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看旅游资料中景物描写的翻译 被引量:10
1
作者 高金岭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3期100-103,共4页
本文从中西审美方式差异的角度对旅游资料中景物描写的翻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中西方审美方式的差异在景物描写中具体体现在再现与表现,概念的清晰与模糊,‘画中有诗'与‘诗中有画',具体与抽象等方面,相应地,这种差异对... 本文从中西审美方式差异的角度对旅游资料中景物描写的翻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中西方审美方式的差异在景物描写中具体体现在再现与表现,概念的清晰与模糊,‘画中有诗'与‘诗中有画',具体与抽象等方面,相应地,这种差异对旅游资料中景物描写的翻译有如下的启发:从注重话题的模糊语言到注重主语的清晰语言,从‘诗中有画'到‘画中有诗',修辞上从‘错彩镂金'到‘初发芙蓉',视角上从散点透视到焦点透视.本文认为做好景物描写的翻译要提高到中西方审美方式差异的高度才能完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方式 景物描写 翻译 转换
下载PDF
关于当代美育的生态转型 被引量:17
2
作者 曾繁仁 《美育学刊》 2020年第5期1-4,共4页
疫情的泛滥唤起我们对于当代美育生态转型的反思,即由人类中心转向生态共生。这是生态文明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科与学术发展的需要。生态转型包括对于美育作用与哲学基础的重新认识,也包括审美内涵由纯粹的艺术审美转向包括生态行走等自... 疫情的泛滥唤起我们对于当代美育生态转型的反思,即由人类中心转向生态共生。这是生态文明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科与学术发展的需要。生态转型包括对于美育作用与哲学基础的重新认识,也包括审美内涵由纯粹的艺术审美转向包括生态行走等自然审美与地方性审美,在美育资源上则更多包含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生态转型 生态行走 地方性审美 天人合一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的审美转变 被引量:14
3
作者 柴焰 杨馥华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4-151,159,共9页
影视艺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影像技术的革命与创新。在现代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声光成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创作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带来影视艺术美感生成机制与表现、审美关系、审美体验方式以及... 影视艺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影像技术的革命与创新。在现代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声光成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创作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带来影视艺术美感生成机制与表现、审美关系、审美体验方式以及审美信息的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具体表现在审美表现场景化、审美体验深度沉浸、审美关系交互性与审美传播跨媒介融合四个方面。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和力量,影视艺术以巨大的审美创造力满足了大众对影视艺术不断升级的审美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影视艺术 审美转变
原文传递
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推进高校美育工作的思考——“新境况下中国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高端研讨会”侧记 被引量:10
4
作者 雷雷 任晟姝 《美育学刊》 2020年第5期16-19,共4页
2020年5月31日,“新境况下中国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高端研讨会”在云端举行,共同探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推进高校美育工作。研讨会就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当代美育的生态转型与高校普通艺术教育课程的转型升级、美育学学科建设应... 2020年5月31日,“新境况下中国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高端研讨会”在云端举行,共同探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推进高校美育工作。研讨会就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当代美育的生态转型与高校普通艺术教育课程的转型升级、美育学学科建设应向何而行等议题展开探讨,积极探索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艺术教育 转型 学科建设
下载PDF
关于新时代高校普通艺术教育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0
