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pulation status,threats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被引量:50
1
作者 WANG D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9期3473-3484,共12页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 is currently limited to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Yichang to Shanghai, China, and the adjoining Poyang and Dongting ...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 is currently limited to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Yichang to Shanghai, China, and the adjoining Poyang and Dongting Lakes. Its population size has decreased remarkably during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due to the heavy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including overfishing of prey species, water development projects that cause attendant habitat loss and degradation, water pollution, and accidental deaths caused by harmful fishing gear and collisions with motorized vessels. It was estimated that the number of remaining individuals was down to approximately 1800 in 2006, a number that is decreasing at a rate as high as 5% per year. Three conservation measures-in situ and ex situ conservation and captive breeding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protection of this unique porpoise since the early 1990s. Seven natural and two "semi-natural" reserves have so far been established. Since 1996, a small group of finless porpoises has been successfully reared in a facility at the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ree babies were born in captivity on July 5, 2005, June 2, 2007 and July 5, 2008. These are the first freshwater cetaceans ever born in captivity in the world. Several groups of these porpoises caught in the main stream of the Yangtze River, or rescued,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Tian'e-Zhou Semi-natural Reserve since 1990. These efforts have proven that, not only can these animals survive in the area, they are also to reproduce naturally and successfully. More than 30 calves had been born in the reserve since then, with one to three born each year. Taking deaths and transfers into account, there were approximately 30 individuals living in the reserve as of the end of 2007. Among eight mature females captured in April 2008, five were confirmed pregnant. This effort represents the first successful attempt at off-site protection of a cetacean species in the world, and establishes a solid base for c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豚 饲养 长江 水生生物学
原文传递
MHC及其在种群遗传学和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杨光 陈旭衍 +1 位作者 任文华 严洁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12-714,共3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体内与免疫应答调节密切相关的一个基因家族,是基因组中多态性最丰富的区域。通过MHC的遗传变异分析可以提供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化历史和种群动态,以及种群...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体内与免疫应答调节密切相关的一个基因家族,是基因组中多态性最丰富的区域。通过MHC的遗传变异分析可以提供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化历史和种群动态,以及种群遗传结构等信息,并在濒危物种饲养繁殖种群的遗传管理中有重要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 种群遗传学 保护遗传学 应用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种群生存力 种群遗传结构
下载PDF
圈养麝的群发性疾病 被引量:16
3
作者 闫敏 颜其贵 杨光友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12-117,共6页
