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0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西周礼乐制度中的音乐教育及其反思精神
被引量:
3
1
作者
梅寒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96-98,128,共4页
西周乐教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独立完善的乐教制度,它不同于现代意义的音乐学科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通才式教育。西周乐教是对此前上古时代音乐教育的理性反思,本文拟从史学的角度分析西周乐教的形成、内容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
西周
礼乐制
音乐教育
理性反思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周粟·周风·周礼——谈岐山嫂子面
被引量:
1
2
作者
傅功振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54-57,共4页
"岐山嫂子面"是从周代传承至今的"关中第一美食",具有悠久历史。但受关中方言影响和对该面食文化内涵缺乏理解,故普遍把该面食误写成"臊"或"哨"子面,以误传讹,导致饮食市场的混乱。从字的音义...
"岐山嫂子面"是从周代传承至今的"关中第一美食",具有悠久历史。但受关中方言影响和对该面食文化内涵缺乏理解,故普遍把该面食误写成"臊"或"哨"子面,以误传讹,导致饮食市场的混乱。从字的音义和民间对该面食的美妙传说故事考证,应该是"岐山嫂子面"。它不仅体现了周代淳朴、厚重的民风民情,更传承弘扬了周代礼仪中的亲情文化与"和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岐山嫂子面
周粟
周风
周礼
亲情文化
和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周代服饰颜色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被引量:
2
3
作者
李娟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9期30-34,共5页
周代服饰的颜色总体上分为"正色"和"间色"。尽管夏商时人们就已经有了基本的颜色尊卑观念,但直到西周时期,服饰的颜色才有了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周代服饰颜色等级制度要求服饰颜色总体上遵循"正色高于间色&qu...
周代服饰的颜色总体上分为"正色"和"间色"。尽管夏商时人们就已经有了基本的颜色尊卑观念,但直到西周时期,服饰的颜色才有了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周代服饰颜色等级制度要求服饰颜色总体上遵循"正色高于间色"的原则,服饰的各个构成部分也有着独特的颜色等级要求。而导致这种服饰颜色等级制度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周代严格的阶级等级制度的产生以及礼仪制度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服饰颜色
等级制度
正色
礼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周代礼教思想与礼仪制度的系统把握
4
作者
祁志祥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5-13,共9页
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这“礼仪”的完备其实是在周代完成的。周礼是兼顾天人、敬神化民的产物。周礼虽然承担着“敬神”的职责,但更多地扮演着“修身”“齐家”“治国”的角色,体现着“神道”向“人道”的转移。周代的礼教思想认为...
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这“礼仪”的完备其实是在周代完成的。周礼是兼顾天人、敬神化民的产物。周礼虽然承担着“敬神”的职责,但更多地扮演着“修身”“齐家”“治国”的角色,体现着“神道”向“人道”的转移。周代的礼教思想认为,“礼”者主“敬”;作为维护宗法等级的规范,要求卑者尊贤而“义”,尊者慈爱而“仁”,进而实现“十顺”;“礼”别异而“乐”统同,所以“礼”“乐”相辅;“礼”是有节制地满足人欲的理性规范,所以“理”“欲”相兼。在形成丰富深刻的礼教思想的同时,周代诞生了繁复齐备的礼仪制度。《仪礼》和《礼记》规定、阐释了周代礼制的纵向系统:“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周礼》描述、揭示了周礼的横向系统,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周代编织了一张纵横交错、无所不包的礼制之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顺鬼神,合人心,理万物”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礼教思想
礼仪制度
纵向五礼
横向五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莫不令仪”:周代礼乐的审美生活
5
作者
廖群
《中国美学》
2023年第1期78-96,共19页
为配合宗法之制,周公制礼作乐,礼乐配合,歌乐鼓舞成为礼的组成部分。周人制礼作乐不同于前代的最大特点,在于除了祭祀之礼被赋予差别有等的规范和配以歌乐舞蹈之外,各种典礼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被浸染上礼乐色彩。典礼如“乡饮酒...
为配合宗法之制,周公制礼作乐,礼乐配合,歌乐鼓舞成为礼的组成部分。周人制礼作乐不同于前代的最大特点,在于除了祭祀之礼被赋予差别有等的规范和配以歌乐舞蹈之外,各种典礼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被浸染上礼乐色彩。典礼如“乡饮酒礼”“射礼”都有奏乐歌诗“节目”和“无筭乐”环节;太学教育,大司乐、乐师及太师教授子弟舞蹈、歌唱、奏乐、行礼、诵诗,其教育内容及方式即是一种美育形式;宾朋相会,使者往来,日常居谈,亦皆琴瑟在御,赋诵歌诗;审美化生活中的主体,人格追求的“令德”“令仪”兼修,更可见周人礼乐文化的生活美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礼乐
审美化
生活
令仪
原文传递
郑玄礼学体系管窥——以藏冰用冰和五祀说为例
被引量:
1
6
作者
刁小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2-89,共8页
前贤曾指出,郑玄礼学体系一本《周礼》。本文略举两例为之说明。其一,以"藏冰"、"用冰"为例:虽然郑玄主要依据《左传》文字说明礼学经典中所见"藏冰"、"用冰"的时间顺序,但回归《左传》则发现...
