而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爱心遭遇到个体化社会的强烈挑战。追求生存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实现,从根本上弱化了爱的根基。如何巩固当代的人道主义情感,培养对不幸者的爱心和责任,将成... “爱心”一向是慈善事业的道德基石,然而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爱心遭遇到个体化社会的强烈挑战。追求生存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实现,从根本上弱化了爱的根基。如何巩固当代的人道主义情感,培养对不幸者的爱心和责任,将成为慈善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现阶段,慈善救助有利于维护人的尊严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有助于促进社会各领域基本公正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心 同情 慈善救助 和谐 公正
下载PDF
汉英博士论文致谢辞情感诉诸修辞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新芳 王云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31,共6页
致谢辞是学术论文中最能体现情感诉诸的一种体裁。本文对比分析了200篇汉英博士论文致谢辞,研究发现:博士论文致谢辞情感诉诸大体有三种方式,即:通过提及时间讲述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的痛苦或快乐经历,引起受众的认同或同情;通过致谢词及... 致谢辞是学术论文中最能体现情感诉诸的一种体裁。本文对比分析了200篇汉英博士论文致谢辞,研究发现:博士论文致谢辞情感诉诸大体有三种方式,即:通过提及时间讲述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的痛苦或快乐经历,引起受众的认同或同情;通过致谢词及其修饰语的使用,使受众获得一种欣慰、自豪或骄傲;运用歉疚词及其修饰语向致谢对象表达内疚来获得受众的宽慰、认同或同情。英语较汉语在第一和第三种方式使用上不够突显;英语在致谢词的使用数量上比汉语略显丰富,但是致谢词修饰语的使用数量和频次远超汉语。中美博士生培养体制和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是导致汉英致谢辞情感诉诸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论文致谢辞 情感诉诸 认同 同情 欣慰
原文传递
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对中学生冷漠旁观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小凤 燕良轼 +1 位作者 丁道群 邱小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6-401,共6页
目的:探讨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中学生冷漠旁观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校园欺凌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与同情的调节作用。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湖南1844名中学生填写学校道德氛围感知问卷、校园欺凌道德推脱量表、特质同情量表和欺凌参与行... 目的:探讨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中学生冷漠旁观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校园欺凌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与同情的调节作用。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湖南1844名中学生填写学校道德氛围感知问卷、校园欺凌道德推脱量表、特质同情量表和欺凌参与行为问卷。结果:(1)学校道德氛围感知负向预测冷漠旁观行为;(2)校园欺凌道德推脱在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冷漠旁观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同情对校园欺凌道德推脱与冷漠旁观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具体而言,与低同情水平中学生相比,校园欺凌道德推脱对高同情水平中学生冷漠旁观行为的促进作用显著减弱。结论:学校道德氛围感知通过校园欺凌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和同情的调节作用对中学生冷漠旁观行为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道德氛围 校园欺凌道德推脱 同情 冷漠旁观行为
原文传递
从恻隐心到是非心:王阳明良知说对儒家性善论的凝练与发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乔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2-130,107,共10页
孟子奠定了儒家性善论的传统,其所论性善的根据在于人皆有四端之心,其中恻隐之心尤为根本。朱子则以"性即理"来阐明性善的根据,认为"四端"是性体之发用,这就颠倒了孟子"以心(情)善言性善"的理路,同时他... 孟子奠定了儒家性善论的传统,其所论性善的根据在于人皆有四端之心,其中恻隐之心尤为根本。朱子则以"性即理"来阐明性善的根据,认为"四端"是性体之发用,这就颠倒了孟子"以心(情)善言性善"的理路,同时他亦认为恻隐之心是四端之根本。王阳明以良知概念阐明人性善,良知绾合了孟子的四端,但阳明特别强调良知只是一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一个好恶,这就使"四端"的中心由恻隐转移到了羞恶心和是非心。现代进化论的研究表明,以羞恶为内核的是非心才是人类特有的良心,这一看法也为儒家性善说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性善 四端之心 良知 进化论
下载PDF
触景生情:不同情境下组织中关爱行为理论框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包明 钱晨 晁罡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11,共20页
面对危机频发与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形势,企业日益意识到关爱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关爱包含了解决人类苦难并鼓励人类繁荣两个方面;而组织关爱则是由组织及其成员做出的以组织成员福祉为中心的一系列行为实践,旨在缓解员工痛苦并促进其... 面对危机频发与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形势,企业日益意识到关爱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关爱包含了解决人类苦难并鼓励人类繁荣两个方面;而组织关爱则是由组织及其成员做出的以组织成员福祉为中心的一系列行为实践,旨在缓解员工痛苦并促进其全面发展,这种行为实践促成了一种以关爱、关心、同情和温柔为特点的组织情感文化。本研究在回顾概念、理论的基础上,厘清了关爱(Compassionate Love)与共情(Empathy)、同情(Compassion)等相关概念的异同与关联,澄清了组织中关爱概念的本质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针对当前文献对于组织关爱研究关爱表现多样化与概念相对分散的情况,本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组织关爱的情境功能整合模型,划分了危机情境下的援助型关爱,日常情境下的日常型关爱、预防型关爱和成长型关爱四种类型的组织关爱行为,并围绕该框架梳理了组织中关爱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及作用机制,为关爱的理论发展与企业实践提供了操作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爱 组织关爱 同情 共情 事件情境
原文传递
The Global Value ofMencius's Ideas on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Reinterpreting the Feeling of Compa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sophy of Emotion 被引量:5
20
作者 Liu Yued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6年第6期372-386,共15页
Amid the recent global upsurge of studies on the philosophy of emoti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philosophy, especially Mencius's ideas on the siduan (Four Original Sources) of morality, may shed... Amid the recent global upsurge of studies on the philosophy of emoti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philosophy, especially Mencius's ideas on the siduan (Four Original Sources) of morality, may shed new light on the subject in comparative philosophy. This paper probes the structure of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described by Mencius's from five perspectives: (1) In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eling and reason, is it better to use the expression "siduan" or the expression "sixin (Four Heart-minds)"? (2) In view of dispositional feeling, what are the four original sources? (3) In view of moral feeling, what are the structural order of the four sourc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 of reasoning of four heart-minds of Humanity? (4) In view of positive feeling, how does moral feeling grow out of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5) What is the global value of Mencius's ideas on human moral feeling?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Mencius's thought on moral feeing has a global value and cross-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that Chinese wisdom is more than regional but universally applicable. The structure of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that Mencius identifie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zhiliang (grasping the two poles of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and yongzhong (emloying the middle). The principles ofzhiliang and yongzhong are true universal wisdoms of Confucianism, which should be rekindled today.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 Way begins from moral feelings," and Confucius and Yah Hui's seeking the simple, virtuous life is an ideal model of emotional well-be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ophy of emotion four original sources compassion structure of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globalvalu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