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的当代性阐释——评《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形象 被引量:4
1
作者 周荣 《皖西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80-83,共4页
现今,当代性一方面成为历史剧创作者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剧作家在对历史的阐述中表达对现实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成为观众对历史剧欣赏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标准——观众往往因为在历史剧中发现与现实的相通之处而增加观赏的兴趣。在电视... 现今,当代性一方面成为历史剧创作者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剧作家在对历史的阐述中表达对现实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成为观众对历史剧欣赏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标准——观众往往因为在历史剧中发现与现实的相通之处而增加观赏的兴趣。在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中剧作家称尝试"以推动时代进步论英雄"的全新视角,把人物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中重新审视。其中李鸿章的形象由传统教科书中的"卖国贼"变成了一位悲剧英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剧 当代性 李鸿章
下载PDF
秩序的颠覆与重构——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悲剧因素剖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洪涛 裴云龙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1期22-29,共8页
秩序因素是莎士比亚悲剧精神中的一个具有现实关怀意义的重要内涵。莎士比亚关注的悲剧分为心灵秩序和客观秩序两个层次,杰出人物的心灵秩序对客观秩序的治乱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两种秩序的颠覆与重构的代价和过程就形成了悲剧。这种秩... 秩序因素是莎士比亚悲剧精神中的一个具有现实关怀意义的重要内涵。莎士比亚关注的悲剧分为心灵秩序和客观秩序两个层次,杰出人物的心灵秩序对客观秩序的治乱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两种秩序的颠覆与重构的代价和过程就形成了悲剧。这种秩序精神就是莎士比亚悲剧内涵的核心。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特别是他的"第一个四部曲"就体现了这种悲剧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历史剧 心灵秩序 客观秩序 悲剧性
下载PDF
叛逆和道德伦理碰撞中的女性呐喊——浅析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振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9-23,共5页
郭沫若作为一位主情的文艺大师 ,女性形象成为他创作的主体内容 ,他以男性的视角叙述着对女性的认识。早期 ,郭沫若塑造了“三个叛逆的女性” ,让她们喊出了妇女“天赋人权”的正义呼声 ,要求着女性的权利。然而 ,作为一位男性作家 ,郭... 郭沫若作为一位主情的文艺大师 ,女性形象成为他创作的主体内容 ,他以男性的视角叙述着对女性的认识。早期 ,郭沫若塑造了“三个叛逆的女性” ,让她们喊出了妇女“天赋人权”的正义呼声 ,要求着女性的权利。然而 ,作为一位男性作家 ,郭沫若在为女性摇旗呐喊的同时 ,又不能完全脱离男性中心的樊篱 ,所以 ,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自我价值、人格完成似乎只有在男人身上才能最终实现。可以说 ,她们为某种信念的牺牲是很苍白的 ,她们也有想获得同男人一样的地位感、责任感、价值感的心理 ,然而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她们无法“争取女性失落的权利”。这也是妇女痛苦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历史剧 女性
下载PDF
当前文艺创作中历史观讨论之症结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瑜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47-49,共3页
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观讨论是文艺界持续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没有确立历史外在于文艺还是历史内在于文艺的基本立场,使得当前文艺创作中历史观的讨论近乎聋子间的对话。文艺创作中历史观讨论应该以历史内在于文艺为立场,区分不同的历史观... 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观讨论是文艺界持续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没有确立历史外在于文艺还是历史内在于文艺的基本立场,使得当前文艺创作中历史观的讨论近乎聋子间的对话。文艺创作中历史观讨论应该以历史内在于文艺为立场,区分不同的历史观在文艺创作中的不同表现,重建讨论的对话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创作 历史观 历史剧
下载PDF
社会的转型与历史剧的嬗变
5
作者 姚馨丙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04-107,共4页
在历史剧的创作与批评中 ,历史与艺术一直扭结在一起 ,产生了不少龃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命题看似解决了二者的矛盾 ,但仍遮蔽了许多实质性的问题。而且在二者的抗衡中还常常受到主流政治的干预 ,呈现意识形态的各种阐释... 在历史剧的创作与批评中 ,历史与艺术一直扭结在一起 ,产生了不少龃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命题看似解决了二者的矛盾 ,但仍遮蔽了许多实质性的问题。而且在二者的抗衡中还常常受到主流政治的干预 ,呈现意识形态的各种阐释。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 ,经济这一决定艺术发展的“最终因素”使历史剧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的相互角逐 ,导致历史剧从再现型———重写型———戏说型的艺术流变。“再现型”历史剧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它是忠实于历史基础上的艺术创造 ;“重写型”历史剧注重历史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它是对历史作出的意识形态的现代阐释 ;“戏说型”历史剧只是凭借历史作幌子演绎现代人的梦幻 ,它是大众文化对历史的一种解构。让各类历史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应从创作理念、叙事策略和审美走向上找准自己的位置 ,予以适当的调适 ,形成“互补共生、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历史剧 再现型 重写型 戏说型