5
作者 杜卫 《美育学刊》 2020年第2期1-7,共7页
对照新时代、新要求,高校普通艺术教育应该在总结和反思中努力探索转型升级之路,打造中国高校普通艺术教育“升级版”。深化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立足本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抓住关键,推进高校普通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加... 对照新时代、新要求,高校普通艺术教育应该在总结和反思中努力探索转型升级之路,打造中国高校普通艺术教育“升级版”。深化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立足本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抓住关键,推进高校普通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加快美育教师培养培训,使我国高校的美育事业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普通艺术教育 美育 转型升级
下载PDF
传统译论关键概念范畴的“美学回归”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军平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F0003,共8页
传统译论的创造性转化是新时期翻译理论创新发展的动力。本文认为,传统译论的关键概念范畴深受中国美学原则的影响,有必要深入探究其生成性及其形成关联性的美学内在法则。本文尝试提出“美学回归”的概念来再造传统译论,即强化美学视域... 传统译论的创造性转化是新时期翻译理论创新发展的动力。本文认为,传统译论的关键概念范畴深受中国美学原则的影响,有必要深入探究其生成性及其形成关联性的美学内在法则。本文尝试提出“美学回归”的概念来再造传统译论,即强化美学视域,以实现传统译论概念范畴的美学转化。本文重点探讨了表征中国传统译论的关键范畴:翻译实践与现实审美的互动性和“有我之境”的审美主体体验观。作者提出,中西美学是革新传统中国译论的重要资源,也是翻译研究方法论上可供借鉴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回归 译论 概念范畴 转化
原文传递
再论“以美育代宗教”——兼与李丕显、赵惠霞先生商榷 被引量:8
7
作者 薛富兴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2-17,33,共7页
“以美育代宗教”论于理有诸多未通处。人类精神需求与活动之丰富性、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结构、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宗教仍有其生存之理由 ,审美与宗教各自独特的文化功能不能相互代替。“以美育代宗教”论在中国无传统与现实文化基础。... “以美育代宗教”论于理有诸多未通处。人类精神需求与活动之丰富性、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结构、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宗教仍有其生存之理由 ,审美与宗教各自独特的文化功能不能相互代替。“以美育代宗教”论在中国无传统与现实文化基础。人文学科内部亟需相互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宗教 文化功能 文化转型 形而上与形而下
下载PDF
消费时代审美文化现象的反思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树玲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08-110,共3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的消费化倾向趋于明显。消费时代的审美活动已逐渐转向日常生活领域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的转型一方面为文化的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和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外在的消极影响和自身发展的局限,也给审美实...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的消费化倾向趋于明显。消费时代的审美活动已逐渐转向日常生活领域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的转型一方面为文化的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和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外在的消极影响和自身发展的局限,也给审美实践带来了挑战和问题。这两方面都是我们应当正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时代 审美文化 日常化 现代转型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及其时代创新
9