前贤曾指出,郑玄礼学体系一本《周礼》。本文略举两例为之说明。其一,以"藏冰"、"用冰"为例:虽然郑玄主要依据《左传》文字说明礼学经典中所见"藏冰"、"用冰"的时间顺序,但回归《左传》则发现郑玄所释时间顺序无法与之相吻合,实则依从《周礼.天官.凌人》等所述"藏冰"、"用冰"顺序,而有别于服虔、杜预等立足《左传》的解释立场。可见在面对众多经典需要选择取舍之际,郑玄立足《周礼》立论,阐释经义。其二,以"五祀"为例:关于"五祀"记载主要见于三礼文献之中,但是杂乱无序、矛盾丛生。郑玄依据《周礼.大宗伯》祭祀体系,首先确定"五祀"祭祀等级,然后选取等级分明的《祭法》篇为基准,构建出合理的周代"五祀"祭祀制度,再以时代和等级差异调和其他记载。但是《大宗伯》记载明显与《周礼.春官.司服》相矛盾,郑玄却弃之不用。据此,可见在礼学经典内部矛盾抵牾之中,郑玄也遵从《周礼》以调和众说,构建礼制。然而既然《周礼》文本存在矛盾,而郑玄在其中又有所去取,那么郑玄所依据的不过是理想的文本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礼学体系
《周礼》
藏冰
用冰
五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周礼》用“节”制度考析
被引量:
1
7
作者
李军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3期64-65,共2页
目前对《周礼》中用"节"制度研究的专论不多,大都只是在研究法制[1]、交通管理[4]、市场管理[8]等问题时有所涉猎,或是在研究古代用"节"制度沿革时略谈《周礼[》9],这样的研究都是不系统的。此外,《周礼》中"...
目前对《周礼》中用"节"制度研究的专论不多,大都只是在研究法制[1]、交通管理[4]、市场管理[8]等问题时有所涉猎,或是在研究古代用"节"制度沿革时略谈《周礼[》9],这样的研究都是不系统的。此外,《周礼》中"节"的使用可分为王畿和邦国两个系统,并且两个系统中用"节"制度不尽相同,关于这一点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注意。本文将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出土材料对以上两个系统用"节"制度的差异做一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礼》
节
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周敦颐礼乐思想探析
被引量:
1
8
作者
龚妮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8年第4期1-5,163,共6页
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其礼乐思想不仅是对儒家传统的继承,也吸收了道家思想。他提出礼乐相济、礼先乐后的治国理念,并从形而上的层面对礼乐作了深刻的阐释,体现了他"明于天而性于人"的理学思想。他从天地境界的角度理解古...
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其礼乐思想不仅是对儒家传统的继承,也吸收了道家思想。他提出礼乐相济、礼先乐后的治国理念,并从形而上的层面对礼乐作了深刻的阐释,体现了他"明于天而性于人"的理学思想。他从天地境界的角度理解古圣王制礼作乐的意义,并针对礼法不修、人欲泛滥、文化衰颓的现实,主张以礼乐教化改变民心、醇化民风。他提出"淡而不伤,和而不淫"的音乐审美诉求,不仅含有儒家"中和"思想,也融入了道家"太和"理念,对后世,特别是古琴音乐的审美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礼乐
教化
淡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周代的冕服制度
被引量:
1
9
作者
李岩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96-101,共6页
周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饰来彰显各等级之间的臣属关系,周代的冕服是体现等级尊卑的重要标志。在周礼的影响和作用之下,周代冕服形成了一套制度,用以详细区分身份等级,曾一度被统治阶级视为象征权威的标识...
周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饰来彰显各等级之间的臣属关系,周代的冕服是体现等级尊卑的重要标志。在周礼的影响和作用之下,周代冕服形成了一套制度,用以详细区分身份等级,曾一度被统治阶级视为象征权威的标识。通过对周代冕服的考略,总结周代冕服制度的特点,说明周代冕服因用于祭祀的特殊用途而受到统治者的大力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冕服
制度
礼制
等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周代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探佚
10
作者
冯伟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64-67,共4页
周代丧葬礼仪对后世的丧葬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后世的丧葬仪式发生了删繁就简的变化,但是以汉族为主体、土葬为主要形式的周代丧葬礼仪中的丧服制度、用器制度、棺椁制度、昭穆制度等基本制度与原...
