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被引量:86
1
作者 尹昭云 谢印芝 +3 位作者 牛文忠 吴佑安 崔树珍 吕永达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95-397,共3页
提出了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学和生理学诊断标准。以头痛和呕吐为主要症状,兼顾其它症状,在对每一症状进行定性和评分的基础上,将急性高原反应区分为基本无反应,轻度、中度、和重度反应。以判别分析方法推导出以PaO2和AaDO2... 提出了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学和生理学诊断标准。以头痛和呕吐为主要症状,兼顾其它症状,在对每一症状进行定性和评分的基础上,将急性高原反应区分为基本无反应,轻度、中度、和重度反应。以判别分析方法推导出以PaO2和AaDO2为生理学评价指标的两类判别式,根据计算值Z值的大小,将急性高原反应区分为基本无反应和有反应;根据PaO2和AaDO2大小,应用判别图亦可将急性高原反应区分为基本无反应和有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高原反应 诊断 卫生标准
下载PDF
健康青年男性高原习服后进入更高海拔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 被引量:41
2
作者 郑双锦 覃军 +4 位作者 余洁 卢巍 曾颖 刘曦 黄岚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25-328,共4页
目的研究世居平原的健康青年男性在3600 m高原习服1个月后乘汽车急进至4400 m高原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27名在3600 m高原习服1个月后乘汽车急进至4400 m高原的健康青年男性作为观察... 目的研究世居平原的健康青年男性在3600 m高原习服1个月后乘汽车急进至4400 m高原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27名在3600 m高原习服1个月后乘汽车急进至4400 m高原的健康青年男性作为观察组,填写制式急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急性高原病路易斯湖评分系统(LLS)评分,有头痛且评分≥3的诊断为急性高原病,测量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随机选择171名平原健康青年男性作为对照组,填写制式急性高原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并测量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结果在高原习服后进入更高海拔,症状主要表现为疲劳虚弱和活动能力下降,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为34.65%(44/127),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平原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显著低于平原对照组(P<0.001)。患病小组的血氧饱和度显著低于未患病小组(P<0.05),但两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原习服能够降低进入更高海拔高原后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高原低氧使血液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增快,血压上升;进入更高海拔高原初期应适当减少活动量以降低氧消耗和改善高原症状,并监测血氧饱和度水平;对于血氧饱和度较低且症状较重者应重点关注并适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心率 血压 血氧饱和度 急性高原病 习服
原文传递
急性高原反应分度及标准 被引量:37
3
作者 尹昭云 吕永达 +1 位作者 牛文忠 谢印芝 《高原医学杂志》 CAS 1993年第2期1-3,共3页
本文提出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学诊断方法。以头痛和呕吐为主要症状,兼顾其它症状,在对每一症状进行定性和评分基础上,将急性高原反应区分为基本无反应,轻度、中度和重度反应。本文还采用判别分析方法推导出以PaO_2和AaDO_2为生理学评价指... 本文提出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学诊断方法。以头痛和呕吐为主要症状,兼顾其它症状,在对每一症状进行定性和评分基础上,将急性高原反应区分为基本无反应,轻度、中度和重度反应。本文还采用判别分析方法推导出以PaO_2和AaDO_2为生理学评价指标的两类判别式,根据计算值Z值的大小,将急性高原反应区分为基本无反应有反应。这两种方法已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科学且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原反应 动脉血氧分压 判别式
原文传递
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及群体预防措施的探讨 被引量:28
4
作者 牛文忠 王毅 +1 位作者 张进军 陈宁荣 《高原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2-14,共3页
目的 :探讨群体预防急性高原病 (AMS)的有效措施 ;方法 :对空运入藏新兵中调查对象的AMS发病率和住院率进行追踪调查 ,总结部队预防AMS的成功经验 ;结果 :AMS的发病率逐年降低 ,从 1 987年的 48.45%下降到 2 0 0 1年的 2 2 .8% ,P <0... 目的 :探讨群体预防急性高原病 (AMS)的有效措施 ;方法 :对空运入藏新兵中调查对象的AMS发病率和住院率进行追踪调查 ,总结部队预防AMS的成功经验 ;结果 :AMS的发病率逐年降低 ,从 1 987年的 48.45%下降到 2 0 0 1年的 2 2 .8% ,P <0 .0 1 ;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为 :加强卫生管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降低耗氧量 ,提高群体的高原医学知识 ,树立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准备 ,正确认识缺氧症状和机体代偿过程 ,从而达到良好习服高原低氧环境的目的 ;结论 :在现阶段 ,因地制宜地采用综合措施 ,是群体预防AMS最有效、最实用、最经济的方法 ,其中 ,高效的卫生管理是最根本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原病 调查 预防 群体 发病率 AMS
原文传递