疾病是制约人工养麝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开展圈养麝的疾病研究与防治工作,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危害圈养麝群发性疾病(化脓、肺炎、胃肠炎、异食症、尿结石和寄生虫病)的病原与病因、发病情况与防治研究进展等进... 疾病是制约人工养麝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开展圈养麝的疾病研究与防治工作,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危害圈养麝群发性疾病(化脓、肺炎、胃肠炎、异食症、尿结石和寄生虫病)的病原与病因、发病情况与防治研究进展等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圈养麝疾病研究工作提出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养殖 群发病
下载PDF
笼养绿尾虹雉繁殖参数的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本清 窦亮 +2 位作者 马洪 邓春国 李贵仁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4-265,268,共3页
观察并分析了1993~2011年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笼养绿尾虹雉的产卵数、受精率和产卵持续天数等3个繁殖参数。结果发现,笼养绿尾虹雉的雌鸟平均产卵数为3.62枚(n=19),平均产卵天数为41.63d(n=19),平均受精率为14.13%(n=19)。与北... 观察并分析了1993~2011年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笼养绿尾虹雉的产卵数、受精率和产卵持续天数等3个繁殖参数。结果发现,笼养绿尾虹雉的雌鸟平均产卵数为3.62枚(n=19),平均产卵天数为41.63d(n=19),平均受精率为14.13%(n=19)。与北京笼养种群相关数据比较,其产卵数、产卵持续天数没有显著差异(均P>0.05),但受精率远低于北京种群(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繁殖参数 笼养繁殖
下载PDF
红腹锦鸡的饲养繁殖与雏鸟生长发育 被引量:11
5
作者 谢恩义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45,共5页
对红腹锦鸡的饲养繁殖与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4~ 5月为产卵期 ,驯化当年能产少量卵 ,第 2年每窝卵 1 2~ 1 3枚 ,产卵期 2 1~ 2 8d。家鸡代孵孵化期为 2 1d ,雌鸟自然孵化 2 3d。最佳孵化方式为电孵卵器孵化 ,其次为雌鸟自然... 对红腹锦鸡的饲养繁殖与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4~ 5月为产卵期 ,驯化当年能产少量卵 ,第 2年每窝卵 1 2~ 1 3枚 ,产卵期 2 1~ 2 8d。家鸡代孵孵化期为 2 1d ,雌鸟自然孵化 2 3d。最佳孵化方式为电孵卵器孵化 ,其次为雌鸟自然孵化。记述并统计分析了孵化过程中卵重、气室的变化以及体重及尾羽生长情况。体重及尾羽生长呈“S”形生长 ,前后期较慢 ,中期生长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锦鸡 饲养繁殖 雏鸟 生长发育 孵化过程 体重 尾羽生长
下载PDF
灰鹦鹉的饲养及繁育初探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洪文 刘选珍 +1 位作者 余星明 吴旭东 《野生动物》 2012年第2期81-83,共3页
本文以成都动物园饲养的1对灰鹦鹉及其于2003~2009年间产下的19枚卵和孵化出的17只幼年鹦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成年灰鹦鹉在圈养条件下的饲养和繁殖过程,包括巢箱的设计制作、人工孵育流程、人工育雏饲料配方等,并以收集自然育雏条件下... 本文以成都动物园饲养的1对灰鹦鹉及其于2003~2009年间产下的19枚卵和孵化出的17只幼年鹦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成年灰鹦鹉在圈养条件下的饲养和繁殖过程,包括巢箱的设计制作、人工孵育流程、人工育雏饲料配方等,并以收集自然育雏条件下雏鸟增重的数据为依据,对人工育雏幼年鹦鹉的饲喂量和饲喂方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给配对的灰鹦鹉提供种类丰富、营养均衡的食物是繁殖的关键;繁殖巢箱是自然孵育的关键;人工孵育是提高灰鹦鹉繁殖率的重要手段;灰鹦鹉的孵化期为28~3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鹦鹉 饲养 繁殖
下载PDF
我国养龟业现状及特点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婷 黄成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238-242,245,共6页
自2003—2006年,采取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16个省的龟类养殖种类、面积、数量和养殖模式等状况进行了调查。截至2006年12月,中国养殖龟类动物49种,其中43种属曲颈亚目(cryptodires),6种属侧颈龟亚目(Pleurodires... 自2003—2006年,采取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16个省的龟类养殖种类、面积、数量和养殖模式等状况进行了调查。截至2006年12月,中国养殖龟类动物49种,其中43种属曲颈亚目(cryptodires),6种属侧颈龟亚目(Pleurodires)。养殖面积在5.333万-10万hm^2,种龟存栏量为200万。400万只,每年孵化龟苗(3—4)×10^7只。已有29种龟类获得子一代,7种获得子二代,2种获得子三代。基于调查结果,对当前我国养龟业的驯养繁殖特点及发展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养 繁殖 中国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笼养朱鹮自然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冬平 庆保平 +2 位作者 路宝忠 王超 楚国忠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4-78,共5页