周代丧葬礼仪对后世的丧葬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后世的丧葬仪式发生了删繁就简的变化,但是以汉族为主体、土葬为主要形式的周代丧葬礼仪中的丧服制度、用器制度、棺椁制度、昭穆制度等基本制度与原则依然在现代丧葬礼仪中留有痕迹,这些制度体现了古人"孝"和"灵魂"的观念,起到了传承中华文化的社会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丧葬礼仪
等级观念
文化价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两周礼用丝织品纹饰规制及其影响探微
11
作者
敬德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8-64,共7页
丝织品是两周礼仪中重要的礼用物品,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婚冠、祭祀、丧葬等诸项礼仪中。文章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及考古学研究法,结合历史文献、金文和出土实物对两周时期丝织品在礼仪中使用时的纹饰制度进行分析论证。研究认为:...
丝织品是两周礼仪中重要的礼用物品,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婚冠、祭祀、丧葬等诸项礼仪中。文章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及考古学研究法,结合历史文献、金文和出土实物对两周时期丝织品在礼仪中使用时的纹饰制度进行分析论证。研究认为:两周礼仪中,丝织品在使用时,其纹饰要遵循礼的要求,以图案组合形式、图案数量的不同来体现礼的等级特性,此外还需彰显周礼"天人合一"的内涵。两周时期礼用丝织品纹饰制度还为古代中国官服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促进了中国古代刺绣、绘画艺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朝
礼用
丝织品
纹饰规制
官服制度
刺绣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胄与儒学
12
作者
汪韶军
《南海学刊》
2016年第4期83-89,共7页
与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唐胄也成长于圣贤经传的卵翼之下,但他不是思想家,也不是思想者。在他那里,儒学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从政理念而存在着。终其一生,唐胄志在崇文重教、行道惠民,藉儒学发明心性并加以践履,砥砺自己成为...
与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唐胄也成长于圣贤经传的卵翼之下,但他不是思想家,也不是思想者。在他那里,儒学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从政理念而存在着。终其一生,唐胄志在崇文重教、行道惠民,藉儒学发明心性并加以践履,砥砺自己成为一个伟岸丈夫,并敦崇教化以期儒学广大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胄
儒学
礼
教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周代礼仪制度中的“宾道”观念
13
作者
李志刚
《泰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72-81,共10页
宾主式行礼模式大量存在于周代礼仪制度中。以宾主式的分庭抗礼代替君臣式的上下尊卑,揭示出前中央集权时代,君臣关系并不如后世般的等级森严。为君者自立为主,尊臣为宾;为臣者升格为宾,以道自重。君臣之间共同推崇的这种主宾式的行礼...
宾主式行礼模式大量存在于周代礼仪制度中。以宾主式的分庭抗礼代替君臣式的上下尊卑,揭示出前中央集权时代,君臣关系并不如后世般的等级森严。为君者自立为主,尊臣为宾;为臣者升格为宾,以道自重。君臣之间共同推崇的这种主宾式的行礼观念即"宾道"。"宾道"在礼仪中是通过主人与宾客的面向与位次来表现的;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则表现为为君者尊宾尚贤,为宾者以道自任,用宾客的身份进行"宾谏"。对"宾道"观念的揭示,为思考中国古代君臣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宾道
礼仪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周代的弁服制度
14
作者
李岩
赵玮彬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111-116,共6页
周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饰来彰显各等级之间的臣属关系,周代的弁服是体现等级尊卑的重要标志。通过探讨周代弁服的种类与功用,说明周代弁服制度的形成与礼制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深入了解周代的政治制度、周人...
周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饰来彰显各等级之间的臣属关系,周代的弁服是体现等级尊卑的重要标志。通过探讨周代弁服的种类与功用,说明周代弁服制度的形成与礼制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深入了解周代的政治制度、周人的思想观念与风俗习惯等诸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弁服
制度
礼制
等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先秦礼器概貌研究
15
作者
钟云瑞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7-70,共4页
礼器是礼制的反映和体现。通过对包括烹饪器、设食器、盛饭器、酒器、水器在内的数种先秦礼器的列举、介绍和认识,可以推测其在先秦礼仪中的作用。
关键词
先秦
礼器
演化
周礼
礼记
仪礼
原文传递
浅议周恩来的礼仪典范
16
作者
邢慧颖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9期155-156,共2页
众所周知,周恩来的礼仪堪称是教科书式的范本。从周恩来礼仪典范的生成、鲜明特色和应用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周恩来
礼仪典范
鲜明特色
应用价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周郊天礼考辨二题
被引量:
3
17
作者
杨天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1-96,共6页
关于西周的郊天礼,郑玄出于其"六天说"和"感生说",认为郊天与圜丘祀天有别:郊天是祭五帝,圜丘祀天是祭至上帝。王肃否认郑玄的"六天说"和"感生说",认为天唯一而己,不得有六,郊天与圜丘祀天是...