作者 郝凝曦 骆冬青 《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1-128,141,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星空历经文化基因的层累涵濡和共时扩张,形成了深远而灿烂的美学传统。在数千年的审美实践历程中,中国先贤以其“天人合一”的超越性审美意识、多感官统摄的协调性审美关照、艺术作品和人伦日用兼顾的全面性审美范...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星空历经文化基因的层累涵濡和共时扩张,形成了深远而灿烂的美学传统。在数千年的审美实践历程中,中国先贤以其“天人合一”的超越性审美意识、多感官统摄的协调性审美关照、艺术作品和人伦日用兼顾的全面性审美范畴,展现了独特的审美禀赋和审美旨趣,形成了神韵悠远的中华审美风范。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学、音乐、书法、绘画、建筑、服饰、饮食、熏香等众多审美对象中的中国式美学眷注,集中体现在比兴之美、真善之美、意境之美、含蓄之美等审美旨趣之中。面对新技术催生的艺术创造领域变革、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动引发的审美旨趣变化、新的文明交流互鉴趋势带来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承扬中华美学精神应守住“人民立场”,坚持言为心声,不致使“人学空场”,以虚实相生的态度对世界文化博观约取,在“活态”传承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美学精神 审美范畴 创新性转化
原文传递
中华戏曲文化美学及其现代转型 被引量:6
10
作者 廖奔 《文化艺术研究》 2010年第2期129-154,共26页
中国戏曲是人类戏剧繁衍史上一种独特的审美样式,文化背景与发展路径的不同,使戏曲与他种戏剧拉开距离,成为一种深入影响民间生活方式和精神方式的独有的社会型艺术。戏曲的美学原则,从整体审美把握方面说有综合性、写意性、抒情性,从... 中国戏曲是人类戏剧繁衍史上一种独特的审美样式,文化背景与发展路径的不同,使戏曲与他种戏剧拉开距离,成为一种深入影响民间生活方式和精神方式的独有的社会型艺术。戏曲的美学原则,从整体审美把握方面说有综合性、写意性、抒情性,从舞台技术把握方面说有程式性、虚拟性和时空自由性,其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共性特征:有机整体观、既求真更求美、既体验亦表现,这些都成为戏曲的内在精神旨归。然而,现代史的到来使得作为传统艺术的戏曲遭遇了转型危机,其生存价值和艺术价值长久陷入尴尬境地,人们希图在21世纪见到其超升的曙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文化美学 Chinese transformation Modern 中国传统艺术 转型危机 艺术价值 戏剧 文化背景 思维方式 生活方式 生存价值 审美把握 内在精神 美学原则 拉开距离 精神方式 技术把握 共性特征
下载PDF
美学转型的旧命题、新思路与未决疑难——三问“居间美学”
11
作者 李嘉华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37-152,共16页
汪尧翀针对当下美学式微的状况提出了“居间美学”。“居间美学”源自美学转型的“旧命题”。美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位置使其成了一个思想史的症候,不止造成了康德哲学中艺术没有独立领地的境遇和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而且体现... 汪尧翀针对当下美学式微的状况提出了“居间美学”。“居间美学”源自美学转型的“旧命题”。美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位置使其成了一个思想史的症候,不止造成了康德哲学中艺术没有独立领地的境遇和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而且体现为美学在哈贝马斯以降的批判理论中的缺席。究竟原因,它与现代性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范式转型息息相关。如果把居间美学置于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思想史位置,将会看到,居间美学兼取康德与黑格尔之长,推出了“新思路”。它根据对现代性理论的重构,致力于整合现代社会的复杂性问题和合法性问题,既遵循现代社会诸领域不断分化的逻辑,也从整体上赋予现代社会以意义。这就要求美学必须改换自己的传统定位,重视自然与历史的交互。所谓的“自然-历史空间”即居间美学施展新思路的场域,媒介在其中具有二重性的特点,既受感性制约,同时表达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居间美学可以被看作一种关于媒介的哲学,然而它作为“新思路”同时引起了一个未决疑难:居间美学一方面致力于建立媒介的思想坐标,另一方面却继续执拗地把自身视作美学。它是否可以被算作美学?由此表明,居间美学作为与现代性理论联系紧密的新思路,尚未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历史哲学以澄清自己的历史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间美学 美学转型 康德与黑格尔之间 自然-历史空间 媒介哲学
下载PDF
尼采的游戏——对一种喻像的几个文本考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余明锋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30,共11页