下载PDF
郭沫若论历史剧
6
作者 古远清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5-177,156,共4页
郭沫若是公认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他在诗歌领域,未能将浪漫主义理论贯穿到底,而在历史剧领域,他倒建立了自己的浪漫主义理论体系。他认为历史剧毕竟是戏,应划入艺术范畴。历史剧既然是艺术而不是历史教科书,作者就有想象和虚构的权利。... 郭沫若是公认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他在诗歌领域,未能将浪漫主义理论贯穿到底,而在历史剧领域,他倒建立了自己的浪漫主义理论体系。他认为历史剧毕竟是戏,应划入艺术范畴。历史剧既然是艺术而不是历史教科书,作者就有想象和虚构的权利。他要求历史悲剧要反映时代精神,充分表现巨大的历史内容,以及揭示悲剧冲突的历史必然性。郭沫若不仅对悲剧的本质,而且对历史悲剧的审美价值及其实现的方式作了论述。1949年以后,他没再写悲剧和进一步探讨悲剧理论,有其认识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艺术 浪漫主义理论 历史剧 悲剧 郭沫若 戏剧理论
下载PDF
现实的·历史的·哲学的——论《虎符》的三重意蕴及其内在统一
7
作者 杨芝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454-458,共5页
《虎符》的思想意蕴,有现实的广度,历史的深度,哲学的高度;既是一篇讽喻现实的檄文.又是一曲先驱者的颂歌,更是一曲生命的诗意赞歌。这三重意蕴内在统一,水乳交融。
关键词 郭沫若 话剧 历史剧
下载PDF
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情感特征透视
8
作者 周志艳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期14-16,共3页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是在抗日的民族斗争烽火中走向成熟的,他在1941年12月到1943年9月,一连创作了六部大型历史剧。强烈的时代精神、雄伟的民族气魄和浓烈的抒情风格构成了郭沫若历史剧的特色,而在剧本中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因素是形成这...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是在抗日的民族斗争烽火中走向成熟的,他在1941年12月到1943年9月,一连创作了六部大型历史剧。强烈的时代精神、雄伟的民族气魄和浓烈的抒情风格构成了郭沫若历史剧的特色,而在剧本中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因素是形成这个特色的主要原因。这种情感因素不仅影响作品的语言、人物情感的表现方式,而且对于作品的题旨及人物情感来源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历史剧 情感特征
下载PDF
历史视野下的女性言说——试论新时期以来女性历史剧创作 被引量:1
9
作者 潘超青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2-136,共5页
本文从分析女性写作与历史剧创作产生联系的内外在原因入手,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女性历史剧从感应时代需求,力图构建宏大叙事的审美风格转换成为90年代颠覆权威叙述、建构女性视角下的历史言说的沿革变化。女性历史剧呈现出以世俗化的人性... 本文从分析女性写作与历史剧创作产生联系的内外在原因入手,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女性历史剧从感应时代需求,力图构建宏大叙事的审美风格转换成为90年代颠覆权威叙述、建构女性视角下的历史言说的沿革变化。女性历史剧呈现出以世俗化的人性构建颠覆主流神话、取消历史必然性的逻辑结构、以及直接针对男权文化特征的言说姿态等特点,从凸现女性欲望的强大和贬抑男性力量两个方面实现对父权文化的拆解,从而将性别意识与历史表现联系起来,为重构历史叙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历史剧 女性意识 宏大叙事 解构意识
下载PDF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试探历史剧如何对待历史真实
10
作者 刘丽霞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94-95,共2页
本文试图探讨历史剧在对待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上如何把握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西方亚里士多德、莱辛、黑格尔等都提出过自己的观点;中国历史上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始有集中的论争,特别是吴晗和李希凡两种较具有影响的观点。本文通... 本文试图探讨历史剧在对待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上如何把握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西方亚里士多德、莱辛、黑格尔等都提出过自己的观点;中国历史上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始有集中的论争,特别是吴晗和李希凡两种较具有影响的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八十年代末的历史剧《曹操与杨修》并结合史料,提出历史剧四分法:学者型、大众型、讽喻借鉴型、文人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真实 历史剧 对待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曹操与杨修》 亚里士多德 艺术虚构 中国历史 八十年代 黑格尔 李希凡 学者型 四分法 大众型 莱辛 论争 文人
下载PDF
商贾历史剧中的儒商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11
作者 龙清明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18-121,共4页
近年来商贾历史剧热播,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商人风采、商场风云异彩纷呈,有力地展现了仁、德、信、义等富有中国儒家传统特色的商业文化、道德和伦理,可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为构建现代商业伦理提供新的文化资源。
关键词 商贾历史剧 儒商文化 现代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