关于西周的郊天礼,郑玄出于其"六天说"和"感生说",认为郊天与圜丘祀天有别:郊天是祭五帝,圜丘祀天是祭至上帝。王肃否认郑玄的"六天说"和"感生说",认为天唯一而己,不得有六,郊天与圜丘祀天是一回事。又郑、王两家皆以为行郊天礼必于国郊,且有坛。至于举行郊天礼的时间,郑玄以为圜丘祀至上帝在冬至,而郊祭五帝在夏历正月。王肃则提出所谓冬至、启蛰二郊说。礼书中还有立春郊之说。其实西周时期并无所谓圜丘祀天之礼,祭天唯郊礼而已。行郊礼也并非在国郊,"郊"字只可作祭名看,且行郊礼也不一定有坛。西周时期行郊礼时间的常制是在周历四月、夏历二月。冬至郊、立春郊,或启蛰郊之说,不过是据后世历法以推周制,并非周礼之实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郊天礼
圈丘祀天
郊天时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金文所见周初王室祭祖活动新探
被引量:
4
18
作者
邹家兴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15,共11页
周初金文记载的王室祭祖活动大多具有特殊的政治目的,而非周人礼制中的常祀。天亡簋、何尊等铭文记录了周初王室的重要宗庙祭祖活动。这些活动服务于周武王、成王及周公的特定政治目的。天亡簋记载的周武王在克殷之后会同三方诸侯在宗...
周初金文记载的王室祭祖活动大多具有特殊的政治目的,而非周人礼制中的常祀。天亡簋、何尊等铭文记录了周初王室的重要宗庙祭祖活动。这些活动服务于周武王、成王及周公的特定政治目的。天亡簋记载的周武王在克殷之后会同三方诸侯在宗庙祭祀周文王,是为了宣传文王受命,宣示周政权的正统性,统合各方诸侯,确立新的天下政治秩序。何尊记载周成王和周公模仿周武王举行祭祖活动,在新邑的宗庙祭祀文王、武王,是为了完成武王遗志,确立成周的都城地位。这些王室祭祖活动在西周的政权巩固和新政治体系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礼制存在广阔的内涵空间和多样的历史形态。周初王室祭祖活动呈现出礼制本身的动态发展过程,也反映出西周政治文明演进的一个独特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天亡簋
何尊
祭祖活动
礼制
原文传递
试论《白虎通义》的总体特征
被引量:
2
19
作者
王四达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5-80,共6页
本文通过对《白虎能义》文本的分析,认为在把握《白虎通义》的总体特征上有三个关键词:“天检相与” 的世界观,“唯象唯法”的方法论,“神道设教”的政治实践。它对周礼和董学既有承袭又有发展:在天道秩序的建构上超越了周礼,在...
本文通过对《白虎能义》文本的分析,认为在把握《白虎通义》的总体特征上有三个关键词:“天检相与” 的世界观,“唯象唯法”的方法论,“神道设教”的政治实践。它对周礼和董学既有承袭又有发展:在天道秩序的建构上超越了周礼,在诸礼义理的甄别和礼制框架的设定上又超越了董学。作为东汉以后历代王朝唯一的一部官方礼典,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义》
天人相与
唯象唯法
神道设教
世界观
政治实践
周礼
天人合一
方法论
政治取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周代冕服与周礼
被引量:
2
20
作者
孙汝洁
《管子学刊》
CSSCI
2006年第4期97-99,共3页
冕服产生于等级社会,冕服是建立在奴隶主利益基础上的,是周代奴隶主贵族身份的象征。冕服的等级制度森严。冕服的产生与周礼密不可分:冕服的穿戴在不同的礼仪场合有不同的穿戴内容。冕服之上的纹样共有十二章,其内容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
冕服产生于等级社会,冕服是建立在奴隶主利益基础上的,是周代奴隶主贵族身份的象征。冕服的等级制度森严。冕服的产生与周礼密不可分:冕服的穿戴在不同的礼仪场合有不同的穿戴内容。冕服之上的纹样共有十二章,其内容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的欣赏意义。冕服自西周大备以来,其内容有增有减,一直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传承。对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冕服
周礼
殷礼
冕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周礼乐制度中的音乐教育及其反思精神
被引量:
3
1
作者
梅寒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出处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96-98,128,共4页
文摘
西周乐教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独立完善的乐教制度,它不同于现代意义的音乐学科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通才式教育。西周乐教是对此前上古时代音乐教育的理性反思,本文拟从史学的角度分析西周乐教的形成、内容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
西周
礼乐制
音乐教育
理性反思
Keywords
Western
zhou
etiquette
system
music
education
reasonableness
to
introspect
分类号
J609 [艺术—音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粟·周风·周礼——谈岐山嫂子面
被引量:
1
2
作者
傅功振
机构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传媒学院
出处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54-57,共4页
文摘
"岐山嫂子面"是从周代传承至今的"关中第一美食",具有悠久历史。但受关中方言影响和对该面食文化内涵缺乏理解,故普遍把该面食误写成"臊"或"哨"子面,以误传讹,导致饮食市场的混乱。从字的音义和民间对该面食的美妙传说故事考证,应该是"岐山嫂子面"。它不仅体现了周代淳朴、厚重的民风民情,更传承弘扬了周代礼仪中的亲情文化与"和文化"。
关键词
岐山嫂子面
周粟
周风
周礼
亲情文化
和文化
Keywords
Qishan
sister-in-law
noodle
zhou
grain
zhou
folk
practice
zhou
etiquette
affinity
culture
harmony
culture
分类号