2004年3~7月,在陕西省洋县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朱鹮(Nipponia nippon)的自然繁殖进行了研究。18对繁殖鸟的窝卵数平均为(3.10±0.54)枚,孵化率26.2%,育雏成功率64.7%。当笼舍面积低于某一阈值时,窝卵数与笼舍面积呈明... 2004年3~7月,在陕西省洋县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朱鹮(Nipponia nippon)的自然繁殖进行了研究。18对繁殖鸟的窝卵数平均为(3.10±0.54)枚,孵化率26.2%,育雏成功率64.7%。当笼舍面积低于某一阈值时,窝卵数与笼舍面积呈明显正相关(Pearson,r=0.591,P〈0.01)。出壳数、出飞数均与巢距遮荫树的距离呈负相关(Pearson,r1=-0.674,P1〈0.05;r2=-0.677,P2〈0.05)。亲鸟的繁殖经验对繁殖成功率没有显著影响,营巢环境是影响自然繁殖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人工饲养 自然繁殖 繁殖成功率
下载PDF
中国动物园白鹤圈养种群统计学与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周军英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2-497,共6页
根据《圈养白鹤中国地区谱系簿2012》提供的数据,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v1.6和PMxv1.0对中国动物园白鹤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面临着许多困难,未知性别比例过高(截止到2012年10月31日,中国动物园白鹤圈养种... 根据《圈养白鹤中国地区谱系簿2012》提供的数据,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v1.6和PMxv1.0对中国动物园白鹤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面临着许多困难,未知性别比例过高(截止到2012年10月31日,中国动物园白鹤圈养种群数量达到92只,其中雄性24只,雌性29只,未知性别39只)、年龄结构不合理(育龄个体数量充足,但幼龄个体数量仅有14只,约占现存种群的15.22%)、基因多样性丢失快(野外来源个体数量较多,达到58只,约占总数的63.04%,但是实际参与繁殖的奠基者仅有7只;该群体中某些奠基者的后代数量较多,种群平均亲缘关系值MK=0.15,从而导致现有种群只保留了野生个体85.25%的基因多样性)、种群数量增长乏力(2006~2012年种群的平均增长率λ=0.98)。因此,为了建立一个健康的白鹤圈养种群,应尽快开展性别鉴定工作,改善饲养环境条件,减少创伤引发的死亡,同时采用各种技术(如人工授精)增加潜在奠基者的繁殖机会,从而尽快扩大种群数量,并减少后代过多个体奠基者的繁殖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 中国动物园 圈养种群 圈养繁殖 遗传管理
下载PDF
马鹿的圈养种群粪样中性激素水平与繁殖行为的关联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淑玲 马建章 包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66,共8页
2003年9、10月和2004年4~7月,对黑龙江省兰西县榆林镇禄宝种鹿场圈养的天山马鹿(Cervus elaphus songaricus)进行了行为观察,并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马鹿粪样中的性激素水平,包括雄鹿的睾酮,雌鹿的孕酮、雌二醇和雌三醇。... 2003年9、10月和2004年4~7月,对黑龙江省兰西县榆林镇禄宝种鹿场圈养的天山马鹿(Cervus elaphus songaricus)进行了行为观察,并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马鹿粪样中的性激素水平,包括雄鹿的睾酮,雌鹿的孕酮、雌二醇和雌三醇。结果表明,圈养条件下天山马鹿繁殖行为呈显著的季节变化。雌马鹿性行为的高发期在9月(P〈0.01)。在幼仔出生后的6月(高出生月份),嗅仔和舔仔行为显著高于5月和7月(P〈0.05),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1);唤仔行为6月份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1);哺乳行为发生的高峰期在6、7两个月,而且发生了显著的异常哺乳与异常授乳行为。雄马鹿嗅尿、卷唇、尿喷洒、腺体标记、鸣叫与蹄地行为发生频次高发期在9、10月(P〈0.01);饰角发生高峰期在6月,角斗在6月显著高于其他月份;爬胯与搅水或泥浴行为在9、10月显著出现。雄马鹿粪样性激素水平与其繁殖行为呈显著相关;而雌马鹿粪样性激素水平只有孕酮与雌马鹿的部分育幼行为存在显著的相关,与大部分行为不存在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 圈养种群 性激素 繁殖行为
下载PDF
一例人工圈养繁殖的马来穿山甲胎儿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富华 杨立 +2 位作者 吴诗宝 李韶山 张莉 《野生动物》 2013年第5期289-290,303,共3页
一例人工圈养繁殖的马来穿山甲胎儿在华南师范大学穿山甲人工驯养与繁育研究基地出生。不幸的是2011年8月11日胎儿的母亲在胎儿快要临产时因病而亡,胎儿也因母兽病亡而夭折。雌性,全长19.8 cm,重120 g,已基本发育成熟,估计不久就会出生... 一例人工圈养繁殖的马来穿山甲胎儿在华南师范大学穿山甲人工驯养与繁育研究基地出生。不幸的是2011年8月11日胎儿的母亲在胎儿快要临产时因病而亡,胎儿也因母兽病亡而夭折。雌性,全长19.8 cm,重120 g,已基本发育成熟,估计不久就会出生,已制作成标本与母兽标本一起保存在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胎儿的父亲仍饲养在华南师范大学穿山甲人工驯养与繁殖研究基地,健康状况良好。这是有报道的全球第一例人工圈养繁殖的马来穿山甲胎儿资料,十分珍贵。表明马来穿山甲在人工圈养条件下能够进行成功的繁殖交配,采取的人工驯养方法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穿山甲 圈养繁殖 胎儿
下载PDF
圈养条件下狍繁殖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长生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93-1096,共4页
本试验研究了狍(东北亚种)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在交配季节,雄狍具有卷唇嗅闻、扒土等行为;雄狍与雌狍的卧息、冲突行为差异显著,尾阴探究差异极显著。(2)妊娠雌狍选择隐蔽处分娩产仔。(3)在临产前,雌狍有临产... 本试验研究了狍(东北亚种)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在交配季节,雄狍具有卷唇嗅闻、扒土等行为;雄狍与雌狍的卧息、冲突行为差异显著,尾阴探究差异极显著。(2)妊娠雌狍选择隐蔽处分娩产仔。(3)在临产前,雌狍有临产表现,采取侧卧分娩姿势,仔狍娩出后,舔食仔狍的胎水和胎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狍(东北亚种) 圈养 繁殖行为