3184例重型急性高原病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周其全 刘福玉 +4 位作者 郑必海 高钰琪 李素芝 王洪斌 张世范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调查分析重型急性高原病[AMS,包括高原脑水肿(HACE)与高原肺水肿(HAPE)]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概率,并探讨AMS并发MODS的主要原因以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调查表方法对过去50年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H... 目的调查分析重型急性高原病[AMS,包括高原脑水肿(HACE)与高原肺水肿(HAPE)]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概率,并探讨AMS并发MODS的主要原因以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调查表方法对过去50年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HACE与HAPE并发MODS的患病率,寻找引起MODS的主要原因和发病机制。结果3184例重型AMS患者中有83例符合高原MODS(H—MODS)诊断评分标准,检出率为2.6%。分析导致AMS并发MODS的原因可能与炎症通路的激活、凝血通路的激活和胃肠黏膜屏障破坏有关。提高对AMS并发MODS的诊断、加强对H—MODS的救治水平是提高AMS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结论AMS并发多器官功能损伤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及时有效地现场救治是降低多器官功能损伤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原病 高原脑水肿 高原肺水肿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下载PDF
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6
作者 罗勇军 马四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23-728,共6页
地理学上把海拔高于1 000 m,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称为高原;医学上将海拔高于3 000 m的地方称为高原。未经习服的人员,快速从平原进入高原,会出现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失眠,胃肠胀气、腹泻等症状。
关键词 急性高原反应 医学地理 高原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高原反应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黄庆愿 高钰琪 +4 位作者 刘福玉 牟信兵 周其全 蒋春华 翟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69-1272,共4页
目的 建立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预测AMS的发生。方法 在平原,对进藏人员用V max229D型肺功能仪测试肺功能;定量饮水后不同时间点测定累计尿量进行饮水试验;吸入低氧气体(10... 目的 建立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预测AMS的发生。方法 在平原,对进藏人员用V max229D型肺功能仪测试肺功能;定量饮水后不同时间点测定累计尿量进行饮水试验;吸入低氧气体(10% O2,90% N2)10min进行低氧反应试验。空运进藏后,对AMS进行症状学评分。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经相关分析,初选出受试者胸廓体积、用力肺活量、1s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和饮水1000 ml后1.5h内尿量、2h内尿量、2.5h内尿量及低氧反应7min时的心率是与AMS相关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经逐步回归,消除自变量间的共线性后,筛选出4个重要指标,得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AMS评分=16.108-0.00304×(饮水1000 ml后2.5h内尿量)-0.441×PEF-0.0487×(低氧反应7min时的心率)-0.240×胸廓体积。回归效果检验的F值=5.889(P〈0.01)。结论 肺功能、饮水1000 ml后1.5-2.5h排出的尿量、低氧反应7min时的心率及胸廓体积可作为预测AMS发生与否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低氧反应 急性高原反应 预测模型 线性回归
下载PDF
低氧预适应训练在急进高海拔高原部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黄庆愿 刘福玉 +4 位作者 游海燕 李潇潇 骈涛 蔡明春 高钰琪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4-305,310,342,共4页
目的:在高海拔高原部队验证低氧预适应降低急性高原反应、改善体能的效果,并观察效果的时间保留规律。方法:拟进驻4300 m高原新兵利用低氧呼吸器进行低氧预适应训练,每天上、下午各1 h,连续5 d,分别于训练结束后第2天和第6天进入高原,... 目的:在高海拔高原部队验证低氧预适应降低急性高原反应、改善体能的效果,并观察效果的时间保留规律。方法:拟进驻4300 m高原新兵利用低氧呼吸器进行低氧预适应训练,每天上、下午各1 h,连续5 d,分别于训练结束后第2天和第6天进入高原,观测受试者的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和体能。结果:低氧预适应训练可显著降低急性高原病的患病率;训练结束后第2天进入高原者ADVO2max和PWC170显著降低,而第6天进入高原者,ADVO2max无明显改变。结论:进驻高海拔高原前进行为期5天的低氧预适应训练可显著降低急性高原病的患病率,训练效果至少可保留5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预适应 体能 急性高原病
下载PDF
白细胞与白细胞介素增高在急性高原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4
9