文章首先说明了游戏在尼采成熟的哲学立场中的重要位置;进而集中于早期尼采,特别是《悲剧的诞生》和《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试图勾勒出尼采思想发展中的一条隐蔽线索。通过分析《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的赫拉克利特式世界游戏,文章指... 文章首先说明了游戏在尼采成熟的哲学立场中的重要位置;进而集中于早期尼采,特别是《悲剧的诞生》和《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试图勾勒出尼采思想发展中的一条隐蔽线索。通过分析《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的赫拉克利特式世界游戏,文章指出,尼采所谓的"审美之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家或审美观众,而是能用既严肃投入又超越静观的双重视角来看待生命的人。狄奥尼索斯状态基于主体的变形,《悲剧的诞生》中对生命的审美证成和审美救赎正是基于这种变形,就此而言,《悲剧的诞生》已然开始游戏,但其中仍有不彻底处。只有通过"希腊悲剧哲学",通过对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细致辨析,尼采才真正超越叔本华。在尼采的解释中,叔本华是一位现代的阿那克西曼德,而他自己则是一位现代的赫拉克利特。通过赫拉克利特,尼采才克服了艺术形而上学中的二元论预设。彻底的游戏用双重视角取代二元论,取消而非满足救赎需要,如此才真正克服了悲观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游戏 审美救赎 狄奥尼索斯式静观 主体的变形 悲剧哲学
下载PDF
论无锡梅园的审美特征与历史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郭明友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1-94,共4页
在中国近现代园林史上,古典私家园林自觉向现代风景园林转型,是案例较少、学术关注相对不足的历史断层,这恰是无锡梅园最大的价值。荣氏梅园凝聚着深厚典雅的传统文化精神,采用了现代风景园林朴素简洁的造景手法,不设围墙、任人游赏,以... 在中国近现代园林史上,古典私家园林自觉向现代风景园林转型,是案例较少、学术关注相对不足的历史断层,这恰是无锡梅园最大的价值。荣氏梅园凝聚着深厚典雅的传统文化精神,采用了现代风景园林朴素简洁的造景手法,不设围墙、任人游赏,以继古开今的面貌,发挥公共园林的作用。梅园以崇高的造园理想和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为此间无锡实业家广造开放式私家园林、推动太湖风景区建设的旗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无锡 梅园 审美 转型 价值
下载PDF
艺术美感增强的图像任意风格迁移
14
作者 李鑫 普园媛 +2 位作者 赵征鹏 李煜潘 徐丹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9-139,共11页
目前的研究表明,通用风格迁移取得了显著成功,即能将任意视觉风格迁移到内容图像。然而,在图像任意风格迁移的评价维度中,只考虑语义结构的保留度和风格图案的多样性是不全面的,还应将艺术美感纳入考量范围。现有方法普遍存在艺术美感... 目前的研究表明,通用风格迁移取得了显著成功,即能将任意视觉风格迁移到内容图像。然而,在图像任意风格迁移的评价维度中,只考虑语义结构的保留度和风格图案的多样性是不全面的,还应将艺术美感纳入考量范围。现有方法普遍存在艺术美感不自然的问题——表现为风格化图像中会出现不和谐的图案和明显的伪影,很容易与真实的艺术作品区分开来。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艺术美感增强的图像任意风格迁移方法。首先,设计了一个多尺度艺术美感增强模块,通过提取不同尺度的风格图像特征,改善了风格化图案不和谐的问题;同时,设计了一个美感风格注意力模块,使用通道注意力机制,根据艺术美感特征的全局美感通道分布自适应地匹配并增强相应的风格特征;最后,提出了一个协方差变换融合模块,将增强后的风格特征的二阶统计数据迁移到对应的内容特征上,在很好地保留内容结构的同时实现了美感增强的风格迁移。通过与4种最新的风格迁移方法进行定性比较,同时进行消融实验,分别验证了所提模块与所加损失函数的有效性;在5项定量指标的对比中,有4项取得最优分数。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生成艺术美感更和谐的风格迁移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风格迁移 艺术美感 通道注意力 协方差变换 特征融合
下载PDF
从“地方”到“空间”:非遗的美学构建及其转化
15
作者 张娜 《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148,共10页
从美学视角来看,非遗在地域空间、地方性知识与地方情感三个层面关联着“地方”。在朝向现代空间的扩展中,非遗在资本、技术、媒介等作用下形成多主体的、动态的“审美之场”。非遗传承中的审美再造促进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从美学视角来看,非遗在地域空间、地方性知识与地方情感三个层面关联着“地方”。在朝向现代空间的扩展中,非遗在资本、技术、媒介等作用下形成多主体的、动态的“审美之场”。非遗传承中的审美再造促进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过以当代审美文化“诠释”非遗,以群体性文化、亚文化“收编”非遗,很可能造成非遗审美的异化,且多主体的参与改写也容易导致非遗“地方感”的消解。基于对“去地方化”、“再地方化”与“活化”的关系考察,非遗的转化发展既要警惕“去地方化”,也要在活化中推进“再地方化”。为此,可推动非遗在日常生活回归、媒介数字化生存、文旅融合发展等过程中“再地方化”,真正实现葆有地方性的非遗审美建构与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空间 非遗 美学构建 创造性转化
原文传递
美育命题的现代性转换 被引量:4
16
作者 许金 《滨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26-30,共5页
