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聚合模型的水库群引水与供水多目标优化调度 被引量:9
1
作者 吴恒卿 黄强 +1 位作者 徐炜 习树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0-146,共7页
该文以深圳市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公明供水调蓄工程为例,对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展开研究。工程中公明水库被用作城市供水的储备水源,以防止连续枯水年份或发生水污染等严重事件对城市供水构成的巨大威胁。为此,充分考虑调蓄工... 该文以深圳市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公明供水调蓄工程为例,对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展开研究。工程中公明水库被用作城市供水的储备水源,以防止连续枯水年份或发生水污染等严重事件对城市供水构成的巨大威胁。为此,充分考虑调蓄工程的供水运行特点,将调蓄工程中的水库群聚合为"虚拟水库",并建立调蓄工程的引水与供水调度模型;调度模型以引水量最小和公明水库换水量最大为目标函数,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II对引水与供水调度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优选方法在Pareto优化解集空间中寻找满意解,并选择3个代表解对调蓄工程的供水进行模拟。对比与分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优化调度模型能够高效利用外流域引水资源和提高公明水库的水量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优化 模型 水库调度 聚合水库 供水 引水 NSGA-II算法
下载PDF
基于模拟-优化模式的供水水库群联合调度规则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郭旭宁 胡铁松 +1 位作者 黄兵 韩义超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5-712,共8页
提出了基于模拟-优化模式的混联供水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规则求解框架。首先,通过构建虚拟聚合水库,编制联合调度图,以做出水库群对各用水户的供水方案;其次,通过优化成员水库供水任务分配因子,并结合供水水库群常规调度规则,实现共同供... 提出了基于模拟-优化模式的混联供水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规则求解框架。首先,通过构建虚拟聚合水库,编制联合调度图,以做出水库群对各用水户的供水方案;其次,通过优化成员水库供水任务分配因子,并结合供水水库群常规调度规则,实现共同供水任务在水库间的优化分配。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NSPSO)对观音阁-葠窝-汤河水库群联合供水调度模型决策变量(联合调度图调度线位置和成员水库供水任务分配因子)进行多目标优化,分析联合供水调度过程中目标之间的竞争关系,检验联合调度规则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NSPSO算法的优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联供水水库群 虚拟聚合水库 联合调度图 供水任务分配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NSPSO)
下载PDF
三峡水库建成后荆南三口洪道及洞庭湖淤积概算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崇浩 韩其为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16-20,共5页
根据荆南三口洪道的三角洲冲淤特性,引入了计算河道三角洲淤积的平衡坡除法,概算了三峡水库建咸后的82年内荆南三口洪道的冲淤量、冲淤厚度等.并根据洞庭湖的淤积曲线和入湖泥沙数量计算了洞庭湖湖区泥沙淤积量,简单分析了三峡水库... 根据荆南三口洪道的三角洲冲淤特性,引入了计算河道三角洲淤积的平衡坡除法,概算了三峡水库建咸后的82年内荆南三口洪道的冲淤量、冲淤厚度等.并根据洞庭湖的淤积曲线和入湖泥沙数量计算了洞庭湖湖区泥沙淤积量,简单分析了三峡水库对洞庭湖减淤和防洪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分流洪道 三口洪道 洞庭湖 泥沙淤积量
下载PDF
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 被引量:22
4
作者 金之钧 张金川 唐玄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8-68,共11页
有别于常规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在成藏条件、富集机理、分布模式、预测方法及勘探应用技术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从成藏系统的角度分析非常规天然气成藏过程和主控因素,对于非常规天然气评价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基于成藏... 有别于常规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在成藏条件、富集机理、分布模式、预测方法及勘探应用技术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从成藏系统的角度分析非常规天然气成藏过程和主控因素,对于非常规天然气评价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基于成藏机理和分布模式,将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划分为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碳酸盐岩气、致密砂岩气、水溶气及天然气水合物共6种主要类型;按照成藏体系“元素—功能—结构”的研究思路和“气源岩—输导体系—成藏分布”的组配关系,将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划分为6类“源—位结构”关系,分析了除天然气水合物以外的其余5种类型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①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碳酸盐岩气均属于源内型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具有生供气能力强、无输导体系、缺乏二次运移、生储盖一体、原地成藏等结构特点;②致密砂岩气和水溶气属于源缘型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具有生气类型多样、邻层近源聚集、储层内部运移、就近成藏富集等结构特点;③盆地演化、沉积环境和后期构造运动控制了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的类型。结论认为,我国南方古生界海相沉积有利于页岩气和致密碳酸盐岩气成藏体系的形成;南、北方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沉积则有利于煤层气、页岩气及致密砂岩气成藏体系的发育;中、东部中新生代深水陆相沉积有利于深层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成藏体系,浅水陆相盆地则对煤层气、致密砂岩气及页岩气成藏体系的形成更为有利;水溶气则广泛见于新生代富有机质浅层区或邻近气源岩的高压储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天然气 聚集机理 成藏体系 分布模式 源—位结构 成藏特征 主控因素 沉积相