作者 周其全 刘福玉 +4 位作者 郑必海 高钰琪 李素芝 孙泽平 张世范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88-592,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和白细胞介素(ILs)在重症急性高原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调查表方式回顾性调查西藏军区总医院50年间住院治疗的3184例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WBC和ILs增高与多脏器...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和白细胞介素(ILs)在重症急性高原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调查表方式回顾性调查西藏军区总医院50年间住院治疗的3184例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WBC和ILs增高与多脏器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WBC计数及其分类在初发性与再发性高原肺水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单纯性高原肺水肿与高原脑水肿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高原脑水肿伴高原肺水肿患者较其他3组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淋巴细胞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高原病伴MODS患者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显著高于不伴MODS患者,淋巴细胞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IL-2、IL-6、IL-8含量均明显高于高原健康人群,而IL-4含量显著低于高原健康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急性高原病患者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SIRS在高原病致多器官功能损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引起高原MODS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病 急性 重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白细胞 白细胞介素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下载PDF
急性高原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杨燕 马慧萍 +1 位作者 张汝学 贾正平 《医学综述》 2010年第17期2561-2563,共3页
急性高原病是人由平原进驻高原时最常发生的问题,高原的低氧环境无法改变,但通过寻找提高氧利用效率的抗缺氧药物,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中药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在抗缺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具有不良反应少、应用历... 急性高原病是人由平原进驻高原时最常发生的问题,高原的低氧环境无法改变,但通过寻找提高氧利用效率的抗缺氧药物,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中药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在抗缺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具有不良反应少、应用历史悠久等特点。现对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机制及红景天抗高原反应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从而为研制有效的抗缺氧新药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原病 作用机制 红景天苷 抗缺氧
下载PDF
高原低氧环境对睡眠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潘磊 许文兵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7年第5期262-265,共4页
目的:观察初次由平原进入高原的30名健康青年男性的睡眠状况,分析高原睡眠紊乱与急性高山病的关系。方法:通过自身对照研究,30名健康青年男性在平原及高原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填写急性高山病(AMS)评分表。结果:高原睡眠时间显著减少(... 目的:观察初次由平原进入高原的30名健康青年男性的睡眠状况,分析高原睡眠紊乱与急性高山病的关系。方法:通过自身对照研究,30名健康青年男性在平原及高原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填写急性高山病(AMS)评分表。结果:高原睡眠时间显著减少(355.22±56.02minvs401.48±68.87min,P<0.01);睡眠期转换次数增加显著(71.51±12..60次vs53.17±15.47次,P<0.01);浅睡眠及觉醒显著增加(52.65±10.65%vs41.92±12.45%,P<0.01),(11.38±8.43次/hvs9.10±11.30次/h,P<0.01);深睡眠减少及快动眼睡眠显著减少(3.14±4.70%vs11.24±7.46%,P<0.01);出现周期性呼吸,夜间血氧饱和度及呼气末CO2显著下降(96.44±0.98%vs85.32±0.17%,P<0.01),(22.61±7.69mmHgvs33.13±7.85mmHg,P<0.01);觉醒指数、SaO2与AMS评分呈明显相关。结论:健康青年男性在初进高原时出现表浅、片断状睡眠,频繁周期性呼吸及严重的去氧饱和,睡眠质量下降,影响日间工作效率,睡眠紊乱与AMS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睡眠紊乱 急性高山病
下载PDF
Who are more at risk for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 prospective study in Qinghai-Tibet railroad construction workers on Mt. Tanggula 被引量:22
12
作者 WU Tian-yi DING Shou-quan +3 位作者 LIU Jin-liang JIA Jian-hou CHAI Zuo-chun DAI Rui-che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8期1393-1400,共8页
Background It is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 among workers at altitudes between 3500 m and 5000 m on Mt. Tanggula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road. This... Background It is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 among workers at altitudes between 3500 m and 5000 m on Mt. Tanggula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road.