K892.1 [历史地理—民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周代服饰颜色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被引量:
2
3
作者
李娟
机构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出处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9期30-34,共5页
文摘
周代服饰的颜色总体上分为"正色"和"间色"。尽管夏商时人们就已经有了基本的颜色尊卑观念,但直到西周时期,服饰的颜色才有了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周代服饰颜色等级制度要求服饰颜色总体上遵循"正色高于间色"的原则,服饰的各个构成部分也有着独特的颜色等级要求。而导致这种服饰颜色等级制度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周代严格的阶级等级制度的产生以及礼仪制度的确立。
关键词
周代
服饰颜色
等级制度
正色
礼制
Keywords
the
zhou
dynasty
dress
color
hierarchy
pure
color
etiquette
分类号
K892.98 [历史地理—民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代礼教思想与礼仪制度的系统把握
4
作者
祁志祥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
出处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5-13,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先秦思想史:从‘神本’到‘人本’”(项目编号:19FZXB060)。
文摘
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这“礼仪”的完备其实是在周代完成的。周礼是兼顾天人、敬神化民的产物。周礼虽然承担着“敬神”的职责,但更多地扮演着“修身”“齐家”“治国”的角色,体现着“神道”向“人道”的转移。周代的礼教思想认为,“礼”者主“敬”;作为维护宗法等级的规范,要求卑者尊贤而“义”,尊者慈爱而“仁”,进而实现“十顺”;“礼”别异而“乐”统同,所以“礼”“乐”相辅;“礼”是有节制地满足人欲的理性规范,所以“理”“欲”相兼。在形成丰富深刻的礼教思想的同时,周代诞生了繁复齐备的礼仪制度。《仪礼》和《礼记》规定、阐释了周代礼制的纵向系统:“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周礼》描述、揭示了周礼的横向系统,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周代编织了一张纵横交错、无所不包的礼制之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顺鬼神,合人心,理万物”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周代
礼教思想
礼仪制度
纵向五礼
横向五礼
Keywords
zhou
Dynasty
thoughts
of
etiquette
etiquette
system
vertical
five
rites
horizontal
five
rites
分类号
K224 [历史地理—历史学]
B2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莫不令仪”:周代礼乐的审美生活
5
作者
廖群
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美学》
2023年第1期78-96,共19页
文摘
为配合宗法之制,周公制礼作乐,礼乐配合,歌乐鼓舞成为礼的组成部分。周人制礼作乐不同于前代的最大特点,在于除了祭祀之礼被赋予差别有等的规范和配以歌乐舞蹈之外,各种典礼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被浸染上礼乐色彩。典礼如“乡饮酒礼”“射礼”都有奏乐歌诗“节目”和“无筭乐”环节;太学教育,大司乐、乐师及太师教授子弟舞蹈、歌唱、奏乐、行礼、诵诗,其教育内容及方式即是一种美育形式;宾朋相会,使者往来,日常居谈,亦皆琴瑟在御,赋诵歌诗;审美化生活中的主体,人格追求的“令德”“令仪”兼修,更可见周人礼乐文化的生活美学精神。
关键词
周代
礼乐
审美化
生活
令仪
Keywords
zhou
Dynasty
rites
and
music
aesthetic
life
etiquette
分类号
B834.3 [哲学宗教—美学]
K224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郑玄礼学体系管窥——以藏冰用冰和五祀说为例
被引量:
1
6
作者
刁小龙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2-89,共8页
文摘
前贤曾指出,郑玄礼学体系一本《周礼》。本文略举两例为之说明。其一,以"藏冰"、"用冰"为例:虽然郑玄主要依据《左传》文字说明礼学经典中所见"藏冰"、"用冰"的时间顺序,但回归《左传》则发现郑玄所释时间顺序无法与之相吻合,实则依从《周礼.天官.凌人》等所述"藏冰"、"用冰"顺序,而有别于服虔、杜预等立足《左传》的解释立场。可见在面对众多经典需要选择取舍之际,郑玄立足《周礼》立论,阐释经义。其二,以"五祀"为例:关于"五祀"记载主要见于三礼文献之中,但是杂乱无序、矛盾丛生。郑玄依据《周礼.大宗伯》祭祀体系,首先确定"五祀"祭祀等级,然后选取等级分明的《祭法》篇为基准,构建出合理的周代"五祀"祭祀制度,再以时代和等级差异调和其他记载。但是《大宗伯》记载明显与《周礼.春官.司服》相矛盾,郑玄却弃之不用。据此,可见在礼学经典内部矛盾抵牾之中,郑玄也遵从《周礼》以调和众说,构建礼制。然而既然《周礼》文本存在矛盾,而郑玄在其中又有所去取,那么郑玄所依据的不过是理想的文本而已。
关键词
郑玄礼学体系
《周礼》
藏冰
用冰
五祀
Keywords
the
protocol
system
in
ZHENG
Xuan's
work
zhou
etiquette
ice-storage
ice-using
the
five
targets
of
sacrificing
分类号
K234.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礼》用“节”制度考析
被引量:
1
7
作者
李军
机构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出处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3期64-65,共2页
文摘