下载PDF
中国圈养长臂猿种群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云乔 朱尤帅 +1 位作者 杨玉钊 杨建发 《林业调查规划》 2018年第2期120-123,160,共5页
从圈养概况、种群数量、生命周期和繁殖性能以及科学宣传教育几方面阐述我国圈养长臂猿现状。现阶段我国圈养长臂猿尚存在分类不彻底,种群调查不全面,繁殖配对不足,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全等问题,为此提出加强物种鉴定和种群资源调查工... 从圈养概况、种群数量、生命周期和繁殖性能以及科学宣传教育几方面阐述我国圈养长臂猿现状。现阶段我国圈养长臂猿尚存在分类不彻底,种群调查不全面,繁殖配对不足,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全等问题,为此提出加强物种鉴定和种群资源调查工作,普及公众教育,发展联合繁育,提高圈养长臂猿科学研究水平等对策。并就保护圈养种群基因多样性、野化训练和重引入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长臂猿 种群现状 物种鉴定 联合繁育 种群基因多样性 野化训练 重引入
下载PDF
朱鹮圈养种群与野外重引入种群行为差异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邱国强 付春正 +2 位作者 张睿灿 万秋红 方盛国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6-386,共11页
2014年12月—2015年9月、2016年3月—6月,采用扫描观察法结合焦点动物观察法交替对德清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种群的朱鹮个体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按照朱鹮行为的功能和目的共计描述定义朱鹮行为8类55种,其中停歇行为4种、警戒行为4... 2014年12月—2015年9月、2016年3月—6月,采用扫描观察法结合焦点动物观察法交替对德清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种群的朱鹮个体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按照朱鹮行为的功能和目的共计描述定义朱鹮行为8类55种,其中停歇行为4种、警戒行为4种、整理行为10种、运动行为3种、社会行为8种、繁殖行为12种、觅食行为7种、刻板行为7种。比较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的行为差异发现:圈养朱鹮种群傍晚飞至夜宿栖杠和清晨飞离夜宿栖杠时的光照强度显著低于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傍晚飞至夜宿栖树和清晨飞离夜宿栖树时的光照强度(P<0.01);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在行为类别时间分配上具有显著差异(P<0.01),圈养朱鹮种群的停歇行为、繁殖行为均显著多于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而警戒行为、社会行为和觅食行为则显著少于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P<0.01);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的整理行为的日节律高峰均发生在7:00—8:00和14:00—15:00,而相比圈养朱鹮种群,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表现出较多的觅食行为的日节律高峰。这些结果表明:德清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通过改变各行为类型的时间分配和日节律,已经开始逐步适应野外复杂的生存环境。本研究对继续进行朱鹮野外重引入,改善朱鹮圈养环境以及更好地保护朱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行为 圈养 重引入
下载PDF
斑海豹的人工繁殖和饲养管理 被引量:7
15
作者 韩家波 于长哲 +4 位作者 杨勇 王勤国 宋新然 鹿志创 马志强 《野生动物》 2011年第1期14-17,共4页
以40头斑海豹(雌兽21头,雄兽19头)为研究对象,从2006年开始进行斑海豹的人工繁育试验。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成功繁育了2头、7头和8头斑海豹,成活率分别为33.3%,70.0%和66.6%。同时,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斑海豹的繁殖条件、孕期管理... 以40头斑海豹(雌兽21头,雄兽19头)为研究对象,从2006年开始进行斑海豹的人工繁育试验。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成功繁育了2头、7头和8头斑海豹,成活率分别为33.3%,70.0%和66.6%。同时,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斑海豹的繁殖条件、孕期管理、产前饲养和生产过程管理及幼海豹人工填食、驯化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描述了斑海豹的不同时期的形态和行为变化,并介绍了斑海豹人工繁殖的优化条件。为提高斑海豹人工繁育成活率、建立合理的饲养管理标准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海豹 人工繁殖 饲养管理
下载PDF
35年来朱鹮的保护经验与发展思路 被引量:7
16
作者 闫鲁 黄治学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90-896,共7页
为了进一步复壮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梳理了1981—2016年(35年间),中国政府对朱鹮保护的经验和成果,分析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思路。自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世界仅存的7只朱鹮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就地保护措施,建立专门的... 为了进一步复壮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梳理了1981—2016年(35年间),中国政府对朱鹮保护的经验和成果,分析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思路。