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risk factors predisposing workers to developing AMS and attempted to develop more effective ways of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AMS. Methods A total of 11 182 workers were surveyed by completing twice daily a Lake Louise questionnaire, and a score 〉3 indicated AMS. The contributing risk factors were assessed for at least 2 months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study in the years from 2001 to 2003. A risk model was developed by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Standard statistica~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data. Results AMS occurred in 56% of workers working at high altitudes on Mt. Tanggula. The incidence of AM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Rapid ascent to an altitude above 3500 m, sea-level or lowland newcomers, young people under 25 years of age, heavy physical exertion, obese person, and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 (SaO2) below 80% were independent AMS risk factor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AMS and sex or taking Rhodiola. Medical education contributed to an early diagnosis of AMS. Conclusions This study used the Lake Louise scoring system suggesting that it is a well-validated standard for field evaluation of AMS and for making an early diagnosis. These studies have described many variables regarding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MS. Risk factors which can be modified should be attended to, and the physicians should carry out check-ups and tests to identify subjects who are more at risk. Prevention consists in continuous gradual ascent, medical education, and prompt descent to avoid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serious AMS. It is most important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risk factors of 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INCIDENCE risk factors Qinghai-Tibet railway
原文传递
急性高原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3
作者 陈国柱 黄岚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21-324,共4页
人员从平原快速进驻到高原可导致一系列与高海拔相关的疾病。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一般是良性和自限性的,但是部分人群会发生高原性肺水肿或高原性脑水肿,引起生命危险。该文重点综述AMS诊断、预测因素、预防及治疗... 人员从平原快速进驻到高原可导致一系列与高海拔相关的疾病。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一般是良性和自限性的,但是部分人群会发生高原性肺水肿或高原性脑水肿,引起生命危险。该文重点综述AMS诊断、预测因素、预防及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原病 发病率 诊断 预防 治疗 进展
原文传递
急性高原病的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被引量:20
14
作者 霍妍 赵安鹏 +2 位作者 李雪 李加忠 王荣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30,共5页
急性高原病是指急进海拔高于2500 m的低压低氧的高原地区后,机体在短期内产生的各种生理病理反应,主要有急性高原反应(AMS)、高原肺水肿(HAPE)、高原脑水肿(HACE),严重影响急进高原人群的健康水平,甚至危及生命。建立复现性好、评价体... 急性高原病是指急进海拔高于2500 m的低压低氧的高原地区后,机体在短期内产生的各种生理病理反应,主要有急性高原反应(AMS)、高原肺水肿(HAPE)、高原脑水肿(HACE),严重影响急进高原人群的健康水平,甚至危及生命。建立复现性好、评价体系健全的急性高原病动物模型是急性高原病的研究基础。急性高原病主要由高原低氧条件所致,因此,急性高原病动物模型可以在高原环境模拟舱或高原实地建立,采用单纯饲养或动物跑台辅助运动训练的方法来建立,指示模型建立成功的指标常用血气、炎症因子、组织含水量以及病理切片等。该文将从建模环境、建模方法和评价指标等方面综述近年来在相关研究中建立应用的急性高原病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反应 高原肺水肿 高原脑水肿 低氧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红景天治疗急性高原反应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9
15
作者 龚嘎蓝孜 次仁旺姆 +2 位作者 索朗央宗 白玛多吉 多吉卓玛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818-2820,共3页