目前对《周礼》中用"节"制度研究的专论不多,大都只是在研究法制[1]、交通管理[4]、市场管理[8]等问题时有所涉猎,或是在研究古代用"节"制度沿革时略谈《周礼[》9],这样的研究都是不系统的。此外,《周礼》中"节"的使用可分为王畿和邦国两个系统,并且两个系统中用"节"制度不尽相同,关于这一点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注意。本文将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出土材料对以上两个系统用"节"制度的差异做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
《周礼》
节
传
Keywords
zhou
Li
etiquette
biography
分类号
K204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敦颐礼乐思想探析
被引量:
1
8
作者
龚妮丽
机构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8年第4期1-5,163,共6页
基金
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晚明艺术思潮与心学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7BA020)阶段性成果
文摘
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其礼乐思想不仅是对儒家传统的继承,也吸收了道家思想。他提出礼乐相济、礼先乐后的治国理念,并从形而上的层面对礼乐作了深刻的阐释,体现了他"明于天而性于人"的理学思想。他从天地境界的角度理解古圣王制礼作乐的意义,并针对礼法不修、人欲泛滥、文化衰颓的现实,主张以礼乐教化改变民心、醇化民风。他提出"淡而不伤,和而不淫"的音乐审美诉求,不仅含有儒家"中和"思想,也融入了道家"太和"理念,对后世,特别是古琴音乐的审美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周敦颐
礼乐
教化
淡和
Keywords
zhou
Dunyi
etiquette
music
indoctrination
分类号
J609.2 [艺术—音乐]
J0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周代的冕服制度
被引量:
1
9
作者
李岩
机构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
出处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96-101,共6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周代服饰文化研究"(13YJC770027)
文摘
周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饰来彰显各等级之间的臣属关系,周代的冕服是体现等级尊卑的重要标志。在周礼的影响和作用之下,周代冕服形成了一套制度,用以详细区分身份等级,曾一度被统治阶级视为象征权威的标识。通过对周代冕服的考略,总结周代冕服制度的特点,说明周代冕服因用于祭祀的特殊用途而受到统治者的大力重视。
关键词
周代
冕服
制度
礼制
等级
Keywords
the
zhou
Dynasty
myeonbok
system
etiquette
rank
分类号
K892.23 [历史地理—民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代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探佚
10
作者
冯伟
机构
河南工学院
出处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64-67,共4页
文摘
周代丧葬礼仪对后世的丧葬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后世的丧葬仪式发生了删繁就简的变化,但是以汉族为主体、土葬为主要形式的周代丧葬礼仪中的丧服制度、用器制度、棺椁制度、昭穆制度等基本制度与原则依然在现代丧葬礼仪中留有痕迹,这些制度体现了古人"孝"和"灵魂"的观念,起到了传承中华文化的社会效用。
关键词
周代
丧葬礼仪
等级观念
文化价值
Keywords
the
zhou
Dynasty
funeral
etiquette
hierarchical
cultural
value
分类号
K892.2 [历史地理—民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周礼用丝织品纹饰规制及其影响探微
11
作者
敬德
机构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出处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8-64,共7页
基金
重庆市社科规划博士项目(2015BS108)
重庆市教委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6KGH090)
重庆工商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655009)
文摘
丝织品是两周礼仪中重要的礼用物品,被人们广泛使用在婚冠、祭祀、丧葬等诸项礼仪中。文章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及考古学研究法,结合历史文献、金文和出土实物对两周时期丝织品在礼仪中使用时的纹饰制度进行分析论证。研究认为:两周礼仪中,丝织品在使用时,其纹饰要遵循礼的要求,以图案组合形式、图案数量的不同来体现礼的等级特性,此外还需彰显周礼"天人合一"的内涵。两周时期礼用丝织品纹饰制度还为古代中国官服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促进了中国古代刺绣、绘画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
周朝
礼用
丝织品
纹饰规制
官服制度
刺绣艺术
Keywords
zhou
dynasty
application
for
etiquette
silk
fabric
pattern
regulation
system
of
official
costume
embroidery
art
分类号
TS941.12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K892.26 [历史地理—民俗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胄与儒学
12
作者
汪韶军
机构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出处
《南海学刊》
2016年第4期83-89,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子项目"海南文化软实力科研创新团队"(01J1N10005003)