下载PDF
基于总出力调度图与出力分配模型的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规则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心愿 郭生练 +1 位作者 刘攀 郭富强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31,51,共7页
本文基于大系统聚合分解理论,建立了梯级水电站总出力调度图(聚合)与出力分配模型(分解)相结合的双层优化模型,分别采用NSG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和离散微分动态规划(DDDP)进行优化,得到了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规则,可大大降低计算的复杂度... 本文基于大系统聚合分解理论,建立了梯级水电站总出力调度图(聚合)与出力分配模型(分解)相结合的双层优化模型,分别采用NSG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和离散微分动态规划(DDDP)进行优化,得到了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规则,可大大降低计算的复杂度。通过在出力分配模型中引入弃能项,有效地降低了电站的弃水,增加了梯级发电量。以清江梯级水电站为研究背景,优化调度规则在满足梯级保证出力的条件下,年均发电量较原设计方案可提高2.25亿kW.h,增长率达3.07%,减少弃水9.87亿m3,达35.83%,说明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为制定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规则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 调度规则 聚合分解 调度图 出力分配
原文传递
深圳市东部水库群联合供水调度模型探讨 被引量:8
6
作者 周玉琴 王丽萍 +1 位作者 张保生 黄小锋 《水电能源科学》 2005年第2期25-28,共4页
应用大系统分解聚合分析的原理和方法,针对深圳市东部供水系统的特点,建立了东部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二层递阶模型,并根据各层次数学模型的不同特点给出了相应的求解方法,得出了合理的结果,为深圳市水资源优化调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 应用大系统分解聚合分析的原理和方法,针对深圳市东部供水系统的特点,建立了东部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二层递阶模型,并根据各层次数学模型的不同特点给出了相应的求解方法,得出了合理的结果,为深圳市水资源优化调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决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系统分解聚合 水库群联合供水 优化配置
下载PDF
深圳市东部供水系统优化配置方案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周玉琴 王丽萍 +1 位作者 张保生 黄小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15,共3页
针对深圳市东部供水系统的特点,应用大系统分解聚合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东部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二层递阶模型,并根据各层次数学模型的不同特点给出了相应的求解方法,得出了合理的结果,为深圳市水资源优化调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 针对深圳市东部供水系统的特点,应用大系统分解聚合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东部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二层递阶模型,并根据各层次数学模型的不同特点给出了相应的求解方法,得出了合理的结果,为深圳市水资源优化调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决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系统分解聚合 水库群联合供水 优化配置 境外调水
下载PDF
基于供配水原则的水库群联合供水调度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武兰婷 何士华 +3 位作者 武娥芬 袁丽 刘利兵 李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4-37,共4页
鉴于水库群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括水库来水、需水和供水决策等在内的诸多方面,考虑水库群之间的库容调节特点,将水库群等效为一个聚合水库,以聚合水库调度图和供水任务分配原则作为调度模型供水决策变量,引入动态供水分配因子作为成... 鉴于水库群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括水库来水、需水和供水决策等在内的诸多方面,考虑水库群之间的库容调节特点,将水库群等效为一个聚合水库,以聚合水库调度图和供水任务分配原则作为调度模型供水决策变量,引入动态供水分配因子作为成员水库间供水分配原则,确定逐时段不同来水情况下水库群的最优供水方案及成员水库之间供水任务优化分配,建立基于合理供配水原则的水库群联合供水调度模型。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水库群联合供水调度模型可使供水系统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满足用水户设计保证率要求的同时,增大了水库群供水能力,减少了无效弃水量,并实现了供水任务在各成员水库之间的合理分配,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调度模型 水库群联合供水调度 聚合水库 供水原则
下载PDF
调驱微球优化改进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黎慧 王楠 +2 位作者 夏欢 李彦阅 宋鑫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CAS 2021年第1期32-36,共5页
针对渤海水驱油田储层动态变化导致的常规调堵体系应用效果逐轮次变差,调驱增产难度逐年增大等难题,研发了一种新型自组装微球调驱体系。通过阴、阳离子静电作用形成的自组装聚集体,剪切后可自修复、再胶结,自适应匹配油藏孔喉结构特征... 针对渤海水驱油田储层动态变化导致的常规调堵体系应用效果逐轮次变差,调驱增产难度逐年增大等难题,研发了一种新型自组装微球调驱体系。通过阴、阳离子静电作用形成的自组装聚集体,剪切后可自修复、再胶结,自适应匹配油藏孔喉结构特征,改变聚合物微球以单一架桥和单一弹性封堵的调驱作用机制。以静电力控制的自组装聚集体,提高了体系在强水窜油藏中的动态吸附和封堵能力,同时保留了聚合物微球不增加作业成本、在线注入的优势。新型自组装微球调驱技术已在渤海油田完成5井次现场应用,阶段累计增油3万m3,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调控 静电聚集 抗剪切 智能匹配油藏 在线注入
原文传递