目的:观察红景天治疗急性高原反应(AM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首次从内地进藏的西藏大学新生中发生AMS的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景天组(67例)、银杏叶片组(65例)、乙酰唑胺组(68例)。每组受试者从进藏第1天开始服用对应药物,... 目的:观察红景天治疗急性高原反应(AM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首次从内地进藏的西藏大学新生中发生AMS的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景天组(67例)、银杏叶片组(65例)、乙酰唑胺组(68例)。每组受试者从进藏第1天开始服用对应药物,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7 d。观察并比较3组受试者在第1、3、5、7天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种药物治疗均对AMS有效。第1、3、5、7天红景天组的AMS症状评分均比银杏叶片组和乙酰唑胺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3天银杏叶片组的AMS症状评分比乙酰唑胺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5、7天银杏叶片组的AMS症状评分与乙酰唑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5、7天红景天组的血氧饱和度(Sa O2)高于银杏叶片组和乙酰唑胺组,第1、3、5、7天红景天组的心率(HR)低于银杏叶片组和乙酰唑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银杏叶片组和乙酰唑胺组的Sa O2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景天组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结论:红景天可以减轻缺氧症状的严重程度,用于治疗AMS临床疗效确切、治愈时间短、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景天 银杏叶 乙酰唑胺 急性高原反应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高原致适应剂新复方党参片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效果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东祥 张延坤 +7 位作者 聂鸿靖 张汝军 崔建华 程悦 王引虎 肖忠海 刘嘉瀛 汪海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观察高原致适应剂新复方党参片对急性高原反应(AMS)的预防效果。方法:世居平原者驻守海拔1400m3个月的45名青年男性官兵,随机分为新复方党参片组(30人)和对照组(15人),采用单盲试验方法,于行军前5d开始分别口服新复方党参片和安慰... 目的:观察高原致适应剂新复方党参片对急性高原反应(AMS)的预防效果。方法:世居平原者驻守海拔1400m3个月的45名青年男性官兵,随机分为新复方党参片组(30人)和对照组(15人),采用单盲试验方法,于行军前5d开始分别口服新复方党参片和安慰剂片,乘车行军3d,于3700m习服4d,直至进驻高原(海拔5200m)第3天后停药,共服药15d。进驻高原后第1、3、5天,依国家军用标准GJB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随访记录受试者的AMS症状,然后分度评分,检测受试者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O2)。进驻高原后第6天,检测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0)、FEV1.0/FVC,一秒率(FEV1%)、最大呼气中期流速(FEF25%~75%)、呼气峰流速(PEF)、最大通气量(MVV)、左右手交叉敲击动作频率总次数(Ttis)、错误次数(Etis)、正确次数(Ctis)、平均时间(Atime)和数字记忆能力试验错误记忆次数总和(Sum)。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进驻高原后第1、3、5d,新复方党参片组AMS症状显著减轻(P<0.01);新复方党参片组与对照组的AMS程度分度分布不同(P<0.01),新复方党参片组中症状较轻的(基本无反应、轻度反应)占比重较大,而对照组中症状较重的(中度反应、重度反应)占比重较大;新复方党参片组AMS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新复方党参片组的FVC、FEV1.0、FEF25%~75%、PEF、MVV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新复方党参片组的Ttis、Ctis增加(P<0.05,P<0.01),Atime减少(P<0.05),Etis和Su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复方党参片能减轻AMS的程度,减轻AMS的症状,降低AMS发生率;并能显著改善受试者的肺通气功能和手指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急性高原反应 新复方党参片
下载PDF
高原地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急性高原病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世范 张德海 +4 位作者 高炜 刘惠萍 朱运奎 刘传兰 陆文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3-187,共5页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与急性高原病(AHAS)的发病特点、机制及相互关系。方法通过高原(低氧)和平原(常氧)+内毒素诱导的绵羊肺淋巴造瘘急性肺损伤(ALI)动物模型,比较高原(AG)和平原(FG)两组肺动脉压(Ppa)、肺嵌压(P...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与急性高原病(AHAS)的发病特点、机制及相互关系。方法通过高原(低氧)和平原(常氧)+内毒素诱导的绵羊肺淋巴造瘘急性肺损伤(ALI)动物模型,比较高原(AG)和平原(FG)两组肺动脉压(Ppa)、肺嵌压(PAW)、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水质量[肺淋巴流量(Lung lymph flow,QL)、肺通透表面积(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PS)、肺淋巴液蛋白和血浆蛋白含量比值(L/P)];通过统一的SIRS评分标准对平原地区(海拔430m,西安)和中度高原地区(海拔1517m、2261m,兰州、西宁)ICU患者和胸外科开胸病例进行对照研究,对比观察术后SIRS、MODS评分的变化趋势、发病率和结局的差异。结果平原地区急性肺损伤(ALI)动物模型的Ppa、PWP、QL、PS、L/P和高原地区(3780m)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平原ICU患者满足SIRS诊断标准二项、三项及四项标准的发病率分别为59.1%、27.2%和12.1%;2个脏器和3个脏器满足MODS评分诊断者分别为50.0%、56.1%。中度高原(1517m)地区ICU病人,满足SIRS二、三及四项标准者分别为91.2%、78.9%和38.6%;2个和3个脏器满足MODS评分诊断标准者分别为66.7%、28.1%。在平原地区开胸术后的PaO2全部≥80mmHg,中度高原地区(1517m、2261m)全部≤60mmHg。结论由内毒素和/或缺氧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早期可能有共同发病基础,同属混合型肺水肿性质。高原重创刺激可进一步加重低氧血症,启动全身炎症反应效应,其量化指标在≥1500m地区已变的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 MODS 发病机制 平原与高原
下载PDF