文摘
与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唐胄也成长于圣贤经传的卵翼之下,但他不是思想家,也不是思想者。在他那里,儒学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从政理念而存在着。终其一生,唐胄志在崇文重教、行道惠民,藉儒学发明心性并加以践履,砥砺自己成为一个伟岸丈夫,并敦崇教化以期儒学广大流行。
关键词
唐胄
儒学
礼
教化
Keywords
Tang
zhou
Confucianism
etiquette
enlightenment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代礼仪制度中的“宾道”观念
13
作者
李志刚
机构
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出处
《泰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72-81,共10页
文摘
宾主式行礼模式大量存在于周代礼仪制度中。以宾主式的分庭抗礼代替君臣式的上下尊卑,揭示出前中央集权时代,君臣关系并不如后世般的等级森严。为君者自立为主,尊臣为宾;为臣者升格为宾,以道自重。君臣之间共同推崇的这种主宾式的行礼观念即"宾道"。"宾道"在礼仪中是通过主人与宾客的面向与位次来表现的;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则表现为为君者尊宾尚贤,为宾者以道自任,用宾客的身份进行"宾谏"。对"宾道"观念的揭示,为思考中国古代君臣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周代
宾道
礼仪制度
Keywords
zhou
Period
Bin
Dao
etiquette
System
分类号
K224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代的弁服制度
14
作者
李岩
赵玮彬
机构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
出处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111-116,共6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周代服饰文化研究"(13YJC770027)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周代服饰制度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386号)
文摘
周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饰来彰显各等级之间的臣属关系,周代的弁服是体现等级尊卑的重要标志。通过探讨周代弁服的种类与功用,说明周代弁服制度的形成与礼制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深入了解周代的政治制度、周人的思想观念与风俗习惯等诸方面。
关键词
周代
弁服
制度
礼制
等级
Keywords
zhou
dynasty
Bianfu
regime
etiquette
level
分类号
K224 [历史地理—历史学]
K2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先秦礼器概貌研究
15
作者
钟云瑞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7-70,共4页
文摘
礼器是礼制的反映和体现。通过对包括烹饪器、设食器、盛饭器、酒器、水器在内的数种先秦礼器的列举、介绍和认识,可以推测其在先秦礼仪中的作用。
关键词
先秦
礼器
演化
周礼
礼记
仪礼
Keywords
Pre-Qin
period
sacrificial
vessels
evolution
Rites
of
the
zhou
Ritual
Records
etiquette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浅议周恩来的礼仪典范
16
作者
邢慧颖
机构
淮阴师范学院
出处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9期155-156,共2页
文摘
众所周知,周恩来的礼仪堪称是教科书式的范本。从周恩来礼仪典范的生成、鲜明特色和应用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周恩来
礼仪典范
鲜明特色
应用价值
Keywords
zhou
Enlai
A
Model
of
etiquette
Distinctive
Features
Application
Value
分类号
K8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周郊天礼考辨二题
被引量:
3
17
作者
杨天宇
机构
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1-96,共6页
文摘
关于西周的郊天礼,郑玄出于其"六天说"和"感生说",认为郊天与圜丘祀天有别:郊天是祭五帝,圜丘祀天是祭至上帝。王肃否认郑玄的"六天说"和"感生说",认为天唯一而己,不得有六,郊天与圜丘祀天是一回事。又郑、王两家皆以为行郊天礼必于国郊,且有坛。至于举行郊天礼的时间,郑玄以为圜丘祀至上帝在冬至,而郊祭五帝在夏历正月。王肃则提出所谓冬至、启蛰二郊说。礼书中还有立春郊之说。其实西周时期并无所谓圜丘祀天之礼,祭天唯郊礼而已。行郊礼也并非在国郊,"郊"字只可作祭名看,且行郊礼也不一定有坛。西周时期行郊礼时间的常制是在周历四月、夏历二月。冬至郊、立春郊,或启蛰郊之说,不过是据后世历法以推周制,并非周礼之实录。
关键词
西周
郊天礼
圈丘祀天
郊天时间
Keywords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etiquette
of
jiao
tian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
in
round
hillock
The
time
of
jiao
tian
分类号
K224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金文所见周初王室祭祖活动新探
被引量:
4
18
作者
邹家兴
机构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15,共11页
文摘