自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世界仅存的7只朱鹮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就地保护措施,建立专门的朱鹮保护机构,采用“保护站+农户”的管理模式对朱鹮开展保护监测,不断改善朱鹮繁殖区、游荡区和越冬区的生态环境,促进野生种群的稳步发展。其后,通过迁地保护——笼养种群的建立和再引入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扩展了朱鹮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截至2016年底,人工饲养朱鹮数量1020只,野外朱鹮数量2016只,共计3036只。同时,在朱鹮各个领域研究方面都获得了重大研究成果。由于朱鹮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朱鹮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需要制定长远的总体规划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发朱鹮品牌,推动绿色产业经济发展,以产业集群带动农民脱贫和朱鹮栖息地环境改善,实现朱鹮保护和社区经济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就地保护 再引入 人工饲养
下载PDF
小尾寒羊育肥圈舍养殖模式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山辉 《现代畜牧科技》 2023年第4期24-26,共3页
以适合地区育肥为目的,综合考虑品种羊对北方地区气候适应能力和种羊繁殖性能、育肥羊生长性能。选取小尾寒羊进行圈舍加运动场养殖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北方地区肉羊以全价料配合草粉、圈养结合适量运动快速养殖模式。2018—2022年通过... 以适合地区育肥为目的,综合考虑品种羊对北方地区气候适应能力和种羊繁殖性能、育肥羊生长性能。选取小尾寒羊进行圈舍加运动场养殖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北方地区肉羊以全价料配合草粉、圈养结合适量运动快速养殖模式。2018—2022年通过北方地区的肉羊育肥养殖技术推广,进行数据进行分析。实践研究表明,小尾寒羊适合北方地区圈养育肥,达到发展养羊业,提高地方养殖经济效益的目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肥羊 圈舍养殖 北方地区
下载PDF
家庭饲养金头闭壳龟15年的体会 被引量:6
18
作者 陆伟 侯勉 《四川动物》 CSCD 2003年第1期22-23,48,共3页
Based on 15 years’ experience in captive breeding of Cuora aurocapitata, the requirement and method of captive breeding are given in detail.
关键词 金头闭壳龟 人工繁殖
下载PDF
小金刚鹦鹉的饲养与繁育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武 陈仕焯 +2 位作者 冼木森 黄海英 彭健欢 《野生动物学报》 2014年第3期320-324,共5页
以广州动物园和广州鹦鹉研究中心饲养的3对小金刚鹦鹉及其于2008-2013年间产下的72枚卵和孵化出的37只幼年鹦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成年小金刚鹦鹉在圈养条件下的饲养和繁殖过程,包括巢箱的设计制作、人工孵化、人工育雏、饲料配方等,并... 以广州动物园和广州鹦鹉研究中心饲养的3对小金刚鹦鹉及其于2008-2013年间产下的72枚卵和孵化出的37只幼年鹦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成年小金刚鹦鹉在圈养条件下的饲养和繁殖过程,包括巢箱的设计制作、人工孵化、人工育雏、饲料配方等,并以收集自然育雏条件下雏鸟增重的资料为依据,对人育锥幼年鹦鹉的饲喂量和饲喂方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小金刚鹦鹉自然孵化的时间为28-30 d,种类丰富和营养均衡的日粮有利于小金刚鹦鹉的繁殖;繁殖巢箱的设计与挂置应满足亲鸟的繁殖需求,人工孵育可以提高小金刚鹦鹉繁殖率和成活率,可分别达300%和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金刚鹦鹉 日粮 繁殖 人工孵化 人工育雏
下载PDF
笼养红斑羚生态生物学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5
20
作者 郭文利 裴恩乐 +2 位作者 李仲逵 王爱善 涂荣秀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2-83,共2页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demographic analysis of 20 years of birth and death records of red gorals kept at the Shanghai Zoo. The age of the first successful breeding, sex ratio at birth, seasonality of rep...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demographic analysis of 20 years of birth and death records of red gorals kept at the Shanghai Zoo. The age of the first successful breeding, sex ratio at birth, seasonality of reproduction and mortality rate are presented. The females or males of red goral born in captivity can give their first birth at the age of 2 or 3 separately. The births mainly occurred from May to July and peaked in June. Ratio of females to males at birth was 2.36∶1. The mortality rate for infants and adults were 23.1% and 11.8%, respectively while there was no sub-adult death recorded during the 20 years period. There was a definite relation between mortality rate and seasons and mainly in Ju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羚 笼养 生态生物学 偶蹄目 牛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