低压氧舱模拟急性高原缺氧动物模型建立的初探 被引量:16
18
作者 马慧萍 吴金华 +4 位作者 高荣敏 李琳 樊鹏程 景临林 贾正平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301-304,共4页
目的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建立小鼠急性缺氧模型,探讨不同缺氧时间对小鼠缺氧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国产低压低氧动物实验舱模拟海拔6000 m高原缺氧环境,观察6 h、12 h、24 h、36 h、2 d、3 d、5 d、7 d不同缺氧时间小鼠组织病理学... 目的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建立小鼠急性缺氧模型,探讨不同缺氧时间对小鼠缺氧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国产低压低氧动物实验舱模拟海拔6000 m高原缺氧环境,观察6 h、12 h、24 h、36 h、2 d、3 d、5 d、7 d不同缺氧时间小鼠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并测定血浆LD、LDH和4种ATP酶的变化规律。结果 LD、LDH、T-AOC和ATP酶随缺氧时间的延长而呈波浪式变化,6 h后可见组织形态发生明显改变,LD显著升高,T-AOC显著下降,12 h后LDH显著升高,ATP酶显著下降,说明在此条件下缺氧6~12 h即可复制出急性高原病动物模型。结论该模型为下一步研究急性高原病发病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在高原病防治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缺氧 急性高原病 低压氧舱
下载PDF
内分泌、遗传及运动——急性高原病发病机理、预测、诊断和干预 被引量:15
19
作者 周文婷 胡扬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42-1345,共4页
急性高原病(AMS)是高原暴露时因高原低氧而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的临床综合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食欲减退、疲倦、眼花及睡眠障碍,在高原旅居者中(>2 500 m)具有高发生率。尽管有关AMS的研究已开展百余年,其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 急性高原病(AMS)是高原暴露时因高原低氧而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的临床综合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食欲减退、疲倦、眼花及睡眠障碍,在高原旅居者中(>2 500 m)具有高发生率。尽管有关AMS的研究已开展百余年,其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但已有研究表明,运动、体液潴留、睡眠时低氧血症、通气反应降低、心功能不全和遗传等在其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综述了内分泌、遗传及运动对AMS的影响,以期为AMS的预防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原病 内分泌 遗传 运动
原文传递
中国青年男性急性高原暴露后急性高原病危险因素分析:高原野外现场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来平 卞士柱 +6 位作者 张辰 张继航 余洁 刘川 杨杰 高旭滨 黄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4-161,共8页
目的探讨急性高原暴露后发生急性高原病(AMS)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因子。方法该研究为队列研究,共纳入83位受试者,从成都乘飞机空运至拉萨。根据AMS评分(LLS AMS scores 2018)将受试者是否发生AMS分成AMS(+)组(n=44)和AMS(–)组(n=35)。... 目的探讨急性高原暴露后发生急性高原病(AMS)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因子。方法该研究为队列研究,共纳入83位受试者,从成都乘飞机空运至拉萨。根据AMS评分(LLS AMS scores 2018)将受试者是否发生AMS分成AMS(+)组(n=44)和AMS(–)组(n=35)。所有受试者在平原和高原均接受相关检测:通过病例报告表(CRF)进行人口学资料、AMS相关症状、焦虑评分(SAS)、疲劳评分(FSAS)的采集,同时检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心脏超声及脑血流检测;采集受试者静脉血,进行血管舒缩因子的ELISA检测,并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分析。对AMS(+)组与AMS(–)组各指标进行比较,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M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失访4人,最后纳入分析人群共79人。急性高原暴露后,SAS、FSAS、心率明显增加(P<0.05),而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P<0.05);受试者体循环和脑循环血流速度明显增加(P<0.05);内皮素-1、缓激肽升高(P<0.05),而一氧化氮、前列腺素E、五羟色胺下降(P<0.05)。此外,在平原时AMS(+)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高于AMS(–)组[(47.11±2.90)mm vs.(45.51±2.17)mm,P=0.008];在高原暴露后,AMS(+)组SAS、FSAS明显高于AMS(–)组(P=0.001),且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明显高于AMS(–)组[(70.30±15.71)cm/svs.(63.06±11.81)cm/s,P=0.026]。回归分析发现,平原LVEDD可独立预测AMS的发生(OR=1.293,95%CI:1.058~1.581,P=0.012),而高原暴露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_BA)(OR=1.055,95%CI:1.005~1.107,P=0.030)、右心房内径(RAD)(OR=0.731,95%CI:0.543~0.984,P=0.039)、SAS(OR=1.219,95%CI:1.027~1.447,P=0.023)、FSAS(OR=1.105,95%CI:1.016~1.201,P=0.019)评分与AMS明显相关。结论平原LVEDD对AMS具有预测价值,高原暴露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疲劳等心理状态可能参与了AM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原病 脑血流动力学 心理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