周初金文记载的王室祭祖活动大多具有特殊的政治目的,而非周人礼制中的常祀。天亡簋、何尊等铭文记录了周初王室的重要宗庙祭祖活动。这些活动服务于周武王、成王及周公的特定政治目的。天亡簋记载的周武王在克殷之后会同三方诸侯在宗庙祭祀周文王,是为了宣传文王受命,宣示周政权的正统性,统合各方诸侯,确立新的天下政治秩序。何尊记载周成王和周公模仿周武王举行祭祖活动,在新邑的宗庙祭祀文王、武王,是为了完成武王遗志,确立成周的都城地位。这些王室祭祖活动在西周的政权巩固和新政治体系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礼制存在广阔的内涵空间和多样的历史形态。周初王室祭祖活动呈现出礼制本身的动态发展过程,也反映出西周政治文明演进的一个独特面向。
关键词
西周
天亡簋
何尊
祭祖活动
礼制
Keywords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ianwanggui(天亡簋)
Hezun(何尊)
ancestor
worship
activity
etiquette
system
分类号
K877.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24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试论《白虎通义》的总体特征
被引量:
2
19
作者
王四达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5-80,共6页
文摘
本文通过对《白虎能义》文本的分析,认为在把握《白虎通义》的总体特征上有三个关键词:“天检相与” 的世界观,“唯象唯法”的方法论,“神道设教”的政治实践。它对周礼和董学既有承袭又有发展:在天道秩序的建构上超越了周礼,在诸礼义理的甄别和礼制框架的设定上又超越了董学。作为东汉以后历代王朝唯一的一部官方礼典,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
关键词
《白虎通义》
天人相与
唯象唯法
神道设教
世界观
政治实践
周礼
天人合一
方法论
政治取向
Keywords
which
are
the
world
outlook
of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the
methodology
of
'copying
and
emulation'
and
the
political
practice
of
'preaching
with
god's
authority'.
Bai
Hu
Tong
Yi
not
only
adopts
but
also
develops
zhou
-
etiquette
an
分类号
K234.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代冕服与周礼
被引量:
2
20
作者
孙汝洁
机构
大连大学美术学院
出处
《管子学刊》
CSSCI
2006年第4期97-99,共3页
文摘
冕服产生于等级社会,冕服是建立在奴隶主利益基础上的,是周代奴隶主贵族身份的象征。冕服的等级制度森严。冕服的产生与周礼密不可分:冕服的穿戴在不同的礼仪场合有不同的穿戴内容。冕服之上的纹样共有十二章,其内容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的欣赏意义。冕服自西周大备以来,其内容有增有减,一直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传承。对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冕服
周礼
殷礼
冕冠
Keywords
Crown
costume
etiquette
of
zhou
Oynasty
etiquette
of
Yin
Dynasty
The
Crown
on
from
ancient
分类号
K224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西周礼乐制度中的音乐教育及其反思精神
梅寒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周粟·周风·周礼——谈岐山嫂子面
傅功振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周代服饰颜色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李娟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周代礼教思想与礼仪制度的系统把握
祁志祥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莫不令仪”:周代礼乐的审美生活
廖群
《中国美学》
2023
0
原文传递
6
郑玄礼学体系管窥——以藏冰用冰和五祀说为例
刁小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周礼》用“节”制度考析
李军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周敦颐礼乐思想探析
龚妮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论周代的冕服制度
李岩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周代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探佚
冯伟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两周礼用丝织品纹饰规制及其影响探微
敬德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唐胄与儒学
汪韶军
《南海学刊》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周代礼仪制度中的“宾道”观念
李志刚
《泰山学院学报》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周代的弁服制度
李岩
赵玮彬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先秦礼器概貌研究
钟云瑞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
原文传递
16
浅议周恩来的礼仪典范
邢慧颖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西周郊天礼考辨二题
杨天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金文所见周初王室祭祖活动新探
邹家兴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4
原文传递
19
试论《白虎通义》的总体特征
王四达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周代冕服与周礼
孙汝洁
《管子学刊》
CSSCI
200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