中国传统美育观以儒道两家为代表,但其主流是儒家美育思想,偏重于规范性的伦理教化,有意无意地对道家尤其是庄子的美育思想造成忽视。作为现代美学体系的一个命题,美育的意义应该是通过熏陶和感发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谐和全面的发展,... 中国传统美育观以儒道两家为代表,但其主流是儒家美育思想,偏重于规范性的伦理教化,有意无意地对道家尤其是庄子的美育思想造成忽视。作为现代美学体系的一个命题,美育的意义应该是通过熏陶和感发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谐和全面的发展,它实质上是通过审美和艺术的训练,以实现个体人生态度的转变、人生境界的提高、人生质量的改善为根本目的的综合全面的教育。在这一进程中,道家美学可以起到更为基本的理论作用,成为重要的理论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教育 现代性 转换 个体
下载PDF
近代城市山水风景公园化:认知、营建与事功 被引量:6
17
作者 毛华松 王雪纯 吴映华夏 《风景园林》 2021年第6期25-31,共7页
在西方文明冲击下,近代公园被视作“文明装置”,成为中国各地都市计划的重要部分。作为古代城市形胜和游憩之地的山水风景,在何种情形下、以何种方式融入公园化实践,并承担何种作用,是厘清中国山水风景审美近代转型的关键线索。基于近... 在西方文明冲击下,近代公园被视作“文明装置”,成为中国各地都市计划的重要部分。作为古代城市形胜和游憩之地的山水风景,在何种情形下、以何种方式融入公园化实践,并承担何种作用,是厘清中国山水风景审美近代转型的关键线索。基于近代城市转型和市政计划概况,重点围绕武汉、广州和南京3个城市,探讨了20世纪20年代城市管治边界外扩下的山水风景资源的融合发展及其相应的风景认知和营建,指出了近代山水风景公园化在公共空间供给、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和新规划思想实践3个方面的历史贡献。对理解古代城乡一体化到近代城乡二元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山水在审美、功能、营建关联上的转型,反思当前国土空间视野下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与公园城市建设,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山水风景 近代城市 田园城市 近代公园 审美转型
下载PDF
飞天图像与丝路审美文化的再生产机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大桥 陈晓彤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80-88,共9页
飞天图像是丝路沿线人民在文化互通或交流过程中熔铸共生的审美符号,其图像文本的具体生成过程和类型特征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差异性。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图像、影像、声像等诸种类型的飞天形象及其审美变形机制。文化创意时代,审... 飞天图像是丝路沿线人民在文化互通或交流过程中熔铸共生的审美符号,其图像文本的具体生成过程和类型特征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差异性。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图像、影像、声像等诸种类型的飞天形象及其审美变形机制。文化创意时代,审美消费成为文化经济社会的重要驱动力,审美消费不同于物质消费的地方在于其主要指向情感和意义系统,"飞天"图像也逐渐成为构建审美共通感的典型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天图像 丝路审美文化 再生产机制 审美变形 审美交流
下载PDF
略论新时代美育视域下的高校学生艺术社团转型发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昌羽 《美育学刊》 2021年第2期38-42,共5页
新时代美育要求将学生艺术社团作为高校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予以更多关注。考察艺术社团转型发展,可把握立德树人这一立足点,深化人文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探索全方位融入第一课堂、建立完善艺术社团保障体系等有效路径。
关键词 美育 艺术社团 转型发展
下载PDF
当代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 被引量:4
20
作者 黎东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60-65,共6页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主要体现在 :艺术话语、审美意象和艺术意象呈现出一种多重叠合与共振的特征 ;注重在数量众多的传统民间书法遗迹中寻觅某种可能的“现在性”,把其中的蓬勃生命力的艺术话语和自然真率的审美意象 ...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主要体现在 :艺术话语、审美意象和艺术意象呈现出一种多重叠合与共振的特征 ;注重在数量众多的传统民间书法遗迹中寻觅某种可能的“现在性”,把其中的蓬勃生命力的艺术话语和自然真率的审美意象 ,转换成为作品的现代性因素 ;通过把自己的对象加以审美变形 ,来寻找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方式和途径。中国书法的现代性生产关系既规定审美意义的价值取向和尺度 ,又是体现为把主体的内在要求和来自现实生活的要求 (新的价值指向 )等因素统一起来的框架。对新时期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的理论分析和探讨 ,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书法艺术在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话语表达 现代转换 审美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