缝洞体系连通性分析——塔北深埋碳酸盐岩研究的一个实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亮亮 李相文 《复杂油气藏》 2015年第2期11-14,共4页
缝洞型碳酸盐岩是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主要储集层,油藏的储渗空间主要为规模不同的洞穴、溶蚀孔隙以及各级裂缝。缝洞连通性是油田勘探开发实践中高效井优选的重要依据,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证实,油藏呈现为由洞穴、孔洞和裂缝组成的相互... 缝洞型碳酸盐岩是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主要储集层,油藏的储渗空间主要为规模不同的洞穴、溶蚀孔隙以及各级裂缝。缝洞连通性是油田勘探开发实践中高效井优选的重要依据,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证实,油藏呈现为由洞穴、孔洞和裂缝组成的相互连通的大型缝洞集合体的特征,且紧邻缝洞集合体的油藏开发情况差异非常大,油藏压力、日产量与累积产油量等都不同,给油田的开发带来困难。研究中针对缝洞型储层的强非均质性,提出裂缝强度量化描述、裂缝方向量化描述与动态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通过三维油藏建模技术研究缝洞的连通性以及确定大型缝洞集合体的边界,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指导油藏高效开发井组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大型缝洞集合体 动态分析 油藏建模 缝洞连通性 哈拉哈塘油田
下载PDF
两种耐温聚合物凝胶分子聚集态及性能对比 被引量:2
11
作者 牛丽伟 卢祥国 +3 位作者 陈才 李建冰 杨敏 胡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6-120,共5页
针对高温油藏特点,利用仪器检测和理论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SNF"和"两性"两种耐温聚合物凝胶的分子聚集态及性能。结果表明:"SNF"聚合物凝胶的分子聚集态呈"局部性"网状结构,"两性"... 针对高温油藏特点,利用仪器检测和理论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SNF"和"两性"两种耐温聚合物凝胶的分子聚集态及性能。结果表明:"SNF"聚合物凝胶的分子聚集态呈"局部性"网状结构,"两性"聚合物凝胶的分子聚集态呈"区域性"网状结构;"两性"凝胶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大于"SNF"凝胶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两性"凝胶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分布均匀性较好,而"SNF"凝胶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分布较散;与"SNF"聚合物凝胶相比,"两性"聚合物凝胶的热稳定性和黏弹性较优,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较大;"SNF"聚合物凝胶交联反应以"分子内"交联为主,"两性"聚合物凝胶交联反应以"分子间"交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矿化度耐温聚合物凝胶 分子聚集态 分子线团尺寸 渗流特性 高温油藏
下载PDF
Relations between Mountain Settlements and Geographic Factor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12
作者 罗勇 于慧 +2 位作者 王勇 郑志军 王晓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5年第4期571-576,共6页
Compared with previous studies,the research attempted to establish the appropriate quantitative models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ettlement density Diand geographic factors,which could make a scientific guidanc... Compared with previous studies,the research attempted to establish the appropriate quantitative models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ettlement density Diand geographic factors,which could make a scientific guidance to the mountain settlements planning. Five factors,including slope,relief amplitude,distance to river, distance to cultivated land, and distance to road,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he inherent relations between five factors and Di( settlement density)were modeled by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associations among Diand slope,relief amplitude,river,road are better modeled by the exponential decay line; with the buffer distance of slope, relief amplitude, distance to river and distance to road increasing, Didecreases.( 2)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Diand cultivated land are better modeled by the quadratic polynomial line; with the buffer distance of cultivated land increasing,Di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ramatically decreases.( 3) The area within 500 m from the road,within 500 m from the cultivated land,within 1 600 m from the river,within the relief amplitude of 30-200 m,and the area within the slope of 0°-10° are the fitting land for settlements,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lay the mountain settlements on those optimized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G orges reservoir area SETTLEMENT aggregation degre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